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選》 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閻月君等編選
我們的時代在加速度發展,超速行駛,一路飛奔。我希望今天的漢語詩歌能夠呈現出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向度的縱深深入的大信息量的一種狀態,這樣,才可以來更加準確更加形象更加逼真地展現我們被裹挾著的正身處期間的大爆炸式的魔幻現實主義的當下生活。
紅星二鍋頭(網絡資料圖)
從我的這個題目的刪減動作中我想到了詩人楊黎,以及楊黎提出並倡導的廢話寫作。很多人對廢話寫作是有誤解的,這首先是有一種先入為主望文生義的因素,其次我想可能再有就是傳播力的短板以及閱讀的普遍停滯。廢話寫作有個著名的論斷就是「廢除語義」,就比如說我這個題目中朦朧詩的紅星二鍋頭它裡面,紅星就隱含了一種暗示一種比喻一種喻體甚至是一種政治色彩的述求,廢話就是要廢除這種符號化的語義,讓塵歸塵讓土歸土,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讓語言回歸語言,把古老的漢字重新擦拭一新。
獨釣寒江雪(網絡資料圖)
引子
詩歌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詩歌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獨釣寒江雪。
《江雪》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先生為什麼不釣魚?釣魚多好啊,釣個五六條,在大雪紛飛中趕回家,油炸、紅燒、水煮魚、酸湯魚都行,柳宗元是官三代,主要活動在長安一帶,如果在長安城估計紅燒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湖南永州,估計要做成酸湯魚。再喝上幾杯小酒,愜意得很。但是他根本就意不在魚,他釣的是寒江雪。寒江雪是什麼,寒江雪就是一種空無一種虛無,他是在務虛,文學、詩歌何嘗不是務虛,服侍我們內心深處的精神生活。
詩歌,也是孤獨者的自言自語。詩歌是語言文字的蒙太奇。蒙太奇來自法語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運用到電影藝術領域就是拼貼剪輯。在詩歌寫作上來說就是語言文字的重新排列組合。
新青年雜誌(資料圖)
新詩來自於當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917年2月《新青年》雜誌發表了胡適等人的白話詩,這個閥門一打開一下轟隆隆,勢不可擋,到今天,一百年了。當時白話詩的美學向度和創作理念主要就是被尊為「詩界革新導師」之稱的黃遵憲提出的「我手寫我口」 就是說將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這也正好與胡適先生倡導的自由主義吻合,胡適先生的自由主義主張包容,主張求同存異。所以也可以說白話詩在當時主要承擔的時代意義與文學功能就是自由,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是思想啟蒙,是自我意識覺醒,是人性的解放,是迎接和擁抱現代文明。
黃遵憲(清朝著名外交官,被日本人譽為最有風度和教養的外交官。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資料圖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白話詩的這幫急先鋒們的出生年份。胡適生於1891年,胡適先生是中國新詩的帶頭大哥。劉半農生於1891年。康白情生於1896年,徐志摩生於1897年。這幾位都是上個世紀的90後青年才俊。
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袖、《新青年》雜誌編輯、駐美大使、193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946年任北大校長,曾翻譯都德、莫泊桑、易卜生作品。學術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1948年冬離開北平去往南京,傅作義專派士兵護送至南苑機場。)資料圖
