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市臺商居住的怡景灣小區一角
臺商辦的「小九份」咖啡屋夜景
2007年元宵節崑山市政府與臺商聯誼
崑山的高爾夫球場對臺商頗具吸引力
崑山市臺協會「婦慈會」為敬老院老人過生日
崑山市臺協會主辦的「168」萬人慈善活動晚會現場
總有一段日子讓人難忘
江蘇省崑山市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它迅速成為中國大陸最著名的臺資聚集區之一,與此同時,臺商對崑山的經濟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於是,在人們面前有一連串輝煌的數字:
崑山臺資企業已批准設立的有3500家,開業的有3000家;總投資超過400億美元;合同投資250億美元,實際利用到位114億美元;臺資企業佔外資企業的60%-70%;崑山臺資的份額佔江蘇的1/4;臺灣十大筆記本生產企業有6家在崑山落戶,崑山筆記本年產量突破1000萬臺,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這些輝煌數字的背後,都有一段昔日臺商艱苦創業的故事。是的,數萬臺商留在了崑山,那是因為他們有一份事業在崑山。
在人的一生中,總有一段日子令人難忘。60歲的楊登輝,是第一批落戶崑山的臺商中的一個,給我講起他最初來崑山創業的艱辛。1989年他第一次到崑山考察時是穿著雨鞋來的,因為這裡到處是稻田。所謂縣城也只有幾條小街,晚上5點半以後飯館就關門了,電話機要用手搖才能打到上海,「完全是個落後的農業縣」。
雖然崑山的基礎較差,但當地政府的熱情,崑山人的真誠留住了他。在稻田上蓋起工廠,楊登輝在崑山開始了新的事業:「在崑山,我仿佛又回到年輕時在臺灣拼命工作的年代。這裡的冬天比臺灣冷,蓋兩床被子、穿著襪子睡覺。剛開始做紡織業,10年前切入IT行業,現在我已有六七家公司。」
「你問我為什麼選擇崑山,主要因為崑山人好,不排外,你有困難,他會幫你。開發區主任就親自幫我們找過客戶,還在大陸尋找更便宜的原料;崑山在縣改市之前,冬天晚上街上都關門了,很清冷,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住在對面的辦餐館的個體戶,看到我們創業艱難,主動給我們送餐,我心中充滿了感激。日後,我的事業辦大了,凡是幫助臺商做事的,不管熟悉不熟悉,我都免費為他們提供食宿和用車。」
楊登輝來崑山17年,崑山換了7任書記、8任市長,但為臺商服務的理念和水平始終沒變。親商、安商、富商的政策十幾年一貫制。「政府對企業口碑最好的一點是:政策的連續性和官員的隨和性,它以不變的態度和創新原則招商引資、服務企業,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他剛來崑山時,電話是手搖的,打個國際長途,得先搖到市郵電局,再搖到上海郵電局才能搖出去。楊登輝常常跑到上海的朋友家打電話。他們向市領導反映電訊上的不便,答覆是3個月內解決。結果不到3個月,崑山就開通了國際長途。「這種服務精神也讓我們感動,政府把你當做一家人。」天時、地利、人和讓臺商楊登輝成為崑山最好的推銷員,經他介紹來崑山創業的臺商,用他的話說多得數不清了,總有幾十家吧。在楊登輝看來,崑山是很多臺商如今必定要來「報到」的地方。
楊登輝的故事是許多臺商到崑山投資的縮影。
若干年前,崑山曾被稱作蘇州「小八子」、「小六子」(即經濟發展排在蘇州市所轄區市的最後一位),現在的崑山,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它已經連續兩次列入中國百強縣市的第一位。這當然與臺資的大量湧入密不可分。
政府的服務意識:不對臺商說「不」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若論與臺灣的淵源,崑山無法與福建相提並論;要說IT產業基礎,崑山原來也鮮有優勢,憑什麼成為「臺資天堂」、「IT產業高地」?
