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認為房地產稅不能徵收的觀點很荒謬

2021-01-11 經濟觀察報

2018年6月5日,經濟觀察報社在北京中國大飯店主辦第十五屆(2018)中國藍籌地產年會,眾多高規格專家和房企高層匯聚一堂,圍繞」城鄉進化論——以美好生活為藍圖「主題,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分享各自思考。以下為部分嘉賓演講實錄節選——編者按

演講者/馮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

供需矛盾的判斷

這些年主流思想都是認為中國的房子多了,供需平衡甚至供大於求,但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我們的房子是多了還是少了。我先講兩點大道理,再講具體的數據。

第一,中央經濟工作會去年提出要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住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裡的多主體供給有兩個意思,一是增加供給主體,二是增加供給。如果說我們供求平衡甚至供大於求,為何還要增加多主體供給?我們在談供需關係的時候通常有一個誤區,把短期市場平衡作為長期市場平衡,短期內由於收入、價值因素、支付能力等限制,確實可能導致供需平衡。但長期來說不一定是,人的需求是發展的。

第二,市場供需平衡並不代表人民生活的需要被滿足了。需要跟需求是不同的,需求跟支付能力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我們現在的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如果都以人有地方住來衡量中國的房子是否足夠,那麼中國從幾千年前就可以不發展住房了。我覺得以此得出中國住房發展已經供求平衡甚至供大於求這個結論很荒謬。總體上我判斷中國目前還處於供應不足,局部過剩或者相對過剩的局面。

從具體數據上來看,供求平衡與供大於求的判斷是中國的套戶比例已經超過1:1。事實上,從2010年數據來看,中國當時的套戶比大概是80%,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最多達到88%,也就是說非成套住房佔成套住房裡面的比例相當大。成套住房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水衝式廁所,2016年中國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縣城則為90%,建制鎮是83.86%。2016年管道供水入戶87.8%,居民家庭衛生廁所佔71.7%,可以看到,中國現在還是有大量的非成套住房存在,套戶比例並非達到1:1以上。

供求平衡與供大於求的另一個判斷是人均住房面積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其實,中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6.6平方米是不是超過發達國家水平?遠遠不是。我們這個36.6(平方米)是指建築面積,發達國家是有效面積,有效面積比中國所說的使用面積還多一點。如果以36.6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按照70%的實際使用面積計算只有25.6平方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這裡面還包括不成套住房,如果把不成套住房再扣掉,中國的人均住房的面積還要低得多。

大城市的住房矛盾會長期存在

住房矛盾是人的流動、人的集聚產生的。從佔有空間來看,主要的住房矛盾還是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國,由於大城市集中了要素和資源,資本往大城市集中,人向大城市流動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但除了生產、經濟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公共資源的配置集中在大城市。在分析中國人口遷徙的時候,住房需求不能僅討論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還有城市之間遷徙這部分人的需求。

而這類人口遷徙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激勵因素,就是中國的等級制度。中國的城市分成縣級市、副地級市、地級市、副省級市、省級市幾大等級,等級決定了要素,越到等級高的城市,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越多,這也加劇了人往大城市集中,短期以內我們很難改變這麼一個局面。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觀點,421結構會導致城市住房增加。所謂421結構是指1982年以後只生一胎,中國的平均生育年齡是27歲,第一代人生了一個孩子,第二代大概到54年後生孩子,第三代要直到81年後生育,這個時候,前面兩代人的房子到底有沒有騰出來?北京去年的預期壽命是82歲,上海的預期壽命超過83歲。這也意味著,直到第三代81後年生育的時候,前面兩代人還在。如果421結構假設成立的話,也就是第三代準備結婚的話,前一代人都得不在。何況「壽命」長達81年以上的老房子基本不會保留使用,所以412結構也不能導致城市住房大量過剩,這還完全只是城市內生自然增長的前提下。

其實,房價上漲有內在的機理。一種商品如果價格要持續上漲一定要符合五個條件,必須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要足夠大,資源供應有限或遞減,可替代性弱,產品更新升級緩慢。這五個要素恰恰都是住房所符合的。

