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買下了人生第一套房,當時並未對房價上漲抱什麼希望,只是覺得家裡需要一套新房,於是便給了定金準備把它買下來,再慢慢供三十年。
買完房子,一位非常有見識的朋友來跟我說:「年輕人,現在不是買房的好時機,目前的房價是歷史上最高的。」
他言之鑿鑿,聽完之後我心裡有點後怕,竟然萌生出退房的念頭,無奈房子定金已經給了,正在走流程,雖然房子有點貴,最後還是咬著牙買了下來。
後來,這套房房子短短幾年大幅上漲,從1.2萬漲到了3萬多,我便開始琢磨一個問題:這種上漲是偶然上漲呢?還是一個持續性、有規律的上漲?如果是後者,那豈不是發現了財富的秘密,可以不斷複製了?
天生的敏感,使得我開始研究房價上漲的規律,終日沉迷其中,那時就連陪女友去旅遊,每到一地,也必先看房,並且拍照、做下記錄,還去跟當地居民攀談,了解他們的購房口味,等到日後再複查它的上漲幅度,以印證、校對自己當時的判斷,這麼多年走遍了半個中國,簡直痴狂。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我上面那個朋友真的太過悲觀,他們在中國快速崛起,房價正在上漲的大周期之中,僅憑几篇看跌樓市的新聞稿子便過早地認為中國的房價已經太高了,不會再漲了,而錯過了家庭資產大幅增值的好時機。
當然這也是大部分人容易犯的錯誤:用今天的幣值預測未來的房價。
為了讓更多人看清中國房價的真相,今天我把自己多年以來的投資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觀點有點直接,如有不適,請見諒)
1
中國的房價沒有頂
中國房價能漲到多高呢?無限高,通脹不止,房價無頂。
2015年,很多人說深圳房價3萬太高了,再漲就沒人買得起了。然而來一輪貨幣放水,一下子漲到了5.4萬,很貴嗎?一樣搶著買,為什麼?
2015年這輪大漲,深圳250萬的房子,漲到了500萬,500萬的漲到了1000萬,1000萬的漲到了2000萬…
原來250萬的業主把房子一賣,去買了500萬的房子,原來500萬的業主把房子賣了,去買1000萬的房子…
全國樓市同理,無論成都、鄭州、上海,都是一層層往上循環置換,購買力從來不缺,樓價升完繼續升,無頂。
慢著,最底層250萬的房子誰來接盤?
對,剛入場的玩家,那些沒房的剛需客。他們來晚了,只能先買下250萬的差房子,等下一輪上漲才能往上置換。那麼這些剛入場玩家的購買力又從何而來呢?對,從他們的儲蓄和通脹的工資來,通脹之前,工資8000,幾年通脹後漲到了1.6萬,這樣250萬的房子他們幾年就夠得著、供得起了。別忘了,這幾年全國平均工資可是年年都漲,就連豬肉、青菜也是如此,通脹一直都在。
做什麼都講先來後到,很多人罵房價太高,買不起,是因為他們一入社會,就盯著500萬的房子,不但要住電梯三房,還要帶花園,哦,對了,最好近地鐵…
一入場就想做大boss,享受人生,真實世界可沒有這樣遊戲啊!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說上海房價貴,但是只要你願意捨棄地段、面積、樓齡任意一個指標,你就一定買得起上海。只是很多人不願意先把差的房子買下來,等待下一輪上漲時賣掉置換,然後再一局局翻身而已。
買房剛開始那幾年是很難的,但是只要漲了一輪,你馬上就活過來了,後面不斷裂變,操作得當會越買越多,資金壓力反而沒那麼大了。
這時可能有朋友會說:以前行情好,現在去哪找這樣的好機會?
