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房地產稅能夠順利開徵嗎?怎麼徵收?專家提出3種方案

2020-12-16 房探君

在過去20年裡,隨著國內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房地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時機,由於國內投資渠道的稀缺「房產」逐漸成為了大家投資獲利的最大產業。也正因如此,一種怪現象在樓市內重複上演:剛需把房子當作「黃金」卻苦於高房價無力支付,囤房者認為房產是投資的「白菜」手裡握著幾套住房用以投機倒把,使得房屋資源大量浪費,房價不斷上漲。

要知道,任澤平在前段時間以《中國住房存量測算》用人均面積測算方式,認為目前我們存量房維持在3.11億套,可以分配給12.5億人口居住,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的房子幾乎就等同於「白菜」,但正因為這些炒房客們大量的浪費房屋資源,使得無房人必須支付高於房子本身的價格,才能獲得房子。

因此,房地產稅的呼聲越來越高,畢竟只有房地產稅才能夠遏制炒房行為,燙平泡沫。那未來5年房地產稅能夠順利開徵嗎?

其實早在2016年,房地產稅就被列入到了國家立法規劃的第一類項目,2018年,國家成立了房地產稅立法小組,根據這一次的官方表態看,未來五年房地產稅或將會迎來新的動作。

無獨有偶,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明確表示,房地產稅有望儘快完成立法,然後再授權給地方,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實施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由此推測,雖然房地產稅不會立刻就出臺,但它一定會來,而且漸行漸近了。

那對於房地產稅該怎麼徵呢?專家給出了三種方案。

一、按照房子的套數徵收。

對於這個方案,開發商潘石屹表示比較贊同,他表示只要加重擁有多套房業主的持有成本,讓他們交稅,房子越多,持有的時間越長就交越多。久而久之,他們一定會撐不住的。那徵收的標準,以第二套起為徵收點,套數越多,徵收的點數也就越多。

二、根據人均面積來制定徵收標準。

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學誕就曾表示,這個方式來徵收,避免了一刀切,而徵收的標準就按照人均40-60平方。舉個例子,一個三口之家,如果買了一套150平方以上的房子,這個是不徵收。但如果在家庭之外,多買了一套,並且是90平方以上的,那麼就需要徵收稅費。

三、「見房就徵,見證就退」。

這是有著「房地產之父」稱號的孟曉蘇在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發表他的看法。他認為應該向全部城鎮住房徵收房產稅,因為首套房免徵很難實施,一方面認定有難度,另一方面易引發「假離婚」等現象。

