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乘法教學的思考

2021-02-19 大本書院

圖、文、編輯 | LILY

校對|代傑

對於數學學習,有人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還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笨學生,只有笨老師。我就是這樣一個笨老師,儘管我讀書時從小到大數學成績還算優秀,數學也一直是我學得最輕鬆,也最擅長的一個科目。然而,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遇到好幾個3-4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乘法的過程中(主要是豎式乘法,兩位數及以上的乘法)總是倍感壓力,似乎困難重重。這時,若只是單純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教他們,要麼學生理解不了,學不會;要麼即便當時學會了,但是過幾天就忘記,如此反覆多次仍然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不理解背後的原理,而只是機械地記憶列豎式的技巧(如個位數跟個位數相乘,個位數再跟十位數相乘,第二行跟第一行對齊時最右邊要空一格等)。另外,有的學生雖然會豎式乘法,豎式除法,但是在學習乘法/除法分配律、方程、分數交叉相乘法,以及做乘除法相關的應用題時,到底是應該乘還是除總是一頭霧水,半猜半解,搞不清楚;還有的學生在初中數學整式、分式或函數學習中也遇到乘除分不清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都跟乘法相關,根源在於學生是否深刻理解乘法背後的原理。因此我陸續進行了探究,站在怎麼教會學生的視角,有了以下心得體會:表內乘法即九九乘法表中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面對二年級的小朋友,怎麼讓他們輕鬆、高效地學會九九乘法表?首先,我們要講清楚乘法的定義,乘法就是反覆做加法,它是一種人為的定義。例如3×5,讀做3乘5,表示3個5相加;反之,5×3,讀做5乘3,表示5個3相加。其次,讓小朋友用積木擺出乘法式子,比如3×5,小朋友需要數5個積木放一堆,重複3次,數一數總共有多少積木?再換另一個乘法式子,再擺積木,這個不斷練習的過程,就是讓他們反覆理解乘法定義的過程。一開始小朋友放積木可能是雜亂無章的,但是隨著練習次數增多,他們會自己摸索出擺放的次序和整潔性,如圖一所示。圖一  小朋友在用積木擺出乘法式子再次,準備一個10×10表格,讓小朋友在表格中擺放積木表示乘法式子。比如3×4,有的小朋友會豎著開始擺,最終擺放成4行3列,而有的小朋友會橫著開始擺,最終擺放成3行4列。由此會自然而然引發出一系列問題:為什麼3×4和4×3都是等於12?那麼4×5和5×4呢?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存在相同的規律?帶著這些問題,讓小朋友們自己探索,最終他們會自己找到答案。圖二  在10×10表格中用積木擺出乘法式子接下來,以3的乘法為例,即1×3,2×3,3×3,.,9×3,讓小朋友用積木依次擺放出乘法式子,並提出問題:5×3比4×3多幾個積木?6×3比5×3呢?再換成4的乘法,重複這個過程。小朋友們經過3-5節課的學習後,雖然只學了5以內乘法,但能自行寫出7,8,9的所有乘法式子的正確得數圖三  初學者直接寫出7、8、9所有的乘法式子的正確得數最後,去掉積木這個實物工具,提煉出乘法面積模型。如下圖四所示,4×5=20表示邊長分別為4和5的長方形的面積為20。經過前面幾個步驟的學習,小朋友能很順利地理解乘法面積模型。後續再學習除法時,也會用到這個面積模型:20÷4=?,即已知長方形面積是20,一個邊長是4,另一個邊長是多少?同樣地,後續學習多位數乘法、豎式乘法、乘法分配律,以及做乘除法相關的應用題時,當再次用到這個面積模型時就簡單易懂多了。利用乘法面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各位讀者可以自行證明,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從本文接下來的篇幅中找到答案。現在著重介紹一下多位數乘法和乘法豎式。以12×13為例,12×13表示邊長分別為12和13的長方形面積,我們可以將邊長12分割成10和2,邊長13分割成10和3。如下圖五所示,它被分割成四個小正方形A、B、C、D。因為A、B、C、D的面積和等於原來長方形的面積,所以,12×13=10×10+3×10+2×3+2×10。不用列豎式,小朋友也能容易、快速地算出正確結果。這個步驟需要多做一些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乘法面積模型。

