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和社會特性

2020-12-20 怡然聽雨齋Art

沈 平 怡然齋主

好的藝術作品都有個鮮明主題,既不迎合社會需要,也不將就討好世人趣味,但它一定是從生活中來的,不拘常格、跌宕起伏、自由奔放的。藝術家通過表現生活對象,用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再現心靈感受和意識狀態。藝術作品是順應藝術家自己感受生活的心路歷程,是創造者思維更新的陣痛。

深入生活是藝術家對待藝術創作的一種態度和尊敬,也是藝術家能夠時常保持敏銳感覺,掌握和研究創作規律,獲得創作源泉的重要途徑。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作品基本上取材於市民生活,畫面溫馨而舒適,寧靜而莊重,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簡單美;德國畫家門採爾用心靈描繪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風俗場景,其生動、感性的形象深入人心。

任何藝術一定都是精神領域的自由和享受,是情感真實的流露,不是憑空想像、臆造的。八大詩曰:「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藝術家只有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實踐,提升表現力和創造性,讓人性的美好在作品中得到提高和升華。印象派畫家用心靈感受到大自然中陽光下物體色彩的變化,成就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藝術流派。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精神,傳統和當代水墨作品賞析
    藝術始終滲透人類精神的深層世界,水墨繪畫也同樣不例外,但不是所有藝術都具有恆定價值。審美文化是社會矛盾的精神反映,也是促進歷史變革的自反力量。在討論「什麼是水墨精神」時,必須確立哪些藝術精神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價值。如果按照國粹主義的道德基準去界定「水墨精神」,哪將狹隘不堪,甚至可能把整個歷史推向踟躕不前的死胡同。
  • 婺源木雕裝飾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由於婺源地處山區,人多地狹,民居建築範圍受到制約,民居更加追求對建築構件雕刻的裝飾表現,婺源木雕便是在這樣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脫穎而出的。婺源傳統民居現存的木雕,從審美、實用價值等角度來表達鄉土思想和樸素情感,蘊含古徽州社會變革、禮制、宗法制度和經濟政治狀況等鮮明的特徵,傳遞出特有的藝術情趣和文化內涵等。一、婺源木雕的裝飾價值。
  • 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畢業生作品今天面向社會展出
    相較以往作品傾向藝術表達,今年的畢業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兒,或關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懷,體現了這批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設計師們對於設計師職業道德、價值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藝術設計教育開始更多地傳遞思想與價值。
  • 美術研究|繪畫作品精神內涵是藝術家創造的具有獨立生命的形式
    與之相對,阿比·瓦爾堡及其門生潘諾夫斯基開創了圖像學研究,認為某個時期的藝術與這個時期的政治、社會生活和宗教、哲學、文學、科學具有密切的關係,誠如潘諾夫斯基寫道:在一件藝術作品中,形式不能與內容分離,色彩、線條、光影、體積與平面的分布,不論在視覺上多麼賞心悅目,都必須被理解為承載著多種含義。
  • 楊麗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拓展了作品的藝術內涵
    天津北方網訊:由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執導的舞蹈作品《十面埋伏》近日在天津大禮堂上演。無論從故事題材還是表現形式上,該劇與楊麗萍以往的原生態舞蹈作品都截然不同,為觀眾展示了她對藝術邊界的不懈探索。
  • 「東方語言」的情調,意境,浪漫散發著民族魅力和東方精神內涵!
    畫面裡充實了大量的民間元素,強調了本土文化精神,在色彩上以宮廷及民間中的紅、綠、黃三色為主,大量吸收了民族及民間美術上藝術元素如:圖騰、鴛鴦、兔、魚、舞獅子。這些民俗的元素主要體現了周衛的早期作品,如《遼西燈會》之中,表現了遼西地區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民俗畫卷以及改革開放30年,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農民春風蕩漾的臉上那種不難看出的對現實生活的滿足,對美滿幸福的憧憬。
  • 藝術學院2020屆公共藝術設計系本科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年的畢業季,很特殊,也正因為這份特殊讓我們更期待和珍惜。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家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多影響和不便。在英勇的「逆行者」和抗疫英雄的精神激勵和鼓舞下,同學們積極面對疫情,你們當中不少同學踴躍報名成為抗疫志願者,很多同學拿起畫筆宣傳抗疫精神,更多的同學則是居家靜守書房、畫室,嚴謹認真,不畏艱難,優質高效地完成自己學業……同學們以各自的方式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歷練著,成長著。疫情期間,老師們創新教學方式,採取了線上指導的方式,努力使線上指導達到課堂教學的同等質量與效果。
  • 解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更深層次宇宙,人生內涵作品,文化藝術誦
    道可道,非常道,內涵廣大,意義非凡。道可以修,可以學,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得道的,即使是修道的人,也不是人人都能成道的,這是非道廣義內涵的一部分。佛法無邊與大道無邊是一曲同功,都是對無邊宇宙和無邊大道佛法的概括。人能擺脫六道輪迴的唯一辦法就是修佛修道信主,這是最直接的通天大道。其它行善積德都是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轉化成物質德的宇宙各個空間通用的過程。雖然不可能成就道果佛果,但德是物質能量的體現,到宇宙的各個空間都通用好使。
  • 快餐式藝術:速成的營養如何填補精神的飢餓?
    精神的飢餓也是一樣的,感到飢餓便需要找精神糧食來補充。精神糧食和現實的食物一樣,不僅有精細食材烹飪的美味佳餚,也有為了滿足時間緊張的人而準備的快餐零食。 「快餐式」藝術帶給人們的是短暫的精神愉悅和壓力緩解。這種藝術和快餐店的食品一樣都是「速成」的,一個人偶爾食用可以讓他有短暫的滿足感,但是如果一直食用便會對他的身體和心靈帶來不好的影響。
