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粽」打開了幸福門

2020-12-18 呂梁日報

□ 本報記者 劉小宇 通訊員 劉生鋒 吳麗娜

臨縣前青塘村是呂梁山上著名的蘆葦之鄉和魚米之鄉,其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前青塘村以當地特有的蘆葦和優質水源優勢,瞄準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將粽子加工作為脫貧的龍頭產業,同時打造出魚塘等魅力鄉村旅遊景點,招徠了眾多的遊客,持續帶動農戶增收、產業增效,公式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小小青塘粽 包出「致富寶」

從縣城出發,沿著218省道,驅車前往前青塘村。不見其村,先聞其聲,一聲聲嘹亮的粽子吆喝聲愈行愈清晰。村口兩邊的活動小車上,碼得整整齊齊的一摞摞青綠色包裝盒,上面赫然寫著四個黑體大字——青塘粽子。粽香深處有人家,不用說,這些一眼入目的符號就是前青塘村最好的指向標。

這是一座因棕葉而聞名、因粽子而興盛的村莊。臨縣縣誌記載道:前青塘村「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綠樹,地湧甘泉;王氏遷臨,擇此而安;葦苗離離,粽席特產」。前青塘村處於古河道轉彎處,村中有一泉眼,人稱「海眼」,因而水資源十分充足,並受大自然的饋贈,涵養了400畝的茂密葦子,成為當地村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基礎。

當地粽葉色澤墨綠,葉片寬而肥,是優質的包粽子必備材料,曾聞名十裡八方。然而粽葉並未讓前青塘村脫了貧,「抱著金飯碗,窮得討飯吃」,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4戶979人。近幾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裡依靠原有的大片葦子地,緊緊瞄準粽子市場,大力發展粽子加工產業。採用當地純正無汙染的優質糯米、黃河灘棗和青塘甘甜的水,經過20多道傳統工序加工煮製,製成了現在極為有名的本土粽子——青塘粽子。因色澤鮮豔、味道香濃、質量保證,青塘粽子深受人們的歡迎,成為「舌尖上的臨縣」、晉西名產。

伴隨著空氣中濃濃的粽香味,記者來到不遠處村裡最大的一家粽子加工廠——山西臨縣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受疫情影響,今年廠子農曆二月底才開工。但是訂單不減反升,大伙兒正卯足了勁趕進度。」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侯文邊裝貨邊說道。

正如張侯文所言,各個車間裡,106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工作著。泡米車間原料正「整裝待發」,包製車間手舞翻飛,蒸煮車間熱氣騰騰,一個個精緻玲瓏的粽子在生產流水線批量產生……

往年,臨近端午時,來廠裡提貨的車輛排成「長龍」,但端午節一過,廠子逐漸減少產量甚至出現短暫性歇業。然而今年,提前兩個月就出現了「長龍」現象。「今年的訂單比去年多出一倍,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見青塘粽子經過幾年的推廣銷售,已經獲得了市場認可。」張侯文算了算,「照目前的受歡迎程度,再加上粽子的日常化消費,即使過了端午節,我們也能夠保證今年不停工。」據了解,僅這一家工廠,粽子日生產量達3萬個,年銷量達300萬個左右。為提高存貨量,今年特意增加了400平方米的恆溫車間。

三片葦葉,三顆紅棗,一雙巧手,幾十秒間,一個完整的粽子躍然而出。村民們包得不僅是吃食,更是一顆「致富寶」。村裡沒事幹的大姑娘、小媳婦憑藉著一雙巧手補貼家用,粽子廠還吸引了周邊鄉鎮的村民前來就業。大禹鄉劉家莊村村民杜紅梅原先在本村的酒廠裡做飯,一個月收入僅1800元。去年到了這家粽子加工廠後,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現在每天可包800-900個粽子,「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5000多,比原來強多了!」杜紅梅樂呵呵地說。同鄉的劉玉平接過話茬,「是比以前強多了,我這轉了一輩子鍋臺的人,想不到還能賺到錢!」劉玉平今年剛來,粽子包不快,被分到了蒸煮車間,一個月的收入也有三千多。

在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輻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辦了粽子小作坊加工,自己當了老闆,賈建軍就是其中的一例。為了方便加工粽子,賈建軍恨不得把自家小院都改成粽子加工車間,僅留下廚房和一間臥室作為私用。家裡的淘米機、蒸煮機、真空機一應俱全,還僱用了幾個婦女包粽子,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型加工廠。「村裡人都靠粽子發了財,俺也不能落後哇。現在粽子市場好、銷路廣,去年銷售額近30萬。今年訂單也多,我不愁賣不出去,我愁的是產量趕不上來。」賈建軍的愁心事裡透露著濃濃的幸福感。

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該村參與粽子加工銷售小作坊達70多戶,帶動800餘人從事此行業,銷售收入至少達1200餘萬元,純收入500萬元以上。

