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年裡,隨著國內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房地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時機,由於國內投資渠道的稀缺「房產」逐漸成為了大家投資獲利的最大產業。也正因如此,一種怪現象在樓市內重複上演:剛需把房子當作「黃金」卻苦於高房價無力支付,囤房者認為房產是投資的「白菜」手裡握著幾套住房用以投機倒把,使得房屋資源大量浪費,房價不斷上漲。
要知道,任澤平在前段時間以《中國住房存量測算》用人均面積測算方式,認為目前我們存量房維持在3.11億套,可以分配給12.5億人口居住,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的房子幾乎就等同於「白菜」,但正因為這些炒房客們大量的浪費房屋資源,使得無房人必須支付高於房子本身的價格,才能獲得房子。
因此,房地產稅的呼聲越來越高,畢竟只有房地產稅才能夠遏制炒房行為,燙平泡沫。那未來5年房地產稅能夠順利開徵嗎?
其實早在2016年,房地產稅就被列入到了國家立法規劃的第一類項目,2018年,國家成立了房地產稅立法小組,根據這一次的官方表態看,未來五年房地產稅或將會迎來新的動作。
無獨有偶,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明確表示,房地產稅有望儘快完成立法,然後再授權給地方,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實施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由此推測,雖然房地產稅不會立刻就出臺,但它一定會來,而且漸行漸近了。
那對於房地產稅該怎麼徵呢?專家給出了三種方案。
一、按照房子的套數徵收。
對於這個方案,開發商潘石屹表示比較贊同,他表示只要加重擁有多套房業主的持有成本,讓他們交稅,房子越多,持有的時間越長就交越多。久而久之,他們一定會撐不住的。那徵收的標準,以第二套起為徵收點,套數越多,徵收的點數也就越多。
二、根據人均面積來制定徵收標準。
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學誕就曾表示,這個方式來徵收,避免了一刀切,而徵收的標準就按照人均40-60平方。舉個例子,一個三口之家,如果買了一套150平方以上的房子,這個是不徵收。但如果在家庭之外,多買了一套,並且是90平方以上的,那麼就需要徵收稅費。
三、「見房就徵,見證就退」。
這是有著「房地產之父」稱號的孟曉蘇在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發表他的看法。他認為應該向全部城鎮住房徵收房產稅,因為首套房免徵很難實施,一方面認定有難度,另一方面易引發「假離婚」等現象。
然後以每位居民的身份證為憑據,每個人可退稅一套。但如果業主名下有小產權或者公寓等類型的房子,也要徵收。
根據業內專家提出的這3種方案來看,不管是按套數徵收,還是按面積徵收,又或者實行退稅政策,看似有很大的不同,但實際上都是為了遏制炒房的風氣,保障剛需群體的利益。
大家覺得以上三種方法,那種比較好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