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在兒子兩歲時迎來他的叛逆期。
最近的他,簡直不靠譜的反常:
必須第一個進家門;
必須自己拿鑰匙開門,不然就哭;
叫人的時候必須有回應;
說我讀睡前故事用得手不對,必須重頭開始;
......
日常生活也變成了考驗母子默契程度的大型測試,交流基本靠猜,一旦出現差池娃就會嚎啕大哭,再來上一句含糊不清的「我不要媽媽!」。
開玩笑,你不想要老娘,我還不稀罕你呢!
話是這麼說,但看著小傢伙熟睡的可愛模樣,什麼氣都散了。
話說為毛會有生物睡覺和醒著的時候差別那麼大?況且這個生物還是自己生的。
我欲哭無淚,只能求助老手。
這才知道,原來2歲的叛逆期,是全世界娃的通病!
美國兒科學會(AAP)曾這樣總結2歲的孩子: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
果然,全世界的兩歲都是同樣的兩歲。
其實,對孩子來說,兩歲正是一個相當具有意義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他們是聽話溫順的小綿羊;而之後,他們就會變成擁有自己想法的小霸王。
敢和我作對?眼淚攻擊等著你!
二
其實,這種叛逆,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從兒童心理發展學的角度來說,這代表著孩子的成長,也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覺醒。
這種變化意味著寶寶明確有了「我」的認知,有了擺脫父母操控的想法。同時,他們開始將這種想法付諸於行動,以此證明自己的「獨立」。
具體有如下幾種表現:
在2歲孩子的眼裡,沒有對錯之分,他們的評判標準就是自己的好惡。所以有時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威,他們會毫無理由地進行否定。
而說「不」可以讓身邊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與態度,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會頻繁地使用這個殺手鐧。
在親子綜藝《媽媽是超人》中,咘咘就對賈靜雯各種說「不」,不是嫌棄綁的頭髮難看,就是嫌棄媽媽寫的字「呆呆」,一點兒都沒有小棉襖的溫暖模樣。
沒有養過兩歲的娃,永遠體會不到養娃的艱辛。
這個時候的娃,簡直就是小魔鬼。想法一堆一堆,奈何執行力為負分。這麼幾個回合下來,妥妥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被殘酷的現實打敗,一腔雄心壯志突然就變成了火爆的小脾氣。
之前有一次,兒子死活不讓我給他穿毛衣,非要自己上手。我就冷眼旁觀了他與毛衣的鬥爭一小時有餘,愣是沒分出個勝負。
最後,兒子終於放棄了,報複式地把毛衣扔到了地上,還踩了幾腳洩憤,在一旁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兩歲後的孩子似乎屬性也發生了變化,眼淚就像再也流不完一般,哭起來就沒完。
其實,這恰恰是他們渴求關注的一種表現。如果你發現了寶寶經常性的口是心非,不要緊張也不要焦慮,他可能只是恰巧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三
儘管兩歲是一個可怕的年齡,但這也是塑造孩子的關鍵時期。
這時孩子正處於語言與意識覺醒的黃金時段,家長應該加以正確引導,合理利用,幫助孩子迅速成長,有所收穫。
具體操作如下:
接納理解孩子
兩歲的孩子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小刺蝟,總是一門心思和人爭個高低。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所有的安慰、安撫和告誡都是無用功,還不如徹底放手讓孩子去鬧。
光是放手還不夠,家長的情緒也很重要,最好的解決方式其實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你在鬧,我在笑。
不如試著理解孩子,等他平靜下來,再送上一個大大的擁抱。
讓小魔王知道,自己是被關注的,被理解的,自然也就回歸小天使的本來面目了。
兩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高速期,很多時候寶寶的壞脾氣恰恰是因為不能表達自己。
這時家長要做的除了安撫情緒外,還要在語言上進行適當的引導,如詢問寶寶是不是「生氣、難過」,得到答案後再進一步詢問原因和事情經過,通過這種方式來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當寶寶能熟練地用語言進行自我表達時,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正是探索欲高漲的時候。家長不妨學會放手,在一些無關原則的事情上讓孩子獨立做決定,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行為獨立,更能灌輸其精神獨立的意識。
要知道,無論父母多不舍,孩子總有長大離巢的那一天,獨立是他們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是立足社會的關鍵。
有個寶媽曾經總結了兩歲寶寶的「四不」原則——不起床,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如何解決這些棘手的「不」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可以採用一些小技巧來達成目的。
如父母可以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給他們一些額外的選擇:
你是用紅色的勺子吃飯,還是綠色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時孩子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選擇負責,開始新一輪的執行。
不過,家長還是應該堅持一定的底線和原則,並讓寶寶形成明確的認知,這對他們的成長還是相當有好處的。
兩歲雖然是叛逆期,但也是人生啟程的黃金時期。寶爸寶媽們要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小可愛共同成長呀~
「免責聲明」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需要同醫生討論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