2021年新年第一天早上起來,忙完了一些雜事,我打開手機,讀朱小平同學作品集《花開了(二)》。讀著讀著,不知咋的,眼角似乎有小蟲子蠕動,痒痒的。我是哭了嗎?我相信哭的不只我一個。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文學作品,如何打動人?我覺得,光有美感遠遠不夠,還要有質感。
首先,內容本身夠紮實。其次,閱讀夠廣、閱歷夠深。再次,思想見解夠深刻。最重要的是有作者日積月累的實踐。
讀下來的整體感覺,作者自小對文字的喜愛溢於言表。而孤獨時的那份自我傾訴,開卷就能聞見。
如今朋友圈文章寫出美感的,一抓一大把。有的文章感覺美如肥皂泡和啤酒泡沫,但不經歲月的風吹,吹一下全沒了。
這讓我想到混凝土:水、砂子、水泥。少一樣都不行。少了任何一樣,都是散的。
記得怪老頭黃永玉曾經在母校的一次講座中說過(說他大師會罵人的),他表叔沈從文是個很規矩的老實人,一輩子樸素地生活和工作。他不像自己,自己是鹽,他是棉花。如果歷史是雨的話,他將越來越重,而自己將越來越輕。大師謙虛地認為自己是經不起歷史淋浴的,因為太貪玩而又不太用功。
他又說到創作的源泉源於複雜的生活,這裡頭有痛苦,有悽涼。快樂不是他的追求,複雜的生活經歷才是。
快樂是為人生找一個出路,一種觀點,一種看法。人生應該諒解、應該快樂。對人生從容一點。別囂張,苦也別囂張,得意的時候更不要囂張。當然,這需要修養,有知識的修養,也有人生的修養。同時他對我們年輕的朋友有個忠告:不要光研究勝利者的傳記,也要研究一下失敗者的傳記。勝利者寫的傳記裡有很多誇張的東西,而失敗者的傳記裡有很多東西都是真實的。
小平的文學創作並非一帆風順,但真實自然。正是《花開了(二)》的真實與自然,才是美感之外的東西。如今雋語的濫用會使文章陷入程式化,令人有點生厭。真實地描寫,自然地流露,保證了《花開了(二)》那份來自山野的質感。
可以想像,具體到操作層面,小平首先對自己作品是有嚴格要求的,那就是做到接地氣。故而平時愛看賈平凹、莫言、汪曾祺等人的作品;同時還要求通古氣。從唐詩、宋詞、《史記》等經典和中國書法藝術中吸收養分;最後要沾洋氣。她經常閱讀毛姆、莫泊桑等人的經典著作。關於這最後一點沾洋氣,汪曾祺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悔不當初》。他說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把英文學好。按照汪曾祺先生的體會,英文不好最彆扭的是不能讀作品的原著,讀譯文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我非常贊成「不會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半個作家。」如有可能,我也建議小平可以讀讀英文原著。
(圖片均由 星辰拍客 迷底 攝)
文章的質感是一種有層次感的呈現,正如江南的園林,一眼是看不到盡頭和妙處的。
有時候,讀過的閒書,走過的彎路,有意無意間,都會在筆端流淌,匯成一串串清晰而真實的白紙黑字。紙白字黑,酸甜苦辣鹹,五味皆有,沒有辦法,我們都得去嘗。這或許就是筆墨人生,抑或真實的人生。
每一次秉筆的耕耘,都會清晰那曾經中斷的筆跡;每一次堅定的出發,都會回到那文字流淌的地方;每一次夢想的微光,都會點燃那搖擺不定的火苗。
花開了,靜美洋溢。
【作者簡介】
李先平,筆名湖南醜石,醜石亂彈。系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班學員。作品散見於《江西日報》《兵團日報》《新華書目報》《廈門文學》《泉州文學》《中國作家網》《湖南作家網》等省級以上刊物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