目前住房核心的問題在於供給不足,在整個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一定是有支付能力的人決定價格,同時投資需求也吞噬了有效供給,逼使市場本來已經短缺的供應更加短缺,當然如果投資需求購買是為了以後出租,市場的總供給就不變,但事實上投資需求並沒有出租,而是待價而沽,所以價格上漲是必然的情況。

房地產稅能不能徵收?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房地產稅不該徵收,主要原因有兩個:土地使用權出讓,不能再收房地產稅。實際上全世界實施土地出讓制度的只有中國,一個是中國內地地區,一個是香港。香港土地出讓叫做土地批租,同時香港還對不動產持有人徵收「差餉」,按應課差餉值的5%徵收,並不因為土地是否是出讓的而有差異,香港政府的英文網站就把「差餉」表述為「property tax」,即房產稅。既然中國大陸的土地出讓是從香港學的,那麼土地出讓制度並不能構成徵收房產稅不合理的依據。二是房地產稅的徵收需要建立在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條件下,但發達國家200多年前就開展了房產稅,那時候沒有信息系統吧?

一般來說,徵收房地產稅需要滿足五個原則:一是稅收的正義性。二是完善稅制,調整現有房地產稅收。比如購置環節稅收要降低,持有環節稅收要提高。三是保護居住權利。四是不會逼使多數人增加負擔,包括稅制改革內容。五是透明度。

稅收的設立是一個政治決策,稅收的表現形式是經濟問題,但背後實際上是政治問題。而且,由於信息不完善,房地產稅徵收起來很難,但如果我們建立一種普遍徵收、依法申請減免的方式,就可以通過稅收系統把信息不暢的問題解決了。

也有一個問題,小產權房通過徵收房地產稅是不是以後就合法了?不會的,香港、歐美等國家都明確規定了,房子不因為徵收了房地產稅而合法。

當然,還有徵收對象的問題,房地產稅不一定是對產權人徵收,其實在好多歐美國家,徵收不動產稅的對象是承租戶,如果房子出租,承租戶來交不動產稅,如果不出租,那麼產權人自己交。給出的理由是,承租人在這個地區使用房子,佔用這塊土地了,政府要為其提供公共服務,交不動產稅是很正當。所以,如果我們在制度上進行一些調整,房地產稅並不一定不能收。

最近還有一個觀點認為房地產稅不能收,因為好多人持有兩套房三套房是為了養老,這個觀點也很荒謬。如果投資住房是為了養老,前提是住房的價格或投資住房的收益要大於金融資產的收益。我們現在金融資產的平均收益是4.5%到5.5%,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房價一定要保持6%左右的增長。每年房價保持6%的增長是什麼概念?十一二年以後翻一番。這大概是社會難以接受的。房價上漲有一個前提,供應不足。但未來當房子數量增加,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怎麼可能上漲?所以這種為了養老反對房地產稅的理論也是不成立的。

(本文經演講者本人審閱,有刪節,本報記者陳博整理)