徐志摩(按現在的說法徐志摩是富二代,家裡是開錢莊的,就是現在的私營銀行。新月派領袖人物,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現在浙江海寧辦有徐志摩短詩大獎賽)資料圖
劉半農(奇人,語言天才,第一位翻譯高爾基的人,還翻譯了託爾斯泰、安徒生、屠格涅夫、狄更斯以及小仲馬的《茶花女》等人作品。《新青年》雜誌編輯,主要撰稿人,倡導白話文,漢字與漢語拼音以及戲曲改革的推動者,他的《半農談影》,是中國第一部探討攝影藝術的著作。曾組織文物考古,民歌收集,辭書編寫,方言整理等,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弟弟劉天華,小其四歲,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二胡鼻祖。)資料圖
戴望舒(雨巷詩人,翻譯家,曾翻譯了大量法國象徵主義詩歌)資料圖
李金髮生於1900年,俞平伯生於1900年,穆木天出生於1900年,廢名出生於1901年,戴望舒生於1905年。這幾位都是00後。
其他的詩人陳獨秀出生於1879年,魯迅出生於1881年,劉大白生於1880,沈尹默出生於1883年,按下不表。
今天在座的都是90後,我要說中國新詩的未來必是你們,毋庸置疑,加油,拜託了。
資料圖
先說兩件這幾天剛發生的事。
第一個就是甘肅省文聯搞的第三屆甘肅詩歌八駿評選,有八位詩人入選,在八位詩人的入選感言中我注意到一個詞,非常扎眼,說是甘肅是個詩歌大省,這是啥意思,有點嚇唬人,感覺一下子跳躍穿越到了畝產萬斤的年代了。我們內蒙是羊肉大省我們四處嚷嚷了嗎,要低調。。其實這就涉及到了詩歌視野的問題,君子要懷德啊,忘了嗎。話說回來,我們寫詩不能被鄉土情結捆綁,寫詩既要心懷天下放眼蒼茫,同時也要向內心的精神世界深入探險,去觸摸人性的至暗至鋼至柔與生命的大歡喜。畢竟,詩歌與愛與善與自由與寫作終將救贖自我。
資料圖
第二個就是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剛剛於昨天揭曉,五位詩人獲獎。新聞一發出我看到吐槽的已經刷屏。吐槽的關鍵詞就是:寫成這樣也能獲獎對得起魯迅先生嗎。五位獲獎詩人我有的接觸過有的沒接觸過,作品我是都看過的,尤其安徽的詩人陳先發我早在90年代的詩歌雜誌上就讀過他的作品,很前衛的。他們的作品詩歌技巧上非常成熟了,獨特性,鮮明的個人風格,形式的處理,語言的錘鍊,都沒問題,一點問題都沒有。發到哪家文學期刊上都是頭條的位置。
那問題在哪?別人的問題我沒太關注,我這的問題就是詩歌作品的生命力的問題,所謂的詩歌作品的生命力的問題其實也是個偽問題,我想要說的生命力就是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那種嚎叫式的生命力,就是向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夜晚發出動物兇猛般的人性的呼號。但是,我們無法嚎叫,我們的生活場域無法讓人鬧市呼嘯,無法讓人披髮弄扁舟。
美國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資料圖)
《垮掉的一代》李斯/著 1996年海南出版社,特約編輯:詩人土家野夫
朦朧詩:
我查了一下,資料顯示。1979年3月《詩刊》先後發表了北島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樹》等詩歌。在當時的年輕人和大學生中間迅速蔓延擴散,一些觀念保守的老同志們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猛烈地批評。北大教授謝冕當時寫了一篇文章叫《在新的崛起面前》發表在1980年五月的光明日報上力挺朦朧詩。朦朧詩論戰的初期,當時不叫「朦朧詩」,而是被叫作「晦澀詩」「古怪詩」。1980年8月,《詩刊》發表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從此「朦朧詩」這一帶有調侃意味的名稱開始傳開,爭論升級。1980年10月《詩刊》在北京東郊定福莊的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召開了「詩歌理論座談會」。謝冕、孫紹振、吳思敬等是朦朧詩的堅定支持者,丁力、宋壘、李元洛、丁芒等是堅定的反對者,包括艾青、臧克家等詩壇前輩也是持否定態度。當時圍繞朦朧詩的爭論涉及到大我小我、自我表現、現代派的評價、詩與時代、現實主義的生命力、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關係等等問題。
