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研究之「聯結乘法意義,構建乘法模型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20201007)

2021-02-24 一課研究

       大家好,我是溫州市籀園小學的黃央央,朱樂平名師工作站「一課研究」第7小組的成員。很高興與您在「一課研究」的微信平臺相遇。

聽一聽:小學階段乘法的不同現實模型分析與教學建議

讀一讀:聯結乘法意義,構建乘法模型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笑一笑:結果

——閆雲梅,劉琳娜,劉加霞.小學階段乘法的不同現實模型分析與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多元表徵倍比關係,實現乘法模型的再建構

——用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來解決問題

聯結乘法意義,構建乘法模型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一)單元內容結構

      「乘法的意義」作為整合單元在小學階段主要分為整數乘法意義、小數乘法意義、分數乘法意義這三個階段來進行學習。其中整數乘法意義是小數和分數乘法意義學習的基礎,小數、分數乘法其本質都是在「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整數乘法意義基礎上進行拓展。這三個階段的乘法意義建構,其中心任務是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的形式理解到「乘法模型」的建構。

(二)本課價值分析

       隨著數域擴充,乘法的意義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這節課將聯結二到四年級整數數系中不同現實情境的乘法模型,即將其中的倍數模型、面積模型、配對模型轉化為最基本的等量組聚集模型[1],為五六年級數系拓展後的意義理解奠定轉化和聯結基礎。本節課是整數乘法意義的第一次系統建構,意在從散點式乘法意義理解過渡到乘法意義的結構化建構。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確定學習難點,我根據顧泠沅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分類的四層次框架,開展了前測。

      前測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和用乘法定義來解釋是否能列乘法算式等方面不存在問題。但是在說明性理解上,雖然所有孩子都能對不同情境問題進行列式,但只有31.25%的學生能說明具體理由。在分析探究層次上,大約有41.7%的學生能對抽象的乘法代數式和未學的小數、分數乘法進行探究說明。

      可以說,學生在乘法的形式定義理解和與乘除法之間的關係等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對於不同情境的乘法溝通上聯結上仍存在困難。同時前測涉及的「領會」和「分析」較高的認知層次都指向學生模型思想的建立,但大多學生沒有建立不同結構的乘法現實模型之間的聯繫,對乘法的認識還停留於初步的形式記憶階段,因此乘法模型亟待系統建立。

1.經歷四種乘法問題結構的表徵與抽象,深刻理解乘法概念。知道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各部分的名稱。

2.比較四種整數乘法結構問題,建構常見的數量關係模型,能將不同結構的乘法問題都轉化為「幾個幾」來解釋,理解不同情境下份數和每份數的不同意義,體驗化歸思想和模型思想。

3.經歷數系擴充,滲透小數、分數、代數乘法意義,在廣義認識「幾個幾」的過程中,發現數學內容處處存在聯繫,培養學生質疑和探究精神。

[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

[難點]打通不同情境、不同數域下乘法意義的本質聯繫。

[準備]課件、學習單

     這節課將創設大活動讓孩子經歷形式到意義、具體到抽象、零碎到結構的學習過程,即低水平形式理解到高水平模型意義建構,從零散的知識碎片到結構化的認知結構。

1.揭課題:乘法的意義

   談話引出兩個關鍵問題:什麼是乘法?(學生舉例)為什麼要有乘法?(學生聯繫加法說明乘法的簡便性)

2.新舊概念建立聯繫:呈現二年級到四年級的乘法的意義,揭示定義。學生在舉例的乘法算式上指認因數和積各個部分的名稱。             

1.初步理解形式定義

(1)提問: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是什麼意思呢?

  具體舉例:「3×6」這條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生結合意義說明。

(2)師小結:看來「3×6」,既可以表示3個6相加,也可以表示6個3相加,也就是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都可以用乘法來表示。

2.探究不同現實情境

(1)思考:「6×3「能解決哪些數學問題?下面的問題能用「6×3」來解決嗎?

(2)大活動:為什麼都能用「6×3」來解決?你能畫圖解釋嗎?

反饋:

①理解不同現實模型的意義:每個問題的3表示什麼,6表示什麼?6×3又表示什麼?

②尋找不同現實模型的聯繫:明明都是不同的問題,都用「6×3」解決,為什麼呢?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與討論(板書每個現實模型的數量關係式),發現不同的現實問題都能提煉轉化為基本模型。

預設表徵素材:

①每個問題都是結合情境表徵,表徵結構都不同。

②「6×3」點子圖。

師結合生的不同標準化歸為幾個幾的表徵:它們都表示3個6的和,只不過在第一題6表示每袋有6個,第二個當中一份是6米,每種搭配是6個,這些都是代表一份的量;像這裡的3,可以表示3袋,也可以表示3段,3件上衣,還是3行,都是表示3份,也就是份數。所以其實這些就是每份數×份數=總量。(課件出示、板書)

3.從抽象模型到現實問題:這裡的6和3還可以是?

4.聯結基本模型,回歸整理教材:

     呈現教材:這些每份數×份數=總數,在我們之前學的很多乘法問題中反覆出現,你看,它還可以是……還可以是1個數的幾倍也就是幾份這樣的數……

其實乘法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每份數×份數=總數」來看。

 大任務:下列問題你能用乘法解決嗎?