相關焦點

  • 房地產稅如何徵?專家:徵收範圍和標準是關鍵點
    影響億萬中國人房地產稅如何徵  專家稱徵收範圍和標準是立法關鍵點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從來沒有哪個稅種,像房地產稅這般牽動社會的神經。分析個中緣由,劉劍文認為,與多個背景相關。  首先,就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房地產稅涉及到社會公眾的重大利益調整,關係到民眾的私有財產,這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內在要求。」劉劍文說。  其次,就是財稅體制改革。營改增從2012年開始推行,直至2016年大規模全面鋪開。
  • 房地產稅新動向:按評估值徵收,地方制定具體方案
    財政部部長肖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圖片來源:新華網)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方面,肖捷首次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徵收房地產稅,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房地產稅制度。
  • 徵收房地產稅的條件基本成熟
    不過,按照房產稅徵收的相關意見,房產稅被確定為地方稅,也就是說,這個稅種由各地自行決定,開徵相關工作也由地方決定,地方省級政府起草發布實施細則。其實,對開徵房產稅特別有利的一個環境就是房價的穩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的條件。如果不穩定房價,大家為逃避房地產稅而集中拋售的話,房價就會出現失控性下跌。
  • 易憲容:土地私有制不是徵收房地產稅的前提條件
    但是,對此質疑聲音仍然是此起彼伏,有人就認為,中國為何要學習國外徵收房地產稅,中國的土地制度及房地產制度與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哪個國有土地的國家要徵收房地產稅的。更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那樣,土地是私有的,那麼徵收房地產稅合法性瞬間成立,但是目前中國土地是國有制,土地財產當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再加上中國住房所持有的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權,70年后土地上的附著物住房早就折舊為零了,住房財產價值最終只是土地的價值,房屋財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土地財產價值。所以,屬於國家的土地財產憑什麼要個人來交土地的財產稅?中國徵收房地產稅沒有合法性。
  • 房地產稅如何徵收?央行研究局局長這樣說
    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仍在立法中,關於其如何徵收、何時落地一直受到市場關注。4月26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網站發表的《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 首先要改革「改革方式」》一文稱,可以在中央頂層設計框架下,地方政府根據各地差異化和區域開展「基層試錯」,吸取經驗教訓,逐步探索適合中國的房地產稅制度。
  • 房屋土地虛擬所有權不是不徵收房地產稅理由
    他們強調中國之所以不能夠學習國外徵收房地產稅,其主要理由就是中國的土地是公有或國家所有。世界上沒有哪個國有土地的國家要徵收房地產稅的。比如,有人分析道,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提到了房地產稅是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的稅收制度,或者是一個稅種。這個人就分析道,是的,不錯。但我的問題是: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土地私有。全世界不承認土地私有的國家有幾個呢?
  • 未來5年,房地產稅能夠順利開徵嗎?怎麼徵收?專家提出3種方案
    也正因如此,一種怪現象在樓市內重複上演:剛需把房子當作「黃金」卻苦於高房價無力支付,囤房者認為房產是投資的「白菜」手裡握著幾套住房用以投機倒把,使得房屋資源大量浪費,房價不斷上漲。因此,房地產稅的呼聲越來越高,畢竟只有房地產稅才能夠遏制炒房行為,燙平泡沫。那未來5年房地產稅能夠順利開徵嗎?其實早在2016年,房地產稅就被列入到了國家立法規劃的第一類項目,2018年,國家成立了房地產稅立法小組,根據這一次的官方表態看,未來五年房地產稅或將會迎來新的動作。
  • 深圳市稅務局:明年1月起徵收房地產稅純屬謠言
    [提要]12月1日下午,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官網發布信息顯示,近日,網上流傳「深圳市房地產稅徵收試點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運行」,該消息純屬謠言,請廣大市民勿信謠傳謠。   12月1日下午,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官網發布信息顯示,近日,網上流傳「深圳市房地產稅徵收試點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運行」,該消息純屬謠言,請廣大市民勿信謠傳謠。
  • 央媒再談「房地產稅」:「房地產稅」離落地還有多遠?
    註:上海、重慶於2011年1月28,開展對部分個人(尤其是炒房客)住房徵收房產稅試點! 對此,房地產行業內專業人士(嚴躍進)在接受上述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房產稅等政策的落實,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有助於進一步引導投資行為,真正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 房地產稅時間表逐漸明朗的強勁信號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認為,房產稅當然要收,很可能在今後幾年就會徵收。他特別強調,「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不是說十年、二十年,而是今後的幾年裡會發生這件事。」而且,對房產稅到底該不該收?黃奇帆從國際慣例和國際經驗分析給出明確結論,房產稅當然該收,收房產稅可帶來四個好處。  我留意到,財政部長肖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談及房地產稅,明確未來房地產稅將按照房屋評估值徵收。
