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句話寧願爛肚子裡也別跟孩子說,越說孩子越自私!
此前,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個因媽媽「差評」而痛苦的小男孩。
他的媽媽經常罵他二百五。
每次寫作業的時間長、寫錯字或寫錯題,媽媽都會扔掉他的鉛筆,大聲吼他「二百五」。
他委屈地哭著說:「媽媽,能不能別叫我二百五了?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能多給我幾次機會,我想讓她再幫幫我。」
太多父母,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可對孩子表達出來的卻是傷害。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過一個調研:你為什麼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
最終,他對調研結果進行了統計。
發現很多孩子無法原諒父母,是因為經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
他們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評孩子,而這樣的比例居然佔到67.1%。
上海市教委也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調查了2500名上海的中小學生。
結果顯示:
有5.85%的孩子曾經有過自殺的計劃;
有3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這背後的根源,就是來自於父母的差評,重點是大多數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有句話說: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我們總以為罵幾句無所謂。
甚至覺得,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卻不知,父母每一次的打擊和辱罵,都如同針尖插在了心頭,一次又一次,無法癒合。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原生自卑。
也就是說,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長期否定和打擊,或者冷暴力,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
因為小時候孩子的認知不全面,一旦父母對他們有了差評;
日積月累他就會認為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樣,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自卑感。
這種原生自卑,比成年後的次生自卑對一個人的傷害更大,它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知道,這些最傷孩子的話,你是否經常說?
1.你怎麼這麼笨?
2.我養你有什麼用?
3.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4.就知道哭,能有多大出息?
5.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如果有,請及早改正,以免越說孩子越自卑!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跡象,更要引起注意,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
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挑剔和苛責,孩子也如此對待別人,多半是因為「遺傳」;
如果父母為人憨厚,孩子卻習慣挑剔別人,多半是源於自卑的自我評價。
他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關注自己的需求,他們缺乏安全感,需要掌控感。
為此,通過挑剔和打擊別人,假裝強勢和厲害,來掩飾自己的弱點獲得一種自己很強大的虛假感滿足自己可憐的自尊心。
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內心感受可能是「我很孤單和失敗,我需要關注和愛。」
為了孩子未來幸福考慮,我們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接納和認可,這是幫助他們啟動正面評價體系的法寶。
自卑的孩子內心比較敏感,自己不敢肯定自己,總是要通過別人肯定自己,從而來獲得滿足與成就感。
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候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都會覺得這可能是針對自己,在嘲笑自己。
為了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和稱讚,他們會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儘可能的展示自己的優點想讓別人看到的全是自己好的一面。
刻意掩飾失敗後,又往往會非常自責,苦悶。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不妨多肯定孩子,他們急需要肯定來支撐信心。
當他們犯小錯的時候多從正面引導,少指責數落,一次次的肯定和鼓舞,將會更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信。
當你發現,孩子做錯事卻總是習慣性推卸責任時,說明孩子內心非常不安不知該如何解決;
為了緩解這種不安情緒於是選擇逃避,以減輕處罰。
心理學家阿德勒這樣描述自己:
一個人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
而把問題和過錯推給他人,是自卑孩子能想到的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一貫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只會讓犯錯的孩子更加畏懼而推卸責任。
自卑的孩子往往存在社交障礙除了依賴親近的人之外喜歡獨來獨往,不合群,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顯得特別被動、畏縮。
哪怕內心渴望成為大家都喜歡的那個人也不敢主動爭取,因為內心的恐懼。
面對這類孩子要正向引導,不強迫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
幫助孩子找到他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吸引志趣相投的夥伴,
同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也很有必要;
如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給孩子創造嘗試和體驗的機會,讓孩子慢慢打開心扉過日子。
要想幫助孩子走出自卑,千萬別忽視這5點。
自卑與自信是一朵雙生花。
克服自卑,最好的法子就是重塑自信!
哪些方面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和諧的家庭關係和良好的親子關係,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內心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衍生出健康的自我認同感。
一次次的成功,可以讓每個人變得自信。
幫助孩子設置具體清晰且可以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在成功中體驗喜悅和成就感。
不要把「成功」想得很誇張,一次小進步 ,也是種成功。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相信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嘗試的機會,過度保護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他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指責,家長此刻最該給予孩子的是希望和動力。
幫助孩子一起直面失敗,解決問題。
孩子不僅需要成就,更需要來自家長的積極反饋和認可。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別說激將的反話,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別吝嗇給孩子讚揚和鼓勵,越是及時的積極反饋,越能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其實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們就會更有動力。
心理學中有個效應叫「期待效應」,說的是要想使一個人優秀,就要給他傳遞一些積極的期望,這樣他就會按照期望的那樣去成長。
想讓孩子優秀,就告訴他,你很優秀。
慢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很優秀,從而更有信心努力做得更好。
所以,真正愛孩子,就要少否定,多肯定,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畢竟我們的肯定,才是孩子努力的動力。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和被愛中長大,溫暖一生。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