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如何形成一直是謎,這位物理學家想做一個撥開迷霧的人

2020-12-17 科技行者

Kenneth Libbrecht有一項宏偉的計劃——在這個寒冷的冬季,離開溫暖宜人的南加州,前往位於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那裡冬季氣溫幾乎始終低於冰點,他穿上厚厚的派克大衣,捧著照相機外加一塊泡沫板,席地而坐,靜候天降大雪。

他在這裡等待的,是自然界所能產生的最閃亮、最銳利、也最漂亮的雪晶。他說,超級雪花往往在最寒冷的地區形成,比如費爾班克斯或者白雪皚皚的紐約州北部。在整個研究歷程中,他見過最優質的雪花產自安大略省東北部偏遠的科克倫,那裡風力很小,雪花幾乎是直接從雲層中掉落下來。

Libbrecht身處自然環境中,像考古學家一樣耐心地審視著這塊收集板,尋找最完美的雪花及其他晶體。他解釋道,「這項工作需要用肉眼觀察,找到高質量的雪花。如果板子上沒有,就掃掉重來。整個過程需要重複幾個小時。」

Libbrecht是一位物理學家,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專門研究太陽的內部結構,並開發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但20年以來,Libbrecht對於雪花的研究熱情始終沒有消退——除了外觀之外,他更關注形成雪花形狀的內在原因。他感慨道,「看著這些從天上掉落的造物,我心裡總在想,它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形狀?」

75年以來,物理學家們已經知道,雪花這種微小晶體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其一是標誌性的扁平星形,含有 6 個或 12 個瓣,每一瓣又帶有漂亮的晶狀延伸,如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另一種則是圓柱形,其中一部分如同兩塊薄片晶夾起的三明治,另一部分則像是五金店裡常見的螺栓。不同的雪花形狀與環境、溫度、溼度相關,但具體形成原因卻一直是個謎。

多年以來,Libbrecht的艱苦觀察讓人們對於雪花的結晶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國魯昂大學材料科學家Gilles Demange對雪晶也很有興趣,他評價:「Kenneth Libbrecht可以說是這一領域的「教主」。」

現在,Libbrecht將自己的實地觀察整理成一種新的結晶理論模型,力求解釋雪花以及其他雪晶的形成方式與規律。在今年10月發表的論文中,他描述了水分子在凝固點附近的舞動態勢,並根據這種分子的特定運動規律解釋了不同條件下晶體的整個形成過程。在另一本長達540頁的專著中,Libbrecht還描述了關於雪晶的全部知識。賴斯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Douglas Natelson評論這本論著時稱其:「如環法自行車賽般充滿艱辛。」

Natelson總結道,「不容易,但這項成果真的太棒了。」

▲ 圖: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Kenneth Libbrecht,正在安大略省科克倫地區考察。當高質量的冰晶落在泡沫板上時,他會用小刷子將其拾取至玻片上,再通過顯微鏡觀察。

關於六角星

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句俗諺——「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這一事實源自晶體在空中的結晶過程。雪的本質是一團冰晶的集合體,它在大氣中形成,並在落下地面的過程中保留原形。只有當大氣溫度足夠低,才會形成雪花,否則它們會融合甚至融化,最終變成雨夾雪或純粹的雨滴。

儘管雲層中的溫度與溼度水平多種多樣,但這些變量對於單片雪花而言幾乎相當於常數。正因如此,雪花通常會形成對稱性結構。另一方面,塔夫茨大學化學家Mary Jane Shultz在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雪花物理學的論文中指出,每片雪花實際上都會受到風、曝光以及其他變量的影響,而「受到這些混沌因素的影響,每片冰晶的形狀都會略有區別」。

儘管雲層中包含了大量的溫度和溼度等級,但這些變量對於一片雪花而言幾乎是恆定的,這就是為什麼雪花的生長通常是對稱性結構。在另一方面,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化學家Mary Jane Shultz在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雪花物理學的論文中指出,每片雪花實際上都會受到風、曝光以及其他變量的影響。她解釋稱,當每片冰晶受到這些混沌因素的影響時,它們的形狀都會略有區別。

對雪花結構的觀察與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35年的中國。當時西漢詩人韓嬰的《韓氏外傳》這樣描寫雪花:「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普通的花花草草多大多是五瓣的,獨獨雪花有六瓣。這應該是古人對雪花形狀的最早描述和總結了。可見,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國人對雪花就已經有很細緻的認識、觀察和研究了,後世的許多詩句都沿用了「雪花六出」的典故,在詩人們的筆下,雪花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經典形象,有獨特的文學地位。不過即便如此,真正希望探索雪花背後原因的第一位科學家,當數德國科學家兼博物學家Johannes Kepler。