從對崑山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張振躍的採訪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崑山市政府的良苦用心。他告訴記者,崑山本來一無所有,有的只是一份幹事業的熱情和辛苦的付出。崑山率先提出了對投資者不說「不」,不說「不能辦」,只說「怎麼辦」;並且奉行親商、安商和富商的理念。親商,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關係;安商,保持政策的連貫性,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治安和居住環境;富商,讓投資者能賺到錢,實現投資增值。
崑山領導當年在一片荒涼中侃「暈」了剛下飛機的臺商。張振躍說,當時一些市裡的主要領導一得到信息,就把守在虹橋機場。
「離上海市中心55公裡,到虹橋機場40分鐘。」這是崑山人自我介紹的開場白。這樣的地利,已被崑山人利用到極致。從早年請來上海「星期天工程師」幫助發展鄉鎮工業,到後來組織隊伍到虹橋機場「守株待兔」,把到長三角地區考察的臺商接到崑山――與其說是「接」,不如說是「截」,這一點,崑山人自己也承認:「那時候,誰知道有個崑山呢?不這樣做,誰到崑山來?」
張振躍說:「我們市委市政府要求,所有市和鎮領導的手機號碼都要向外商公開,並且24小時不能關機。一位崑山市政府副市長的手機就備有6塊電池,分別放在家中、辦公室、公文包,以便隨時更換,因為有時半夜也有臺商打電話過來。」
崑山人認為,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投資環境,政策不足服務補,硬體不足軟體補。誰主動,誰熱情,誰就能把臺商招來。
臺塑集團旗下的南亞公司要在大陸投資一個超大型項目,他們先後考察了包括崑山在內的7個城市,只等最後拍板。有一天,公司總裁吳欽仁先生從臺灣發來一個傳真,說有幾個問題還不十分清楚,要求予以確認。完全出乎他意料,第二天一早就得到了回復。雖然這在崑山是一件輕鬆平常的事,但吳先生卻十分感動:「這樣的辦事效率,臺灣達不到!」當天拍板把項目放在崑山。至今,臺塑集團下轄的南亞科技在崑山投資7家企業,南亞化纖投資4家企業,合計總投資23億美元。
在崑山開發區,「桃園路」、「新竹路」等路牌非常醒目,讓臺商們仿佛感覺這裡就是他們的家。
一天,捷安特公司老闆找到有關領導,請求將公司門前的金雞路改為順帆路。要求雖然有點離奇,但這位領導沒有說「不」,而是仔細傾聽緣由。臺商老闆說,臺灣捷安特公司門前的路就叫順帆路,這個路名很吉祥,公司在臺灣年年賺錢,一帆風順。這位領導說:「你會很快得到答覆」。不久,崑山市金雞路正式更名為順帆路,並將捷安特公司定為順帆路一號。
大約在2005年,在周市鎮投資的某臺商一次偶然地向「馬上辦中心」主任陳煜提到,青陽北路部分路段路燈不亮,對交通安全造成隱患,應儘快解決。雖然僅是一個建議,但陳煜立即派人到現場進行查實。周市鎮回覆:青陽北路部分路段路面嚴重損壞,將進行全面修復,同時對沿線路燈也將全面更換。「馬上辦中心」將周市鎮政府的答覆轉告了該臺商。這位臺商沒想到偶然提出的一個建議也被「馬上辦中心」立即予以落實,非常感動。
張振躍局長告訴我,當時招商引資是考核幹部業績的重要指標。臺灣老闆喜歡打高爾夫球,一個小小的崑山就有4個上規模的高爾夫球場。張振躍說,他當年在澱山湖鎮當鎮長,鎮裡有個「旭寶」高爾夫球場,品位在亞洲都數得上。我們招商引資就用上了「高爾夫文化」。利用這個平臺與他們溝通,推銷我們澱山湖,推銷崑山。張振躍接待來考察的臺商,就先把他們帶到球場,他自己從此也增加了一項業餘愛好――打高爾夫,直到他擔任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後,還以此與臺商聯誼。
崑山是一個包容性的城市,首先是崑山的幹部有包容性,胸襟開闊。上世紀80年代初,崑山吸引了大量三線企業的年輕而有知識的技術型幹部,他們中不少人「三級跳」,從車間主任一下子就跳到縣裡當幹部。眼下,各級領導班子都能看到這些外地人、「三線幹部」的面孔,他們容易吸收新的事物和新的人脈。
閘門一旦打開,臺資便一發而不可收。
臺商很看中「人脈」,張振躍說,「臺商越多就越有臺商」。更重要的則是成本考量。比如,一家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移師崑山,為之配套的眾多臺資企業只有到崑山設廠,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於是,一條條產業鏈在崑山形成了。
臺商的評價或許是最有說服力的:
前任崑山臺商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簡稱臺協會)會長林榮德說:崑山,小地方,但是很有人情味。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親商、安商、富商政策,確實做得很好。效率高,服務意識強,大概是崑山最大的特色。崑山絕對是個投資和生活的好地方。
