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瀋陽,有一名愛閱讀和寫作的小學生發起組建了「透明翼」工作室,四名成員接力寫小說,剛剛完成一本,現在已經開始寫第二本了。
這名小學生叫王雨和,現就讀於塔灣小學六年級。天生對文字敏感的她從小博覽群書,同學都叫她「小博士」。
對於這個孩子,父母在教育上沒少下功夫。15日,記者專訪王雨和一家,聽他們說說在教育方面的經驗。
四個同班同學接力寫小說
15日,記者見到了王雨和一家還有她和小夥伴們剛完成的小說《星空的盡頭》手稿。手稿約60頁,近2萬字。「這是我們四名成員的第一本小說,可能還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會寫得越來越好。」王雨和笑著說。
小說以宇宙空間為生活背景,屬於科幻類,還夾雜穿越情節。「為了跟一般的科幻小說區別,我們寫的情節比較日常,很多來自校園生活,學校發生的趣事或有趣的對話都寫進了小說。」王雨和介紹說。
寫小說的念頭開始於五年級,一開始只是王雨和自己有這個想法,後來她覺得寫書是為了開心,如果其他同學也能參與進來豈不是更開心,於是有了另外幾名成員。
「可能大人們看這小說會覺得情節比較跳躍。這第一部小說我們確實沒按套路出牌,都是怎麼有趣怎麼寫,是按照我們喜歡的方式和內容來寫的。」王雨和說。
工作室另外三名成員徐鈴澤楠、李沐桐、呂曼嘉跟王雨和是同班同學。班主任老師楊扉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十分鼓勵孩子們。「閱讀對開闊視野、能力和情感提升等方面都十分有益。」楊老師說。
對文字敏感 鋪地報紙能看半小時
王雨和天生對文字敏感。小時候,家門前地面上會鋪幾層報紙用來防止泥水帶進屋,雨和經常脫鞋的功夫就定在門口不動彈了,媽媽回頭一看,原來是蹲著看地上的報紙呢,有時候一看就是小半個鐘頭。
聊起為什麼喜歡看這些,雨和也說不太清楚,就覺得挺有意思,「現在寫小說時腦子裡經常會閃過一些我在某些地方不經意看到的東西,靈感來源於生活嘛,這些都不白看的。」她笑著說。有文字的地方,王雨和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時光。在二、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王雨和從姥爺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有關長徵的書,愛不釋手,大人都沒想到這麼小的她也能看懂這類書。
因為博覽群書,雨和在同學們當中有了「小博士」的綽號,很多問題一問雨和就能知道答案。
父母從不在學業上給孩子壓力
說起閱讀和寫作興趣的培養,王雨和很感謝家人,她說在學業上家人從來沒給過她壓力。事實上,王雨和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尤其是語文,總是班級第一。父母表示,可能是愛閱讀的好習慣讓孩子懂得積極上進,不需要家長操心。
在成長中,父母給了王雨和很多自由空間,生活中的事如果意見不統一大家就各自擺事實講道理,大人從不會以家長身份壓制孩子。學古箏、書法、美術、遊泳這些選擇,也都是徵求她的意見才學的。父母一有時間就帶她去科技館、博物館等地方,假期帶她外出旅遊,父親王文博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孩子視野更開闊。
當然,王雨和平時最愛做的事還是看書,最近對《三國演義》、《水滸傳》比較感興趣,諸葛亮是她最喜歡的人物。她讓父親買來很多古今中外關於諸葛亮的書籍。
對話王雨和
記者:看課外書和寫小說會影響正常文化課學習嗎?
王雨和:不會。在媽媽建議下,我制定了時間表,閱讀時間一般是在睡覺前半小時,寫作也是在完成作業後才去做。
記者:未來想從事寫作工作嗎?
王雨和:長大了想當作家。
記者:在閱讀方面,誰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王雨和:爸爸和姥爺都很愛看書。姥爺跟我在閱讀上的交流比較多,我很小的時候,姥爺就給了我《笠翁對韻》,跟我一起讀,還鼓勵我記下來,等下次去姥爺家他就跟我一起玩對韻遊戲。姥爺家有很多書,尤其是歷史文化方面的,他經常給我推薦一些歷史、文學、百科類的好書。每次去姥爺家,他都會興致勃勃地跟我聊一會兒歷史文化的東西。姥爺家裡一書架的書,我差不多看了1/3。
對話家長
記者: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是怎樣的?
爸爸:最好能把興趣與職業結合。活得開心很重要。
記者: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爸爸:媽媽懷孕時就天天讀書,主要是童話、歌謠等。雨和幼兒時期,大人也堅持每天給她讀繪本,等她認字了,我們會有意識地帶她挑選喜歡的書籍,鼓勵她閱讀。
記者:在哪方面對孩子要求比較嚴?
爸爸:看電視和電子產品上嚴格限制。小時候我們會跟她商量好每周六周日可以看電視,每天看半小時左右。雨和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歷史、文化、自然科學類的節目。現在是小學高年級了,電視幾乎不看了,她會通過網絡看一些她需要的資料或小說,這個時間我們也跟她約定好,不能超時。
聊沈客戶端編輯 趙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