1611年,Kepler向他的贊助人——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贈送了一份新禮物,這是一篇名為《六角形雪花》的論文。Kepler寫道,在通過布拉格的查理大橋時,注意到衣領上落下一片雪花,這不禁讓他開始思考雪花的幾何形狀。他寫道,「雪花的六角形結構,背後必定有原因,這不可能是偶然。」

他還回想起當代英國科學家兼天文學家Thomas Harriot的一封信,此人曾擔任探險家Walter Raleigh爵士的領航員。約1584年,Harriot遇上一個問題,即為船甲板上的炮彈尋找最優堆放方法,結果他發現,六角形結構似乎是將球體緊密堆積在一起的最佳方式。Harriot把這件事情告訴了Kepler,Kepler想知道,自然界中的雪花是否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以及它們的六個面是否可以被固定排列在「水滴等最小自然液體單位」之上。

這實際上是對原子物理學的一個早期研究思路,然而整個學科直到300年前才正式成立。事實上,水分子,連同它的兩個氫和一個氧,往往傾向於鎖在一起形成六邊形排列。Kepler與其他同僚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有多麼重要。Natelson說:「由於氫鍵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細節,就有了這種相對開放的晶體結構。」除了有助於雪花的生長,這種六邊形結構使得冰的密度比液態水低,這極大地影響了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氣候的形成與表現。他認為,如果冰無法漂浮,「那麼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誕生」。

雖然Kepler的論文順利發表,但雪花觀察更多是一種業餘愛好,而遠未被納入科學範疇。19世紀80年代,一位名叫Wilson Bentley的美國攝影師——來自佛蒙特州傑裡科地區的一個寒冷的、高質量的產雪村莊——開始嘗試利用底片製作第一張雪晶圖像。在最終死於肺炎之前,他為我們留下了超過5000多張雪晶照片。

▲ 圖:日本物理學家中谷幸一郎投入數十年之久,對各類不同雪花開展研究。

接下來,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研究員中谷幸一郎開始對不同雪晶類型進行系統研究。到十九世紀中葉,中谷開始嘗試在實驗室裡製造雪花,包括使用兔毛將霜晶懸浮在冷凍空氣中,並逐步形成完整的雪花。他不斷修改溼度與溫度設定,探索兩種主要冰晶類型的形成機理,並整理出一份關於可能晶體形狀的開創性目錄。中谷發現,星形結構往往在-2至-15攝氏度條件下形成,而圓柱形結構則多見於-5至-30攝氏度環境中。在低溼度條件下,星形雪花的分支較少,類似於六角形晶片;但在高溼度條件下,星形雪花則能發展出更複雜、更燦爛的結構。

Libbrecht介紹,在中谷完成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之後,人們終於開始關注不同雪晶形狀的形成原因。當邊緣快速橫向生長,但縱向生長速度較慢時,雪花往往會呈現出扁平的星狀以及板狀結構(而非三維結構)。與之對應,柱狀雪花則是縱向生長較快、但橫向生長慢的產物。

但是,決定雪晶到底是星形還是柱形的潛在原子過程仍然不為人知。Libbrecht提到,「溫度的變化,具體產生了怎樣的效應?我一直希望將這些影響元素整合起來。」

雪花的配方

Libbrecht和關注這一課題的研究小組一直希望為雪花的形成整理出一份「配方」——即一組方程與參數,只要將將其輸入超級計算機,就能生成各種各樣的雪花。實際上,他們已經成功了。

在意識到存在帶帽圓柱這種來自異國的雪花結構之後,Libbrecht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研究。這種雪花看起來像是大家熟悉的線軸,或者說是用輪軸連起來的兩個輪子。作為北達科他州土生土長的住民,Libbrecht對此感到震驚,他很好奇「我為什麼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雪花?」帶著對雪晶的痴迷,他隨後出版了一本解釋雪花性質的科普讀物。很快,他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製造各類雪花生產設備。而他提出的最新模型,可以說是幾十年觀察結果與近年來實際生產相結合的共同產物。

他提出的關鍵性突破是一種被稱為表面能量驅動的分子擴散機制。這一思路描述了初始條件如何影響雪晶分子的活動,並最終決定雪晶呈現出的形狀。

想像一下,當水分子剛剛開始凍結時,各分子的排列仍然比較鬆散。如果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冰冷的水分子開始形成一個個剛性晶格,其中每個氧原子被四個氫原子包裹起來。這些晶格不斷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藉此實現自我生長。而生長方向則分為兩種——橫向生長,縱向生長。