現任崑山臺協會常務副會長蘇來得說:「崑山能夠吸引臺商,早期主要是靠近上海的地利,後來則是完整的產業鏈,這對電子產業尤其重要。」他和太太共同創辦的唯君電子有限公司,就是為筆記本電腦做配套生產的。目前,崑山已形成從電子基礎材料、覆銅基板、印刷線路板、電子元器件、電子顯示器到整機生產的完整產業鏈,為臺灣IT廠商創造了競爭優勢。「現在,這邊已經形成氣候了,不到這邊到哪裡?」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顧問葉萬安在參加兩岸經濟論壇時曾有如下的評論:「江蘇省崑山市與臺灣經濟合作是兩岸經濟關係的典範和縮影。位於長三角地區的崑山,是臺商投資大陸的三大密集區之一,也是臺商投資的高回報區。」他預言:昆臺經濟合作的未來趨勢,是臺灣企業加速融入崑山,崑山可以通過與臺企的進一步合作更快地推動崑山的民營經濟,推動昆臺兩地的IT產業在互補共進的過程中獲得雙贏。
在崑山,過臺灣的日子
一些臺商家裡有事情,會發請帖給崑山的朋友,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崑山人。而市委書記和市長們只要有空,經常在晚上約臺商在崑山賓館聽評彈、喝咖啡,徵求他們的意見。「連崑山的城市風格,也與臺商的聚集有關,比如小吃文化、咖啡文化,還有『月光經濟』,就是各種酒吧、歌舞廳等等,比蘇州、南京還熱鬧,在滬寧線上肯定不多見。」
一般人不能想像的是,「洗髮」、「做頭」這些細微末節都會讓臺灣來的女企業家花美蓉困惑不安。她是個愛漂亮的中年婦女,她不願意因為到大陸創業剪掉一頭秀髮,可當初在鄉下一樣的崑山小鎮,到哪裡找適合自己的美容美髮店呢?只好自己買工具捲髮。現在好了,臺灣人辦的美髮店、美容店、桑拿、按摩和足浴,在崑山市區和鄉鎮星羅棋布。
目前,聚居在崑山的臺商及其家眷有5萬多人。在他們眼裡,崑山是最像臺灣的地方。崑山有大陸的「小臺北」之稱。這裡可以吃到地道的臺灣料理。黃河路上,到處都是臺灣人開的店,什麼臺北小木屋、出外人的家、芳鄰小館、永和豆漿等臺式小吃店排成一溜;夜晚,臺商們常常出現在四五十家臺灣風味的咖啡屋、茶藝館和卡拉OK廳裡。有位在崑山創業的老「臺幹」(臺灣老闆從臺灣帶來的企業管理層幹部)透露,他正在做人生的第二次規劃,考慮退休後做什麼。「可以肯定的是,人基本是在崑山了,在不少臺灣人眼中,這裡早已是臺商們第二個家了。」
詹桂芬,這個從臺灣苗慄來到崑山的客家女子,從臺北的時裝設計師,到卓蘭小鎮種花草的現代農夫,再到崑山餐飲小店「夢田香草」,她的人生因香草而起伏,也因香草而美麗。用迷迭香烤羊排,用薄荷、香芒泡茶,用百裡香做餅乾,因菜色與不同季節的香草而改變。「夢田香草」沒有固定的菜單,或許正是這份隨意中又帶有驚喜的家庭式廚房的感覺,首先吸引了一批客居思鄉的臺灣朋友,慢慢地,越來越多的臺灣客人在這裡找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古早人小吃店」這塊鬥大的門面招牌,讓所有在崑山的臺灣人一看就知道是家鄉的品牌,是臺灣人開的店。因此,他們只要經過黃河北路,就會不自覺的進去品嘗一下家鄉的味道。當然,餐廳的創始人邱垂福也把這種「臺灣小吃」的風味帶給了當地人。說起他為何投資崑山,他說,我當時確實感受到了大陸的經濟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各種風味小吃風靡大陸,毅然決定用最小的投資,最小的風險,來打造最符合市場的餐飲業。事實證明,這部棋他走對了。
一位臺商作了這樣的說明:「崑山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小臺北,是因為臺灣人多了,自然形成了臺灣文化。從吃的、住的、穿的都體現出它和臺北沒有兩樣。當然最主要是語言,這裡到處都聽到臺灣話,崑山真的像臺北。臺灣文化在這裡體現得很徹底。」
的確,穿行崑山街頭,各式臺灣風味的小吃店、料理店、咖啡店、酒吧鱗次櫛比,不僅內外裝飾頗具臺灣特色,店名也很「臺灣」,如福隆樓、如意閣、西堤島等,有些乾脆就叫寶島食品大賣場、臺灣功夫茶……
這座蘇南小城的生活也有些臺灣化了。晚上10點多鐘,徜徉在黃河北路,街上依然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茶樓、酒吧、網吧人影如織,直到午夜一兩點,霓虹燈依然流光溢彩。夜生活在延伸,城市的熱鬧和繁華也在延伸。
據說,崑山一些鄉鎮幹部說起普通話來,也不由自主地帶有臺灣味,是因為和臺商接觸得太多的緣故。
愛上崑山,理由不止一個
臺灣來的儒商陳燦堂,他認為崑山的好處是給了臺商一個「家」的感覺。他在臺北,說要到崑山去了,就有人說,你又回崑山了――是「回」崑山,「回」家,而不是去崑山,去走親戚。許多臺商在崑山安了家,買了房,崑山的房地產因此而異常地「熱」。
崑山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得到了許多臺商的認同。臺協會婦幼慈善委員會主委花美蓉和他的先生蘇來得在一次聯誼會上,共同唱了一首發自肺腑的歌曲:「崑山是我家,我家是崑山」。
