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思政課因材施教 讓理論照進現實
如何將「一帶一路」倡議落到實處?為什麼說「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5月28日,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蚌珠的思政課上,北京大學工學院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4名同學走上講臺闡述觀點並接受同學提問。當下熱點話題隨著學生們的自主討論,清晰、多維度地呈現出來。而這樣的討論,幾乎在孫蚌珠教授的每堂思政課上都能聽到。
有著31年思政課教學經驗的孫蚌珠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必須觀照現實,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找到看待世界的正確方法。每到周四,孫蚌珠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都備受學生歡迎,80人的教室坐得滿滿當當。同學們說,喜歡來上課是因為孫老師的課與眾不同。三堂課中,老師一定會拿出一堂課給學生,讓他們做「小老師」。工學院大二學生王曉琛告訴記者,上孫老師的課不枯燥,參與感強,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組隊做課件,討論中會遇到思想的碰撞,辨不明白就向老師提問,老師會針對學生們的困惑進行解答,思考後再聽老師講,印象和感悟會有所不同。
「思政課的功夫在課外。」60後的孫蚌珠遇上90後、00後的新一代,學生在想什麼是她特別關注的。有學生曾經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有時候就像站在兩個山頭上的人,彼此相望彼此揣摩,因為有距離所以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有隔膜,因為有隔膜所以有誤解。「消除誤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走過去,走近他們、了解學生。」孫蚌珠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現在百度貼吧、知乎、小紅書、各種自媒體的公眾號都成了孫蚌珠收集新時代青年思想動態的渠道。在校內,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她還會不定期地組織本科生進行座談,周末的學術沙龍、課堂討論都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師生一起討論。對於腐敗問題、基層治理能力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等現實的困惑,孫蚌珠也不會迴避,而是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我們的理論、道路、制度的認同,而且還會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很多討論也許沒有一個結論,可我們要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立足於現實、用歷史觀點、著眼於未來,用國際視野看待問題,這就是方法。」孫蚌珠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