當橫向吸收速度超過縱向吸收速度時,雪花最終就會呈現為薄且扁平的晶體(板狀或者星狀)——這意味著新生成的晶體會不斷在橫向上擴散。但是,當縱向吸收速度高於橫向時,晶體的高度會不斷增加,最終形成針狀、空心圓柱或者棒狀結構。

根據Libbrecht的模型,水蒸氣會首先沉積在晶體的角上,而後通過整個表面擴散至晶體邊緣或者中央位置,二者分別對應晶體的橫向以及縱向生長。在各種表面以及不穩定性的相互作用之下,「溫度」成了最終決定哪種生長方式能夠勝出的關鍵。

這一切,都只會在「冰」這種非同尋常的物質當中發生,這種現象被稱為「預融化」。水冰混合物的溫度無限趨近於融點,因此最表面的幾層呈現出無序的液體狀態。預融化到底以橫向還是縱向形式發生,主要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不過其中的細節原理尚未完全明確。Libbrecht表示,「我提出的模型還很粗糙,細節部分仍有待完善。」不過他對整體外觀提出的假設,似乎已經非常合理。

他的這套新模型屬於「半經驗式」,即根據觀察結果進行了部分調整,而非從零開始對雪花生長進行原理性解釋。這一點可以理解,畢竟無數分子之間的不穩定性與相互作用太過複雜,幾乎無法完全闡明。但是,他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夠為全面的「冰晶體生長動力學模型」奠定基礎,最終通過更詳盡的測量與實驗,找到縝密可靠的結論。

儘管「冰」在自然界中非常特殊,但凝聚態物理學領域卻普遍存在著類似的問題。藥物分子、用於計算機的半導體晶片、太陽能電池以及無數其他應用,都依賴於高質量晶體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這也使得無數研究人員投身於晶體生長的理論研究當中。

Meenesh Singh是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他和其他幾位作者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確定了一種新的機制,有望揭開溶劑當中晶體生長的原理之謎。溶劑環境中的晶體生長,與Libbrecht所關注的冰雪相變結晶有所不同。所謂溶劑結晶,即將固體材料溶解在水或者其他液體充當的溶液當中,通過調節溫度並添加其他溶劑,我們就能藉此生成新的藥物分子結晶,或者為太陽能電池生產新的晶體等等。

Singh表示,「目前,關於晶體生長的所有應用都只能以經驗為基礎。我們掌握的只有部分經驗性數據,再根據這些信息嘗試解釋晶體的生長方式。」他強調稱,目前還不清楚溶液中的分子是如何被整合到晶體中的。「分子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作用才會開始結晶?單個分子為什麼會轉化為晶體?朝著這個方向想下去,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無法解釋、未被解決的新問題。」

Libbrecht堅信,更嚴謹的實驗與更複雜的計算機模擬能力,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揭開晶體生長的相關難題。他表示,「總有一天,人們將能夠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分子模型,其中細化到原子單位,整個現象觀察過程將不斷持續,直到下探到量子力學層面。」

如今的他,仍然喜歡帶上相機來一場追逐冰雪的旅程。最近他一直在待在陽光明媚的南加州,並在實驗室裡組裝了一臺用於生產雪花的精密系統。現年61歲的他,由衷的感慨道:「我可以慢慢退休,開始一心一意跟冰雪打交道了。」

[注]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Kenneth Libbrecht關於研究「雪晶形態的理論」的論文《A Quantitative Physical Model of the Snow Crystal Morphology Diagram》獲取方式:關注科技行者(ID:itechwalker),回復關鍵詞「雪花」,即可獲取下載地址。

[注]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Kenneth Libbrecht長達540頁的專著,描述了關於雪晶的全部知識,獲取方式:關注科技行者(ID:itechwalker),回復關鍵詞「雪花」,即可獲取下載地址。

