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小宇 通訊員 劉生鋒 吳麗娜
臨縣前青塘村是呂梁山上著名的蘆葦之鄉和魚米之鄉,其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前青塘村以當地特有的蘆葦和優質水源優勢,瞄準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將粽子加工作為脫貧的龍頭產業,同時打造出魚塘等魅力鄉村旅遊景點,招徠了眾多的遊客,持續帶動農戶增收、產業增效,公式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小小青塘粽 包出「致富寶」
從縣城出發,沿著218省道,驅車前往前青塘村。不見其村,先聞其聲,一聲聲嘹亮的粽子吆喝聲愈行愈清晰。村口兩邊的活動小車上,碼得整整齊齊的一摞摞青綠色包裝盒,上面赫然寫著四個黑體大字——青塘粽子。粽香深處有人家,不用說,這些一眼入目的符號就是前青塘村最好的指向標。
這是一座因棕葉而聞名、因粽子而興盛的村莊。臨縣縣誌記載道:前青塘村「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綠樹,地湧甘泉;王氏遷臨,擇此而安;葦苗離離,粽席特產」。前青塘村處於古河道轉彎處,村中有一泉眼,人稱「海眼」,因而水資源十分充足,並受大自然的饋贈,涵養了400畝的茂密葦子,成為當地村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基礎。
當地粽葉色澤墨綠,葉片寬而肥,是優質的包粽子必備材料,曾聞名十裡八方。然而粽葉並未讓前青塘村脫了貧,「抱著金飯碗,窮得討飯吃」,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4戶979人。近幾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裡依靠原有的大片葦子地,緊緊瞄準粽子市場,大力發展粽子加工產業。採用當地純正無汙染的優質糯米、黃河灘棗和青塘甘甜的水,經過20多道傳統工序加工煮製,製成了現在極為有名的本土粽子——青塘粽子。因色澤鮮豔、味道香濃、質量保證,青塘粽子深受人們的歡迎,成為「舌尖上的臨縣」、晉西名產。
伴隨著空氣中濃濃的粽香味,記者來到不遠處村裡最大的一家粽子加工廠——山西臨縣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受疫情影響,今年廠子農曆二月底才開工。但是訂單不減反升,大伙兒正卯足了勁趕進度。」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侯文邊裝貨邊說道。
正如張侯文所言,各個車間裡,106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工作著。泡米車間原料正「整裝待發」,包製車間手舞翻飛,蒸煮車間熱氣騰騰,一個個精緻玲瓏的粽子在生產流水線批量產生……
往年,臨近端午時,來廠裡提貨的車輛排成「長龍」,但端午節一過,廠子逐漸減少產量甚至出現短暫性歇業。然而今年,提前兩個月就出現了「長龍」現象。「今年的訂單比去年多出一倍,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見青塘粽子經過幾年的推廣銷售,已經獲得了市場認可。」張侯文算了算,「照目前的受歡迎程度,再加上粽子的日常化消費,即使過了端午節,我們也能夠保證今年不停工。」據了解,僅這一家工廠,粽子日生產量達3萬個,年銷量達300萬個左右。為提高存貨量,今年特意增加了400平方米的恆溫車間。
三片葦葉,三顆紅棗,一雙巧手,幾十秒間,一個完整的粽子躍然而出。村民們包得不僅是吃食,更是一顆「致富寶」。村裡沒事幹的大姑娘、小媳婦憑藉著一雙巧手補貼家用,粽子廠還吸引了周邊鄉鎮的村民前來就業。大禹鄉劉家莊村村民杜紅梅原先在本村的酒廠裡做飯,一個月收入僅1800元。去年到了這家粽子加工廠後,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現在每天可包800-900個粽子,「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5000多,比原來強多了!」杜紅梅樂呵呵地說。同鄉的劉玉平接過話茬,「是比以前強多了,我這轉了一輩子鍋臺的人,想不到還能賺到錢!」劉玉平今年剛來,粽子包不快,被分到了蒸煮車間,一個月的收入也有三千多。