詩歌評論家謝冕(劉不偉/攝)
可以想像在當時的歷史境況下爭論是非常令人心驚肉跳的,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和階級鬥爭色彩。一不留神又一場運動會隨時呼嘯著迎面砸來。會把朦朧詩砸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還好,時代畢竟是向著好的一面積極的一面義無反顧地行進。1985年11月,由閻月君等人整理編選,謝冕作序的《朦朧詩選》由春風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全書384頁,定價2.35元,之後就不斷加印。全書共收錄了北島、舒婷、顧城、梁小斌、江河、傅天琳、李鋼、楊煉、王小妮、徐敬亞、呂貴品、芒克、駱耕野、邵璞、王家新、孫武軍、葉衛平、程剛、謝燁、路輝、島子、車前子、林雪、曹安娜、孫曉剛,25詩人的191首詩歌作品。
朦朧詩最主要的貢獻我個人認為就是它的顛覆性,像一場兵不血刃的革命,將舊觀念舊思想舊的價值觀轟炸得落花流水分崩離析,將白話詩提升了一個高度,並與國際詩壇重新接軌,開一代風氣之先。還有一個詞來形容朦朧詩那就是——解放。語言的形式的技巧的美學的全面解放。
詩人北島(資料圖)
從朦朧詩與國際詩壇重新接軌角度來說,就是朦朧詩的寫作中大量採用了法國詩人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馬拉美所開創,以及後來的瓦雷裡、奧地利的裡爾克、愛爾蘭的葉芝、英國的艾略特、美國的史蒂文斯等人發展壯大起來的象徵主義流派的寫作技巧,注重詩的觀念的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作品的主題具有隱約性和多義性。時常採用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融入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反諷等多種藝術手段,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表達多層主題,表達複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強化了從能指到所指。
在網絡詩歌論壇時代,很多詩人高喊打倒北島的口號「橫空出世」,還真有點又一次詩歌革命的味道。但是,北島是無法打倒的,也無需打倒,作為一位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詩歌旗手北島的價值和意義不可否定,文學史是繞不開的,誰否定誰就是別有用心。
北島的作品語言偏硬朗導致了詩藝價值的弱化,其實北島也有些繞指柔的作品,比如「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北島」。讀完真的是令人慾辨已忘言。北島後期的散文隨筆我都讀過,沒有留下閱讀的快感和記憶。
詩人舒婷(資料圖)
舒婷的名篇《致橡樹》曾經廣為流傳,很多評論相對趨同化,我個人認為,舒婷當時的女性主義傾向沒有被理論界廣泛的評述,詩中寫到「」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為早期女性主義意義的《致橡樹》有其啟蒙價值。
詩人顧城(資料圖)
顧城絕對是詩歌之子。顧城的天才性是朦朧詩人當中最為突出最為奪目的。顧城的存在超越了詩歌流派超越了時代性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性,他是詩歌的孩子,是宇宙的精靈。顧城的不足之處,今天來看就是作品的體量不夠龐大,沒能形成一個完善的閉環式自給自足的個人體系。說到作品體量我想起了另一位詩人,那就是現供職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詩人臧棣,溫文爾雅的詩人臧棣有著狂野的詩歌野心,他的叢書、入門等系列詩歌的寫作為自己構建了語言的帝國大廈,像一個詩歌暴徒一樣,臧棣正優雅地深入語言秘境的荒島完成一次個人化的風格化的詩歌大冒險。臧棣寫給其溺水而去的兒子的詩,目力所及,我個人認為是目前國內最棒的悼亡詩。
