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傳統文化再度被媒體弘揚,展示漢字之美的《漢字聽寫大賽》,宣揚詩詞文化的《中國詩詞大會》,但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最喜歡的莫過於《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欄目,這些節目將我國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發揚的淋漓盡致。
《舌尖上的中國》中,那麼豐富的食材,被通過煎、炸、烹、煮等各種方式,來與其他調料搭配,最後呈現出一道又一道或許是其貌不揚,但其味回味悠長的食物,或者是精美絕倫,入口令人三日不知肉味的精品。
這還沒說幾句,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其實筆者相信細心的人《風味人間》,跟之前宣揚飲食文化的節目有所不同的是,它裡面不僅有中國的美食,還有西方國家的。這正如我們一直以來所說的,既要堅定弘揚本國民族文化,又要善於汲取他國文化的精髓,在這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相關欄目已經開始初展頭角。
這說起飲食文化,必不可少的就是請客;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群體社會,人和人之間必須要進行一定的交流,在東西方人眼裡,這最便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請客;由此東西方就有了一種文化,稱之為請客或者說叫宴請文化。
東方的宴請文化
我國的宴請文化,從先秦時期的祭祀儀式中產生了最早的宴請禮儀:在《周禮》和《漢書》記載「公食大夫禮」和「禮祭天子九鼎」的記載;很明顯,在天子祭祀完先祖之後,肯定要把不辭辛勞、不遠萬裡前來參加天子祭祀先祖的儀式的諸侯大夫等人留下來用餐。就這樣,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我國宴請活動的雛形。
「案」,一種種用來盛放飲食的臺子的出現,西漢的宴請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經濟發達,宴請活動種類和形式豐富,出現了桌子、椅子和酒具,為經濟發達的唐代的宴請活動增加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和種類,也使得宴請活動進入了繁盛時期,宴飲活動進一步平民化是在宋代;明清之後就更為豐富。到了現代,這宴請活動的形式就根本不用說了。
西方宴請文化
說完了東方的宴請文化之後,我們來看看西方的;古埃及時期公元前30世紀至前20世紀的兩河流域,就有關於祭祀和宴飲的記錄;相關史料證明,當時的宴飲活動中就已經有了明確的等級秩序;宴請文化的萌芽在古埃及時期就已經有了,跟我們一樣,宴請文化也是從祭祀活動中衍生出來的。
實際上,西方的宴請文化真正開始是在古希臘時期;因為傳說中,天上的神會下到人間扮演普通人來考驗人們;所以古希臘人當遇到疲憊不堪的路人或無家可歸的陌生人,就會好客的邀請他們到家裡吃東西。
由於地域的限制,菜餚的數量有限,人們更重視的是宴請活動的交際功能,以及食物的營養性;在古羅馬時代,女人、孩子是可以和男人一起進餐的;到了中世紀以後,宴請活動進一步凸顯出其社交功能,由於貧富差距拉大,宴請活動中,貴族多選擇煎炸,來體現氣派、顯示高貴;而普通人「蒸和煮」更為常見。
文藝復興時期,宴請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刀叉的使用,菜品的豐富、精細和食物營養的均衡搭配;工業革命之後,宴請文化當中的餐桌禮儀變得更加民主化,不會像之前等級森嚴時,過分依賴僕人的服侍;這時候的宴請活動不僅注重口味的享受,還注重心靈上的享受。
東西方宴請文化的異同
但是由於東西方人群所處地域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東西方的宴請文化多少也有點區別,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區別。
如何先邀請客人?在比較正式的宴請(宴會),比如說婚禮、商業慶典;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主人都會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通知客人,一般是三周;方式可以是發郵件、發簡訊,或者請人轉達,更隆重的場合會使用邀請函,被邀請的客人也需要及時回復自己的態度——去或不去。
東方人提前到,西方人喜歡遲到幾分鐘在中國,有很多人為了表示自己對主人的尊重或者擔心路上堵車而遲到等等各種原因,會提前五分鐘到半小時到達宴會場所,對此,主人都會表示歡迎並安排好提前到的客人的娛樂設施和休息場所。
但在時間觀念和個人主義較為強烈的西方,主人不會喜歡在提前到的客人,因為這樣會打亂他們的計劃,而客人一般也清楚這個道理。所以說,即使客人提前到了,也會選擇在外面某個地方,待到自己預定好的時間再過去,甚至還可能會晚幾分鐘。但這對剛到西方的中國人來說可能不太習慣;曾經有不少人因為提前到宴會場所而讓主人有點手足無措。
東方「禮多人不怪」,西方「禮輕情意重」
我國有句俗語「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現在「禮多人不怪」的說法更盛行,各種各樣的禮物都有:什麼名牌衣服、貴重茶葉、地方特產,送禮的人還會謙虛的說:「沒帶什麼呢,就是一點心意。」甚至還有的人會互相攀比送的禮的多少;感覺對不起中華文明的節約美德,沒必要當面拆開禮物,自己背後偷偷的數更有意思。
而西方的人們比我們中國人更遵循著「禮輕情意重」的原則;鮮花、洋酒、巧克力都是他們那兒最常帶去赴宴的禮物,若是有中國人在西方去別人家做客時送花一定要注意花的數量必須要是單數;他們更喜歡當面拆開禮物,來表達對對方所送禮物的欣喜和感激。
飯前預熱,中西方差異明顯
之前就提過了,宴請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吃飯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聊天嘮嘮磕,在中國單身的人的眼裡,這沒開飯前的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你的身家底兒會被刨個乾淨,哪裡架得住七大姑八大姨等幾大奪命連環追問:「喲,瞧著小夥子/姑娘俊的。今年多大了?有對象了嗎?喜歡什麼樣的姑娘/小夥子啊?要不要姨給你介紹個?在哪兒工作呀?工資怎麼樣啊?買房了嗎?買車了嗎?」