然後以每位居民的身份證為憑據,每個人可退稅一套。但如果業主名下有小產權或者公寓等類型的房子,也要徵收。

根據業內專家提出的這3種方案來看,不管是按套數徵收,還是按面積徵收,又或者實行退稅政策,看似有很大的不同,但實際上都是為了遏制炒房的風氣,保障剛需群體的利益。

大家覺得以上三種方法,那種比較好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未來「房產稅」出臺,應該怎麼徵收?專家提出3種徵收方案
    對於「房產稅」問題,一直是人們最值得期待的稅費,畢竟開徵房產稅可以把多餘的房子擠出去,防止這些炒房客囤積,浪費房源,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是,未來房產稅出臺,應該怎麼徵收呢?專家給出了三種方案,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房地產稅新動向:按評估值徵收,地方制定具體方案
    財政部部長肖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圖片來源:新華網)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方面,肖捷首次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徵收房地產稅,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房地產稅制度。
  • 房地產稅如何徵?專家:徵收範圍和標準是關鍵點
    影響億萬中國人房地產稅如何徵  專家稱徵收範圍和標準是立法關鍵點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從來沒有哪個稅種,像房地產稅這般牽動社會的神經。  轉折點出現在今年兩會期間——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在人大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房地產稅法律草案正在加快起草完善;  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3月7日,時任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對外透露,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
  • 徵收房地產稅的條件基本成熟
    因為沒有動靜,在今年沒有什麼動靜,明年開徵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前幾年,年年喊著開徵房產稅,始終都沒有能啟動。今年沒有動靜,怎麼能啟動呢?但是,如果再追問一下,明年開徵房產稅,還有什麼障礙嗎?想想,也沒有什麼障礙了。不動產登記都完成了,全國也都聯網了。今年的人口普查又把房子捋了一遍,也就是全國的房屋情況基本上已經弄清楚了。
  • 易憲容:土地私有制不是徵收房地產稅的前提條件
    更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那樣,土地是私有的,那麼徵收房地產稅合法性瞬間成立,但是目前中國土地是國有制,土地財產當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再加上中國住房所持有的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權,70年后土地上的附著物住房早就折舊為零了,住房財產價值最終只是土地的價值,房屋財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土地財產價值。所以,屬於國家的土地財產憑什麼要個人來交土地的財產稅?中國徵收房地產稅沒有合法性。
  • 今日輿情解讀:開徵遺產稅還需公眾理性面對
    9月中下旬以來,網絡上在討論關於國外如何實行「以房養老」制度話題時,有媒體報導稱加拿大以房養老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是因為加拿大有遺產稅或個人資產增值稅等一系列的制度環境作為保障。而年初以來關於「深圳將試點開徵遺產稅」的傳聞再次引發網民強烈關注。
  • 深圳市稅務總局:2021年1月1日起開徵房地產稅純屬謠言
    深圳市稅務總局:2021年1月1日起開徵房地產稅純屬謠言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 2020-12-01 19:11 來源
  • 2021年房產稅即將開徵?財政部釋放明確信號,將按房屋評估價徵收
    房產稅是住房持有環節徵稅,一旦開徵,就意味著有多套房的人要背負沉重的負擔。央行最新報告顯示,我國當前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高達96%,這意味著房產稅如果全面開徵,所有人都可能逃脫不掉「被徵稅」的命運。不過,有專家提出很「人性化」的免徵面積,每個人都有一定的不用交稅的購房面積,但超過這個規定的面積就要交稅了。
  • 「燃油稅」或即將開徵 中國石油表示影響不大
    「如果不考慮價格調整的因素,'燃油稅』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影響並不大。」昨日,一位中石油中層這樣告訴記者,「我們只是個中轉站而已。」「也許在燃油稅徵收後,能夠最直接獲利的將是私家車主了。」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著名的稅務專家楊志清說道。
  • 房地產稅即將到來?專家提出房產「免徵面積」,超過需交上萬元
    就央行近期的數據來看,有30%以上的城鎮家庭擁有2套房,10%左右的家庭擁有3套甚至以上。潘石屹也曾說自己認識一個在北京擁有100套房子的人。面對有的人多套房產,有的人卻沒有一套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盼望房產稅、空置稅能趕緊實行,調節現在嚴重失衡的房市,從而讓剛需購房者能夠買得起房。
  • 房產稅或將出臺,房產稅是否開徵?房子太多該如何處理?
    對於房產稅是否開徵?不少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可能是出臺房地產稅最好的時機,這個時機一旦錯過,未來恐怕很難找到出臺的時間窗口。 從2011年開始,房產稅已經在上海和重慶兩地試點;2013年房地產稅立法被提上日程;2015年房地產稅被納入全國立法規劃;2018年9月房地產稅法律草案擬定中。
  • 重磅:房地產稅定了,要這樣收,房價會受影響嗎?
    前段時間,不少機構和專家都對未來房價的走勢進行了預測,大多表示明年全國房價會回落。這些預測,都是建立在房價周期以及樓市調控不會放鬆的基礎上。除了預測之外,也有專家給出了預測房價漲跌的依據,分別是: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這三點確實對房價有直接的影響,如果能夠了解這些因素的變化,那麼就大體知道了未來房價是漲還是跌,對於是否出手買房自然是有幫助的。
  • 2021年**房產契稅新政策!2021年房地產稅法會開徵嗎?
    按照便民、高效原則,房地產主管部門應按規定及時出具納稅人家庭住房情況書面查詢結果,稅務機關應對納稅人提出的稅收優惠申請限時辦結。   (四)具體操作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稅務、房地產主管部門共同制定。
  • 2020年房產稅最新消息 深圳將開徵房地產稅?
    11月30日,深圳萬科的臻山海家園項目在公證搖號前向廣大客戶發了一份「房住不炒」的倡議,對購房後市場變化風險、銀行不予批貸申請風險、調控政策變化風險、代持購房風險等進行了提示,其中「不排除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舉措」以及代持人可能存在「導致個人房產稅的繳納」風險的提示,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也再次引發深圳將開徵房地產稅的傳聞。
  • 房地產稅時間表逐漸明朗的強勁信號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認為,房產稅當然要收,很可能在今後幾年就會徵收。他特別強調,「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不是說十年、二十年,而是今後的幾年裡會發生這件事。」而且,對房產稅到底該不該收?黃奇帆從國際慣例和國際經驗分析給出明確結論,房產稅當然該收,收房產稅可帶來四個好處。  我留意到,財政部長肖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談及房地產稅,明確未來房地產稅將按照房屋評估值徵收。
  • 開徵遺產稅 不能只言其「利」
    研究稱,我國已基本具備徵收遺產稅的條件,並建議將500萬元作為遺產稅起徵點。國務院此前批轉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曾要求,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產稅問題。  (3月3日《京華時報》)  財富不透明  遺產稅只是紙上談兵   北師大的報告認為,「無論從社會公平政策、轉變增長方式,還是縮小貧富差距,開始徵收遺產稅時機已成熟,條件也已基本具備」。那麼,遺產稅真的就「只欠東風」了嗎?
  • 開徵環境稅:不僅僅為環境減壓
    但是,從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萬噸(比2005年增長1.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31.3萬噸(比2005年增長1.2%)等指標來看,似乎離「十一五」的規劃目標還相差甚遠。  這一現象表明,今後幾年我國的減排任務依然較為艱巨。有鑑於此,我們認為,目前更有必要通過開徵環境稅等措施,來解決我國環境保護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 遺產稅真的要來了嗎?由專家建議解讀遺產稅開徵可能性及應對之法
    第二,穩妥開徵房地產稅。宋曉梧指出,目前房價過高,居民房貸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居民消費支出,城鎮居民購房支出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7.3%上升為2019年的26.7%。「為抑制商品房的投資行為,在總結一些城市探索房地產稅經驗的基礎上,『十四五』時期應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科技,儘快摸清居民住房實際情況,穩妥啟動開徵房地產稅。
  • 深圳多次被傳徵收遺產稅 在中國徵收是否適合?
    為何總謠傳深圳徵收遺產稅?2012年底,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曾播出新聞「深圳或成為我國首個開徵遺產稅的試點城市」,報導稱「在深圳提出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思路中,出現了試證遺產稅的建議,引發社會極大關注,不少人已在考慮如何避稅,在深圳前去諮詢『保險避稅』的人明顯增多」。
  • 專家再談遺產稅:徵收條件尚未具備起徵點存差異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3的國家和地區徵收這種稅。對於窮人來講,徵收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是平衡貧富差距、調節社會分配的有效手段;而對於富人來說,採取這些手段似乎總覺得有些「殺富濟貧」的味道。    遺產稅最早產生於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出於籌措軍費的需要,埃及法老胡夫開徵了遺產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