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土地虛擬所有權不是不徵收房地產稅理由

2021-01-07 易憲容

這次「兩會」,對於徵收房地產稅,政府及立法部門基本上達到共識,先立法後徵收。對徵收房地產稅的目的,政府部門也給出權威解釋,即是為了調節收入分配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但是,對此質疑聲音仍然是此起彼伏,有什麼所謂的德國經濟學博士及其他經濟學博士,有房地產業大佬及財經評論員等。他們強調中國之所以不能夠學習國外徵收房地產稅,其主要理由就是中國的土地是公有或國家所有。世界上沒有哪個國有土地的國家要徵收房地產稅的。

比如,有人分析道,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提到了房地產稅是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的稅收制度,或者是一個稅種。這個人就分析道,是的,不錯。但我的問題是: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土地私有。全世界不承認土地私有的國家有幾個呢?據我所知,不承認土地私有的國家,除中國大陸以外,最多不過5個。這幾個國家的名字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眾所周知。也許我孤陋寡聞,如果多於5個,請您告訴我。這個問題如果和大多數國家一致,房地產稅合法性瞬間成立。

按照這個人分析的理由,中國徵收房地產稅之所以沒有合法性,就在於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而不是私有的。因為,所有的徵收房地產稅的國家,土地是都私有的,土地的財產歸屬於個人所有,所以個人的土地財產就得徵收房地產稅。但中國的土地屬於國家的,土地財產當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再加上中國住房所持有的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權,70年后土地上的附著物住房早就折舊為零了,住房財產價值最終只是土地的價值,房屋財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土地財產價值。所以,屬於國家的土地財產憑什麼要個人來交土地的財產稅?中國徵收房地產稅沒有合法性。

現在順著這種分析的邏輯,並假定這種分析邏輯成立,即財產歸屬誰所有,誰就得來交財產稅,中國的土地財產歸屬國家所有,當然不應該讓個人來交土地財產稅。在此,我們先對幾個基本概念討論清楚。比如,什麼是產權?產權有哪裡屬性及權能?產權的權能可分離嗎?這些權能的核心又是什麼?如果把這些問題理清楚,中國住房的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問題也就清楚明朗了,中國房屋的土地財產權到底是在誰手上。

一般來說,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係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控制權、支配權、剩餘索取權、自由轉讓權。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產權具有經濟實體性、產權具有可分離性、產權流動具有獨立性。而產權的核心概念就是通過法律的界定,這些財產歸誰所有,並通過所有權來獲得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支配權及自由轉讓權等。

那麼作為附著在土地上的中國房屋,現在房屋的產權包括了房屋持有人對建築在土地上的房屋擁有全部的權能,即擁有所持有房屋的所有權、使用權、控制權、支配權、剩餘索取權、自由轉讓權,權能是完整的,也擁有該房屋所佔用土地的使用權、控制權、支配權、剩餘索取權、自由轉讓權,權能是不完整的,即現有法律規定70年的土地使用權,沒有土地所有權(至於以後的制度變更暫時不討論)。由於房屋作為不動產與土地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房屋在發生轉讓等產權變更時,必然是房地一體進行的,不可能將房屋與土地分割開來處分。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居民所持有的70年土地使用權的房屋,其房屋的權能基本上完全為房屋持有者所有,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其實早就成了一種虛設或虛擬產權。因為中國居民所持有的商品房屋不僅完全可以自由使用、佔有、控制,也可把其收益歸屬自己,從來不用向土地所有者給予收益回報,也可自由處置與轉讓,不需要讓所有者過問。我多年前就指出,中國土地70年的使用權是當年制定相關法律時的一種權宜之計,因為當時要讓國有土地可以轉讓交易,就得設計一種新土地制度安排,否則國有土地在原有的制度上是無法成為可交易商品及轉讓的,但要讓國有土地可轉讓交易,又無法直接讓土地國有制轉變為土地私有制度,否則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下這種法律制度是不可能通過的。更何況現有的《物權法》已經規定了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後可免費自動續約。所以,即使當前的這種土地制度不改變,中國房屋的土地所有權是一種完全虛擬產權,或名義上的國家所有,實質上是私人所有(因為房屋持有人佔有房屋和所使用土地所有核心權能)。按照上述那個人的分析,土地私有產權才是徵收房地產稅的合法性基礎,那麼中國居民的房屋為實質上的私有產權,那麼對這種房屋徵收房地產稅沒有合法性嗎?

