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分論壇
「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盛明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在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分論壇現場,一個個帶著溫度和思考的演講迎來如潮的掌聲。
在這個分論壇上,「多彩亞洲、共創未來」的主題得到了深入闡釋。「讓我們增強自信意識、憂患意識、和合意識,用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同舟共濟、攜手努力,秉持平等、謙虛、包容的態度,讓多姿多彩的亞洲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鑑……」分論壇上,嘉賓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黎巴嫩大學教授、黎中友好聯合會主席達希爾表示,亞洲人民尊重文明多樣性,為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維護文明多樣性不僅有助於實現當前的目標,更能為實現未來的發展提供動力。
「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從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的視角『多看』『多思』,回眸過去,放眼今朝,展望明天。」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在促進亞洲文明對話的進程中,要做實人文對話、做深教育對話、做細心靈對話、做好精神對話,大力推動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各國人民享受到更富內涵的精神文化生活。
「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分論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聯合國文化和睦十年」框架,成為其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活動,吸引了亞洲國家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廣泛參與。來自阿富汗、柬埔寨、馬來西亞、烏茲別克斯坦、亞塞拜然、敘利亞、葉門、阿曼、伊拉克、寮國、蒙古等國的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齊聚這一分論壇。
「多邊合作至關重要,國際合作成功的關鍵是以開放的態度和傾聽的心進行對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李炳鉉在致辭中表示,論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探討文化和文明多樣性、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機會,希望國際社會繼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密切合作,通過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溝通,在人們心中深植和平發展的理念。
亞洲文明的歷史,自古就在交流對話中書寫。分論壇上,嘉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沿線國家帶來更頻繁密切的交往,給沿線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成果。
馬來西亞亞太研究學會會長王琛發在主題發言中提出:「一個人不管置身何種環境、認同哪種文化,一個地方無論發生何種事情,都可能與整個世界發生連鎖反應。而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的進步,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可能性。」王琛發指出,「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更深刻地把握自身和世界的關係,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就變得更為重要」。
斯裡蘭卡科倫坡大學原校長迪薩納亞克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闡釋了文明互鑑的重要意義。「目前,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亞洲各國間合作的規模和範圍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他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將這種保護活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今天,亞洲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深入開展亞洲各國之間的文化與商業合作,離不開『一帶一路』倡議。」伊朗德黑蘭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歷史學教授艾斯瑪伊布說。
分論壇上,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科助理總幹事諾達·阿爾納什夫共同籤署了《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信託基金協議》。這一協議的籤署,標誌著中國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設立了社科領域的國際學術資助項目,為各國青年學者進行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支持。
(光明日報北京5月15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6日 11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