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交祠村海拔近一千米,村莊被綠色梯田茶園包圍(圖片由白交祠村委會提供)
原標題:「百姓富生態美」——走訪廈門「雲霧避暑山莊」白交祠村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耀明):蓮花鎮白交祠村地處廈門西北山區,海拔近千米,是廈門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從廈門機場到這裡差不多有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茶葉、地瓜種植和外出務工。白交祠村常年霧多、溼氣大,有「雲霧山莊白交祠」之稱,也被稱為「廈門霧都」。
農曆初八,閩南的春節還沒有過完,鞭炮與煙花燃放後留下來的紅色紙屑還帶著春節的喜慶,白交祠村村支書楊明福打開村支部大樓的大門,召喚幾個村民準備進行全村大掃除。一個電話響起,一年一度的「蓮花褒歌比賽」即將在同樣是山區村的小坪村舉行,去年白交祠村褒歌隊獲得海峽兩岸褒歌暨第八屆蓮花褒歌比賽第二名,楊明福今年更是大力組織村裡唱歌好手前往參賽。
「昨天凌晨亮點,隔壁村西坑村的一個村民敲開我家大門,他孩子發燒了,我起來幫他看病打點滴,一直忙到天快亮。農村事務繁多,又是鄰裡親戚,能幫忙的話一定得盡心盡力」。楊明福坐在家裡的沙發上泡著茶,頭髮些許斑白,言語中帶著滄桑,但是精神頭十足。
楊明福是蓮花鎮山區村遠近聞名的鄉村醫生,「赤腳醫生」這個身份伴隨著他的前半生,勤勤懇懇的「半農半醫」的鄉村生活是他前半生的寫照,也因此他贏得了山區邊區村民的尊重與信賴。廈門同安電視臺將他的事跡拍成了一部半個小時的紀錄片,詳細地介紹了他為邊遠山區缺醫少藥鄉親所做出的貢獻。
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後,建設「美麗中國」的大潮在全國鋪開,廈門市委、市政府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建設「美麗廈門」的戰略規劃,將白交祠村作為「美麗廈門」重要試點村,著力實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從一名勤勤懇懇地鄉村赤腳醫生到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楊明福談起鄉村往事更是娓娓道來。
「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以前從我們村到同安縣城差不多要走兩個多小時,一是山高路陡急彎多,車子快不了;二是路面凸起不平,土路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難行。那時候進城一趟不容易,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非常難。一到夜裡,全村黑漆漆的,大家早早就關燈睡覺了」。楊明福說起過去的白交祠村境況,總是不時地搖頭感慨。他介紹說,那時候經常有隔壁村的村民大半夜騎著摩託車帶孩子老人來找他看病,白天幹完農活累得不行,晚上一聽有人敲門,就立馬起來幫忙診治救助。
說起過去的歲月,總是令人無限的唏噓與感慨。「走,我帶你們到新村部看看」。說著,楊明福拿起一個遙控器一按,車庫門緩緩升起,一輛嶄新的車子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是我兒子的車子,他在廈門市島內開了一個小公司,買了一輛更好的車,就把這輛給我開了」。近幾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年輕人外出闖世界,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僅僅蓋起了小洋樓,也開起了小汽車。在掛有一塊巨幅LED顯示屏廣場停下,一棟裝修靚麗的三層小樓出現在我們眼前,「雲霧避暑山莊——白交祠歡迎您」,這便是白交祠村的文化活動廣場和村支部大樓。
近年來在白交祠村開展的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圖片由白交祠村委會提供)
在白交祠村部小院裡,我看到了一張寫著村規民約的小冊子,上書:「室外清潔衛生,室內乾淨靚麗,道路整潔暢通,垃圾隨時清理,孝敬老人呵護兒童」。
「現在村民動起來了,環境意識提高許多。我們要求村民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積極搞好屋前屋後的綠化、美化、淨化,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保持屋前屋後整潔乾淨。」說到這兒,楊明福嘴角微微上揚,甚是欣慰。
2013年10月,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走訪調研白交祠村和軍營村,結合廈門市正在大力推進的「美麗廈門」建設工作,要求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思路先行抓好兩村建設,以此帶動廈門市「美麗鄉村」建設。從此,作為「五位一體」重要試點村白交祠村走上經濟文化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快車道,成為了廈門市「百姓富、生態美」的明星村莊和新農村建設的典範村莊。
白交祠村連續十多年是廈門市委組織部掛鈎幫扶聯繫單位,廈門市組織部領導定期入村徵求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意見和建議,派出部裡年輕幹部輪流駐點,切實為村民辦實事,幫助村民轉變發展觀念,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屋前屋後的綠化美化,讓群眾共享「『五位一體』共同締造」建設的成果。