詩人臧棣(劉不偉/攝)
梁小斌(劉不偉/攝)
為什麼要特別說一下詩人梁小斌,梁小斌既是朦朧詩的主要代表詩人也是朦朧詩的終結者,
梁小斌的代表作有《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牆》《少女軍鼓隊》《母語》《在一條偉大河流裡》。
1984年梁小斌提出「必須懷疑美化自我的朦朧詩的存在價值和道德價值」,其間創作《斷裂》組詩亮出了自己的態度與反思。1986年,梁小斌寫了《詩人的崩潰》一文,宣告了朦朧詩的最終解體。弱不禁風的梁小斌能夠鼓足勇氣勇敢地站出來反思朦朧詩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梁小斌後期的思想隨筆可以說非常奇異非常深邃非常驚豔,推薦給大家《地主研究》《獨自成俑》《梁小斌如是說》《地洞筆記》《翻皮球》。《地主研究》《獨自成俑》《梁小斌如是說》這三本是詩人、學者葉匡政當年創辦的合德堂圖書公司推出的,估計現在要到孔夫子二手書網店上淘。《地洞筆記》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出版的,責任編輯是張豔玲。《翻皮球》是由詩人、作家張小波創辦的鳳凰聯動圖書公司於2013年推出的,估計這兩本京東、亞馬遜還能買到。
詩人、作家、鳳凰聯動圖書公司創建人張小波(劉不偉/攝)
病中梁小斌(劉不偉/攝)
2013年11月11日,梁小斌突發腦梗被緊急送往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搶救,因沒有固定收入和社保醫保,導致難以承受高額醫療費。梁小斌老師是1984年被工廠除名的,在北京期間他曾在詩人、作家張小波創辦的鳳凰聯動圖書公司做一段時間的圖書編輯。當時我正好住在北醫三院附近,我就去醫院陪護了三天,然後我和詩人簡寧、詩人、學者葉匡政在網絡上聯合發起了募捐活動,當時十天內募集了95萬,最後總計募集了將近一百二十萬。梁小斌是一位悲情詩人也是一位精神領域有尊嚴的思想者,令人尊敬。
朦朧詩說到這裡我插一下臺灣詩歌的簡短話題,1983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詩人流沙河編著的書《臺灣詩人十二家》,316頁,定價八毛二。書中收錄了紀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瘂弦、白萩、葉維廉、羅門、商禽、鄭愁予、高準十二位詩人101首詩歌作品及詩人小傳和流沙河的簡評。我應該是1989年看到這本書的,當時一下子就傻掉了,太震撼了,六、七十年代的臺灣詩歌的現代性已經非常完善非常強大,紀弦作為臺灣現代詩歌的開創者他的詩是一種詩與生活的高度融合的生命狀態生命力非常強悍。
流沙河(資料圖)
洛夫、瘂弦、羅門臺灣詩壇三劍客,他們讓臺灣的漢語詩歌寫作真正有了現代性,而且極具詩藝探索價值。余光中、席慕蓉的作品展現了詩歌的另一個面,那就是強勁的傳播力。
第三代詩歌運動
1986年,我十七歲,在我的老家遼寧鞍山,鞍山是個不大不小的城市,在火車站的東北角是鞍山郵政大樓,一樓大廳有個櫃檯零售各種報刊雜誌,我每周都去逛逛,86年快春節的時候我在那買到了一份報紙《詩歌報》,安徽省文聯省作協主辦的,整版整版推出了由詩人徐敬亞、姜詩元等人發起的中國詩歌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六十多個詩歌流派數百家詩歌社團集體亮相,感覺是狼煙四起,戰旗獵獵迎風招展,太激蕩了,太壯懷激烈了。記得最極端的一個人就是一個流派,好像是西川。真實詩歌萬花筒一樣異彩紛呈,非非主義、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他們等等詩歌流派砰砰砰各自為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第三代詩歌運動,而之前成都的詩人趙野等人率先提出了第三代詩人的概念。