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孩子像升級打怪,如果1歲的寶寶只是讓寶爸寶媽們感覺照顧寶寶很辛苦,那根本不算什麼。
因為,接下來你們將遇見升級打怪過程中的第一個大boss——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Terrible 2」。
曾經的小甜心秒變扎心,一言不合就撕心裂肺扯嗓子大哭讓你束手無策,原地撒潑打滾和你沒得商量,分分鐘可能讓和藹可親的父母親人設崩塌!
「可怕的2歲」
2歲左右的孩子,從嬰兒期開始步入學齡期。這時孩子的身體和運動能力發育速度開始減慢,但在智力、社交和情感方面卻發展迅速,自我獨立意識開始萌芽。
這一階段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點:
「不」字當頭。你會發現一夜之間,孩子突然變得很「擰巴」,你說往東他偏往西。你說什麼都說不要,反正怎麼對著幹怎麼高興。
圖片來源:網絡
重度強迫症。這個時候的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對於萬事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則,而且一定要別人遵守。
每個玩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不能放在別處;
家裡的燈、電視、風扇、空調什麼的只能自己開,若是其他人開了必須關掉重新開;
進電梯時,只能自己按電梯,不然就要出去重新再進一次電梯;
……
對於孩子這些在我們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甚至是亂七八糟的規矩,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很煩。
這其實是孩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安全感所致,按照孩子的順序來可以讓孩子對事物獲得掌控感,從而獲得安全感。
因此,只要不是違背原則和有危險隱患的事情,那我們不妨就順著孩子來吧。
圖片來源:soogif
動不動崩潰。一方面是急著宣示獨立主權,證明自己的強大。另一方面卻受限於自己的能力。
當自己想做的事情無法做好,比如搭積木的時候積木倒了,因為無法接受這種挫敗感,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會經常因為想做而做不好如自己扣不上扣子、穿不上鞋等事情而大發脾氣甚至是哭鬧。
圖片來源:soogif
同時引導孩子如何表達自己,寶寶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積木搭不好對不對,但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下次需要幫忙的時候直接告訴爸爸媽媽教我……
幾次後孩子自然可以學會如何表達向他人求助,而不是只會亂發脾氣。
可怕的2歲vs可愛的2歲
其實2歲大的孩子之所以「難搞」是因為他們正忙著學習規則,本質上並不是想當個壞孩子。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們能夠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生長發育過程多一點理解和引導,那麼「可怕的2歲」也能變成「可愛的2歲」啦!
接納孩子
對於孩子的各種「作妖」,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行為並接納。對於2歲的孩子你和他們講什麼大道理孩子也不能理解。
不妨等孩子哭鬧過後,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關注了,爸爸媽媽知道我情緒了,這樣也更容易讓寶寶安靜下來。
圖片來源:Pixabay
不用命令的口吻
當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將命令式的口吻改成請求式。讓寶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很棒還有重要性,寶寶自然也更開心地去完成大人所交代的事情啦。
比如拜託寶寶把玩具送回家好嗎,可比「給我把玩具撿起來」有用多了。
圖片來源:Pixabay
給孩子做選擇題
寶寶今天穿紅色的衣服還是橙色的衣服?
中午要吃西紅柿還是土豆?
採用提問的方式來讓寶寶做選擇,會讓寶寶覺得自己佔有主導權,從而也更容易接受。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自己自由選擇時,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責任,孩子的行動力也變得更強。
轉移注意力
對於比如因為不小心把孩子的餅乾掰兩半了,又或是只是因為幫忙夾麵條把麵條弄斷了,導致孩子哭鬧不止的話。
可以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從這件「悲傷」的事情中走出來。比如通過玩具、帶他出去走走等。
圖片來源:Pixabay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因為無法獨立搭好積木而大發脾氣時,不要立馬幫孩子做好,不妨給孩子做一遍示範怎麼做,再鼓勵給孩子自己再做一遍。這樣更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受挫力。
我們養育的孩子又不是機器寶寶對吧,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不會會乖乖按照編程設定走,他們有情緒有思想會生氣會調皮撒潑,對於Terrible 2的孩子,這是成長階段所需,也意味著孩子開始走向獨立。
圖片來源:Pixabay
這段時間需要我們的多一點耐心,去理解和引導孩子。畢竟Terrible 2 算什麼呢?因為Horrible 3、無奈的4歲,忍無可忍的5歲等著你呢!
你們的孩子在兩歲時有哪些鬧心事,又是怎麼處理的?評論區聊聊唄。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點擊關注查看和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