其實,機會一直都有,2015、2016年深圳漲完之後,很多人就覺得短期沒行情了,可是最近深圳再次漲起來,又一次教會我們重新做人。
深圳提前異動,局部上漲,說明前幾輪的變相寬鬆和LPR利率已經傳導到資產市場,再加上先行示範區的利好,點燃了壓抑已久的需求,接下來重點關註上海、北京是否大幅回暖,行情跟漲。(明年大概率會有行情)
當大多數人感覺周期還在將去未去的時候,實際新一輪上漲周期已經在醞釀;當大多數人發現新周期已經到來的時候,房價已經漲上去了。
2
賺錢模式決定財富高度
這個世界賺錢是分模式的,方向太重要。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是行色匆匆地活著。
在這個社會無論你怎麼奮鬥,如果僅是靠工資,只能是過得比同事略好 。
如果單位是個好單位,這種比同事略好的收入也算不錯了,如果單位不景氣,這種略好就只夠活命。
一名職員,年薪20萬,除去吃穿住行,看病以及節慶支出,一年也就攢下8萬,刨掉通脹,僅剩7萬,一個人的工作時間只有40年,滿打滿算,一輩子所賺不足300萬。
這種賺錢模式太慢了,根本不夠安置父母妻兒的生活。
很多人每日埋頭苦幹,寄望於拼命工作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是社會的真相是:勤勞不能致富,勤勞只能溫飽。要想致富,還得研究投資,並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拿錢出來投資呢?十幾年前,很多人的父母即使不算大富大貴,至少都攢有幾十萬甚至一兩百萬,卻仍然不敢買房,因為他們從不願意承擔風險,哪怕一點點風險。即使買房也不願意貸款,因為他們認為貸款就是風險。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富人做投資同樣要面對風險,只不過他們善於管理風險而獲得巨大財富而已。他們也不知道富人即使再有錢,做生意也是要跟銀行一起合作的。
窮人一聽到風險,馬上跑開;富人聽到風險,卻會低頭算算風險背後的收益,判斷是否值得做,怎麼管理或防範風險。
哪怕王健林、許家印這些人都是提著腦袋辦企業,誰沒有風險?辦企業一不小心,不是破產就是坐牢。王健林前幾年差點就沒緩過來。
說到底,一個人窮,主要是心窮。一旦心窮,便對未來沒有了盼望,變得極度麻木保守,喪失動力,不再去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為什麼他們會心窮?
因為窮人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匱乏,長期在匱乏的狀況下生存,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匱乏的思維,哪怕有一天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他的眼光還是在飯碗裡打轉,不敢投資。他們從來都是從別人手裡領錢,有一天要自己掏錢出去搞投資,感覺怪怪的。
看完電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外面的光線很刺眼。同樣,那些長期在黑暗當中生存的人,其實已經很難適應光明!那些長期在匱乏,漫無目的生活當中生存的人,他們又怎會相信如果抓住機會,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富人呢?廣東有句話叫:你想發達,先看你有沒有這個膽,連膽都沒有,神仙都幫不了。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邊工作,一邊學會投資,一定能比原來過得更好。
說到投資,也不是有錢就能亂投的,因為任何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金錢、智慧、才能、精力、時間等等,投入了一個項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個項目,當你選擇一個項目時,就喪失了在其他項目上的收益。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受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方向的問題上算錯了帳。
這麼多年來,多少人在股市、P2P、幣圈理財,甚至創業的道路上栽跟頭,都是方向迷失造成的。
目前來看,中國這麼多資產一個個暴雷,只有房價是最穩的。
人生很多時候是需要抵制誘惑的,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打過德州撲克。德州撲克是典型需要靠降低交易頻率來賺錢的遊戲,入池率高的人流水是很大,但是很難超越那些幾乎不怎麼入池但是一把就賺很多的人。但是不入池是很難的,你拿到一把好牌,進還是不進。大多數人選擇進。往往你覺得很好然後都死了。這就像很多人手裡拿了不少錢,就開始瞎折騰,結果都賠光了。
如何確保自己儘量守得住,放棄那些看上去還不錯,實際很一般的牌,然後在關鍵領域大賺一把才是投資的關鍵。
在投資上,就該放棄那些看上去不錯,實際一般的機會,什麼股票、基金、炒鞋炒幣,都是末流,因為他們賺再多錢都要來買房。
一個人最大的幸運之一莫過於在他躊躇滿志,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賺錢機會。
我身邊很多朋友,在早年便被我影響至深,不斷買房,很多人的回報甚至遠遠大於我。
當我們發現僅靠工作,或者花哨的投資都沒法賺錢的時候,應該及早把資金切換到房產這條賽道,堅定信心持續做下去,一定回報很大。
3
不要做憤青,否則會一事無成