相關焦點

  • 《心中有數,數見不鮮》撥開生活中的數字迷霧,拒絕被陷阱
    從數據到真相有多遠的距離我們已經生活在了一個數字時代,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都已經同我們緊密相連,不論吃飯、購物、旅行、娛樂、投資......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數位化,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經從傳統媒體遷移到了數字媒體,傳統的營銷也隨之轉變為數字營銷。
  • 撥開黑豆醬油迷霧 是生抽還是老抽答案全在這
    撥開黑豆醬油迷霧 是生抽還是老抽答案全在這時間:2020-05-11 10:24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撥開黑豆醬油迷霧,是生抽還是老抽答案全在這 調味品在我們的烹飪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醬油作為我們餐桌上重要的一道調味品,在菜品上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能使菜餚色澤誘人
  • 哈佛凌晨四點半:沒有目標猶如行走於迷霧中,清楚5點,撥開迷霧
    少時的想法天馬星空,有人寫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太空人,有人想當老師,還有人說想當超人,拯救世界……但隨著漸漸長大,當初寫在作文紙上的理想,很多人再也回憶不起來。只顧著一頭扎進現實的浪潮裡,隨波逐流,身體在這個世界上行走,而靈魂卻無處安身,這種感覺仔細想起來,就像是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迷霧中行走。
  • 2020吉林省考行測備考:撥開「另有他因」的迷霧
    此時我們在做削弱的時候就可以說,小王沒考上清華是因為沒有認真備考,或者指出小王沒考上清華是因為考試試卷上沒有寫自己的名字,等等諸如此類都是在進行另有他因的削弱,都能夠起到削弱的效果。但是,同學們會發現,這樣的選項卻很少作為正確選項,迷霧在於兩個點:一方面,當「另有他因」遇上了「否定此因」,出題人的意中人就發生了變化。還是以上文為例,若題幹中指出小王沒考上清華的原因是談戀愛。
  • 雪花為何都是六角? 六邊形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雪花為何都是六角? 六邊形雪花是如何形成的?時間:2016-12-21 10:2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雪花為何都是六角? 六邊形雪花是如何形成的?雪花,一種晶體,結構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又名未央花和六出,一種美麗的結晶體,它在飄落過程中成團攀聯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單個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間。雪花很輕,單個重量只有0.20.5克。無論雪花怎   原標題:雪花為何都是六角? 六邊形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 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星形、盤形、柱狀……雪花的形狀千奇百怪
  • 強推5本靈異小說:看主角如何撥開層層迷霧,探尋秘密
    接下來小編給您推薦強推5本靈異小說:看主角如何撥開層層迷霧,探尋秘密第一本:《我是一具屍體》作者:楊雲以人的意志駕馭我的屍體,站在世界之巔俯視人類,我穿梭陰陽,我永不衰亡。我知道那道目光是仙帝傳來的,對於我這個突然崛起的族長,仙帝肯定是有所耳聞。
  • 獲獎作品|撥開真相的迷霧(小說)(一等獎)
    撥開真相的迷霧胡 昀/文才上午八九點,地上就已像著了火,水泥路被曬的泛出點點銀光,柳條無精打採的垂著,窗外的蟬聲嘶力竭地叫著,仿佛一切都要融化了。明明一個月前我才申請的工商變更登記,明明原件就在我這裡,明明他陳文也知道這件事,他們工商局怎麼就幫他林炳補辦了工商營業執照?當時在辦證大廳很多人圍觀,陳文聽到聲響也跑出來看怎麼一回事,可能是怕影響不好,就把我請到他辦公室說話。我質問他怎麼可以這樣做事,他卻一直打馬虎眼兒,說都是按程序辦事並沒有違規,還說這是我和林炳之間的事,如果有問題應該是去找林炳弄清楚。
  • 雪花如此美麗,它是如何形成的?
    面對紛紛揚揚飄落的雪花,你有想過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嗎?為什麼下雪的時候從天下掉下來的是美麗的六邊形雪片而不是一顆一顆的冰粒?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討論雪花是如何生成的。高空的雲層雪花誕生於高空中寒冷的雲層。
  • 《奇蹟男孩》熱映 撥開迷霧,誰不是在和生活苦苦奮戰?
    原標題:撥開迷霧,誰不是在和生活苦苦奮戰? 現在,這本小說的中文簡體字版再版了,封面還是原來那一個,書名卻變成了 《奇蹟男孩》。原因嘛,多少是想與電影有一個呼應。可是,將 《奇蹟》 改成《奇蹟男孩》 便發生意圖上的誤解了:這部作品不同於一般勵志小品,作者要講的也並非是一個身有缺陷的男孩如何創造奇蹟———奧吉一個人的奇蹟。事實上,帕拉西奧想要表述的,是人人。