我那個時候還年輕,看得我暈頭轉向一頭霧水,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年給我印象深刻衝擊力巨大的是詩人楊黎的《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張紙牌》,詩人韓東的《你見過大海》《有關大雁塔》,于堅的《尚義街六號》,李亞偉的《中文系》,郭力家的《特種兵》等等詩歌以及周倫佑的《非非,紅色寫作理論》。詩歌的另一扇大門呼啦被打開了,詩歌從傳統的文以載道,詩言志的束縛中被解放出來,詩歌向著語言的向度一路狂奔,撒了歡了,借用崔健的一首歌名就是: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
詩人西川(劉不偉/攝)
當年的西川現在是中央美院人文學院的院長,有幸在北京期間聽過他的演講,特別的龐雜,天上地下,海陸空,古今中外,一勺燴,視野開闊,閱讀量驚人,融會貫通,大家風範。
詩人韓東(劉不偉/攝)
詩人韓東現在主要是寫小說做電影導演,小說作品有《紮根》《知青變形記》等,導演作品《在碼頭》,賈樟柯監製,峨眉電影集團、十詩人電影、阿里巴巴影業集團等共同出品。上映時間為2017年11月13日。影片獲得第2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和首屆平遙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提名。韓東成功地解決了詩人跨文本寫作的可能。
詩人于堅(劉不偉/攝)
詩人于堅現在推出了自己的散文集,于堅的散文與眾不同,是一種新散文的寫作方向。
詩人楊黎(劉不偉/攝)
詩人楊黎是第三代詩人當中詩藝探索走得最遠的詩人,是先行者也是膽大妄為的詩歌亡命徒。他將詩歌的冷抒情、反抒情、拒絕比喻推到了空前絕後的極致之境。之後他與韓東、何小竹、烏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創辦了橡皮先鋒文學網創辦了,參與極限寫作事件,主編了《橡皮,中國先鋒文學》,我有幸參與了《橡皮,中國先鋒文學》1、2、3、4期的編輯工作,到今年《橡皮,中國先鋒文學》出版了六期,每年一期。作為國內目前為數不多的先鋒文學刊物每期出版都歷經波折,第1期和第3期為公開出版物,由上海讀客圖書公司鼎力推出。第2、4、5、6期為獨立出版。楊黎率先倡導並闡釋了廢話寫作的理念與理論脈絡。作為身體力行的廢話寫作實驗者近兩年以來楊黎堅持每天寫詩五六首不等,這些詩歌作品呈現出了通透與語言魔方的奇幻效果,作為一個永遠的反對派,楊黎這些詩歌作品中的批判的精神更加的令我敬佩,致敬,楊黎。2015年詩人華南創辦的讀客圖書公司推出了楊黎新書《我寫,故我不在 / 一個廢話主義者的廢話語錄》,230頁,定價56元。書中楊黎對廢話理論的梳理達到了哲學的高度,洞穿了從詩歌到語言從語言到世界的重重沉重的大門。
詩歌評論家吳思敬(劉不偉/攝)
詩人車前子(劉不偉/攝)
詩人樹才(劉不偉/攝)
詩人莫非(劉不偉/攝)
盤峰詩會
1999年我三十歲,在北京,當時住在石景山,從事影視方面的工作。盤峰詩會是指1999年4月由吳思敬主編的《詩探索》雜誌社主辦在北京平谷縣盤峰賓館召開的「世紀之交:中國詩歌創作態勢與理論建設研討會」。據說會議現場火藥味十足,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兩大陣營水火不容,劍拔弩張。針對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兩大對立的陣營詩人車前子、樹才、莫非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寫作。我在1999年忙的關注詩歌比較少,對於盤峰詩會不是很了解,這裡就不評說了,但是詩人車前子、樹才、莫非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寫作的提法對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個人認為,每一位詩人都應該是第三條道路上的寫作者,繞開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的寫作模式與寫作狀態,讓生命徹底敞開,迎接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新詩歌寫作以及全新的價值觀,像迎接滾滾烏雲中射出的一束強光。
