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喜歡排隊,除非你在天津西北角買早餐。
天津西北角,一個回民聚集,號稱擁有全天津最正宗的早餐的地方,隨處可見排起的長隊。
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為了一份沉甸甸的煎餅果子,一碗熱氣騰騰的鍋巴菜,他們甘願在清晨摒除一切繁雜的事物,等在街邊小攤前。
清晨八九點是上班高峰期,西北角地鐵口人流湧動,「陸家嘴」商業中心開始一天的運轉,富力廣場樓下的麥當勞早餐售賣火熱,但是在一眾的金融大廈和寫字樓中,坐落著天津西北角這個仿佛與外界隔離的地方。
吃出來的煙火氣
房屋低小,餐鋪簡陋。一個窗口點餐,兩塊牌子當菜單,三張桌子坐人,散 落著的椅子三三兩兩圍在桌子周圍。認識的不認識的一起擠在一張小小的桌子上, 互相認識的聊聊家長裡短,不認識的交流交流口感和早餐愛好,一頓熱熱鬧鬧的 早餐就吃完了。
天津人一大怪就是不在家吃早餐,到了飯點,老一輩人都出門吃,最常見的早餐還屬煎餅果子,羊湯,麵茶,卷圈,鍋巴菜,豆漿等等。
吃早餐的天津人不在乎快慢,排隊不在乎,吃得慢更是不在乎。站在柴記早餐店前排隊的李大爺站在隊伍末尾,在他前面還有近 30 人,「這隊伍啊,排不了多久的。你看一會就能到咱了。」在西北角,時間是緩慢的,在喧囂的市中心裡, 它仿佛是時間的漩渦,隱去了一切焦躁與不安,只留下對慢生活的原始觸感。
坐在早餐攤前,點上一碗麵茶,配上一個果子,順著碗沿,一圈圈喝下去, 這頓早飯就算是圓滿了。天津人說起果子,是自豪的,「全國各地沒有哪個地方的油條像我們的果子一樣又香又脆。」
大餅卷一切填滿的不僅僅只是肚子,還有天津人百年來的習慣和傳承。吃早餐對他們來說,異常重要。在西北角的街道上,隨手攔下一個老天津,如果問他為什麼這麼重視早餐,他準會告訴你「沒有什麼理由的,就是習慣了,從小就這樣。到點不出去吃早飯是不行的。」上了年紀的爺爺帶著調皮的小孫子在早攤鋪前點了一碗鍋巴菜,「他就愛吃這個,平時愛吃零食,偏偏一到早上就拉著我去吃鍋巴菜。」
「天津吃早餐是不分早晚的,七點起能吃,十點起照樣也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茶湯。」李大爺今年 81 歲,五塊錢一頓早飯他準能吃飽,吃的肚皮撐撐的,也不影響午飯。「一天三頓飯是頓頓不能落下的。」
老天津人從來不會讓「吃」被耽誤。在外人看來,天津人又「哏」又「好吃」,為了一塊糕,能排隊半個小時,吃上一個卷圈兒,能笑的眯了眼。但偏偏是對吃的這份執著,讓他們的硬生生把生活吃出了「人氣兒」。
「你看看現在那兒還能花五塊錢吃一頓又好又實惠的早餐,也就擱這了。」 一對走過全國各地的「食客」夫婦拎著四塊排隊十多分鐘買來的「糕乾王」,「我們就好這口,小時候在這長大的,這次回來特地跑這來吃頓早飯,找到這家店。你們也嘗嘗,味道準不錯。我們喜歡天津,就喜歡這份俗世人味,人情味是過出來的。」
平日裡願意坐在早餐鋪上等上十多二十分鐘吃一個果子的也還是老年人居多,吃完早餐溜溜彎,在清真寺下嘮嘮嗑曬曬曬太陽,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半天。年輕人上班多是忙著趕公交、趕地鐵,但到了周末,也是一樣坐在小攤邊,跟著家裡長輩,吸吸溜溜喝完一碗麵茶,摸著肚子過周末。
津門早餐實體經濟
作為以吃聞名的城市,「狗不理包子」「羊湯」「麵茶」如雷貫耳,而這些早餐鋪子也屬實是天津實體經濟的一大著力創收點。2019 年,天津市商務局、市財政局研究制定了 2019 年天津市「支持早餐示範工程建設」項目申報指南,早餐始終是天津市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最知名的大福來以鍋巴菜出名,現在已經是國家註冊商標。相較於周圍的快餐店,西北角這個看起來「忒接地道兒」的地方顯然更受早餐愛好者的喜愛,這一點從家家店鋪前的排隊長龍便可見一斑。西北角早餐鋪家家都有鍋巴菜,家家的鍋巴菜都不是一個味兒。「都是祖上
傳下來的,90 多年了,家家都有秘方。」恩慶成李記鍋巴菜第四代傳人一邊熟練地洗姜切蔥,一邊講述店鋪歷史,「店鋪起於民國時期,那時候經商的人多。不過大家都是單幹,再後來國家實行公私合營,這店的經營就中斷了。60 年代公私合營結束之後,就一直開到現在了。這麼些年,一邊在讓店鋪漸成規模,一邊保持原味兒不變。要的就是那股原汁原味兒。」
