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IEEE Access這個期刊有兩三年了,早期有不少朋友向我打聽這個期刊是否容易中,接著有人問我這個期刊為啥稿件量那麼大,最近還有人問我如何看待知乎和各種科研論壇上大家對IEEE Access的「非議」。看到有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疑問,於是,我認認真真地看了知乎、小木蟲、Letpub、知識星球上的評論——真可謂是眾說紛紜啊。作為一位IEEE Access發展歷程的見證者,也作為廣大科研群體中的一員,在看完這些評論之後,我覺得我有必要寫篇文章,不求以正視聽,但求客觀全面!
網絡上對這個期刊的負面評價主要有這幾條:
1. 稿件量太大,而且還在迅猛增長;
2. 投稿的作者裡,中國人居多,這個期刊是專門來賺中國人的錢的!
3. 文章質量參差不齊;
4. 傳聞有人因為發了IEEE ACCESS的文章,申請國外的PhD時悲劇了...
就上述幾條負面評價,我的認識是這樣的:
1. 如果單看IEEE Access這個期刊,一年出版文章幾千篇,那稿件數量確實有點大,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是這樣的:IEEE Access是IEEE整個集團在Open Access (OA)趨勢下的戰略布局,IEEE希望IEEE Access能夠成為整個集團的OA載體,IEEE Access代表整個IEEE集團一年出版幾千篇OA文章是不足為奇的。IEEE Access之於IEEE的定位,和Nature Communication之於Nature出版集團是一樣的。
2. 投稿的作者裡,中國人居多?試想現在哪個期刊的投稿作者裡,中國人不多呢,這是個很普遍現象。
3. 文章質量參差不齊,這確實是個客觀事實。綜合性期刊,所有學科門類的文章都收錄,難免有個別方向的文章的審稿力量較為單薄而把關不嚴,所以就綜合性期刊而言,文章質量的把關確實是個挑戰。換個角度思考,綜合性期刊只有一個影響因子,用同一個影響因子去衡量所有學科的文章,肯定有些方向的文章「被高影響因子了」,所以無論怎麼審視,綜合性期刊始終都會伴隨著「文章質量良莠不齊」的標籤。
4. 傳聞有人因為發了IEEE ACCESS的文章,申請國外的PhD時悲劇了...,我覺得這是個戲說,好比當年Nature Communication剛推出的時候,也有人在謠傳:「在基金評審時只要看到申請者列了Nature Communication的代表作就直接斃掉」(知道Nature Communication水平的人,都知道謠傳的內容就是個大笑話)。在事物發展的早期,有質疑和非議是很正常的,但是現在看到的更多是網紅們為了博流量,語不驚人死不休,在各種論壇上不斷地刷尺度,這就其心可誅了。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身邊確實是有普通人(非網紅)在噴IEEE Access,這又作何解釋呢?就這個問題,我想分享我身邊的三個真實故事:
1. 實驗室的高年級博士,花了1年多時間寫了篇Trans,經歷了長達1年的拖沓審稿,終於接收了。老牌Trans,影響因子2點幾,文章收錄後導師和學生都蠻高興。同實驗室的碩士,也做了不錯的工作,但是畢竟在校時間有限,耗不起老牌期刊1年多的審稿周期,這時正巧發現了IEEE Access這個快速的OA期刊,反覆投了兩次,中了。投稿時間總共3個月不到,影響因子3點多,這個結果也不錯。年底實驗室學生考核的時候,問題來了:博士師兄1篇trans,總影響因子2點多,碩士師弟1篇Access,總影響因子3點幾,這個時候博士師兄心裡不舒服了,於是開始在各種場合維護自己的地位:「雖然影響因子高,但是5篇Access也抵不上一篇Trans」。筆者作為旁觀者知道這兩篇文章的質量都不錯,水平其實相差無幾,談不上誰比誰強。
2. 類似的情況還有,某雙非高校的一位資深教授憑藉自己的資深地位用1年時間發了篇Trans(2分多),同學院幾位年青老師在了解到IEEE Access這個新興期刊後,都斬獲了1篇,年底開年終科研總結大會的時候,老教授不甘落後地發言道「科研人員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去發OA期刊……」
3. 同學院有A、B兩個實驗室,A實驗室經費充足,學生只要想發表SCI文章,導師都會支持,於是A實驗室開始有學生在IEEE Access上發文章。B實驗室因為經費問題,導師都要求學生只能發表低價的中文學報,或者國外免費的期刊。評國獎時,B實驗室的學生委屈了,覺得不是自己不如人,而是因為實驗室平臺的問題導致自己評獎失利了,於是乎為自己打抱不平「哪怕是中文的學報,也比IEEE Access強……」。