1.出示圓片圖並變形得到乘法算式:

預設1:學生指出乘法模型框,說明不能列乘法算式的原因。

預設2:變形使每份一樣多進而得到乘法算式。

小結:總數都一樣,當我們把它都分成相同部分,就可以用乘法表達。所以,乘法是特殊的一種加法形式。

2.數系擴展:理解小數和分數的乘法意義

(1)問題:下面的問題能用乘法解決嗎?

(2)對比理解「幾個相同的整數」、「幾個相同的小數」、「幾個相同的分數」。

(3)小結:看來,不止是整數當中有乘法,其實小數、分數也有乘法,這個我們以後會繼續學習。

2.內容聯繫:

①   學了乘法意義,我們還可以接著研究什麼?(分類板書記錄學生有價值的問題)

②   出示課前自學記錄單,學生上臺匯報:乘法與其他運算之間的關係。

3.拓展反思:任意的「a×b」乘法算式是否也能用幾個幾來解釋。又該怎樣轉化為幾個幾呢?以問題意識總結全課。


一、結合乘法不同結構,提煉抽象概念共性

       有研究者認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主要是加法結構和乘法結構,而乘法結構是在加法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高層次數學認識結構,是最重要的結構。[2]學生在四年級基本完成各種主要乘法模型的學習,需要一次系統的梳理。因此這節課提供給孩子各種現實情境問題,讓學生在4種不同情境的乘法結構深刻理解「6×3」,並在畫圖表徵、直觀比較中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最基本聚集模型,進而從對乘法的形式化定義理解轉為直觀模型理解。

二、打通整數乘法模型,拓展數域豐富理解

       根據前測結果:學生列式正確但無法說明列式原因以及無法溝通不同問題之間的聯繫,說明學生沒有完成乘法高層次認知結構。這節課定位在實現學生對整數乘法概念的第一次系統建構,要實現兩次「打通」:一、橫向打通4種整數乘法結構;二、縱向打通不同數域的乘法意義。前者結合整數乘法結構,並將其化歸為「幾個幾」的聚集模型,為數域打通做鋪墊。後者將不同數域的乘法問題進行聯結,發現乘法模型的本質相同,為五六年級第二次系統建構乘法意義奠定基礎。

三、關聯不同運算結構,整體建構運算圖式

      教學不僅要「見樹木,更見森林。」這節課是關於乘法意義的教學,還要將乘法運算與不同運算產生關聯。在深刻理解乘法意義後,學生基於自主學習單完成乘法與加法、除法的關聯,進而從整體上聯結不同運算,更深刻地理解運算。同時讓學生繼續思考「a×b」是否都能用「幾個幾」的基本模型進行解釋,為乘法意義的第二次拓展鋪墊,進而更整體地建構乘法意義。

[1]劉加霞.作為「模型」的乘法——對數學概念多元表徵的思考[J].小學教學(數學版),2008(10):46-48.

[2]閆雲梅,劉琳娜,劉加霞.小學階段乘法的不同現實模型分析與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老師:「今天我們來學減法。比方說,你哥哥有5個蘋果,你從那兒拿走3個,結果怎樣。」