《下半身》創刊號(圖片由北京漢語詩歌資料館提供)
下半身寫作
2000年左右,我三十一歲,在浙江紹興和山東的臨沂做生意。這一年詩人沈浩波發起了下半身寫作。對於下半身寫作的很多誤解估計都來自於望文生義和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下半身寫作強調的是寫作中的「身體性」,打開生命之門,釋放真實的生命力,展現一種野蠻生長的力量。就像當年美國詩人惠特曼大聲喊出的詩句「我歌唱帶電的肉體,我的身體就是我的詩篇,我的身體就是我的靈魂」。我們來看看下半身寫作幾位主要成員的資料。
詩人沈浩波(劉不偉/攝),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詩人尹麗川(劉不偉/攝),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
朵漁(資料圖),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巫昂(劉不偉/攝),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當代文學碩士。
南人(劉不偉/攝),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師江(資料圖),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六個主要代表詩人,五個中文系,一個西方語言文學系。從這個蛛絲馬跡中我得出的結論就是,下半身寫作其實是從文學老邁的內部發動的一場寫作大暴動一次狂歡式的勝利大逃亡,是一次文學內部的強行突圍。對,就是突圍。
肖魯(資料圖)
下半身寫作的意義可以和198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上肖魯的參展作品《對話》
一樣具有著先鋒前衛的歷史的藝術的價值。肖魯是打響了美術界的槍聲,而下半身寫作是打響了詩歌界的炮聲,轟隆隆,轟出一番別樣天地。
詩江湖網絡論壇時代
2004年我再次重返北京,從事影視行業,這一年我在工作之餘登陸了詩江湖詩歌論壇,哇,太熱鬧了,天南海北各路詩人會盟網絡。吵架的、辯論的、較真的、插科打諢、寫的好的,寫的不好的,會寫的,不會寫的,剛起步的,看熱鬧的,起鬨的,吃瓜的嘰裡呱啦嘰嘰喳喳像是一腳邁入了花鳥魚蟲大市場,詩歌網絡論壇時代是一場全面寫詩的狂歡式大爬梯,雖然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是它真正完成了白話詩寫作的普及性與強大的傳播力。讓詩意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交叉跑動交叉感染,完善了詩歌歷史進程的腳步。登陸詩歌網絡論壇後我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同時也在線上結識了一大批年輕有為才華橫溢詩人他們是:不識北、消除、李九如、袁瑋、大凱、楊海明、淺予、霍小智、方閒海、而戈、張羞、小虛、張三、叫獸、橫、下午、朱坤、盛華厚、王那廝、阿呆、陳曉、李龍剛、王小波、阿齊、範兒、郎啟波、心地荒涼、餓發、劉二曼、張小樹、巴文豔、李飛駿等等,在線上我們互相閱讀彼此的作品,在線下我們成為好朋友,把酒言歡,樂此不疲。那真是白衣飄飄得年代,非常美妙,仿佛世界已經大同了,沐浴在光芒裡遲遲不肯甦醒。
微信詩歌群
微信詩歌群生活指北
2017年5月,還刮著刀子風的呼和浩特,我光榮地加入了一個內蒙詩歌群,真好,到家了。
其實,詩可群,詩亦不可群。如果大家和而不同那我認為詩是可以群的。話說回來,如果大家同而不和那詩就不可群。問題的核心是以己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我必須要說但是,以己所欲也要勿施於人。這就又牽扯到了包容的話題,包者,包裹也。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包裹的,絕對的真誠是不存在的也是完全不靠譜的,就像真理。或許也就是距離產生美吧,因為距離忒近會產生摩擦,摩擦起火,紙裡是包不住火的哇。容是什麼,容,盛也。銀碗盛雪,相互輝映,然後才是包容才是海納百川。細化了或許會亮堂了,亮堂好哇,亮堂了就開闊,開闊到宰相肚子裡能撐船,此船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此船可航七大洲八大洋,此船可快可慢可漂可泊可達彼岸,因為,闊可達遠,比遠方還遠。一個一百多人的微信群如果需要站隊表決表態,階級鬥爭累疊復疊累,我想這會不會是可悲哀的。
