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記者 黃偉華 江德能 鞠先鶴)寶泉庵位於晉江深滬鎮壁山社區,是閩臺眾多廟宇宮殿中頗為特殊的一座。「眾神渡海而來,我獨乘舟而去」,臺灣媒體曾以此為題指出寶泉庵的特色所在:全臺灣寺廟神祇多從大陸分靈而來,而福建晉江深滬寶泉庵所祀的保生大帝卻是從臺南學甲慈濟宮分靈而去。
臺南學甲慈濟宮被認為是臺灣保生大帝開基祖廟,廟內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的「白礁慈濟宮」。據傳,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部從閩南沿海渡海收復臺灣,軍中有一支來自白礁的忠貞軍特地從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金身,作為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以後部分忠貞軍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神像。三百多年來,每年的三月十一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登陸臺灣的紀念日,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宮都要聚集在學甲慈濟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
那麼,臺灣學甲慈濟宮的保生大帝又是怎麼回傳到深滬的呢?這還要從深滬與臺灣的淵源說起。深滬自唐開埠以來,人們耕海牧漁,船運商貿,足跡遍及全國沿海各地及東南亞一帶。深滬與臺灣僅一水之隔,下午坐船起航,經一夜便可抵達臺灣。早在宋末元初就有深滬金嶼周氏族人徙居臺灣淡水,後渡臺人數日增,臺南九一街還設立了「秀峰公記」(即深滬同鄉會)。清代,閩臺商貿往來密切,深滬有很多船行專事閩臺貿易。
據深滬寶泉庵董事會秘書長蔡紹德介紹,清鹹豐十年(1860年)初秋之際,深滬吳協慶號商船按例來到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前,擲筊祈示返鄉日期。神示當天不得西渡臺灣海峽回鄉。吳協慶號雖不解其意,但仍遵神意而行。是夜,海上突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往返船隻全部遇難。獨吳協慶號按保生大帝神意三天後才啟航,一帆風順,平安返抵深滬,至此謎團頓解,眾人拍額稱奇!事後,吳協慶號船員遂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第三尊副駕到深滬祀奉。
「到現在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香火不絕,香客很多。」蔡紹德說,深滬寶泉庵至今仍完好保存著當年從臺灣分靈過來的那尊0.27米高、儒冠道服的木雕保生大帝像,這是見證深滬寶泉庵與臺南學甲慈濟宮的這段特殊神緣的歷史實物。與保生大帝像一起傳過來的還有從學甲慈濟宮裡祈得內科、外科、小兒科、眼科等藥方324方。
1990年9月30日,「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成立。首屆會長是臺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他頻繁往返海峽兩岸,開展保生大帝民俗文化交流。在獲知深滬寶泉庵系從學甲慈濟宮分靈的消息後,周大圍即親赴深滬考察。當兩岸這段特殊神緣被證實時,周大圍激動得流下眼淚。1991年5月25日,深滬寶泉庵與臺南學甲慈濟宮舉行認親儀式,從此雙方往來頻繁。
1992年4月,寶泉庵董事會應學甲慈濟宮的邀請,派出三位代表赴臺參加「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此為大陸首次組團赴臺交流,在臺灣島內引起極大反響,各新聞媒體紛紛採訪報導,稱此次訪臺活動開創了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先河。
此後,不少臺灣保生大帝同祀宮廟都慕名前往深滬寶泉庵禮拜參香。兩岸信眾也藉由此加深了交流與交往。「我們現在每年都會進行互訪,這是保生大帝給我們創造的『緣』。」 蔡紹德說,「大家在一起時感覺就像一家人一樣,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