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2020-09-09 博沃思未來教育

這5句話寧願爛肚子裡也別跟孩子說,越說孩子越自私!


此前,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個因媽媽「差評」而痛苦的小男孩。


他的媽媽經常罵他二百五。


每次寫作業的時間長、寫錯字或寫錯題,媽媽都會扔掉他的鉛筆,大聲吼他「二百五」。



他委屈地哭著說:「媽媽,能不能別叫我二百五了?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能多給我幾次機會,我想讓她再幫幫我。


太多父母,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可對孩子表達出來的卻是傷害。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過一個調研:你為什麼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


最終,他對調研結果進行了統計。


發現很多孩子無法原諒父母,是因為經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


他們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評孩子,而這樣的比例居然佔到67.1%。



上海市教委也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調查了2500名上海的中小學生。


結果顯示:


有5.85%的孩子曾經有過自殺的計劃;


有3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這背後的根源,就是來自於父母的差評,重點是大多數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有句話說: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我們總以為罵幾句無所謂。


甚至覺得,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卻不知,父母每一次的打擊和辱罵,都如同針尖插在了心頭,一次又一次,無法癒合。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原生自卑


也就是說,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長期否定和打擊,或者冷暴力,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


因為小時候孩子的認知不全面,一旦父母對他們有了差評;


日積月累他就會認為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樣,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自卑感。


這種原生自卑,比成年後的次生自卑對一個人的傷害更大,它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知道,這些最傷孩子的話,你是否經常說?


1.你怎麼這麼笨?


2.我養你有什麼用?


3.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4.就知道哭,能有多大出息?


5.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如果有,請及早改正,以免越說孩子越自卑!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跡象,更要引起注意,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


1. 總是在挑剔別人


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挑剔和苛責,孩子也如此對待別人,多半是因為「遺傳」;


如果父母為人憨厚,孩子卻習慣挑剔別人,多半是源於自卑的自我評價。


他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關注自己的需求,他們缺乏安全感,需要掌控感。



為此,通過挑剔和打擊別人,假裝強勢和厲害,來掩飾自己的弱點獲得一種自己很強大的虛假感滿足自己可憐的自尊心。


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內心感受可能是「我很孤單和失敗,我需要關注和愛。」


為了孩子未來幸福考慮,我們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接納和認可,這是幫助他們啟動正面評價體系的法寶。


2. 刻意掩飾缺點


自卑的孩子內心比較敏感,自己不敢肯定自己,總是要通過別人肯定自己,從而來獲得滿足與成就感。


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候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都會覺得這可能是針對自己,在嘲笑自己


為了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和稱讚,他們會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儘可能的展示自己的優點想讓別人看到的全是自己好的一面。



刻意掩飾失敗後,又往往會非常自責,苦悶。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不妨多肯定孩子,他們急需要肯定來支撐信心。


當他們犯小錯的時候多從正面引導,少指責數落,一次次的肯定和鼓舞,將會更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信。


3. 總是把過錯歸咎於別人


當你發現,孩子做錯事卻總是習慣性推卸責任時,說明孩子內心非常不安不知該如何解決;


為了緩解這種不安情緒於是選擇逃避,以減輕處罰。


心理學家阿德勒這樣描述自己:


一個人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



而把問題和過錯推給他人,是自卑孩子能想到的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一貫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只會讓犯錯的孩子更加畏懼而推卸責任。


4. 不願意與親近之外的人接觸


自卑的孩子往往存在社交障礙除了依賴親近的人之外喜歡獨來獨往,不合群,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顯得特別被動、畏縮。


哪怕內心渴望成為大家都喜歡的那個人也不敢主動爭取,因為內心的恐懼。



面對這類孩子要正向引導,不強迫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


幫助孩子找到他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吸引志趣相投的夥伴,


同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也很有必要;


如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給孩子創造嘗試和體驗的機會,讓孩子慢慢打開心扉過日子。


要想幫助孩子走出自卑,千萬別忽視這5點。


自卑與自信是一朵雙生花。


克服自卑,最好的法子就是重塑自信!