如果中國的居民持有的房屋70年的土地所有權是實質性而不是虛擬的,即土地的財產權歸屬為國家所有,那麼土地財產所有人即可用法律約束土地使用的年限,也有權利決定房屋如何轉讓及獲得土地的溢價收益。就如企業的產權所有者一樣。但是中國房屋的權能並沒有如企業的權能那樣,其他的權能讓所有者分享,而是由房屋持有分享。所以,按照上述分析的邏輯,中國房屋所使用的土地虛擬所有權根本就不是不徵收房地產稅的理由。

更何況,徵收房地產稅與土地的所有制根本上就沒有一毛的關係。它是現代稅收制度一種方式,其目的就是通過徵收房地產稅來調節社會收入分配關係,來增加政府財政收益 以保證政府正常運轉。前者是為了社會能夠更加和諧發展,後者則我們的財產、我們房屋之所以有價值的基本保證。如果沒有政府維持社會秩序、界定產權,如果不是這樣,在「叢林世界」,那麼我們居民豈能有財產?我們居民的財產豈能得到有效保護?我們居民房屋財產豈能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繁榮不斷地溢價?這樣簡單的道理為何一些還是在攪漿糊!

相關焦點

  • 易憲容:土地私有制不是徵收房地產稅的前提條件
    但是,對此質疑聲音仍然是此起彼伏,有人就認為,中國為何要學習國外徵收房地產稅,中國的土地制度及房地產制度與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哪個國有土地的國家要徵收房地產稅的。更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那樣,土地是私有的,那麼徵收房地產稅合法性瞬間成立,但是目前中國土地是國有制,土地財產當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再加上中國住房所持有的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權,70年后土地上的附著物住房早就折舊為零了,住房財產價值最終只是土地的價值,房屋財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土地財產價值。所以,屬於國家的土地財產憑什麼要個人來交土地的財產稅?中國徵收房地產稅沒有合法性。
  • 房屋土地實質所有權到底歸屬在誰手上
    對於中國房屋的土地所有權問題,這些年來,由於討論混亂,由於與房地產這個產業相關的利益十分巨大,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這些人往往都會從文字表面現象來演義出一些混亂的意義,從而使得大眾對此問題越來越混亂及越來越不理解。
  • 房地產開發項目土地增值稅清算核定徵收
    黨召兵閱讀提示:「營改增」前的一些房地產開發老項目,或因工程出包方與承包方存在工程結算糾紛;或工程承包方資質「掛靠」原因,造成不能及時出具建安發票;或房地產開發項目盈利水平高,雖然已達到土地增值稅清算條件,但是經主管稅務機關通知土地增值稅清算,仍然不清算,主管稅務機關採取核定徵收方式徵收土地增值稅
  • 房屋在徵收範圍內卻不給籤拆遷補償協議?法院:不能只徵收不補償
    ,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對評估確定的被徵收房屋價值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覆核評估。對覆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鑑定。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2020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一覽表
    ,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範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徵收房地產稅的條件基本成熟
    今年的人口普查又把房子捋了一遍,也就是全國的房屋情況基本上已經弄清楚了。唯一比較麻煩的事情,就是小產權房的問題。因為小產權房沒有進入不動產登記,屬於非法建築。但是,如果小產權房繼續存在,但是,不存在可能嗎?那樣,小產權房既不繳納土地出讓金,又不繳納房產稅,買房子的時候,還便宜的很。這個也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 馮俊:認為房地產稅不能徵收的觀點很荒謬
    遠遠不是。我們這個36.6(平方米)是指建築面積,發達國家是有效面積,有效面積比中國所說的使用面積還多一點。如果以36.6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按照70%的實際使用面積計算只有25.6平方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這裡面還包括不成套住房,如果把不成套住房再扣掉,中國的人均住房的面積還要低得多。大城市的住房矛盾會長期存在住房矛盾是人的流動、人的集聚產生的。
  • 房地產稅新動向:按評估值徵收,地方制定具體方案
    財政部部長肖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圖片來源:新華網)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方面,肖捷首次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徵收房地產稅,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房地產稅制度。
  • 農村土地徵收每畝補償多少錢?2020農村土地徵收補償費標準
    2.土地補償費據了解,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3.青苗費及其他地面附著物補償如果是剛剛播種的農作物,一般按照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成長期的農作物則按照一季度產值進行補償。而能夠收穫的糧食、油料、蔬菜等,不予以補償。多年生的經濟林木以移栽為主,移植費由徵地單位給予,如果必須砍伐的,則按照實際價值進行補償。
  • 【民法典】什麼是財產所有權,財產可以被徵用徵收嗎?
    對於財產所有權指的是: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法律保護所有權人的合法利權益,即使是特殊情況按照規定的徵收徵用,也要有相關的補償。對於不動產的徵收和補償,《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組織、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
