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獅子山楚王陵的墓主時,考古專家們提出了兩個「候選人」,一個是西漢第二代楚王劉郢(又名劉郢客),一個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 他們倆是父子關係。 但墓主問題直到現在仍無直接證據,所以一直是個懸案。對劉戊持反對意見的專家認為,劉戊曾參與「七國之亂」,不可能讓其如此厚葬。 那麼「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登基之後,就把他的弟弟及兒子、侄子們,都封在全國各地為王,以後的皇帝也照此辦理。到了漢景帝時,也就是漢高祖做皇帝二十多年以後,就封了 28 個王。 這些王很有權力,可在自己的地盤發號施令。他們所管的地盤也叫「國」,不過是「封國」,同大漢帝國不一樣。「封國」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政權。
西漢版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封國」之王的心態各不一樣,有的很滿足,有的就想擴大「國土」,掌握更多的地盤。 在此情況下,有個叫晁錯的御史大夫,就向漢景帝劉啟進言:必須削弱這些「封國」王的權力,否則會引起麻煩。 漢景帝便問「: 如何削弱? 」晁錯說:「第一,收回他們一部分土地;第二,不準他們擅自鑄造銅錢;第三,朝裡有事時,必須按時面見皇帝。」他還提出了三十條法令,以限制這些諸侯王的權力。
晁錯削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漢景帝問「: 如果這麼做,他們反叛怎麼辦?」晁錯說「: 今天削去他們的封地,他們要反叛,不削去他們的封地他們也要反叛。他們遲早要反叛。 如果時間長了,他們積蓄了力量,反叛起來,禍害更大。 」漢景帝覺得言之有理,就命晁錯去辦。
七國之亂形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晁錯很認真,就收回了楚王、趙王、膠王的一部分封地,即趙國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楚國的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和膠西國的 6 個縣城。楚國的都城在彭城,楚王即劉戊。但在晁錯削減吳國的會稽(今江蘇吳縣)和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時,吳王不從,並起來造反。不僅如此,他還煽動其他封王一起造反。他的口號是「: 懲辦奸臣晁錯,誓保劉氏江山」。 吳王的煽動頗有作用,對晁錯不滿者,不明真相者,共有六個「封國」王起而響應,即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甾川王、濟南王,加上吳王,一共七個。 這便是西漢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公元前 154 年,吳王親率吳楚聯軍 20 萬人,發兵西向,直指漢都長安,形勢危急。
七國之亂 圖片來源於網絡
漢景帝決定:派大將周亞夫率 36 萬大軍討伐叛軍。 這時,大臣竇嬰對漢景帝說「: 七國之亂是晁錯引起來的, 只要殺了晁錯,就可平息叛亂,不必發一兵一卒。」漢景帝一聽,這主意不錯,就派人暗地裡殺了晁錯。 竇嬰平時對晁錯不滿,這是公報私仇。
但晁錯被殺後,叛亂並未停止。周亞夫率領大軍,又打了 3 個月,才徹底平息叛亂。 吳王劉濞潰不成軍,最後被東越人所殺。 楚王劉戊也兵敗自殺。 所以劉戊死後沒有什麼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