「加上粽葉銷售,村裡幾乎是家家包粽子、戶戶能增收,全村脫貧致富的底氣十足。正如市委書記李正印所說,『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粽子是前青塘村的一張名片。為了打造好這張名片,我們村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制定行業規範,進行品牌保護,從源頭抓起以保證青塘粽子的質量,做好粽子包製、銷售、電商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力爭今年粽子產業創收2000萬元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文說。

一方魚塘水 攪活「粽子經」

淺水之中潮溼地,婀娜蘆葦一叢叢。駛過中間的小道,兩邊的蘆葦長勢蓬勃,迎風搖曳。路的盡頭出現百畝碧綠的魚塘,與蔚藍的天空相映生輝,成為前青塘村一汪明珠。

泛舟而行,魚蝦嬉戲,耳邊隱隱傳來三弦書聲。年初,百畝魚塘一經開放,立即吸引了當地眾多的遊客,同時帶動了水上樂園、農家樂飯店、養殖、垂釣等旅遊服務業項目的發展。「發展的是旅遊產業,真正增收的是粽子產業。」「臨縣三弦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臨縣文旅局派駐前青塘村第一書記張林峰說,鄉村旅遊引來人流,遊客在遊覽景點的同時,對本地粽子很感興趣,往往會買些粽子帶回去。

以鄉村旅遊為支點,撬動起粽子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前青塘村特有的旅遊發展模式。村民老劉在魚塘旁邊開了一家農家樂,在門口擺了幾盤青塘粽子,原本是想讓遊客嘗嘗鮮。可沒想到,粽子成為了他們的主產業。每當嘗完粽子,不少遊客詢問粽子是否銷售。問的人多了,老劉開始辦手續,大批量加工。除了零售剛出鍋的鮮粽子,還做了包裝盒,方便遊客攜帶。「節假日期間,每天的銷售量一般在4000-5000個之間,利潤可達2000元以上,足不出戶就有不錯的收入。外地遊客都覺得這個粽子好吃不膩,願意多買點往家帶。」

「在旅遊產業的帶動下,村裡的粽子產業搞得更加有聲有色,可以說旅遊發展與粽子發展兩者密不可分。」臨縣文旅局駐前青塘村工作隊隊長李鑫說。

前青塘村的美景不僅在於魚塘,還有獨特的明清建築、天主教堂、紅色文化,建設了溫室採摘園,被確定為「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美麗宜居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望不穿的蘆葦蕩,遊不遍的大魚塘,走不盡的古街道,聞不夠的稻花香。山曲一唱嗓門亮,扭起秧歌精神爽,鄉音迴蕩湫河岸,粽子飄出十裡香。」這是張林峰對前青塘村的美景總結。自2015年起,該村連續幾年舉辦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以鄉村旅遊帶動粽子產業發展,以粽子產業豐富鄉村旅遊,有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總要求,把前青塘村打造成為呂梁山上一流的文化旅遊美麗鄉村!」李鑫說。

