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是為什麼呢?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古人把冬至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數》云:「冬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致福也」。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所以在冬至那天修福,也有一種福報增長的寓意。
另外,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古代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沒返沒祖宗」,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許多地區也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冬至將至,如果我們遠在他方無法回家,也可以憑藉至孝至誠之心為長輩、先人念念經、祈祈福,以念恩、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