凌晨三點是他們起床開始工作的時間,正式營業到上午十點多結束。食客走
後的小店門口堆著一堆大蔥,男主人擇蔥洗菜,女主人就在門前切菜做滷。賣完早餐後就是第二天底料的準備時間,中午做滷料,下午燜鍋巴。一直忙到晚上九十點歇下來,睡一覺就是新的一天。
這些店鋪大多是「家族企業」,不聘請外人,一家人合夥就開起了一家店。小店生意紅火,這麼些年來雖然也變換過地址,但是卻都沒再想過開分店連鎖店, 「就守著這家店,做好這份味就夠了。」恩慶成的傳人說道。
「糕乾王」這麼些年來一直堅持 2 元一塊,管他買的人再多,這個價也不變。也或許正是他們這種「無所謂」的經營態度,讓西北角早餐店在物慾橫流,物價飛漲的世界裡,以多年不變的價格,既守住了這座城裡的一家家早餐店,也守住了這座城裡家家戶戶的生活。
哏都歷史裡的「吃早餐」傳統
津城起於隋朝大運河,南北大運河交匯之處的「三會海口」始為津。《津門雜記》曰:「天津無沃壤腴田,民多以賈趨利。」歷史上的津門,位於皇城之近則不缺權勢地位,近皇之都卻又遠離朝堂紛爭。依託漕運而開商賈,造就了他們生活無憂的自在閒適之態。正是這種閒適流傳在津門骨血裡一脈相承,促使了他們對生活享樂的追求。吃就是他們的一大愛好之一。
水陸碼頭邊的天津對吃食也有特殊的要求,煎餅果子,卷圈,包子,煎餅這些都是可以邊走邊吃的食品,便捷的餡食深受歡迎;漕運的發展還使得南北雙方的美食相互結合,豐富了天津早餐的門類品種。煎餅餜子就以山東煎餅為基礎, 結合杭州的蔥包燴改造而來,因製作簡單、方便食用受到百姓的歡迎。
在天津,西北角無疑是哏都人心中的一大「饕客聖地」。最早的西北角位於護城河旁,老天津人在護城河邊安貧樂道,自在經商。那時候的西北角菜市場就已經承擔著天津人對美食的需求,後來又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早餐街,將津門早餐風味延續下來。
天津吃食也是歷史悠長。盛行津門不衰的鍋巴菜是煎餅加滷湯香菜等配料製作而成,此乃乾隆南巡時偶然嘗得,因錯把店主名字「郭八」理解成食為「鍋巴」,遂加一「菜」字,稱為鍋巴菜。店主後知其為皇帝,又聽他人傳道:「你的大福來了」,於是把店鋪改為「大福來」,也就有了名揚四海的「嘎巴菜」。
早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頓飯,也象徵著一天的開始。吃早餐在某
種程度上是為新的一天養精蓄銳,做好準備。天津人對早餐格外重視,重視背後是他們對經營生活的細緻。走在西北角,吃上一頓早飯,是把生活過成了日子, 不是當成生存在前行。
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不是鬥轉星移,西北角吃早飯的人守著一塊餅,一碗湯, 就讓生活多了一份趣味。生活在這裡的人守護著一份城市裡的慢節奏,經營著這條街的店守護者一圈兒人的清晨時光,這湊在一起,就是城市裡一道獨特的光點。
作品說明:天津人重視早餐,尤其是老一輩人。在現代都市中,總有這麼一群人,守著一片早餐鋪子,慢慢悠悠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與周圍的高樓大廈比,這些早餐鋪子過於簡陋;與形形色色的都市白領比,這群痴迷早餐的人過於悠閒,但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撐起了一個城市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兒,天津早餐是不容忽視的實體經濟,也正是天津這座城的B面之一。#城市B面#
作者姓名:夏睿哲,楊迪
作者學校:南開大學
活動名稱:經觀大學生訓練營融媒體公益大賽
主辦單位:經濟觀察報社
協辦單位:北京經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誠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現代廣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