在中國看似平常的聊天內容,卻是西方人談話之間最忌諱的話題;他們不喜歡談論隱私,他們會認為這是我的事,跟你沒有關係;而他們常見的聊天話題就是個人興趣愛好,最近看的新聞,當然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聊天氣話題。
餐桌座位大有文章
中國傳統原則「以右為尊」中國的餐桌一般是個圓桌,象徵著團團圓圓,正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位,主人一般要坐在主位上,女主人坐在背靠門口的位置;但很多時候主人會請長者或尊者上主位;一方面既表示對這些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方便和周圍的人交流,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
長者和尊者要先入座,其他人才能入座,吃飯的時候,長者和尊者先動了筷以後,其他人才能動筷,客隨主便,中國人一般會根據主人的安排就座;秉承傳統的「右為尊」的原則。比較重要的客人會被主人安排在男主人右手邊,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坐下。
而女賓客在男主人左手邊按重要程度依次坐下,一旦入座後,大家一般不會再輕易挪動位置和離開座位,即使有特殊的事情比如電話響了,他們也會先小聲的禮貌的跟其餘同桌的客人道歉之後才離席。在中國,敬酒和勸酒的習俗是由來已久的,這樣可以消除隔閡,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也會使宴會變得更熱鬧。
西方原則女士優先西方的餐桌一般是長方形,西方對女性的尊重在餐桌文化上也顯得格外突出;西方的宴會有一個原則是女士優先;與東方不同的是,面對門口的位置是女主人的,而背靠門口的位置是男主人的,男賓和女賓是交叉著坐的,因為一般男士都要為女士服務,比如幫自己鄰座的女士拉開椅子,彰顯紳士風度。
這座位的安排也很有講究,男士的座位一般按照他們的地位、成就或年齡等來排列主次。但是女士的年齡是個隱私話題,所以女士的座位決不能按照這個排列主次;女性客人入座之後,男士才會入座,最後才是主人入座。
而大家會根據女主人的某些特定行為,來決定開始用餐和結束用餐的時間:女主人打開餐巾表明大家可以開始用餐;女主人把餐巾重新放回桌上時,就暗示大家用餐結束,想離席的人可以走了。
雖然西方人在宴會上也會互相敬酒,但是不會勸對方喝酒,他們認為,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決定,別人不應該加以強迫。
上菜了!真香、真好看啊!(宴會進行中)
東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中國人比較偏愛六和八這兩個數字,所以在點菜和做菜時,一般都會點雙數的;中國有八大菜系;有冷菜和熱菜之分;菜餚講究色、香、味、形;味道講究酸、甜、苦、辣、鹹;烹飪手法有煎、炒、爆、熬、炸、蒸、煮。總之,東方菜系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
而這菜名的選取也非常有意義:有的是以人名、地名來命名的,比如東坡肉,北京烤鴨;還有的是根據菜的形狀命名的,比如松鼠鱖魚;更有意思的是帶有詩意和美好寓意的菜名,比如百年好合,歲歲平安。
西方菜系注重營養均衡
西方宴會的菜式就簡單多了,有刺激食慾和愉悅身心作用的開胃菜打頭;以肉類為主的主菜緊跟其後;各式各樣的甜點,比如奶酪、布丁、小蛋糕;還會上一點水果;最後以喝咖啡或茶來結束整個宴會的吃食。
雖然看起來很單調,但是其中的營養價值還是很豐富、均衡的,而西方的菜名有根據食物加上烹飪的方式來命名的,比如火腿蜜瓜;也有像中國一樣按照地名或人名來命名的,比如法式焗蝸牛;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那麼多詩意的菜名。
吃得好飽啊,走不走呢?(宴會結束)
在中國用完餐後,如果客人覺得若是時間還早,那就可以聊會兒天再走;若是時間不早了,就應該要直接跟主人告別,避免打擾主人休息。而主人聽到客人要走的消息時,一定要做出挽留的姿態。
而在西方的宴會中,客人一般要在離真正離開之前的十幾二十分鐘之內,反覆告訴主人兩三次自己要走的意圖,然後在這十幾二十分鐘內會和其他人在聊會兒天;而當客人真正決定走的時候,主人是不會多留的,只直接會把客人送到家門口。
小結
中西方在宴請賓客和飲食方面的不同,原因縱然是多方面的,地理環境的不同影響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古代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靠山吃山,蔬菜和家畜類的肉食豐富;西方靠海吃海,食物的來之不易讓他們不喜歡鋪張浪費。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影響了宴會當中的菜餚名字和本身的形色,人們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和佐料來追求一種意境美;西方菜餚簡單,追求的更多的是食物的營養。不同的宗教價值觀影響著宴會的氣氛和人們的舉動;自漢朝以來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各個領域,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講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重視家庭的理念;所以,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會互相勸酒、夾菜,晚輩還會照顧長輩;而基督教重視個人的獨立和責任,他們更崇尚自給自足(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去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