  • 房地產稅再延遲,究竟何時才能推出?「房地產之父」八字說透!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想知道何時開徵房地產稅?關於房地產稅的討論從未停止過。自2018年以來,房地產稅正在逐步實施。但是,房地產稅實施起來並不容易,需要從各個方面考慮。畢竟,房地產在經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我們不能倉促行事。期待已久的房地產稅尚未在2020年推出。相反,在今年的兩會中,沒有提到房地產稅這四個字眼,明明都已經提上日程了,為什麼現在突然熄火了?
  • 吳敬璉:高房價並非投機所致 房地產稅難抑房價
    2013-11-25 10:12 [摘要] 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吳敬璉教授昨日在上海表示,投機並非高房價的原因,因此並不認可徵收房地產稅可以抑制房價。
  • 葉檀:徵收遺產稅 還可以再等等
    他近日在中國進行演講時表示,「最近中國推行的反腐行動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同時建議中國除了個人所得稅之外,還應該徵收遺產稅、房產稅等資本稅。」中國現在是否適合徵收遺產稅?筆者並不樂觀。中國現在處於移民高峰期。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截至2013年底,中國約60%的高淨值人士(1000萬元以上)表示自己正在考慮或已經完成投資移民,與兩年前比例大致持平。
  • 誰要交怎麼交交多少 三問房地產稅
    這被業內看做是加快推進不動產登記制度乃至房地產稅立法的重要前提。  儘管如此,業內人士認為從現實操作層面來說,不動產登記仍需加速。記者在多地採訪得知,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存在諸多困難,其中包括地方部門協調配合難、登記專職部門人員隊伍建設難、技術容易到位但機構難以到位等問題。  2  徵收範圍稅率如何確定?
  • 大家好,我叫房產稅,房產稅≠房地產稅
    房產稅收在之前就是是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不明所以,甚至會把房產稅和房地產稅混淆,認為它們是一樣的,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 「房產稅」和「房地產稅」就差了一個字,但並不是一回事,好多人都把這混淆了。
  • 房地產稅,最新的消息來了!
    其實,早在2018年,財政部就已經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但是後來,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大,房地產稅立法沒有推進。之後,原本預期2020年房地產稅有進展,但很不巧,2020年初出現了新冠疫情,房地產稅再度被擱置。2020年的兩會中未提及房地產稅。
  • 深圳多次被傳徵收遺產稅 在中國徵收是否適合?
    近日,「深圳將開始徵收遺產稅」的消息甚囂塵上,經證實該說法系不實信息。據觀察,自此之後,每當房地產市場火爆期間,這一謠言最易滋生,猶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出口居多,且多數信源都來自投資理財類帳號,內容主要涉及向公眾輸出如何「規避」遺產稅的方法。中煜華稅務事務所稅務師黃遠在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一個地方先試點徵收遺產稅的可行性不大,否則為了避稅,當地的富人都集體把財產轉移到別的地方,甚至人身轉移都有可能。
  • 重磅:房地產稅定了,要這樣收,房價會受影響嗎?
    房產稅屬於房地產稅的一種,是針對人們持有的普通住宅徵收的。雖然現在重慶和上海試點房產稅,當時並沒有在全國實施。目前,全國不動產登記系統已經實現了全國聯網,為房產稅的徵收也打下了基礎。但是,房產稅到底什麼時候在全國範圍內落地,目前還是未知數。雖然不知道房產稅什麼時間徵收,但是房地產稅的大方向終於定了!
  • 未來的房地產稅免徵額該如何算?專家:按人均住宅面積來算
    近年來,在如何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討論裡,房地產稅徵收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話題;而房地產稅作為一個新稅種,如何徵收?何時徵收?都將會直接影響到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據了解,在徵收房地產稅時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徵收範圍、稅率標準、計稅基準、見面徵範圍。在稅率標準和減免範圍裡,會按照「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授權各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
  • 專家建議:取消土地使用年限,這是房地產稅出臺的一個重要條件
    近日,關於房地產稅出臺的問題又一次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而從近期不同媒體、專家所表達的觀點和所釋放的信號來看,房地產稅真的是呼之欲出。從專家的建議我們不難看出,取消土地使用年限是在為合理的不動產稅收制度鋪路,而這個稅收制度大家也應該不難想到,那就是近期大家都在討論的房地產稅。之前,房產稅的徵收就傳了多年,逐漸的房產稅從單一的稅種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房地產稅被提出。只不過兩者都是以房子為依託的一種稅費。當年面對房產稅就有專家指出過,房產稅的出臺「不合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