  • 大家好,我叫房產稅,房產稅≠房地產稅
    房產稅收在之前就是是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不明所以,甚至會把房產稅和房地產稅混淆,認為它們是一樣的,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 「房產稅」和「房地產稅」就差了一個字,但並不是一回事,好多人都把這混淆了。
  • 昌平國有土地上非住宅房屋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
    一、徵收補償的主要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辦法》(建房〔2011〕77號)  《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意見》(京政發〔2011〕27號)  《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選定辦法》(京建法〔2011
  • ...的實際使用人與土地使用權人不一致時,如何確定房屋的所有權歸屬?
    關注我們↑☑ 裁判要點農村住宅房屋的實際使用人與土地使用權人不一致時,判斷該房屋安置補償行為是否有效,應當取決於房屋的所有權歸屬,包括部分房屋是否已經賣出,以及房屋是否存在倒塌重建以及重建後的權屬問題,上述問題應當通過民事途徑予以解決,一般情況下不屬於徵收補償案件的審查範圍
  • 房屋徵收協議未包含的停產停業損失不能扣除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補償的範圍包括對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搬遷、臨時安置補償及停產停業損失補償。所有權人如將房屋直接進行生產經營,計算徵收補償時停產停業損失當然涵括在內;而當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為出租人時,其對停產停業損失補償之主張上並沒有實際利益為基礎,而承租人卻為合法利益實際受損的一方,此情形下房屋本身的價值補償可與停產停業損失分別計算。
  • 浩碩律師|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和集體土地的拆遷有什麼區別?
    在徵收土地的案件裡,經常有當事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土地性質。那麼土地分為幾種呢?土地性質的不同徵收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嗎?首先,我國的土地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國家所有(全民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兩種形式。
  • 集體土地?國有土地?徵收中混為一談必定違法
    而在本次徵收中,徵收部門均確認了委託人各自對宅基地及其上房屋享有合法的使用權及所有權。但因此次徵收補償標準不能保證委託人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幾位委託人均未與徵收部門就補償事宜達成一致,它們隨後便委託了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的梁紅麗、張天雨律師代理此案。
  • 出租房屋該交哪些稅?
    一、房產稅的概念 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徵稅對象,按房屋的計稅餘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向產權所有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
  • 2020徵收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每平米賠多少?
    ,不能夠比將房屋徵收決定公告發布的那天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更低,需要通過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來根據房屋徵收評估辦法對被徵收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確定。看到這裡,我們應該能夠明白,是評估機構根據周圍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值來對國有土地上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確定的。那麼怎樣選定評估機構呢?
  • 【以案釋法】房屋徵收協議未包含的停產停業損失不能扣除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補償的範圍包括對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搬遷、臨時安置補償及停產停業損失補償。所有權人如將房屋直接進行生產經營,計算徵收補償時停產停業損失當然涵括在內;而當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為出租人時,其對停產停業損失補償之主張上並沒有實際利益為基礎,而承租人卻為合法利益實際受損的一方,此情形下房屋本身的價值補償可與停產停業損失分別計算。
  • 房地產稅再延遲,究竟何時才能推出?「房地產之父」八字說透!
    在2019年底,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的張依群曾表示,短期內不太可能徵收房地產稅,因為這是擁有完善制度後引入房地產稅的最佳時機,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經濟促進作用,這些條件在短期內是不可用的。 2020年4月,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的副院長任強表示,認為房地產稅應在「有增有減」的條件下實行,而不是在經濟不景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