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回暖、雨水增多,
各種菌類進入生長旺盛期,
也是誤食有毒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
今年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已發生6起,發病19人,
暫無死亡病例。
3月16日,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強誤食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
野生蘑菇種類繁多,有毒無毒蘑菇僅憑肉眼難以辨別,一旦誤採誤食,發病急,病死率高,對群眾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極大。
誤採誤食野生蘑菇中毒發病主要在農村、家庭,其防控重心在鄉鎮村組,有效手段是宣傳教育。《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切實履行屬地管理責任,各級食安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宣傳、教育、民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林業、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協調聯動,立即部署啟動預防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防控宣傳工作。
在湖南農村地區有採食野生蘑菇習慣,需要引起重視!
《通知》要求加強對食品和食用農(林)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日常監管,教育督促各類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得加工、經營有毒的野生蘑菇。特別盯緊集體聚餐單位、農貿市場、景區市場、農村集市等重點場所,督促加強對學校和託幼兒機構、養老機構、建築工地、交通運輸場所和A級旅遊景區餐飲服務單位的日常管理,加強對群眾自辦宴席集體聚餐活動的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強對鄉村廚師的教育培訓,嚴禁非法採購加工食用野生蘑菇。採取定點救治、對口幫扶、遠程會診等措施,提升各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蘑菇中毒診斷、救治能力。
市民盲目自信帶來風險
專家介紹,劇毒野生蘑菇之所以吃倒那麼多患者,一方面毒蘑菇僅憑肉眼難以辨別,而很多人又盲目自信,認為毒蘑菇祖祖輩輩都吃,以前從未中毒,所以憑「經驗」繼續採摘食用,但實際上蘑菇的傳播是靠孢子、靠風,今年這一塊地沒有毒蘑菇,但來年就不一定了。
其次,也與其「狡詐」的性情也有關。首先,它外形上沒有豔麗顏色,顯得非常普通,與常見可食用野生蘑菇難以區分。可它的毒素特別狡猾:大多數毒性野生蘑菇,在食用後兩小時內就會出現不良反應,但誤食灰花紋鵝膏後,一般發病較慢,潛伏期長達6至12小時。
其次,中毒初期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症狀,經過救治病情還會穩定或好轉,給人治癒假象。但後續若是再發作,往往情況加劇,致死率達60%以上。
不小心吃到了毒菇咋辦?
目前,我省加強了對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監測,並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疾控聯動,逐步把全省醫療單位納入監測體系,專業指導監控各地蘑菇中毒患者的救治情況,盡力降低傷亡人數。
救治方法
1.催吐、洗胃、導瀉
如果在吃了毒蘑菇後30分鐘到6小時內洗胃搶救就能脫離危險。一旦超過6個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很高。一般情況下,要及時催吐、洗胃,洗胃後成人灌入活性炭,吸附30~60分鐘後用硫酸鈉或硫酸鎂導瀉。
2.對症與支持治療
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利尿,促使毒物排出。
3.解毒劑治療
阿託品或鹽酸戊乙奎醚(長託寧)適用於含毒蕈鹼的毒蕈中毒。巰基絡合劑(二巰基丙磺酸鈉、二巰丁二鈉)對肝損害型毒蕈中毒有一定療效。
4.透析療法
適用於危重症腎衰竭者,或對大多數毒蕈生物鹼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珍愛生命,
遠離野生毒蘑菇!
轉發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