相關焦點

  • 山西臨縣:青塘有三寶--"海眼"潤良田、蘆葦名揚、粽飄香
    正義網呂梁7月10日電(見習記者單鴿)「呂梁山上魚米鄉,不信你來看青塘。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一首詩,道出了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的特別之處。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網絡主題活動山西行的第一站,就來到了前青塘村。
  • 臨縣前青塘:粽子飄香名揚天下
    青塘,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劉亮亮 攝「青青蘆葦蕩,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飄香,家家奔小康!」端午時節,走進臨縣前青塘村,到處生機勃發,滿目蒼翠、空氣清新,遊人如織,樂享滿缽粽香。呂梁山上魚米鄉,蘆葦悠悠粽飄香。
  • 臨縣前青塘村——粽子包出穩穩的幸福
    「臨縣是紅棗之鄉,一到秋天,山上全是紅棗,歡迎大家來品嘗,隨便吃隨便摘,還要記得來我們前青塘村嘗一下青塘粽!」普通話裡夾雜著臨縣方言,王亞軍的叫賣透著一股實在,快手號註冊不久,他已經有了1000多個粉絲。  「王老闆,明年計劃打鬧啥呀?」  「打鬧啥?還是咱的青塘粽!」
  • 小小青塘粽 飄香呂梁山
    「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粽子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的一張名片。前青塘村村民正在採摘粽葉。新華網 發 (劉亮亮 攝)前青塘村處於古河道轉彎處,村中有一泉眼,人稱「海眼」,流著甘甜的泉水。新華網 發 (尹傑 攝)充足的水源涵養了400畝茂密葦子,生長的葦葉色澤墨綠,葉片寬而肥,是包粽子優質的必備材料,再加上當地盛產的黃河灘棗和黃米,經過手藝人20多道傳統工序,製成了本土粽子——青塘粽子。青塘粽子軟糯香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公益訴訟讓「青塘粽子」走得更穩更遠
    離縣城十公裡遠的前青塘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如今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引下,因打造了「青塘粽子」扶貧產業而全村脫貧。去前青塘村採訪的路上,同行的檢察幹警介紹說,村裡流傳著一首打油詩:呂梁山上魚米鄉,不信你來前青塘;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一到村裡,果然隨處可見粽子的身影,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發展粽子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截至目前全村共建有80多家粽子廠。
  • 青塘粽子名氣大 整村脫貧步子快
    臨近端午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方圓幾裡都飄著甜甜粽香。端午節前,1000萬個粽子從這裡銷往各地。誰能想到,這個全國數一數二的北方甜粽生產基地,6年前還是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村呢。   前青塘村因村有清泉匯集成塘而得名,源源不斷的泉水涵養出400多畝茂盛的蘆葦田。
  • 多「粽」幸福滋味,盡在李錦記
    唐代詩人元稹「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生動地描繪出粽子的形狀和味道;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寫盡了火腿肉粽的妙處;到了近年,全國網友熱烈討論的端午話題演變為「鹹甜之爭」。但每個人喜好不同口味各異,鹹甜本沒有高下,只有家的味道,才是人間美味。今年端午,一起來用心、用愛、用李錦記,為家人帶來舌尖上的粽子節吧!
  • 潮汕人文|記陸豐青塘蓋仔獅和青塘拳傳人黃學文
    潮汕人文|記陸豐青塘蓋仔獅和青塘拳傳人黃學文
  • 歲歲年年魚不同 水口青塘湖全魚宴
    ●名稱:青塘湖魚莊●覓食指南:惠城區水口環鎮路青塘新村 東湖(攻略)●貼士:人均消費50元-80元左右客 家人喜歡好意頭。在新年佳節之際,又怎能缺少魚兒的身影呢?清蒸、滾湯、香煎……,魚頭、魚肉、魚丸……從頭到尾,全是魚,一次性滿足你對魚的喜愛。
  • 清遠英德「青塘少女」揭開面紗
    原標題:「青塘少女」揭開面紗   青塘遺址黃門巖1-4號洞   在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以後,更多考古發掘細節不斷披露,其中一具史前「青塘少女」女性骨架背後蘊藏的考古密碼更是首次揭開面紗
  • 英德力爭把青塘遺址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今天從中國政府採購網獲悉,「英德青塘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編制服務採購項目進入公示。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 英德市人民政府,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英德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 朝陽區實驗小學用課改為孩子打開幸福之門
    本次活動以「夢開始的地方——自然成長幸福綻放」為主題。旨在藉助課程改革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幸福滋味、幸福快樂成長。活動的內容均來自於孩子們的課堂學習以及社團活動,既是師生的原創作品、教學成效的真實呈現,也是學校課程改革成果的階段性體現,更是學校「幸福教育」理念及開拓創新意識的集中透視。
  • 臨縣青塘粽子扶貧車間建設工程正式開工
    八月的青塘,惠風送暖,賓朋滿座,瓜果飄香。8月24日,臨縣青塘粽子扶貧車間項目開工儀式在後青塘村舉行。這是臨縣粽子產業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也是後青塘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感恩奮進的一件大事、喜事,開啟了青塘村接續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 入圍終評項目一:廣東英德青塘遺址
    2016年至2018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英德市博物館等單位對英德青塘遺址黃門巖1號至4號洞地點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4平方米。 ▲青塘遺址地貌 通過考古發掘,青塘遺址發現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
  •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07-28 11:41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8
  • 三角粽、枕頭粽、小腳粽;鹹粽、甜粽、梘水粽……這些粽子都亮相了...
    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今年上海市場上的粽子形狀比以前多了:三角粽、枕頭粽、小腳粽。粽子口味更是多樣,添加了芝士、乳酪的創新產品且不說,經典口味就有鮮肉蛋黃、大肉、赤豆、豆沙、紅棗、八寶,等等。那麼,不同形狀、口味的粽子到底有何奧妙?老字號的「老法師」給出解答。
  • 江西寧都青塘何氏家廟,楊公勘擇發人丁,今成萬丁巨族
    寧都青塘原名清溪,後來要闢建圩場,因其四面環山,中窪如塘,蔚藍青秀,故改稱青塘。青塘人口中,以何、孫、謝三氏佔多數(約70%),都是地道的客家人。何氏家廟三姓之中,何氏最早進入青塘開基,且青塘何氏發展到如今的萬丁巨族,與祖師爺楊公關係匪淺。何氏進入青塘流傳有很多的傳說,最出名的是楊公幫何氏找風水寶地建祖墳,改變何氏八代單傳的境況,逐漸富裕起來。
  • 浙江遂昌村民製作70米感恩長粽 千斤長粽寄長情
    73歲的山前村村民邱春梅是當天首批嘗到感恩長粽的老人,她說能親口吃到又吉祥又好吃的粽子很開心,「70米也象徵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現在祖國越來越強大,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村裡人都很孝敬老人,讓我們都能過的很幸福。」邱春梅開心地說道。村民齊心協力製作70米感恩長粽。
  • 福州連江青塘再供應!大量庫存誰買單?
    地塊位於連江縣青塘片區南路西側、新址縣醫院東北側。土地面積20870㎡,容積率1.5≤FAR≤2.0,建築高度≤55米,為商住用地,住宅用地70年,商服用地40年。起拍價18900萬元,起拍樓面價4528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