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寫了一篇文章《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文章很長,但全文其實邏輯很清晰,意在告訴我們,什麼是通脹,通脹的範疇,以及怎麼度量通脹。
文章稱,傳統通脹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失真,特別長周期比較失真。
也就是說,周認為資產價格應該納入通脹。而在中國,基本等同於房價納入通脹。
根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國城鎮家庭資產中,住房資產佔比74.2%。
中國最能反映通脹的指標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反映的是大家的生活成本,生活質量,生活品質。
當你收入一定的時候,豬肉價格上漲,大家就只能少買或者不買,硬著頭皮買就只能從其他地方節省。
CPI是不包括房價的,因為按照慣例,買房是投資,不是消費。
早在2006年,國家統計局就此回應過:無論是按照國際慣例,還是從實際情況考慮,商品房價格是不應該直接計入CPI。
國際慣例是什麼?聯合國統計委員會1993年SNA標準,住房是固定資產,買房是投資,租房才是消費。這麼多年,各國也的確都是把買房認定為投資,而不是消費。
之所以這麼認定,邏輯也很清楚,消費就是你實實在在花掉的。比如買個麵包,吃了就沒了,交房租就能有地方住,下個月不交房租,就沒地方住。
而投資是強調回報率的,各國人民買房都不是單純為了住,客觀上也是如此,天然帶有投資屬性。在中國,買房更是投資,大家理解得尤其深刻。
實際情況是什麼?按照洋房姐姐的理解,把買房納入CPI,在技術上存在障礙。
比如統計房價實在是有難度,房地產的官方數據目前只有兩個,一是70個大中城市房價,二是房地產開發和投資數據,這倆都是每個月公布一次。前者只是抽樣,全國有近300個地級市,70個城市佔比還不到四分之一。後者反映的是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開發情況,統計維度是一級市場(土地)和二級市場(新房),不涉及三級市場(二手房)。
所以,周小川認為,「通脹的概念需要重新定義」,才能將房價納入其中。
房價納入通脹有什麼意義?
這當然是因為通脹提供了決策依據。以CPI為例,長期以來,政府都力求將CPI穩定在2%左右,超過2%就存在通脹壓力。
一旦超過2%,意味著就得幹預了,比如豬肉價格的上漲,帶動CPI快速上漲,這個時候就得通過各種措施增加豬肉供給,鼓勵養殖,投放儲備肉等。金融層面,要考慮的可能就是減少貨幣供應,反之就是減少貨幣供應。
大家應該有感受,過去這些年,貨幣供應量非常大,年均增速超過10%,但物價相對較平穩,這主要是因為大量貨幣都進入了房地產,體現為房價的快速上漲。
如果房價不納入CPI,意味著現在的貨幣供應量其實還是OK的,但如果房價納入CPI,那麼CPI就會飆升。美國現在CPI不過1%,有機構就表示,如果美國房價納入CPI,就會超過3%,而在中國,則可能超過5%,這屬於嚴重通脹了。
周小川還特別提到了資產價格貴了,對養老的影響很大。
的確如此,假設一個家庭可以用10年收入供養一套房子,那麼未來就可以騰出更多資金準備養老,而如果房價漲一倍,就至少要用20年甚至30年的收入供養一套房子,你還有多少預算用於養老?更何況現在是六個錢包三代人養一套房子,而且中國現在已經是未富先老,穩住房價,有利於減輕全社會的養老壓力。
實際上,房價也的確應該是衡量通脹的重要指標,中國過去三輪大的房價周期,都與信貸周期密切相關,信貸寬鬆房價即漲。
所以,一旦房價納入通脹,權重必然不會低,其最直接影響是要採取措施穩房價,更簡單直接一點,就是未來不能再隨便印錢了。
這個七寸按住了,則意味著房價有望長期穩定,那可真正是「房住不炒」了。所謂的「灰犀牛」風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房價納入通脹有多難?
要實現房價精準跟蹤,下面兩步可能要完成:
第一步要將所有住房納入統計,考慮到不動產統一登記並全國聯網已經完成,所以這一步基本上已經實現了;
第二步是動態監測這些住房的價格變化,而這一步卻是最難的。新房還好操作一點,有預售制度在這,網籤數據可以直接反映價格,後續才是更麻煩的,這些房子進入購房者手中,如果房主不賣,價格完全是未知的。如果房東選擇出售,那麼價格一般有兩個,一是評估機構給的價格,二是實際成交價格,一般都高於評估價,但銀行在放貸時卻只參考評估價。
這裡就有幾個問題比較麻煩:
1、假設房價納入通脹,採用實際成交價,但實際上成交房源在所有二手房中佔比是極低的,以北京為例,恆大研究院2018年估算有760萬套,但成交量不過15萬套,換手率僅1.97%。用不到2%的成交房價來參考全市二手房價格波動,是否合理是需要評估的。
2、如果要監測所有二手房價格,就需要一個科學且獲得各方認可的模型,二手房的價格是很敏感的,因為一個家庭的總資產,7成以上都是房子。
3、以CPI為例,它是全國統一的,而房子卻是不動產,分散在全國近300個城市,房價在CPI中的權重怎麼算?
以上還只是洋房姐姐的一些思考,房價納入通脹,其難度可能遠比推出房地產稅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