說起這幾年白交祠新村建設取得的成就與變化,楊明福如數家珍,他介紹說:「第一,班子強起來了,市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市區相關部門,合理推進『五位一體』試點建設各項工作,廈門市委組織部長陳秋雄多次帶隊進村考察指導。第二,村民動起來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挨家挨戶徵求意見,改變村民的責任意識與參與意識。第三,村莊亮起來了,村裡晚上亮起了路燈。七十年代火把,八十年代手電筒,現在晚上散步感覺村裡和城裡一樣。第四,收入提升起來了,市、區農業部門對『一村一品』的白交祠地瓜進行品種與土壤改良,還免費提供茶葉有機肥,現在農民人均收入突破一萬元。第五,幸福指數增加起來了。市委市政府每年組織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政府為村裡希望小學搭建了『教育雲』遠程教育平臺,實現了同城裡實時同步上課;衛生所開通刷卡功能,村民看病直接在村衛生所實現刷卡繳費;市區科教部門組織文化衛生科技下鄉活動,為村民提供看病診治、法律諮詢、科普教育等各項服務;金融機構也進駐村裡,廈門農商銀行為村民開設了小額支付便民站等。」
本網記者採訪白交祠村支書楊明福(右一)
「這是我們村自己種的茶,你喝一下,茶水甘冽,喝完口齒留香」。楊明福泡起了白交祠村自己生產的高山有機茶,一股清香伴著高山的霧氣在屋子裡散開來。
喝完一杯茶,楊明福說這幾年村子能取得這麼快的發展,除了市區鎮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外,還與習近平同志和白交祠村的兩次結緣分不開。
1985年6月,習近平同志從中共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崗位上調到廈門工作,擔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上高山,下海島,走田間,到地頭,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始終與基層保持最直接的接觸,聯繫廈門最邊遠、最貧困的老區山區村——蓮花鎮白交祠村和軍營村。當時山區條件比較艱苦,來回一次要在路上顛簸大半天。
1986年4月7日,習近平同志來到了白交祠村和軍營村,訪貧問苦,同村幹部共商脫貧致富,提出「山上帶帽,山下開發」等發展大計。「山區潛力很大,幾十萬畝山地帶開發,群眾也有願望。發展山區的指導思想,首先要振奮精神,扶貧扶志;要以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為主,一定的資金扶持和其他幫助為輔;要做出規劃,分清情況,分級負責,分批治理;要精心指導,逐村逐戶落實,不要搞大呼隆、一刀切;要加強領導,提高素質,各級領導一要重視,二要改變作風,三要充實力量。」1998年10月16日,時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了白交祠村和軍營村,提出好抓好山區孩子的教育,利用好山區的資源,壯大集體經濟。
楊明福回憶說,習近平同志第二次來白交祠村考察座談會在村裡剛剛建成的白交祠希望小學二樓辦公室召開,當時身為村委委員的他也參加了那次座談會。他記得,習近平同志在座談會上提出,要搞好教育,提升村民文化水平,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總書記的勉勵言猶在耳,使得他日夜兼程,不敢怠慢,希望能帶領村民早日實現發家致富奔小康。
習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之後,還時常掛念廈門老區邊區的發展情況。2010年春節,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他還專門向廈門市領導過問白交祠和軍營村的發展情況。習近平同志的兩次視察和多次關心為白交祠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給予村兩委班子和全村百姓極大的鼓舞。
白交祠村人民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發揮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使得全村社會經濟面貌發展了巨大的改變,曾經閉塞貧困村,今朝煥顏變富美,如今的白交祠村早已不再是「老少邊窮」的代名詞。鄉村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教育雲」平臺對接城裡教育資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班定期開展;鄉村醫療養老保險穩步提高,文化衛生科技下鄉活動頻繁開展,有機茶葉與特色農業大大增加村民收入,鄉村旅遊日趨紅火,農閒時節村民在廣場上跳起了「廣場舞」,日子火起來了,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當年見證習近平同志在白交祠村考察調研的希望小學,現如今也變成了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校區。
2014年10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再次走訪調研白交祠村和軍營村,提出建設美麗鄉村,要創新體制機制,掛鈎聯繫的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要加強指導,派出用心做事的幹部來駐點,切實為村民辦實事,並且幫助村民轉變發展觀念,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習近平總書記能在時間方便、工作允許的情況下,再回到我們村來走走看看。這是村民們和他的新年願望!」白交祠村支書楊明福還告訴記者,在新的一年,他希望村民們日子能過得更加紅火,生活更加安樂幸福。
本網記者在白交祠村部小樓前與村支書楊明福(左一)和村主任楊輝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