那麼,怎麼解釋乘法豎式呢?如下圖六所示,可以用一個矩陣來表示邊長被分割、面積被分割的過程,12×13 =10×10+3×10+2×3+2×10將其豎著寫就成了圖六紅圈中的樣子,進一步簡化就成了我們熟知的乘法豎式。對於初學者,可以將乘法豎式只寫成紅圈中的樣子,多次練習,熟練掌握後自然就會簡化成我們熟知的乘法豎式了。

數學實際上是人類在幾千年生活實踐積累中產生的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它源於生活經驗但又被提煉,抽象化而形成一套系統性的、嚴謹的知識體系。許多低年級的孩子學習數學時遇到困難,可能是因為我們熟知的數學定義、概念和理論對他們來說太抽象了,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孩子的特點、藉助實物工具模擬生活場景、還原數學的本質來引導學生們進行數學規律的探索和學習。只要抓住了這一點,加上肯花功夫琢磨怎麼完善教材和教學方法去適應孩子,順應兒童習慣、特徵和喜好,也能讓我這個笨老師升起信心:教數學其實也很簡單。

【參考文獻】

[1]伍鴻熙.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孫映柏.怎樣教好小學數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聯繫人:陳老師 15126005223

郵箱:1340657659@qq.com

微信號:Leoemin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本書院 

因   材   施   教

以   人   為   本

回   歸   自   然

務   實   求   真

相關焦點

  • 《乘法結合律》教學設計及反思
    「牽一髮而動全身」,抓住學生思維的聚焦點教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轉換,是教學目標的具體表述。有效的問題應該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主導課堂的大方向,做到一「問」立骨。最大限度地調動儘可能多的學生來參與思考討論探究。這樣的問題,可以從標題入手。比如在《乘法結合律》這節課中,「關於這位熟悉的陌生人,你想了解它什麼?(是什麼?為什麼?幹什麼?)」
  • 《整式的乘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的存在意義,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2.經歷探索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能利用法則解決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運算問題.4.在探求法則的過程中體會乘法分配律及轉化的數學思想,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 「7的乘法口訣」教學新設計
    「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錢守旺教學內容教學目標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了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徵,熟記口訣,並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 一課研究之「乘法教學的歷史變遷"
    1963年《全日制小學算術教學大綱(草案)》中,首次提出的「教學要求」一欄中寫道:初步理解加法、減法、乘法的意義,知道加法、減法、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2-5的乘法口訣;此時的提法都是乘法的意義。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因乘除法合併在一個單元中進行教學,教學要求修改為: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知道乘法、除法各部分的之間的關係,熟記2-6的乘法口訣,並能正確根據這些口訣求商。1986年《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則是在1978年版大綱的基礎上增加了「了解乘法口訣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要求。
  • ​《口算乘法》教學實踐與反思
    《口算乘法》教學實踐與反思起了看起來還算蠻正規的一個題目,其實也只是想記個流水帳,不為功利,只為我和我的學生
  • 一課研究之「聯結乘法意義,構建乘法模型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20201007)
    聽一聽:小學階段乘法的不同現實模型分析與教學建議讀一讀:聯結乘法意義,構建乘法模型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笑一笑:結果——閆雲梅,劉琳娜,劉加霞.小學階段乘法的不同現實模型分析與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 不用背乘法口訣,也能學好乘法!DK新作教你輕鬆玩轉乘法
    2、從易到難階梯式教學,展現乘法規律,引發孩子興趣按照傳統觀念,我們教孩子學習乘法口訣都是從1開始,然後到9。但《DK超級數學小玩家:玩轉乘法》卻打破傳統,把」從1到9「的乘法按照從易到難的階梯式教學方法重新編排,讓孩子可以漸進式學習。
  • 關於啟發式教學的思考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從電化教育手段引入課堂開始,蔓延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一直延續到現如今的聲勢浩大的新課程、新高考,期間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此起彼伏.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關於啟發式教學的爭論.現在很多教師所寫的教案中,教學方式的描述更多的寫探究式,而不願寫啟發式教學或至少不情願只寫啟發式教學,不是覺得上不好啟發式,可能怕的是被貼上太傳統的標籤了.教學改革帶給課堂上好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對數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