很多年前,我剛開始研究房價的時候也看了很多關於房價的文章,但是說實話,大部分內容要不是過於艱澀,扯上各種經濟理論,使人云裡霧裡,要不就是各種蹭新聞的文章,一看而過,對於規律的總結甚少,根本無法指導行動。
所幸的是,我那個時候沒有被他們影響,而是一頭扎進市場,研究影響價格變化的微觀因素,並且與多位資深的投資者不斷交流碰撞,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投資框架。
我始終相信,研究地段、樓層、戶型、交通、配套等微觀因素對房價的影響,比猜測川普下一回出什麼大招對指導個人購房更有意義。以前歐巴馬那麼厲害,現在也不知道去哪了,但是中國房價還在繼續漲。
但是現實中大多數人還在看那些沒有多少營養的文章,相信那些為了流量而討好讀者的自媒體,甚至無投資經驗的新手小編。
很多媒體會告訴我們社會有很多問題,比如房價太高,並且他們言之鑿鑿地說一定是社會出了問題,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
中國人講究說話委婉,一般的朋友我懶得跟他講房價問題,信息量太大,無法深入溝通,就跟政治和宗教一樣,避而不談最好。
別人說房價太高了,我也就附和一下,心裡想:你們不買,我買。
但是真正鐵的哥們,我會很深入地給他們分析房價問題,畢竟這關係到我的朋友日後能否賺到錢,生活過得好壞,我得把自己所知全部告訴他們,將來他們如果過得好,這份交情就越交越深。
當然那些這些朋友聽了,有沒有去買房,便看他們的命中是否有此財富良緣了。畢竟這個世界上,只有20%的人能真正把信息轉化為知識,進一步轉化成行動的就更少了。勝利不屬於第一個知道的人,而是屬於第一個採取行動的人。
關於是否要買房,現在很常見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房價已經這麼高了,大大超出工薪族的購買能力了,ZF一定會出手幹預的」,包括權威報紙都採用過這種推導法來「證明」房價太高了。
但是,這裡有兩個邏輯漏洞。
第一,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收入,套入到「工薪族」這個詞裡,認為「我」買不起房,那肯定大部分人都買不起房了。
我們認為自己的收入還不錯,應該在工薪族中偏上。
但其實,這個資本的世界裡,富人從資本中獲得的收益,是大大高於工資收入的。
華為、騰訊的程式設計師工資夠高吧,但如果按購買力來算,在這個社會金字塔中也是處於中下遊的。
在許多媒體文章裡,都假設剛畢業的小王,應該在核心地段買得起一套70平的兩室一廳。
其實大部分沒有積累的年輕人,是沒能力一開始就在一線城市買到70平的房子的,這才是這個社會的常態。
為什麼要做一個「工薪族應該能夠在一線城市買得起70平房」的設定呢?
這是個偽命題啊!
上文已經提及,一個剛畢業的人是需要一步步升級置換,才能最終買到心儀的房子的。一上車,就坐頭等艙,哪有這樣的好事?
第二,你買不到房,真的很嚴重嗎?
不妨試想一下:房價太高,你會怎樣?
答案是:你只會不買房,然後租房住。一二線城市租不起,你就回到老家,沒什麼問題。
但是如果房價下跌30%以上會怎樣?
問題大了!
持有房產的人會斷供棄房,銀行會無法收回貸款只能查封房產拍賣,而在那之前就會發生恐慌性拋售,資金外逃,GDP下滑,銀行破產,金融危機……
高層當然知道房價高,但是要軟著陸,最好的情況是發行貨幣,讓大家的工資跟著上漲,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大家賺到錢,房價的泡沫就一點點擠掉了。
跌?不行的!
最近恆大、碧桂園在幾個城市帶頭降價賣房馬上被緊急叫停了,連降價都不能降。房價上漲是泡沫,下跌是風險,你說哪個問題更大?
擠掉泡沫依靠發行貨幣以及發展經濟,在發行貨幣過程之中持有的現金都會貶值,而負債的人,他們的真實負債卻會變少。十多年前的50萬和現在的50萬,完全是不同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邊資產價格上漲,一邊真實負債下降,兩者形成的剪刀差就是投資利潤。
那麼通脹會停下來嗎?永遠不會。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通脹,那些家財豐厚的人,可能一輩子都花不完手裡的錢,他們便會停止生產,光吃老本。
但是有了通脹,無論你多有錢,你都必須像一臺電腦一樣運轉起來,絞盡腦汁為社會創造價值,不斷搞錢,從而推動國家進步,民族復興。
即使歐美日韓,發展程度這麼成熟了,仍然要藉助貨幣寬鬆刺激經濟,中國的難獨其身。
所以樓市短期漲跌固然無法預測,但是未來二十年房價持續上漲卻是大概率事件。畢竟通脹預期和國運崛起是毋庸置疑的。
在發達國家,房產叫做real estate,「真正的財產」,確是名如其實。
我們都是100多斤的人了,成熟點行麼?千萬別做憤青,總是罵房價高。
雖然很多人寫房價會暴跌或者房價上漲一去不返,但是我想說:那些討好你的文章,可能最終會害了你。
說真的,這種「剛剛樓市傳來驚人消息,房價再也不會漲了!「震驚,房價暴跌,購房者一夜無眠!」之類的文章,我在2009、2012、2014年就看過了,已經看疲勞了。大家去百度搜索一下,新浪購房論壇、網易、騰訊新聞,一大堆這樣的文章,發表的日期都是2009、2012、2014…
其實將來2022年,我們在微信搜索,也會看到同樣的景象,一邊倒的媒體沒有幾個準的。
文章結尾,講一下市場的動態,珠海漲完之後,最近深圳也開始上漲了,購買力又開始進入循環置換模式,但是仍未見到成交大幅放量,只是部分優質板塊和有套利空間的新房熱賣。作為全國房產的風向標,深圳上漲,意味著未來一線城市的流動資金會逐漸活躍起來,上海、北京可以開始關注了,這一輪再踏空,以後就更難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