在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輻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辦了粽子小作坊加工,自己當了老闆,賈建軍就是其中的一例。為了方便加工粽子,賈建軍恨不得把自家小院都改成粽子加工車間,僅留下廚房和一間臥室作為私用。家裡的淘米機、蒸煮機、真空機一應俱全,還僱用了幾個婦女包粽子,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型加工廠。「村裡人都靠粽子發了財,俺也不能落後哇。現在粽子市場好、銷路廣,去年銷售額近30萬。今年訂單也多,我不愁賣不出去,我愁的是產量趕不上來。」賈建軍的愁心事裡透露著濃濃的幸福感。
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該村參與粽子加工銷售小作坊達70多戶,帶動800餘人從事此行業,銷售收入至少達1200餘萬元,純收入500萬元以上。
「加上粽葉銷售,村裡幾乎是家家包粽子、戶戶能增收,全村脫貧致富的底氣十足。正如市委書記李正印所說,『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粽子是前青塘村的一張名片。為了打造好這張名片,我們村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制定行業規範,進行品牌保護,從源頭抓起以保證青塘粽子的質量,做好粽子包製、銷售、電商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力爭今年粽子產業創收2000萬元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文說。
一方魚塘水 攪活「粽子經」
淺水之中潮溼地,婀娜蘆葦一叢叢。駛過中間的小道,兩邊的蘆葦長勢蓬勃,迎風搖曳。路的盡頭出現百畝碧綠的魚塘,與蔚藍的天空相映生輝,成為前青塘村一汪明珠。
泛舟而行,魚蝦嬉戲,耳邊隱隱傳來三弦書聲。年初,百畝魚塘一經開放,立即吸引了當地眾多的遊客,同時帶動了水上樂園、農家樂飯店、養殖、垂釣等旅遊服務業項目的發展。「發展的是旅遊產業,真正增收的是粽子產業。」「臨縣三弦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臨縣文旅局派駐前青塘村第一書記張林峰說,鄉村旅遊引來人流,遊客在遊覽景點的同時,對本地粽子很感興趣,往往會買些粽子帶回去。
以鄉村旅遊為支點,撬動起粽子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前青塘村特有的旅遊發展模式。村民老劉在魚塘旁邊開了一家農家樂,在門口擺了幾盤青塘粽子,原本是想讓遊客嘗嘗鮮。可沒想到,粽子成為了他們的主產業。每當嘗完粽子,不少遊客詢問粽子是否銷售。問的人多了,老劉開始辦手續,大批量加工。除了零售剛出鍋的鮮粽子,還做了包裝盒,方便遊客攜帶。「節假日期間,每天的銷售量一般在4000-5000個之間,利潤可達2000元以上,足不出戶就有不錯的收入。外地遊客都覺得這個粽子好吃不膩,願意多買點往家帶。」
「在旅遊產業的帶動下,村裡的粽子產業搞得更加有聲有色,可以說旅遊發展與粽子發展兩者密不可分。」臨縣文旅局駐前青塘村工作隊隊長李鑫說。
前青塘村的美景不僅在於魚塘,還有獨特的明清建築、天主教堂、紅色文化,建設了溫室採摘園,被確定為「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美麗宜居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望不穿的蘆葦蕩,遊不遍的大魚塘,走不盡的古街道,聞不夠的稻花香。山曲一唱嗓門亮,扭起秧歌精神爽,鄉音迴蕩湫河岸,粽子飄出十裡香。」這是張林峰對前青塘村的美景總結。自2015年起,該村連續幾年舉辦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以鄉村旅遊帶動粽子產業發展,以粽子產業豐富鄉村旅遊,有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總要求,把前青塘村打造成為呂梁山上一流的文化旅遊美麗鄉村!」李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