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道:充分認識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意義

2020-12-12 國際在線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強化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家監察法,為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確保反腐敗工作奪取壓倒性勝利提供了堅強法治保證。從目前情況看,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已顯示出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實踐證明,我們的全部事業都建立在黨的堅強領導基礎上,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反腐敗工作作為國家治理的關鍵一環,必須將黨的領導體現在全過程和各方面,通過深化改革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中央始終牢牢掌握反腐敗鬥爭的領導權,確保反腐敗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各級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既執紀、又執法,承擔維護黨章黨規、維護憲法法律的重要任務和職能。監察委員會在行使權限時,重要事項需由同級黨委批准,黨委由原來側重「結果領導」轉變為「全過程領導」,體現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增強監察機關的權威性。為根治腐敗專門立法、成立專門機構,這是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大頂層設計,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有機統一。監察委員會由各級人大產生,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不僅包括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機關的公務員,還包括國有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群眾自治組織管理人員等。從監察方式看,監察委員會依照監察法的規定行使監督、調查和處置等權力,可以採取談話、訊問、詢問、查詢、凍結、搜查、調取、查封、扣押、留置等監察措施。監察委員會在整合眾多機構反腐敗權力的基礎上,形成了更高效、更規範的監督合力,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提高反腐敗工作效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監察廳(局)、預防腐敗局和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汙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部門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由監察委員會行使。這樣,不僅減少了反腐敗機構的數量、實現了反腐敗權力集中,而且解決了原來多種反腐敗機構之間的關係協調問題,因而有效提高了反腐敗工作效率。

切實增強監督實效。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從組織形式、職能定位、決策程序等方面優化了紀檢監察機關的治理能力。監察委員會既盯住「關鍵少數」又管住「絕大多數」,不僅調查職務犯罪,還加強日常管理監督,調查職務違法行為,達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進一步增強了監督實效。這有利於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動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法紀意識淡漠、責任落實不力、擔當精神不強等問題,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進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作者為湖南商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0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實踐考察和理論省思
    主要通過以國家法律制約國家權力、國家權力制約國家權力、社會權力制約國家權力、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等四種原則和渠道[5],建立國家權力的全程監督、立體監督機制,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確定了總思路。
  • 【聚焦】監察體制改革的衝突與妥協
    確保改革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是改革成功的基本條件,也是「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這一黨的執政思想的題中之意。尤其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直接針對既有的憲法結構,創設了新的國家權力、國家機構和規範體系,體現了改革推動者的鮮明政治目標,它關涉憲法作為根本法如何塑造政治秩序。由此產生的憲法爭議指向了改革理據、改革過程以及制度安排等。
  • ——解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解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齊雷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時明確,「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
  • 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認識與體會丨宣講家網評論
    一、2018全國「兩會」為譜寫歷史新篇章、實現中國強國之夢取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預期性成果這次「兩會」除完成換屆之年例行正常議題外,最重要的貢獻並引起中外媒體關注的新亮點主要體現在修改憲法、國家機構改革、成立監察委員會這三大方面,這對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等將起到承前啟後
  • 學術 | 基於大數據視域的監察體制改革模型構建
    推進大數據在監察體制改革中的深度運用,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第十九屆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背景下,探索大數據技術與監察制度發展的深度融合,是實現監察機關自身規範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深入分析當前大數據模型構建和技術實現存在的緊迫問題,提出解決建議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創製之舉 ——國家監察委員會產生紀實
    至此,國家、省、市、縣四級監察委員會全部組建產生,在黨和國家機構建設史和紀檢監察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監察體制改革由試點邁入全面深化新階段。黨中央高度重視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對改革作出頂層設計,為國家監察委員會設立指明了方向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權力的監督。
  • 全國人大代表劉建超:監察體制改革不是寫意畫是工筆畫
    他認為,監察體制改革不是一個寫意畫,它是一個工筆畫,一定是精準的。  劉建超曾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2015年,他轉戰反腐敗工作領域,出任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等職。2016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2017年1月,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三省市試點工作進入實質層面。
  • 基層實踐丨四川開展省屬本科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試點
    調查核實後,駐學院紀檢監察組向學院發出監察建議書,要求完善返聘人員管理制度、規範待遇發放。「一接到監察建議書,我們立刻進行了整改。」學院黨委書記張勇介紹,自省紀委監委開展省屬本科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以來,駐學院紀檢監察組已向學院發出4份監察建議書。
  • ...系列重大項目之四——「政府治理與市場監管改革研究」開題報告會
    2017年12月26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承擔的重大項目「政府治理與市場監管改革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北大舉行。他特別強調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行政體制改革戰略重心發生重大變化的大背景下,本課題綜合展開我國政府治理與市場監管改革研究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關鍵價值,並明確指出本課題在基地「十三五」重大課題5個組成課題處於重要核心內容地位,要求本課題組嚴格認真按照課題設計展開研究,也希望各位評審專家為課題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
  • 李曉明:從行政監察到國家監察及其學科原理的建構
    同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國家監察法》)的專項立法,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監察」制度與體制正在邁入法治化建設的新時代,昭示著2016 年以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策由局部試點向全國推開,相應我國的監察體制也由原來的「 行政監察」正式步入「國家監察」。
  • 國家將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近日,中央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在全國各地推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下稱《方案》)。距離去年11月7日,中辦印發《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不到一年。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胡怡建: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6月15日,全國36個省級新稅務機構掛牌,標誌著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邁出階段性關鍵步伐。胡怡建、李萬甫等財稅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重大變革,有利於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 樓繼偉詳解財稅體制改革思路: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是對財政職能作用的重要論斷。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路徑。日前,本報記者就下一步財稅領域改革涉及的重點問題採訪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 人民日報治理之道:省以下環保垂直管理意義深
    長期以來,我國環保管理體制具有比較強的地方性和分散性,人員由地方任命,財政也來源於地方。這一體制在實踐中容易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難以落實,也不利於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論斷,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握的正確方向。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摘要:解析社會治理體制創新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邏輯,明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二者是同一政治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有了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3]社會治理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
  • 我國新增國家機構監察委 首位主任楊曉渡啥來頭?
    通過制定監察法,實施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對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構建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  他介紹說,去年常委會兩次審議監察法草案,認真研究吸取了各方面意見建議,提請本次大會審議,確保制定好這部重要法律。
  • 秦前紅 石澤華:我國高校監察制度的性質、功能與改革願景
    本輪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根本思路,在於整合分散的反腐敗力量,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把行政監察部門、預防腐敗機構和檢察機關反腐敗相關職責進行整合」。高校監察之性質與功能的理清,有助於在內在機理層面明確「高校監察是什麼」,也是進一步研究本輪監察體制改革對其之影響,進而探索此項制度未來改革之路徑的重要前提。
  • 一、充分認識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導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必須遵循的第一位原則和根本政治保證,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落實這一要求,要充分認識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導的重大意義,從體制機制上保證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專題片《國家監察》第一集《 擘畫藍圖》解說詞全文
    【解說詞】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改革。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領導、推動,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作出頂層設計,指引推動改革一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