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社會,只要學會一門手藝,就可以衣食無憂,但是學手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拜師學藝,還要自己勤奮,即便是這樣也不一定能學成,因為師傅總要留一手的。有句農村俗語叫做:「能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是「不給一句春」?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能給別人一錠金,也不給一句春,其實這句話裡的每個字都好理解,唯獨這個「春」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都以為是春季的意思,其實這個「春」就是「春點」的意思,指的就是某個行業裡的行話,外人一般是聽不懂的。
所謂的「春點」又被稱為「春典」或者「唇典」,如果直接說成「唇典」就比較好理解了,意思就是一些隱語或者手勢。其實在每個行業裡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隱語和手勢,在農村最常見的就是牛販子買牛時的場景。
在農村買牛的時候,牛販子先看好牛之後就開始談價錢了,當然談價錢並不是直接你一言我一語,而是需要一個中間人,然後賣家和中間人各自伸出一隻手,再把手放到懷裡用衣服遮擋,然後通過手勢來告訴中間人價格,當中間人知道價格之後,就和買家以同樣的方式把手伸進懷裡比劃價格。
這樣一來二去,如果價格能談成就成交了,如果沒談成彼此也不會尷尬。在談價錢的過程中,彼此都不說話,外人也很難知道價格。其實這就是一種買牛行業裡的隱語,只不過是以手勢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
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隱語,也叫春點,其主要目的就是怕外人偷學了去。所以在以前想要學會一門手藝成為謀生的手段,光學會手藝還是不行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某行業裡的行話,其實手藝跟著師傅就能學會,但行話必須要師傅口耳相傳,這就好比古人練功一樣,招式容易學,但口訣可是每個門派的不傳之秘。
所以「春點」也可以理解為江湖人的語言或者黑話,比如販賣人口的就被叫做「老渣」,理髮的就被叫做「掃苗的」,算卦的就被稱為「做金點的」,下雨和下雪就被叫做「擺金」和「擺銀」,一二三四五就叫做「柳月汪側中」等,可謂是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能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的意思就是寧可給別人一錠金子,也不教給對方一句本行業裡的行話,要知道懂得了一個行業裡的行話,也就相等於入行了,所以以前人對各行各業裡的行話看的很重,所謂「藝業不可輕傳」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行業裡的行話被外行人知道了,有可能會把這個行業都毀了。所以就有了「能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的說法。
如今有很多手藝人依然喜歡用行話與人交流,一方面是顯得自己很專業,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讓外人聽懂,有一點故意顯示神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