  湯姆:「結果嘛,結果他肯定會揍我一頓!」

相關焦點

  •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說課稿~小學數學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面試小學數學教師的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環節展開我的說課。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乘法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熟悉情境出發意在學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學習這部分知識既可以解決實際生活的應用,又為今後學習分數、小數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礎,在整個數學體系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 一課研究之「乘法教學的歷史變遷"
    1963年《全日制小學算術教學大綱(草案)》中,首次提出的「教學要求」一欄中寫道:初步理解加法、減法、乘法的意義,知道加法、減法、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2-5的乘法口訣;此時的提法都是乘法的意義。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因乘除法合併在一個單元中進行教學,教學要求修改為: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知道乘法、除法各部分的之間的關係,熟記2-6的乘法口訣,並能正確根據這些口訣求商。1986年《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則是在1978年版大綱的基礎上增加了「了解乘法口訣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要求。
  • 分數乘法
    對分數乘法法則,分數×整數→整數×分數→分數乘分數即由簡而繁進行層次教學,學生不僅要掌握法則,還要理解算理。學生對分數乘法運算意義的理解含糊不清,是由於不重視對運算意義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學生在判斷、運算、推理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方面。分數乘法應該由簡到繁分層次進行。
  • 一課研究之「循序漸進,構建解決問題模型的教學策略研究」(20200927)
    一、多元表徵,感知模型實物、模型、圖片、幾何圖形等表徵能把數量關係或問題答案最清晰、最直接地凸顯出來。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解決問題教學中,經常運用過符號表徵、語言表徵、操作表徵、圖形表徵等多種不同的表徵形式來凸顯數學問題中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或數量關係。
  • 通透「包含」除法意義,構建「倍數」關係模型——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大賽網絡答辯擬設追問問題思考
    準備了幾個月的新世紀小學數學第十五屆基地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大賽即將拉開網絡答辯的序幕。為了更好地完成答辯,我多次觀看對方辯友的課堂實錄,現就依據教研室單主任的指導以及自己的觀課,作如下思考。對方辯友團隊是西安新知小學,執教教師是楊楠老師,課題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快樂的動物》(倍的認識)。
  • 背不背乘法口訣表?
    讓人尷尬的是這些「差錯」有一大部分源自於大腦的一種「高效機制」。大腦具有很強的「模式識別」能力,人通常通過聯結的機制來提取,通過一個經驗關聯另一個經驗,追溯記憶。聯結記憶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它讓我們可以在碎片化的數據之間建立聯結,讓我們能夠利用類比推理,將一個情境中學到的知識用到新的環境中。
  • 《整式的乘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的存在意義,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我的思考學生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經歷了總結歸納單項式乘法法則,擁有了利用法則解決單項式乘法運算問題的能力. 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的主要思路就是要轉化為單項式與單項式乘法,因此本節課要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與轉化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創造情境,儘量讓學生自己發現,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分數乘、除法的複習
    教學目標: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會解答簡單的分數乘、除法的實際問題。2.運用分數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增強數感,發展數學思考。
  • 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練習
    參考答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第二課時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一、填空題。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2、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 「減負提質進行時」《乘法的初步認識》再思考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起始課。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他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重點:乘法及除法知識點【有電子版】
    六、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1.學會收集、選擇、整理數學信息,利用收集到的數學信息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2.要點提示:數學問題由已知條件和問題兩部分組成。乘法的認識和乘法口訣(1) 認識乘法算式並理解乘法的意義:認識:乘數╳乘數=乘數意義:表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和。
  • 「7的乘法口訣」教學新設計
    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會歸納乘法口訣,並熟練地掌握了2 ——6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計算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7的乘法口訣是通過讓學生操作實物(七巧板),有了連加的要求後,用列表呈現7的連加結果,進而將7的乘法口訣填寫完整。
  • 20201009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意義掌握情況研究
    我是周雪萍,來自東陽市白雲甘井小學,是朱樂平名師工作室「一課研究」團隊第9小組成員,很高興能在「一課研究」微信平臺上與您相遇!                      掌握情況研究      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時經常會有這樣的練習:說說下面豎式每一步的意思。
  • 基於分數意義,講清分數四則運算的道理
    分數的四則運算既建立在分數概念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整數運算的基礎之上,但分數運算和分數概念、整數運算之間的聯繫需要仔細地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77)從分數的意義角度分析,這是把一個分數看作「1」,對單位「1」的認識進行再次的擴展,形成「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部分物體」都可以看作單位「1」,這是對單位「1」的全方位認知。  3.分數除法的算理表現為對分數意義用不同的算式進行表徵  在分數除法教學中,理解算法和算理歷來是教學的難點。兩個分數相除為什麼是顛倒相乘呢?
  • 關於乘法教學的思考
    然而,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遇到好幾個3-4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乘法的過程中(主要是豎式乘法,兩位數及以上的乘法)總是倍感壓力,似乎困難重重。這時,若只是單純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教他們,要麼學生理解不了,學不會;要麼即便當時學會了,但是過幾天就忘記,如此反覆多次仍然效果不佳。
  • 單元整體教學初嘗試:分數除法(一)——分數除法的意義
    單元整體教學初試分數除法(一)                          ——分數除法的意義在嘗試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教學分數乘法內容後,反饋不錯,於是在分數除法單元繼續進行單位整體教學模式。與分數乘法類似,分數除法的主要內容也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問題:1、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分率和分量)。2、掌握分數除法的算法。3、以前面兩項為前提,解決與分數有關的問題。有了前面的經驗,我再一次開始了「分數除法三步曲」。分數除法的意義是單元的難點內容。在之前的學習中,對除法的意義主要停留在「平均分」和「包含除」。
  • 跟老師學數學,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學習目標:1.通過解決問題,經歷概括乘、除法的意義的過程,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2.明確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殊性,並能準確描述有關0的運算。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 20210120一課研究之《連除和乘除混合的兩步運算》教材解讀
    大家好,我是付雪琴,「一課研究」第20組的成員,來自成都天府新區南湖小學,很高興在這裡與您相遇。1.聽一聽:為什麼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2.讀一讀:《連除和乘除混合的兩步運算》教材解讀3.趣味數學:除號的由來聽讀內容節選自史寧中主編的《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一書中「問題篇」的問題13——《為什麼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 教學研究――二年級除法
    教學研究――二年級除法一、學生和教材分析1、學生認知水平二年級學生受大腦發育影響,不能深入細緻地分析複雜的問題,因此認知水平呈現以下特徵:基於以上認知水平,教師在編排教學內容必須遵循的原則:①複雜的問題簡單化②抽象的知識形象化③一般概括的結論具體化④專業表達述語普通化2、教材分析就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為例,首先安排平均分引出除法的概念,然後根據這個概念的意義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除法問題,最後再按排算法內容。
  • 四年級下冊《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綜合練習附答案
    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相同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2、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積叫做(被除數),其中已知的一個因數叫做(除數),所求的另一個因數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