他們喜歡向崑山政府提建議,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崑山當成了自己的家園。「冠軍」建材集團董事長林榮強擔任第六屆臺協會會長的時候,到東莞取經,回來後提出建立一個「馬上辦」中心,一攬子解決臺商、臺幹在崑山期間遇到的困難。很快,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一個「馬上辦服務中心」,並提出口號:凡是臺商的事我們都管,「落實建議刻不容緩!」
臺商對社會的回報,也是多方面的。臺商每年對政府貢獻可觀的稅收,政府又用稅收來造福當地的公益事業。正如崑山幹部所說:「如果沒有成千上萬的臺商的落戶,就沒有今天的崑山」。
再比如說做慈善事業。崑山市臺協會在1998年10月創辦了婦幼慈善委員會。該會有200多個會員,多年來,臺商太太們除了負責公司事物及照顧家庭外,把多餘的精力和熱情都奉獻給婦慈會工作中。婦慈會每年都做詳細的探訪計劃,探望和慰問全市各個敬老院。在敬老院裡,她們帶去蛋糕為老人們歡度生日;她們為老人修剪指甲,教他們保健運動,與老人們一起做遊戲;更多的是,她們與孤寡老人殷切地交談,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和社會的關愛。婦慈會11個分區分會舉辦過儀式,認領了22個貧困學生,這些孩子中有烈士遺孤,有白血病患者,還有單親家庭的子女,最需要援助之手。主委花美蓉女士說,有能力幫助他人是一種快樂,同時我們希望以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的臺商奉獻愛心,反哺社會。
平時事務繁忙的臺商老闆,也來參加到這支愛心隊伍中來。生產「冠軍」瓷磚而享譽大陸的臺商林榮德,在他擔任臺協會會長期間,組織過一次萬人遊園的慈善活動,在臺商中籌款168萬元,這些捐款全部用於捐建貧困地區的慈善愛心小學和災民新村急難救助等。他自己承諾,未來兩年每賣出一箱瓷磚將捐贈0.8元給社會公益事業。他曾向清貧學子捐贈超過810萬元人民幣。他認為對於他們這些在崑山投資的臺商來說,參與慈善是一個「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將提升臺商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臺商和臺幹,開始愛上崑山,他們甚至在崑山和當地人組建了家庭。我在崑山就結識了這麼兩對新人。
來自臺灣的崑山亞太口腔專科門診部董事長楊宗恭,在他擔任的眾多的職務裡,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臺灣牙醫師聯合會大陸事務委員會執行長」。正是因為這個身份,使得楊醫師有機會在兩岸走動。他看好口腔醫療行業,是一個在大陸市場上方興未艾的行業,發展潛力無窮,也是一個高產值的行業。他認為,好的經營理念會成為一個口腔專科門診部是否具有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未來「亞太」除了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外,還會將口腔預防學的播種作為另一重點。楊宗恭醫師在崑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在崑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伴侶――嬌小玲瓏的喻岫雲。說來也巧,小喻是崑山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而且她主持的是「相聚在崑山」的欄目,經常接觸臺灣人。但她否認是採訪相識的楊,而是慕名去看牙,在治療的過程中,愛情的種子萌芽了。後來他們組建了家庭,他們的「豬寶寶」也快要誕生了。
創辦「小九份咖啡店」的周俊男,是臺商老闆從臺灣帶來的企業管理人員。他告訴我,2000年來的時候,他35歲,未婚,時常想家,很孤獨,一有假期,就往臺灣跑,對崑山的生活不大習慣;後來慢慢地適應了崑山的生活,還「找到了一些臺灣的感覺」。經人介紹,他與蘇北客戶的女兒相識相愛,結婚生子,在崑山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開辦了「小九份咖啡店」,讓臺灣來的表弟負責,自己業餘時間打理,「小九份」的裝修和氛圍,都與臺灣九份的歷史文化十分契合,既讓崑山的臺灣人感到一種親切,又吸引了崑山的青年人來此消費。
是的,一個因臺資而勃興,又對臺商有著別樣吸引力的城市,在毗鄰上海的崑山誕生,有很多因素:地理位置好、人文環境好、工業基礎好,包括到機場「截」臺商的執拗勁兒。所以,當臺商說「不到崑山又到哪裡去」這樣的話時,你就不再會奇怪了。
作者:孟曉雲 (圖片由崑山市委宣傳部、崑山臺協會婦慈會提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