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2020-11-02 名校家長


文:洋蔥

1

家有不聽話的大魔王,怎麼治?

嗯,先看看到底是誰有問題吧。

先看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

加州大學語言系教授喬治萊考夫,在他的認知科學基礎課上,他經常叫學生做個練習。他會不斷跟學生說:「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

結果,所有學生無一例外,在大腦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頭」粉色紅的大象」。

畫面感是不是特別的熟悉?像極了每天家裡雞飛狗跳的親子關係?

家長追在屁股後面不停的說:不要亂跑,不要啃拖鞋,不要爬窗臺,不要撕書,不要挑食,不要玩Pad,不要……

孩子卻積極主動的做了所有被禁止的「危險活動」,重點是樂此不疲。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點也不怪孩子。

因為人類的大腦,這臺信息處理機器,優先處理的權重會分配給正面信息,滯後處理負面信息。也就是說,左腦接收的語言會在右腦產生畫面,大腦自動過濾掉否定詞後,語言重複強化右腦出現的畫面,由此產生了心裡暗示。


說的是「不」,聽的卻是「要」。

矛盾此起彼伏,孩子作為弱勢的一方,被強行戴上「不聽話」的帽子。

而仔細想想看,你才是那個不斷往孩子腦袋裡塞「粉紅色大象」的人啊。


2

很多的父母還一直用負面語言傷害孩子。

十一假期,我給孩子買了很多的書,厚厚的一摞。

每天,約定給小朋友講三本,熟悉內容之後,他要用自己的語言和理解重新講給我聽。規則定好,執行到第三天,開始耍無賴,一是要媽媽講差不多六本,二是自己不想講,只想重複的聽。

忙了一天,還要口乾舌燥的講書和回答小朋友的問題,我的情緒漸漸煩躁,由最開始的耐心說教,到後來重重的把書一扔。

「媽媽這些書是買給你的,不是給我自己的,你不看的話,我就送給別的小朋友了,這麼不聽話,媽媽以後不給你買了」。

小朋友也氣鼓鼓的說:「送人就送人,我也不想讀了呢」。

母慈子孝變成了情景鬧劇。

我倆一人一個屋,後背對著後背。

我細細的理了理事情的經過,準備先放下情緒,找小傢伙談一談。

小小的背影,隨著生氣的呼吸節奏,一起一伏,看起來尤為的讓人心疼。

我默默坐在他身邊,壓著嗓子說:「寶寶為什麼要讓媽媽講那麼多書,自己又不想講呢?咱們不是說好的嗎?」

「因為我想多多的聽故事啊,我自己不想講,因為我覺得我沒有媽媽講得好,而且好多字我不認識……」 兒子委屈的說。

「那咱們讓點讀筆讀吧,講的又多又有意思啊。」 我耐著性子說。

兒子忽然轉身抱住我,哽咽著說:「可是,點讀筆不會抱著我啊。」

3

一瞬間,我明白了,孩子需要的不是書,是依偎在一起的陪伴和互動。

當我們把孩子抱在膝上讀繪本時,我們的心情和愛會傳達給孩子,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也會傳達給我們。他們要的是真正意義的看見和被看見。

引導孩子說出情緒和想法,遇事不責備,從感受出發,問題就不再難以解決。

「光愛孩子還不夠,還必須使他們感受到愛。」19世紀義大利一位教育家的名言,一語驚醒夢中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或初衷,從來都不是讓孩子悲傷,難過,焦慮,自卑,但最後的作用卻偏偏指向了這個方向。

為何不耐心一點去傾聽?

雖然,面對父母的誤解,孩子會生氣,過後又毫無條件的原諒父母的過錯。

哪怕忘記了跟孩子說聲「對不起」,他們也好像忘記了一樣。

是啊,孩子們不計較大人的過錯,所以才會更開心的成長。

可這不能成為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理由。

反而更應反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蹲下來,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這樣,就會少很多的誤解和傷害。


4

在平時,請試著用正面引導的話說給孩子聽。

把「不」換成我們去XXX吧,而且不加任何威脅的暗示在裡面,做個讓自己和孩子都舒服的父母。


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就放棄念叨「不要跑著過馬路」,而是說「慢慢走著過馬路」。

想要孩子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放棄念叨「不要多吃糖」,而是說「一起做個水果沙拉吃吧」。