  • 撥開迷霧,主演韓雪做客開言英語講述《巡迴檢察組》背後的故事
    而主角巡迴檢察組組長馮森與駐監檢察室主任羅欣然在上級的指示下聯手重啟對此案的調查,撥開層層迷霧,揭開幕後隱藏勢力,維護司法權威同時也捍衛了公平正義。 韓雪也算是開言英語的資深用戶,從去年夏天開始至今,一直保持這良好的打卡習慣,還會利用碎片時間去收聽各種感興趣的課程。   提起英語學習,韓雪說最開始下定決心是因為看了《權利的遊戲》原版英文書,感覺到自己的英語需要提升。對於常常在外拍攝、工作繁重的韓雪來說,她也嘗試過線下的培訓班,曾經讓外教每天跟在自己身邊長達6年,教練的全英語交流,也給她培養了良好的英語語感。
  • 撥開生活中的數字迷霧,警惕認知的陷阱
    我們做的判斷和理解都是基於那個「錨」。這個思維方式是有助於我們理解未知世界。在做決策時,附著於最早接觸到的信息。因為錨定在這些信息上,我們被這些信息過度影響,我們會因此一直在錨定的脈絡下看待新信息。對一個新事物做出評估時,會尋找一個已知的類似情況作為初始點,把新事物與之相比較,從而做出一個相對的結論。選擇不同的「錨」,對於相同的事物,我們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世界上7大未解之謎,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我們對宇宙一無所知
    世界上7大未解之謎,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我們對宇宙一無所知一、生命是如何從非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有科學家認為,在生物進化開始之前,存在著化學進化,簡單的無機分子反應形成負責的有機分子,但是這個過程又是怎樣進行的呢?有物理學家想要通過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來解釋生命的起源,如果理論正確,那麼生命的由來就不足為奇。
  • 撥開迷霧,看職場女性高慧蘭如何殺出一條血路
    最近朋友圈一直在安利一步名為《迷霧》的職場劇,看了幾集,對女主角高慧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劇中,47歲的高慧蘭是韓國某電視臺的知名主播,她長的漂亮、做事果斷、業務能力一流,還有著人人羨慕的美滿婚姻,可是在華麗的外表下,她的生活確是生活支離破碎。
  • 面對小學數學中那些迷魂的數陣,該如何撥開迷霧,窺見真容?
    恰恰相反,真正的數學學習之路崎嶇蜿蜒,荊棘密布,山重水複,迷霧重重。僅就小學數學來說,那些紛繁錯雜的知識點,那些突破思維極限的燒腦難題,就足以令大多數少年兒童陷入困境,暴露短板。那麼,如何撥開重重迷霧,窺見數學學習的清晰路徑呢?一句話,著重培養他們的發現能力。發現能力對於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塑造至關重要,對於數學學習來說更是舉足輕重。
  • 被仇恨淹沒的D&G辱華事件:我們應如何撥開迷霧?
    D&G辱華事件引發輿論巨大爭議 非理性情緒仍在網絡不斷蔓延 作為正在失去控制的輿情 我們應該如何冷靜對待 黑匣子使用精神分析的方式 為大家撥開迷霧
  • 難得九寨溝下雪,雪景惹人醉,雪花是如何形成的,有危害嗎?
    天空和遠處蒙蒙雲霧和近處碧藍的湖泊被銀帶環繞,此美景宛如神話世界,令無數人讚嘆不已、驚奇不已。作為一個理科生,此時我已經詞窮,只能驚呼:「我C,雪好美!」另外,這雪也讓我有一絲絲的擔心。這氣候有點反常,不得不讓人深思它產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後果。雪一般是在冬天才有。這是因為產生雪的雲是一種含有冰晶顆粒和低溫水組合的混合雲。這種雲必須要求氣溫足夠低。我們不能近距離觀察天空中的這種雲,但是我們身邊卻是有雪花形成的類似例子。
  • 揭開黑洞之謎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彭羅斯(Penrose)是具有影響力的理論科學家,被譽為``理論物理學的巨人'',英國巴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羅爾·蒙代爾(Carole Mundell)說,」他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他能感受到有趣的東西並且對他所做的一切充滿好奇心。''
  • 「狠人」戴瑩:迷霧劇場是一個問號,也是一個燈泡
    今年年初上班的時候,有一天我跟設計小夥伴說,我們要為迷霧劇場設計一個LOGO,讓它的形象更加明確,質感、品質,以及要表達的品牌內在的東西更加清晰。我希望它是一個問號,但看上去又能像一個燈泡,因為懸疑類型會讓人有探知的欲望,但同時我期待我們這個劇場能夠展現的是人性溫暖的部分,這些故事的背後也是有光的,所以設計了這樣的LOGO呈現。
  • 英語第一節:撥開英語學習迷霧
    我願將這些方法分享給更多的人,幫助到更多可愛的孩子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不再為英語而犯難,希望英語成為每一個孩子的強項。          第一節課我分享的主題:撥開英語學習迷霧。回答了群裡夥伴們之前提到的各種問題。          一,英語啟蒙和英語學習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