哪些方面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1.安全感


和諧的家庭關係和良好的親子關係,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內心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衍生出健康的自我認同感。


2.目標感


一次次的成功,可以讓每個人變得自信


幫助孩子設置具體清晰且可以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在成功中體驗喜悅和成就感。


不要把「成功」想得很誇張,一次小進步 ,也是種成功。


3.信任感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相信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嘗試的機會,過度保護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4.直面失敗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他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指責,家長此刻最該給予孩子的是希望和動力。


幫助孩子一起直面失敗,解決問題。


5.被鼓勵、支持和獎勵的感覺


孩子不僅需要成就,更需要來自家長的積極反饋和認可。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別說激將的反話,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別吝嗇給孩子讚揚和鼓勵,越是及時的積極反饋,越能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其實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得到父母的肯定,他們就會更有動力。



心理學中有個效應叫「期待效應」,說的是要想使一個人優秀,就要給他傳遞一些積極的期望,這樣他就會按照期望的那樣去成長。


想讓孩子優秀,就告訴他,你很優秀。


慢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很優秀,從而更有信心努力做得更好。


所以,真正愛孩子,就要少否定,多肯定,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畢竟我們的肯定,才是孩子努力的動力。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和被愛中長大,溫暖一生。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相關焦點

  • 應採兒的怒吼Jasper:好的父母,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好的父母,絕不會做孩子的「差評師」。被父母肯定,是孩子最基本的人生需求,得不到父母 「好評」的孩子,終生都難以擁有真正的自信。父母否定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當下,也是他們的一生。父母的嘴,決定著孩子餘生的路。
  • 5句「爛口頭禪」毀一個孩子,好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鏈
    孩子是有契約精神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會自我調整。如果孩子依然表現出渴望,家長則可以重申不買的原因:「前段時間剛剛給寶寶買過新玩具,玩具們在家等你一起玩呢?」以此喚起孩子對已經擁有玩具的感情。王猛說,從小到大,他從不敢違逆母親對他做的任何安排。他身上穿的所有衣服都是按照母親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
  • 5句「爛口頭禪」毀一個孩子,好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鏈
    善於貼標籤的父母,一旦孩子做了什麼令人不滿意的事情,父母就會隨意在他們身上貼上一張又一張「標籤」。這些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卻刻在孩子心裡,於是,「笨孩子」更考不出好成績,「壞孩子」也越來越容易闖禍。標籤效應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鎖定的人。
  • 好的父母,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當我們把孩子抱在膝上讀繪本時,我們的心情和愛會傳達給孩子,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也會傳達給我們。他們要的是真正意義的看見和被看見。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或初衷,從來都不是讓孩子悲傷,難過,焦慮,自卑,但最後的作用卻偏偏指向了這個方向。
  • 一流父母嘴上都有「拉鏈」,三流父母卻把4句「爛口頭禪」掛嘴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頭禪,這是人長期養成的本能習慣,有的是髒話,有的只是表示心情。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流的父母都知道審時度勢教育孩子,嘴上有很嚴的「拉鏈」,害怕傷害孩子心靈。「只要你有本事往上念,爹媽砸鍋賣鐵也要供著你讀書」,看似是父母表達疼愛孩子的一句話,卻毀了孩子最後的心理防線。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世人口中的「天才」,即便小時候學習成績好,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成績下降。
  • 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孩子們都驕傲地回答:100分!果然,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卻是全身缺點。記得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過這樣的場景。
  • 知愈心理: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 01昨天和一個從事幼兒園的朋友聊天。她班上這學期新來了一個男孩叫明明,剛好六歲,害羞靦腆,缺乏自信,自我的內在認識很低。
  • 董卿: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記者問父母:如果給你的孩子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很多父母開始滔滔不絕數落自己孩子的不足,然後回答:50分、60分、75分、90分吧……當記者問孩子時:如果給你爸爸媽媽打分,你會打多少?孩子們都驕傲地回答:100分!果然,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卻是全身缺點。記得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過這樣的場景。