思想不統一才是正經事,不統一的思想創作出來的詩各摯己幟迎風而獵獵,異彩紛呈,各溢意蕊,百味各歡,重要的是,遙相呼應。我支持他採菊東籬下,我支持你刀槍西奔突,這或許又應了那句百年老雞湯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表達的權利。甭管你西他東,無問西東,這自知的冷暖南綠北黃,而暮色四合時分,那南來的北往的都具是湮滅於這茫茫夜色中,模糊於歷史的光影裡隨風搖曳,飄散。
包容好不好我不關心,相安無事是可行的。相安無事讓人看上去優雅,優雅了也就從容了。從容多不容易,在這你懂我懂的時代,敢是一種勇氣,勇於不敢為什麼不是。
青山在北,陰山東西奔突,在呼和浩特的穹廬下,喝酒這種事是靠譜的,烤羊腿更加值得信賴。燈紅酒綠中的絕望是一種力量。
90後詩人
90後詩人,我只選取了幾位,雖然有獲一等獎的作品,但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文無第一。選這幾首作品的目的不是譁眾取寵,主要是我想為大家多打開幾扇窗戶,讓大家看到不同的天地,不一樣的色彩,不一樣的味道。
詩人淺予(劉不偉/攝)
90後詩人淺予
作品《此物最相思》
我的乳房
你愛不釋手
我知道
它手感好
彈性也大
你喜歡用雙手抓著它
還總是說
如果能把它隨身帶著
該多好啊
我說是啊
天涯兩隔時
此物最相思
簡介:淺予,1990年出生,河北人,大學所學專業為財務審計。
詩人莊凌(劉不偉/攝)
90後詩人莊凌
與母親一起洗澡
莊凌(筆名:夏小風)
在澡堂的更衣室我迅速脫光了衣服
母親卻行動遲緩如老麻雀縮著翅膀
母親瘦得只剩下了骨架
乾癟的乳房如空空的袋子
那些乳汁,那些糧食,那些溫柔
都被時光揮霍一空
母親年輕時也是村裡的美人
在正月的戲臺上與一群大姑娘跳舞
一直跳到搖曳的紅高粱地裡
母親背對著我默默地洗著
我也把身子背過去
不敢看母親衰老的身體
那是我的明天,隱藏著死亡的氣息
「凌兒,我給你洗背」
母親轉過身來,她鳥爪一樣的手指
在我光滑的肌膚上溫柔地擦過
帶給我一種男人撫摸時的快感
我為這種快感感到一絲羞恥
我也轉過身來,給母親洗背
心就一陣酸澀,我看見大理石的花紋
(第五屆包商杯全國在高校徵文大獎賽詩歌組一等獎作品)
簡介:莊凌,曾用筆名夏小風,90後,戲劇理論研究生在讀。在《人民文學》《詩刊》《鐘山》《十月》《大家》《星星》《青年文學》《中國詩歌》等發表組詩,參加《人民文學》第三屆新浪潮詩會2014中國星星大學生夏令營,揚子江2016年度青年詩人獎,獲第五屆包商杯全國高校文學大賽詩歌一等獎,首屆華語青年作家。
詩人蠻蠻 資料圖由蠻蠻本人提供
90後詩人蠻蠻
作品《赫本是個好姑娘》
倪廣慧(筆名:蠻蠻)
我把手機裡的圖片放給姥姥看
奧黛麗•赫本在非洲
背上一個瘦如骷髏的男孩
把赫本的話念給姥姥聽
要擁有苗條的身材
就要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
姥姥想了一下 鄭重其事地對我說
赫本是個好姑娘
但是你
給我好好吃飯
(第六屆包商杯全國在高校徵文大獎賽詩歌組一等獎作品)
簡介:倪廣慧,筆名蠻蠻。漢族,1990年生於山東蘭陵,現就讀於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詩歌作品散見於詩歌網、《橡皮》等刊物。豆瓣作者。
資料圖由吳冕本人提供
90後詩人吳冕
《親愛的》
親愛的
昨天晚上我夢見了你
但實際上在夢裡
也沒有具體地發生什麼
你甚至沒有出現
我夢見了
一種白蒙蒙的物質
它包圍了我
讓我不能呼吸
又讓我覺得滿足
我知道
那就是你
《計算題》
一家人吃年夜飯
我去廚房數筷子:
大舅一家三口
二舅一家三口
我們一家三口
外爺一家兩口
減去因心肌梗塞死去的外婆
再減去因肝癌死去的大舅
3乘3加2減1再減1
……
等於9
小心翼翼地數出18隻筷子
我滿懷敬畏之情
又突然覺得數筷子這件事
竟然變得如此神聖