通過筆者周邊的這幾個真實故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因為新生事物的出現,打破了一些傳統的局面,影響了部分人員的榮譽、地位和切身利益,因而招來了攻擊,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啥IEEE Access會招來「非議」。另一方面,Scope匹配、經費充足的人有機會在這個OA期刊上發文,但是沒經費、方向不對口的人,被遠遠地甩在了機會大門外,這確實影響了社會公平。
總體來說,IEEE Access是IEEE出版集團管理下的一個正規的期刊,因為:
1. 管理是正規的,所有的AE都是領域專家,所有的審稿人都是從Web of Science中挑選出來的,也就是說每一位審稿人都至少在所從屬領域發表過一篇SCI。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評論:從未註冊過該期刊,但是卻被邀請來審稿,有點和平時收到垃圾郵件的感覺一樣。有這種感嘆的網友,說明其不了解IEEE的審稿人邀請工具PublonsReviewer Connect Tool。
2. IEEE Access的錄用率是正常的,錄用率控制在25%以下,比很多老牌期刊都低。
筆者認為IEEE Access的管理和運作是非常正規的(IEEE Access每個季度定期給AE做類似審稿規則的培訓,這個是在其他期刊上未曾見到的),其唯一的問題在於文章質量提升的速度與影響因子快速上升的速度不匹配。有道是「欲受其冠,必承其重」,既然享受著這麼高的影響因子的榮譽,就需要確保所出版的每篇文章的質量都能夠對得起這個影響因子。對於綜合性期刊,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幸運地是,近期我們也看到了期刊在管理方面的幾個積極舉措:
1. 審稿過程不公開AE的信息,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從公開審稿變成單盲審稿,增加了公平性,二是避免作者反覆向AE催稿,從而讓AE和審稿人有更充足的時間審稿;
2. 在出版的每篇文章中公布該文章的AE,無形中提醒AE:要對稿件質量負責,要對自己的聲譽負責;
3. 放慢審稿速度,過去給審稿人7天的審稿周期著實太短,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審稿人因為時間被逼得緊,最後只好敷衍了事,這是造成文章質量良莠不齊的很重要原因。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期刊鼓勵AE給審稿人展期,系統也儘量少給審稿人發催審郵件,也就是說如今7天的審稿期只是一個倡議,不是強制的,這也就解釋了為啥近期Letpub上那麼多人感嘆自己的文章都審了快2個月了,還是沒有結果。
4. 規範Special Issue (SI)的審批管理,提高了SI的準入門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I的特權被濫用。過去期刊為了給投稿人提供豐富的SI,在SI申辦的門檻上把關不夠嚴,導致SI收錄的文章質量不夠高,而如今,SI的申請、審理都變得相當規範:每個SI的申請都需要經過編輯委員會長達3個月的評審,Guest Editor非資深人士不能擔任,目前很多SI的Guest Editor List中都出現了Fellow的身影。
沒有什麼事情是盡善盡美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萬人皆宜的,學術期刊亦是如此。筆者個人認為:
1. IEEE Access是適合作為科研小白髮表自己處女作的首選期刊的。科研小白文章質量一般,但是時間充沛,有時間和精力來根據審稿意見對自己的工作做快速的迭代和提升,而IEEE Access快速的審稿周期正好滿足這一要求。回想筆者當年寫第一篇SCI論文的經歷真是感慨萬千,一年的科研實驗,2個月的寫作,第一次投稿投了某個老牌的trans期刊,每次審稿耗時半年,前後修改了3次,等第三次返回結果時,筆者自己都放棄了,一方面是時間過去了近兩年,文章的內容已經沒啥新穎性了,其次,兩年後的自己對兩年前的工作也感到不滿意,還有必要繼續修改不?我現在的時間是不是應該去做更有價值的課題了?就這樣,辛苦了近兩年的工作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2. 對於做技術產業化方向的研究生,為了畢業,可以考慮在IEEE Access上快速發表文章。有很多方向,其技術產業化是極具經濟價值的,但是產業化的工程要發表SCI是很不容易的,與其耗費大量的時間去折騰一篇老牌期刊的文章,還不如將時間花到產業化的進程中去。
結束語:上述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公眾號和知識星球展開討論。
歡迎關注知識星球「IEEE Access那些事兒(星球ID: 93768290)」,獲取更多科研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