  • 永遠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都說慈母多敗兒,因此有地父母對孩子就格外的嚴厲,甚至做上了孩子的差評師。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會找理由對孩子進行打擊。 不知道大家對於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怎麼看?不要讓你的差評毀掉孩子一生  一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打擊孩子,即使孩子已經做得夠好了,也會找一些理由來打擊孩子自信,而這美其名曰是為了讓孩子不驕傲。
  • 好父母能做的,是告訴孩子永遠都有一條回家的路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時代和我們都誇大了作為母親和父親的能力。愛,不會讓我們必然地收穫成功和幸福,卻能在我們受傷脆弱的時候,不至墮入真正的深淵。我相信,一個人能事業成功、能有一個幸福的婚姻,跟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我希望通過努力,讓我的孩子過上跟我不一樣的成功幸福的生活。孩子表現得沒有別人好或者做了錯事,我就會挺沮喪的挺內疚的。請問,我該怎麼調節?回答:「努力做個好媽媽,讓我的孩子成功、幸福」——如果我說,這是一個你永遠都無法完成的任務,你會不會很生氣?
  • 想毀掉一個孩子,從父母不好好說話開始
    有完沒完啊?!」怎麼這麼蠢,教了這麼多遍都不會!你看誰誰誰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燒香了!……這不僅離我們要支持孩子成長的目的背道而馳了,還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親子關係也容易產生間隙。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甚至還有些父母因在和孩子溝通中無意識的被情緒牽著走,導致孩子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 「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6元可買一條差評
    幾乎與趙銘同期,在廣州白雲區經營一家煲仔飯店的店主李航(化名)也稱遭遇了「職業差評師」,「我們的店已經開了3個多月,美團外賣評分一直都維持在4.8分,但在10月底,突然出現了一波差評。」李航說,差評第一次集中出現是在10月31日,當天有9條,且大多和食品衛生相關,「說菜裡有頭髮、有餿味、吃了拉肚子什麼的。
  • 電商行業最「古老」的灰產,職業差評師的技能又進化了
    並以客服沒有響應、服務態度差為由,予以店鋪差評,「這種情況可以維權,但並不是所有賣家都耗得起這些時間和精力。」在淘寶上經營一家文具店鋪的李曉月,便是王淼口中「耗不起」的賣家。她告訴懂懂筆記,如今的職業差評師,除了資料正常,溝通正常之外,「挑刺」時也講求有理有據。
  • 5句「爛口頭禪」毀掉一個孩子: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有調查顯示:40%的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父母的話,可以燃起孩子對未來的希望,也能將孩子徹底推向痛苦的深淵。生活中這樣毒舌的父母並不少,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做著深深傷害孩子自尊的事情!一個在父母面前都抬不起頭的孩子,又怎麼會充滿自信活力地去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呢?
  • 5句「爛口頭禪」毀掉一個孩子: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為什麼中國很多家長都不會去考慮孩子的感受?這兩天,知乎上這個問題引來了3000多萬網友的圍觀。有調查顯示:40%的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生活中這樣毒舌的父母並不少,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做著深深傷害孩子自尊的事情!
  • 公務員當惡意差評師被告上法庭
    來源:錢江晚報阿里巴巴:索賠1元錢,向商家道歉江西公務員邱某某為了兼職賺點小錢,在淘寶上充當了一名網絡差評師。前段時間她剛剛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了緩刑,沒想到近日又收到傳票。這回原告是阿里巴巴,認為他們這些惡意差評師的行為誤導了消費者,破壞了電子商務營商環境。索賠金額很小,1元錢,但是要求在淘寶網主頁向廣大商家致歉。目前,江蘇海門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被阿里巴巴列為被告的一共有3人。邱某某是中間環節。他們3人分工明確,由杜某挑選店鋪和商品,然後將連結發給邱某某。
  • 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差評6元一條 替人打壓競爭店鋪
    IT商業新聞網11月18日訊 近年來,電商平臺商家刪差評的現象屢見不鮮,並出現了不少「職業差評師」。據媒體報導,目前,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小數額敲詐,6元可買一條差評。  據澎湃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職業差評師」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臺和餐飲外賣平臺,有的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QQ等社交平臺的群裡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
  • 智慧的父母,嘴上都閃著光
    孩子高中三年,把那份萌動的情感始終深埋於心。我只能用「智慧」這個詞來形容這位媽媽。有人說,父母的嘴上有孩子的未來。深以為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話語影響深遠,從孩子性格的培育、素質的養成、價值觀的塑造,都和父母的言行密切相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用溫柔的態度、心平氣和的溝通解決的。
  • 被誇奇蹟: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曾經有一份調查顯示,在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裡,有85%是在批評孩子。 我們曾以為,多多指出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就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但是事實卻是,孩子不僅沒變好,反而變得越來越敏感,最後到了聽不得一句批評的地步。 是這屆孩子心眼太小麼?
  • 父母要自覺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這句話我無比贊同。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新聞:國外有位父親讓兒子看店,結果兒子只顧著玩手機。父親特別生氣,撩起汗衫,把不知從哪裡弄來的手槍上膛,擺在孩子面前。並對兒子說:「你這麼有種,就去死啊!」結果,「砰」的一聲,兒子真的拿起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