2018年第八屆包商杯全國高校徵文詩歌組一等獎作品
簡介:吳冕,90後,現就讀於長安大學,
總結:
寫作,法無定法。可以大江東去,可以小橋流水;可以點線面,可以賦比興;可以重金屬,可以繞指柔;可以見招拆招,可以跨文本混搭。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練就自己的風格化的有標識性的文學的降龍十八掌。
和平年代,生活境遇中的苦難相對來說是少、輕、微,而我們內心的困境無邊無際。強壯你的內心世界,讓那充盈的慈悲的心伴你飛渡這靈魂的煎熬。內心的充盈離不開文學的滋補,文學正是這份充盈的源頭活水。
作為口語詩寫作,大段敘事沒問題。倒敘、插敘、平鋪直敘都沒問題,閒來之筆也沒有問題。只要你有拿捏有推敲有節制,都迎刃而解。有些作品的大段敘事為什麼會出現語感偏硬的閱讀小礙,(北方寫作者比較明顯一些)這估計是普通話和普通話思維在書寫中感染並傳播的一種語言病毒的緣由。普通話偏書面語言,會有語感的一本正經。為什麼不嘗試方言的介入,方言的介入不是說你整幾句土話村言,飆幾聲俚語鄉音,不是的。方言介入的根子在「方言思維」(楊黎語)的介入,估計會更接近口語的市井味道也就是生活化。
口語寫作不僅僅是解決敘事的技術問題,更要緊的是解決詩意拓展的問題也就是文學性或者叫張力的外延,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沒有文學性,敘事再漂亮語感再好,終究是單薄。當你的能指和所指交叉交融,別有洞天。
好的口語寫作其內在元素根本不會刻意拒絕意象、象徵、隱喻、言他、抽象、通感、抒情、冷抒情、反抒情、荒誕、解構、能指、所指等等現代詩的基本技法,它們就應該蟄伏期間蟄伏於字裡行間蟄伏於細節情節。靜悄悄,不喧鬧不輕佻,只會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一樣幽顯其質。
大道至簡也許是現代詩口語寫作的終極方向。一時性起的即興,慵懶的信手拈來,那是真假象,沒有天生異稟沒有曠日持久的真功夫你還真拈不來。繁稠有術,素簡難工。當你入素秉簡,然後抱樸守拙。抱樸守拙更接近於大象無形,接近於道,道有玄機,玄機即詩。
詩的小秘密有很多,就潛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洗衣做飯上班逛街的每一個瞬間裡。古人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裡就能破譯詩的小秘密。禪家亦有言: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裡也藏著詩的密電碼,是詩的,也是生活的。其實,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詩的呈現。必須呈現,詩的呈現。
很多寫作都趨同於噱頭、說狠話、政治波普、裝神弄鬼、段子式寫作,這些都將是歷史長河中的泡沫和泥沙,弗羅斯特曾經說過「一首詩,始於喜悅終於智慧」。他說的不是抖機靈。
詩言志,但這個志是看不見摸不著遠遠的一團團晨霧那或許更接近於氣,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也可以理解為善意。善意是暖的。寫作中我們所觸及的事與物、物件、情緒,情感、節奏、景深、意境都需要重新擦亮或者乾脆我們來重新命名。擦亮了也就嘹亮了,讓詩嘹亮起來。詩是有聲音的,現代詩的音樂性不是平仄韻腳。音樂性從何而來,節奏,輕重緩急,語氣驅動,語感緊隨其後。
所見即所得,儘管寫你的,尊內心而行。新詩從兩隻蝴蝶煽動翅膀的瞬間就呈現了自身的核心氣質——自由,我手寫我口,自由不是胡來自由有自由的規矩,自由有自由的不自由。天地有大詩,取之有跡,又法無定法。
寫詩,學會分行分段,像中國畫一樣學會留白,像電影的空鏡頭一樣緩解敘事的緊張感,像布萊希特一樣用戲劇的間離效果讓詩歌生成一種美妙的陌生感。儘可能地少用比喻、成語以及因為所以而且但是或者也許,你是在寫詩不是在寫公文。
詩,螢螢若有光。漢語多麼美妙。當語言偏離了實用主義,詩立現。是的,你所說的抒情就是實用主義。在詩的博闊裡,抒情不值一提。詩,寂靜有聲,讓我們在語言的迷宮裡加速度逆行。
謝謝大家。
本期編輯:趙美淇
(推送素材取自96微信編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