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 濟南報導
圖為科學出版社《山東蕈菌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利用》書內附圖。(圖力古爾 王建瑞 魯鐵 劉宇 程顯好 著)
9月6日,一則「7歲男孩誤食毒蘑菇被送重症監護室搶救 急需AB型血救命」的消息,牽動著廣大網友的心。廣大愛心人士立刻行動,紛紛從四面八方前往山東省血液中心獻血。截至9月7日15時,近千人共捐獻AB型血液168400毫升。
經過專家鑑定,7歲男童誤食的毒蘑菇屬於肉褐鱗環柄菇。這種蘑菇極毒,含鵝膏毒肽。中毒後,發病初期為胃腸炎症狀,然後肝、腎受害、煩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
根據媒體公開報導,近年來,山東、湖南、寧夏、雲南等全國多地曝出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其中,山東省2018年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死亡的有2人,2019年因為誤食毒蘑菇導致死亡的有5人。
毒蘑菇到底有多少種?長什麼樣?到底該如何鑑別毒蘑菇?帶著這些疑問,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了山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新型基質研製崗位團隊成員謝紅豔博士。
得知山東再次發生誤食毒蘑菇事件後,謝紅豔強調,「大家一定要對種類不確定的野生蘑菇敬而遠之!」
謝紅豔介紹,世界上真菌種類數多達上百萬種,而其中僅有5%的種類被人類所認識和記載。中國的已知種類約1.5萬種,被利用的種類就更少了。但仍有許多蕈菌資源豐富的地區和省份至今無人涉足,從分類學的角度看仍存在諸多空白領域。山東省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科學工作者主要在濟南、泰安、臨沂、青島、濰坊、淄博、菏澤、聊城等地的主要山系開展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
「蕈菌,俗稱蘑菇,它們在生長階段所產生的孢子會到處飛,就像花粉一樣,飛到哪裡落下來就會萌發再生。」謝紅豔強調,「目前社會上流傳的肉眼識別毒蘑菇的方法並不科學。平時我們辨別蘑菇是否有毒,都會看它是否長有菌環和菌託,一般情況下,長有菌環和菌託的蘑菇多會有毒,不能食用。但是,有些蘑菇既沒有菌環,也沒有菌託,依然有毒。所以說,單純從形態上鑑別是片面的,不準確的。一些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的相似度很高,有時候連研究真菌的專家都有可能混淆。」
「有些蘑菇,當時吃了可能沒有反應,但是過一段時間毒性才會發作。」謝紅豔介紹說,「就像格紋鵝膏,有人吃了之後當時沒有任何反應,但是過了十幾、二十天以後,這人會猝死。從專業上來講,要從宏觀形態到微觀顯微鏡,再到分子鑑定,才能最終準確鑑定蘑菇是否是有毒的種類。而蘑菇的毒素致命症狀也是五花八門,有導致急性肝損害的,有導致急性腎損害的,有神經型的,還有一些會導致光過敏性皮炎。」
有關毒蘑菇的認識有很多誤區,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中毒事件,多是由於當事人麻痺大意,或者心存僥倖心理造成的。謝紅豔提到,目前市面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經達到了50多種,無論是種類還是口味,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安全食用。
採訪過程中,謝紅豔迫切呼籲,「目前來看,毒蘑菇的宣傳還沒到位。我們應該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宣傳,要讓拒絕野味、敬畏自然的宣傳深入人心,千萬不要盲目自信,鋌而走險,吃自己不認識的蘑菇。一旦發現中毒,要儘快轉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