想要孩子有強大的專注力,就放棄念叨「不要三心二意」,而是說「玩具咱們一件一件玩」。

想培養孩子有主見,愛思考,就放棄念叨「不要這麼擺積木,會倒的」,而是說「想怎麼擺都可以,倒了咱們重新來」。

想要孩子勇敢,善良,就放棄念叨「不要後退」,而是鼓勵「再堅持一下,你是最棒的」。

正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如同把陽光還給向日葵,花朵會迎著光,隨風起舞。

很多時候,孩子叛逆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給予的威脅和控制。

幾乎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愛用否定句的家長,否定孩子的行為,就像否定自己的人生,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話是否說對了,表達清楚了。

為人父母,別總是做孩子的差評師。

有時說好聽的話,做善意的事,孩子也會向陽而生,內心更陽光溫暖。

也更願意跟你說話,聽你說話。

相關焦點

  • 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果然,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卻是全身缺點。記得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過這樣的場景。女兒低著頭站在爸爸身邊,爸爸手中拿著試卷看了一遍,突然就大聲責罵了孩子,應該是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並不理想。
  • 知愈心理: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 01昨天和一個從事幼兒園的朋友聊天。她班上這學期新來了一個男孩叫明明,剛好六歲,害羞靦腆,缺乏自信,自我的內在認識很低。
  • 董卿: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記者問父母:如果給你的孩子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很多父母開始滔滔不絕數落自己孩子的不足,然後回答:50分、60分、75分、90分吧……當記者問孩子時:如果給你爸爸媽媽打分,你會打多少?孩子們都驕傲地回答:100分!果然,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卻是全身缺點。記得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過這樣的場景。
  • 應採兒的怒吼Jasper:好的父母,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好的父母,絕不會做孩子的「差評師」。「差評」是孩子一生的夢魘你怎麼做得這麼慢,長得豬腦子嗎?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打擊和責罵,並不是激發孩子鬥志的良策,因為它們只會讓孩子感覺到「我的父母不愛我,因為我很差勁」。這種直擊心靈的恐懼和挫敗,更易讓年幼的孩子陷入自卑和頹喪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 永遠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都說慈母多敗兒,因此有地父母對孩子就格外的嚴厲,甚至做上了孩子的差評師。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會找理由對孩子進行打擊。 不知道大家對於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怎麼看?家長追在屁股後面不停的說:不要亂跑,不要啃拖鞋,不要爬窗臺,不要撕書,不要挑食,不要玩Pad,不要……孩子卻積極主動地做了所有被禁止的「危險活動」,重點是樂此不疲。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點也不怪孩子。 因為人類的大腦,這臺信息處理機器,優先處理的權重會分配給正面信息,滯後處理負面信息。
  • 電商創業者的苦與樂:最怕遇到差評師和勒索者-蘿蔔兔 差評師 沙窩...
    電話聯繫好快遞,在寒風中填單子,沾滿了溼泥的雙手已經凍僵,冷得拿不住筆。一個冬天下來,耳朵都凍傷了,又癢又疼。  採摘並發貨時,意味著單子已經成交,心中是喜悅的。但是單子成交前的溝通,卻是非常艱難的。為了一個單子,十來斤的蘿蔔,她得和客戶說上兩個小時。有的客戶為了驗證真實性,讓她馬上到地裡拍一張蘿蔔的照片,她就不得不冒著寒風去地裡拍照。
  • 真正的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發現很多孩子無法原諒父母,是因為經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他們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評孩子,而這樣的比例居然佔到67.1%。這背後的根源,就是來自於父母的差評,重點是大多數父母對此一無所知。有句話說: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我們總以為罵幾句無所謂。甚至覺得,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 電商行業最「古老」的灰產,職業差評師的技能又進化了
    她告訴懂懂筆記,如今的職業差評師,除了資料正常,溝通正常之外,「挑刺」時也講求有理有據。「我是兼職做店鋪的,所以描述商品可能不是那麼專業細緻,差評師就專挑詳情描述略有歧義的商品下單。」李曉月記得有一款熱銷的「不鏽鋼筆筒」,在詳情頁中描述商品尺寸與可樂罐大小相仿。
