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1到2歲的熊孩子嗎?是否有過這些表現呢?
醒著時精力旺盛,什麼東西都想伸手去摸一下,什麼事都想要沾手;經常莫名其妙就大哭大鬧;「不」「不要」「不行」時時掛在嘴邊;吃飯的時候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喜歡全家人都圍著他轉......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說明,「可怕的兩歲」來了!
什麼是可怕的兩歲呢?
心理學說,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是最麻煩的時候。這時他們處於人生的的第一叛逆期。因為這個叛逆期最典型的時期出現在兩歲,所以也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當你被兩歲的孩子整到崩潰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全世界兩歲孩子的通病」,不要誤解了自己的孩子。
要教育好2歲孩子,先從生理髮育和心理社會發展因素了解下。
第一個特徵是,沒有形成挫折耐受力,沒有社會化。
第二個特徵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技能在飛速發展。
第三個特徵是,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已經開始發展。
第四個特徵是,孩子認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也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比如有了自己意識,不聽父母話自己跑開。
第五個特徵是,孩子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什麼事都讓大人圍著他團團轉。
那如何幫助孩子好好渡過叛逆期,讓「可怕的兩歲」變成「可愛的兩歲」呢?
首先,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
比如孩子上廁所,我們可以培訓孩子自己上廁所,先從讓孩子自己拿紙巾,再到自己拿紙巾到便盆蹲下,就是一步步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其次,父母要在心理和情感上與孩子劃清界限。
當父母忙碌的時候,孩子過來打擾,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去玩兒,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先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當孩子無法解決的時候,父母再幫忙完成。
有些孩子還會無理取鬧地要求父母做各種事情,要是父母不答應就鬼哭狼嚎,這個時候父母依然要堅決維護自己的權威。因為如果答應了這一次,那麼下一次孩子還是會以同樣的方式讓你幫他完成事情。
最後,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處於核心地位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容易將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丈夫。如果父親能夠熱心地幫助母親,母親也能有意識地從孩子的僕人轉變成權威人士,那麼婚姻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從關注親子關係到回歸婚姻關係的夫妻,會花更多時間在彼此的身上,而非孩子的身上,他們變成了兼職的父母,全職的夫妻,這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研究表明,婚姻關係親密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也會發展得更好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挖掘孩子更好的一面?
首先,鼓勵和提倡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去玩沙子,去草地散步,蕩鞦韆。
其次,固定時間讀書給孩子聽。
半歲以後就要開始讀。
最後,父母要跟孩子有良性互動。比如多跟孩子玩遊戲。
孩子的好性格,需要父母從小開始培養,而孩子處於第一個叛逆期,就是最好的時機。
然後環境也很重要,在孩子兩歲的時候,要打造適合他們的環境。
首先,要把家裡改造成兒童安全房。
其次,關掉家裡的電視。
作者約翰·羅斯蒙德說,「最好的環境就是沒有電視的環境,這樣孩子的才智和想像力才不會被破壞。」
最後,要管理好孩子的玩具。
要買可以組裝的,而不是不可以變化的那種。
當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怎麼辦?
有些父母會傾向於懲罰孩子。可單單採用懲罰的方法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既然懲罰了,那麼「罪」也就抵消了。
比如說,孩子和父母頂嘴之後被父母打屁股,扔到房間裡關起來。這也許能夠阻止孩子做出更多對父母不尊重的事情,但並沒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全部責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讓孩子向自己冒犯的人道歉。父母提前預知孩子會發生的不良行為,主動積極地提前做好預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立馬解決。
如果孩子容易出現打人、咬人等過激行為,父母應該怎麼做?
兩歲孩子有攻擊性是很正常的,孩子天生就會打人。隨著孩子的心理發展,這種攻擊傾向逐漸轉向社會性的目標,如徵服外部環境;也會變成心理中的積極成分,如堅忍性、毅力、意志品質等。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必須讓他徹底明白,傷害其他小朋友所造成的後果是他無法承擔的,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會姑息他的攻擊性行為,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是因為兩歲的孩子有了領地意識,他們認為自己面前的空間以及空間裡的所有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要是自己的領地被人闖入,他會感受到威脅,會感到痛苦,越是痛苦,越容易爆發出攻擊性。
為了避免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父母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耐心、有方法地教導孩子。教孩子學會分享,父母可以從兩個階段來進行教育。
第1個階段是嬰幼兒時期。
第2個階段是學步期。
教孩子學會分享,可以減少孩子對他人實施攻擊性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實施了攻擊性行為,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呢?
一,孩子跟玩伴發生衝突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有時候我們帶孩子去公園、去小區玩的時候,一幫孩子玩著玩著,突然就吵起來了,有時候甚至還會出手打人。這時候,父母要麼不管孩子間的打打鬧鬧,要麼就是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具體做法:
父母應該在第一時間不帶任何個人感情地將實施攻擊行為的孩子帶離現場。接著,心平氣和地對孩子的行為叫暫停,讓孩子一動不動地安靜地坐著。然後用5個字以內的話告訴孩子,無論什麼行為,只要傷害到了別人就是不被允許的。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不許打人」這樣簡短的話。
如果孩子哭了,在停止哭泣之前,不要讓孩子回到之前的人群中。讓孩子回到事發現場之前,要俯下身子,跟孩子好好說話,同時再次提醒孩子不準打人。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變得更有社會意識,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會慢慢跟玩伴建立起自己的友誼。
二,孩子對家裡的兄弟姐妹進行攻擊性行為怎麼辦?
如果父母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有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限制孩子的行為
三,當孩子對父母進行攻擊性行為,該怎麼辦?
要是孩子打了父母,父母一定不要去打孩子的屁股或拍他的手。
因為你的懲罰很可能會讓本就抓狂的孩子情緒更加激動,引發滾雪球效應。
此時父母應該設置一個冷靜區,讓孩子坐在冷靜區裡,直到你想讓他站起來為止。下一次當孩子再攻擊父母的時候,你要用堅定的語氣跟他說「不可以」。然後將孩子帶到冷靜區坐下,跟他說坐到你讓他站起來為止。
這裡有個小技巧,你可以很快就回來跟他說「你可以起來了」,然後轉身離開。在孩子自己想站起來之前就先告訴他可以起來了,這樣既可以證明你的立場,也能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控制他的行為,但是他是無法指揮父母的。
果斷地對孩子打人的行為做出回應,父母就表現出了對眼前的情況以及對孩子的掌控力。
如果孩子每次出手打父母,父母都這麼應對,慢慢地孩子就會停止打人行為了。
儘管「可怕的兩歲」這一時期是孩子最鬧騰的時候,卻也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時期。因為孩子2-3歲的時候,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從兩歲的孩子抓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抓起。
父母要做的就是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正確方法,並加以實踐,這樣才能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