  • 關於繪本教學的思考
    在教學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關於繪本的內容。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聽課、觀課過程中,自然會喚起很多的思考。於是,按照自己慣用的方式去做,那就是去思考關於what, who, when, where, how, etc. 等方面的內容。比如說:什麼是繪本?誰來使用繪本?什麼時候使用繪本?在哪兒使用繪本?怎樣使用繪本?
  • 計算機大數乘法引發的思考|CSDN 博文精選
    但我一下子想不到怎麼拆解,我也懶得思考,因為我在思考另一件事。哈哈,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以為我要接著講 Karatsuba乘法 以及 快速傅立葉變換了吧。並不是,因為我不善於寫教程,而且這方面的資源已經夠多了,我再寫一遍徒增冗餘。我比較善於寫一些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們按照相對常規的思路,循序漸進地來思考如何來優化程序。記住,準則只有一個,即讓計算的步驟變少!
  •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路徑微調的實踐與思考
    單元教學內容的「起、承、轉、合」關注的是教材內在的「序」;以「課的類型」開展模塊化的教學關注的是形式上的聯結。固然,數學知識有其內在的嚴密邏輯,這不容置疑。但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教材的編寫邏輯不等於數學知識的邏輯。當理想狀態下的「教材的編寫邏輯、學生的探究邏輯、教師的教學邏輯」三者不一致,無法形成教育合力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 背不背乘法口訣表?
    大腦的「錯誤」「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威林厄姆《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人生來第一要務就是生存,我們的大腦也是為此準備的。想像一下原始人遇到危險時需要的是立即做出本能反應,而不是去思考。
  • 20201020《連續進位乘法》教學設計
    師:你能提出一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生:2盒水彩筆一共有多少支?       生:3盒水彩筆一共有多少支?       2.解決問題,複習舊知。       師:2盒水彩筆一共有多少支?如何列式?       生:48×2。
  • 計算機大數乘法引發的思考 | CSDN 博文精選
    但我一下子想不到怎麼拆解,我也懶得思考,因為我在思考另一件事。原式=67×3×33×707+11×44×9×707=67×3×33×707+11×44×9×707=11×99×707=111×99×7×101=777×9999=7770000−777=7769223通俗來講,一個計算的所有步驟就是一個算法,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其實就是計算的規模和步驟數量之間的關係。
  • 小學二年級數學「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名師上課稿
    7的乘法口訣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0頁例1和「想一想」,第71頁「想想做做」。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和記憶7的乘法口訣,能用7的乘法口訣正確計算有關的乘法式題,並能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 20200919一課研究之「乘法分配律」線上教學課例
    (2)學生在線反饋:(3)教師評價互動:能寫出兩種方法的你一定很善於思考。2、 數形結合,凸顯本質(1)結合題意整理信息,課件出示口罩的盒裝圖,發現並不是很直觀。(2)探索更直觀的表示方式——點子圖。教師引導的重點是讓學生結合點子圖來理解算式,藉助乘法意義中「幾個幾」的理解,從本質上完成對乘法分配律的數學表徵,從乘法分配律外在的「形」內化到理解乘法分配律內在的「魂」。
  •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
    《乘法分配律》說課稿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算律》第5課《乘法分配律》第一課時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學生學情、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設計思路。
  • 小數乘法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小數乘整數(1)]【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買風箏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1.教學教科書P2例1。師:關於3.5×3,你們有哪些計算方法呢?
  • 「減負提質進行時」《乘法的初步認識》再思考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起始課。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他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 《乘法交換律》教案
    《乘法交換律》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發現並理解乘法交換律,會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過程與方法】在探索運算定律的過程中,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乘法交換律。【難點】探索和歸納乘法交換律。三、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同學們還記得加法交換律嗎?誰說一說什麼叫加法交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