  • 父母的差評,是給孩子最深的傷害。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打擊、批評和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卻沒有想過,這樣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致命的傷害。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訪談節目中說:「小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
  • 好父母,是學會做孩子的好評師,而不是成為孩子的壓力源
    「見好」的能力,不是說學阿Q自欺欺人,不去面對現實,而是同樣半杯水,看到「還有半杯水」,而不是「只剩半杯水」的樂觀、正面與積極。 我做心理諮詢師7年,如果你問我一個問題: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普遍創傷是什麼?
  • 6元就可買差評,誰給了職業差評師「生財之道」
    日前,媒體曝光了出沒在一些團購與電商平臺上的職業差評師的行為,也向外界揭開了惡意差評亂象的神秘面紗。或許不少網友都在一些商家的頁面下見過莫名其妙的差評,即便是那些向來口碑不錯的商家,有時候也「難逃此劫」。至於那些剛剛開張或者上線的商家,對這些職業差評師更是又恨又怕。 這些職業差評師的手段非常狡猾。
  • 公務員當惡意差評師被告上法庭
    來源:錢江晚報阿里巴巴:索賠1元錢,向商家道歉江西公務員邱某某為了兼職賺點小錢,在淘寶上充當了一名網絡差評師。前段時間她剛剛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了緩刑,沒想到近日又收到傳票。這回原告是阿里巴巴,認為他們這些惡意差評師的行為誤導了消費者,破壞了電子商務營商環境。索賠金額很小,1元錢,但是要求在淘寶網主頁向廣大商家致歉。目前,江蘇海門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被阿里巴巴列為被告的一共有3人。邱某某是中間環節。他們3人分工明確,由杜某挑選店鋪和商品,然後將連結發給邱某某。
  • 淘寶差評師伸手託福培訓業,TPO小站首當其害
    但如今卻由於這種「好評至上」的原則,催生了一種新職業「淘寶職業差評師」。這類差評師不僅涉獵實物商品,現在更向高價託福培訓產品伸手。 一件衣服、一雙鞋子的價格很有限,職業差評師對於此類實物商品的勒索價格基本在幾十到幾百之間,他們也會根據勒索對象的實際商品價格來調整勒索金額。於是,發展至今,低價的普通商品已經不足以成為他們的目標,差評師們開始向動輒幾萬的高價培訓類課程出手。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文/好奇的萌娃控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
  • 多少夫妻,耗盡一生做彼此的差評師
    L太太很隱忍,相當給老公面子,默默地拿出乾淨褲子,給四歲的孩子換上。 我打量著這個體面的家庭,客廳舒適清潔,寶寶玩具整整齊齊堆放在儲物箱裡,飯菜營養又可口,心裡不由讚嘆:這些,需要一個女人付出多大的耐心愛心和精心。
  • 面對「職業差評師」 治理點評環境需「內外兼治」
    據報導,多位商家稱遭遇「職業差評師」,媒體調查發現,「職業差評師」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臺和餐飲外賣平臺,有的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QQ等社交平臺的群裡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
  • 不給賠償就差評?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獲利上千元將面臨判刑
    你想,本來這就是見不著面的生意,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假冒偽劣?我怎麼知道你賣的東西好不好呢?由於有了評價體系,所以今天我們幾乎每個人在網上購物也好、點外賣也好,我們都會先去看看商家的評分怎麼樣,尤其有很多人專門去看差評,我看看它最壞能壞到什麼程度。也正因為這樣,很多商家是非常在意差評的。
  • 想毀掉一個孩子,從父母不好好說話開始
    甚至還有些父母因在和孩子溝通中無意識的被情緒牽著走,導致孩子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女孩因為高考發揮失常,極度沮喪,可就在這時,爸爸說了一句:「考得這麼差,怎麼不去死啊!」明明是一句氣話,可在那樣的情景下,女孩信以為真了,留下一封「讓你失望了」的遺書就跳樓自殺了。
  • 淘寶買家因中差評上「黑名單」 賣家:防差評師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種「差評攔截」功能,本是商家為了遠離「職業差評師」而開發的第三方軟體,卻讓不少普通消費者無辜「躺槍」。對此,淘寶方面給出的回應是,建議消費者換一家店購買,「我們不能強制買賣。」  買家給過中差評,上了黑名單  一位網友自稱是「資深剁手族」,三黃鑽V4買家,好評率達98%。
  • 多少夫妻,在耗盡一生地做彼此的差評師
    L太太很隱忍,相當給老公面子,默默地拿出乾淨褲子,給四歲的孩子換上。 我打量著這個體面的家庭,客廳舒適清潔,寶寶玩具整整齊齊堆放在儲物箱裡,飯菜營養又可口,心裡不由讚嘆:這些,需要一個女人付出多大的耐心愛心和精心。 可是,一條無關痛癢的髒褲子,便足以把一切優點一筆勾銷,換來L給出的一個巨大的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