  • 我校將在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上展出百餘件藝術作品
    學校以建成國內一流民辦大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民辦名校為發展目標,以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社會責任感強、創新精神強、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確立了以「人人皆能成功」為核心內涵的「成功教育」理念,形成了「勤奮開拓自強育才」的校訓精神。
  • 中華書法藝術的內涵美是什麼,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實用字——主要是為了表達文字的含義,雖然有些人在寫字時也常注意到美化,但美化在他們那裡不佔主要地位,而書法藝術作品則不同,其創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藝術欣賞,文字內容的含義已退到次要或從屬的地位。中國的書法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是一朵奇葩。除中國和受中國影響的日本等國以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這門藝術。
  • 美術研究│14位畫家感悟,要強化視覺衝擊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我們的畫家如何擔負起一個藝術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如何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中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如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
  • 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
    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藝術與道德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繫,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其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 陳嘉映:遊牧精神使藝術既活躍也危險
    9月27號「遊牧與漂流名家油畫聯展」將於國家大劇院展出,騰訊書院圍繞該展覽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界、文化界、藝術界跨界論壇及對話,深度挖掘當代藝術思想,遊牧精神,以及在當下社會延伸出的新思想與新內涵。在藝術、思想中,需要交流、碰撞和遷徙,但另外一方面,它也帶來了一些危險:當我們在一種牧業文化環境中待的時間長,比如剛才說到的吳冠中,他去國外之後又去了北京,但是他作品中的家鄉感可能是他在家鄉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情懷,這種情懷能夠不斷地提供某種營養。
  • 高校藝術教育的理論視野和現實要求
    把握藝術教育的情感性、形象性和智性的統一藝術形態是感性的存在,卻內涵著深刻的理性精神,與人的生命活動、情感態度有機融合為一整體。因而,藝術是形象、情感、理性與生命的同一,是寓理於情,寓思想於形式,正如席勒所說的「活的形象」。藝術審美活動,從體驗感性的藝術形象,看到藝術的理性內涵;從有限的物質存在,直達理性精神的無限自由。
  • 毛澤東詩詞的歷史蘊涵、藝術特徵和精神境界
    關於「破圍和開闢」的特徵,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陳晉認為,這是這一時期毛澤東詞作的歷史主題和審美主題,以及延伸到後來的詩詞創作和政治實踐中沉澱的一種永葆鬥志、永遠進取的精神氣象。作為歷史主題,破圍和開闢的內涵是在「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中,創建根據地;在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歷史樂觀信念的堅守和展望中,開闢新的中國革命道路。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將在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上展出百餘件藝術作品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將於8月14日至23日參加第十九屆長春農博會,本次參展旨在提升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影響力學校以建成國內一流民辦大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民辦名校為發展目標,以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社會責任感強、創新精神強、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確立了以「人人皆能成功」為核心內涵的「成功教育」理念,形成了「勤奮開拓自強育才」的校訓精神。
  • 「光」新媒體裝置藝術節 將藝術的精神價值帶入社會文化
    將「光」作為主題,象徵著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對未來藝術的精神價值能量能夠延伸進入公共的期望和努力。展覽匯聚了眾多來自國內外新媒體和裝置藝術家帶來的「光」的能量,作品從視覺的、體驗的未來感出發進而介入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中裝置和新媒體藝術作品的開放度和形式能更好的融入公眾,帶入社會文化並推動消抹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 桑傑本的唐卡藝術精神與思想
    唐卡已逾千年,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藏族獨具特色的宗教繪畫 藝術形式,題材涉及宗教、歷史、政治、人文、科技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藏族人的精神圖騰。2006 年, 唐卡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16「牽手藝術彩虹,獻給未來地球」——少兒慈善創意藝術作品成果...
    2016「牽手藝術彩虹,獻給未來地球」——少兒慈善創意藝術作品成果展中展出的作品,是攜手70多家社會機構和愛心企業跨界合作,在出自這些困境兒童的浩量創意作品中,精心篩選出的400餘幅優秀作品。其中,不乏還有由自閉症、智障、殘障少兒的驚豔之作。這是我們數年中,為這些之前少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的特殊少年兒童群體開設數十門培訓課程,並帶領他們走到戶外親歷藝術實踐後,呈獻的創意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