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蚌珠:思政課因材施教 讓理論照進現實

2020-12-17 中國西藏網

  來源標題:思政課因材施教 讓理論照進現實

  如何將「一帶一路」倡議落到實處?為什麼說「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5月28日,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蚌珠的思政課上,北京大學工學院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4名同學走上講臺闡述觀點並接受同學提問。當下熱點話題隨著學生們的自主討論,清晰、多維度地呈現出來。而這樣的討論,幾乎在孫蚌珠教授的每堂思政課上都能聽到。

  有著31年思政課教學經驗的孫蚌珠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必須觀照現實,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找到看待世界的正確方法。每到周四,孫蚌珠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都備受學生歡迎,80人的教室坐得滿滿當當。同學們說,喜歡來上課是因為孫老師的課與眾不同。三堂課中,老師一定會拿出一堂課給學生,讓他們做「小老師」。工學院大二學生王曉琛告訴記者,上孫老師的課不枯燥,參與感強,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組隊做課件,討論中會遇到思想的碰撞,辨不明白就向老師提問,老師會針對學生們的困惑進行解答,思考後再聽老師講,印象和感悟會有所不同。

  「思政課的功夫在課外。」60後的孫蚌珠遇上90後、00後的新一代,學生在想什麼是她特別關注的。有學生曾經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有時候就像站在兩個山頭上的人,彼此相望彼此揣摩,因為有距離所以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有隔膜,因為有隔膜所以有誤解。「消除誤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走過去,走近他們、了解學生。」孫蚌珠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現在百度貼吧、知乎、小紅書、各種自媒體的公眾號都成了孫蚌珠收集新時代青年思想動態的渠道。在校內,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她還會不定期地組織本科生進行座談,周末的學術沙龍、課堂討論都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師生一起討論。對於腐敗問題、基層治理能力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等現實的困惑,孫蚌珠也不會迴避,而是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我們的理論、道路、制度的認同,而且還會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很多討論也許沒有一個結論,可我們要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立足於現實、用歷史觀點、著眼於未來,用國際視野看待問題,這就是方法。」孫蚌珠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三格三度」:思政課教師強化基本素養的現實觀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後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部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發表重要講話。
  • 最萌的方式教「馬原」 理論照進現實
    原標題:最萌的方式教「馬原」 理論照進現實 經歷過大學生活的我們,對於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內的幾門「思想政治課」一定不會陌生。相對抽象的理論記憶起來並不容易。不過在清華大學,一位教授和一位博士生助教聯手打造出了「史上最萌」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課。
  • 南平:創設更貼近學生的多元思政課
    「這是工作室開展的『民法典與我們的生活』系列主題宣講進校園活動。」工作室主持人、南平市高級中學校長歐捷說,希望發揮思政名師團隊的領銜、示範、激勵、凝聚和輻射作用,聚焦思政課教學目標,注重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整合思政課協同育人資源,循序漸進地開設思政課,創設不同學段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思政課程。
  • 徐奉臻:思想和理論的力量是思政課的根本
    「上好思政課,教學方法很重要。但不論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也都只是手段而已,最根本的還是要展示思政課其思想的力量和理論的力量。」徐奉臻說。徐奉臻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法學博士。自1988年走上高校的教學崗位,至今已近30年。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寬厚包容的性格,使她看起來愈加知性優雅。
  • 三大創新讓學生愛上思政課
    有的高校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分層式教學,有的高校創新推進專題式教學、實踐教學,有的高校組織學生運用專業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有的高校引入慕課、新媒體互動平臺、虛擬實境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學生點讚、同行認可、社會關注的思政「金課」,學生爭相選課,一座難求。
  • 讓思政課變得越來越鮮活
    以前談及有些思政課,老師不愛講,學生不愛聽,課堂枯燥無味,其中一個原因是未能以學生為本,不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沒有兼顧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共鳴點,讓他們感覺不解渴。因此,思政課要直面學生困惑,讓學生認同和信服,不僅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感人,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思政課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 兩會熱詞「進」課堂 情景劇式「代入」思政課教學
    去年,付麗莎走進了十幾所大中小學課堂,一所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讓她受益匪淺。「針對學生不同的領域和專業,在課堂設計中,也要做出相應教學順序的調整。比如,理科和文科課堂思政課的教學設計順序是不一樣的。理科學生重理論,文科生更重實踐。在教學順序上,前者需要從理論切入,後者傾向於從實踐到知識再到理論的探討。」
  • 思政課改革創新,我們在行動!
    陳旭講話校黨委書記陳旭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寄語精神,全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工作」匯報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陳旭表示,兩年多來,學校黨委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屆研究生畢業班全體同學的勉勵寄語和對高等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堅持「八個統一」講好思政課
    ★篤學踐行崇德尚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講政治是思政課的首要要求,政治性是課程的根本屬性,政治認同是思政學科的首要核心素養,對思政課教師的第一要求是政治要強,「在馬言馬、在馬信馬」。可見,思政課是一門旗幟鮮明的政治課,這是該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但思政課絕不等同於宣傳工作,講政治也不是空洞的說教,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更不是簡單的灌輸。
  • 【西安日報】燕連福:堅持「八個相統一」 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用學術講政治,以透徹的理論說服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注重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敢於批判錯誤思想觀念,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互動
  • 上一堂高效生動的思政課這六個環節不可少
    思政課堂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所謂案例,就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問題,以事實作素材,而編寫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這種案例不是隨機的、順便的,而是精心設計的,是典型的、有情節的、有故事的、有一定時空分量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的。因為,有時具象材料對於學生的教育影響,並不亞於理論邏輯。
  • 堅持"八個相統一" 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
    這「八個相統一」, 直面思政課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和廣大教師關心的熱點問題,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作出了深刻回答,是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的科學概括,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原則,是不斷增強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關鍵所在。
  • 「思政論壇」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中強調,「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政課質量,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於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 打造最適合學生的思政課
    在華北電力大學,像孫芳這樣激蕩人心的思政課還有不少。做「行走」的教材,用理論徵服學生「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可以中國化嗎?」在該校1701、1702電氣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任課教師周作芳在黑板上開門見山地寫下這樣3個問題。
  • 新華社評論員:堅持「八個統一」 創新思政教學 | 辦好思政課...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如何堅持「八個統一」,創新思政教學?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 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
    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 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上海2月7日電題: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振東 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復旦大學,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正日益顯現。
  • 中國台州網丨項先銀:思政課也可以「潮起來」
    由於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往往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卻昏昏欲睡……在三門,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項先銀老師的思政課卻很「火」,那些看似乏味的理論被賦予生命力,有高度又有趣,深受學生喜愛。摒棄空洞說教,讓思政課「活起來」唱紅歌、跳霹靂舞、吟誦詩詞、角色扮演……這不是在彩排文藝節目,而是項先銀思政課上的日常一幕。
  • 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不斷創新,青少年學生成長發展新的需求和期待,決定了要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大力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
  • 「理論強黨」孫秀玲: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推進新時代思政課...
    所謂「多樣性」是指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手段要依據不同的教育對象突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與培育,在大中小學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統一開設思政課,實現大中小一體化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