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提煉

2021-12-27 策斬

大家好,上周分享了《如何精確快速地找到策展資料?》,本文是這篇文章的續篇。

搜集完資料以後,我們接下來怎麼辦呢?

資料是怎麼整理、分析並提煉成主題的呢?

有沒有具體的工作方法可借借鑑呢?

好的,開始本次分享:

除了自己找到的資料,很多時候,你還需要和其他人進行資料對接。

方案對接非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有時甲方圖方便,直接將某資料發給了項目經理、銷售或策劃,而他們無法第一時間分享時,時間一久,每個人手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資料夾,然後……

「噫,你這個資料是哪裡的?」

「唉,你的目錄不是最新的啊」

「靠,你早不給我」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現象,我建議採用的是資料統一接口制及統一管理制,即

1.       統一資料接收與發送者,一般是項目經理。

2.      統一資料整理與歸納者,一般是展示策劃。

3.      所有人從甲方處獲取的資料或自己收集的資料統一發送給項目經理。

4.      展示策劃僅從項目經理處獲取外部資料。

5.      建立項目資料唯一庫,資料庫的建立與管理只能由展示策劃實施。

採用了這個方式之後,我們可以保證:

1.       資料渠道的唯一性,資料不會散失。

2.      資料庫的唯一性與完整性。

資料搜集和對接過程中,我們把資料放在一起就行了嗎?不夠的,還要對資料進行整理,把真正有用的東西抽取出來,我們需要的是有效資料,所以資料並不是越多越好。

我建議的工作方法是:

1  約定文檔命名格式

比如:

1)     標準名稱

館名:某某博物館

縮略名:某博

2)    文件夾命名方法

每個內容點匹配唯一內容點標號;

每個內容點匹配唯一文件夾;

與策展大綱完全一一匹配;

文件夾名稱:首字母+_+項目名稱+_+分項名稱+_+事項+_+團隊名稱+日期;

如:M_某博物館_資料合集_策斬_20200315

 3)    文件命名方法

項目名稱:首字母+_+項目名稱+_+分項名稱+_+事項+_+團隊名稱+日期;

如:M_某博物館_A1-1消防發展史_多媒體影片腳本_20200315

 

在具體操作中,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只要方便大家記憶與操作即可。

2  建立文件夾目錄樹

建立從一級標題到內容點的完整樹型邏輯文件夾,為你的資料建一個合適的屋子。

3  文件歸檔

將找到的資料,一一對應地放入對應的文件夾;

 

這樣的具體做法有什麼好處?

1.       資料細分後,可以快速地找到資料。

2.      方便團隊成果快速找到你最新的創作成果。

3.      不同創作者的同一項目資料,可以直接複製合併。

實踐證明,這是非常高效的工作方式。

再接下來,是資料的提煉,具體說的是資料的:閱讀、分析與理解。

有人說,閱讀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嗎?

三天喝一瓶茅臺你會很幸福,一天喝三瓶茅臺你……會很心痛。

有一個大家常問的問題:你為什麼能從這麼多資料當中快速找到其中的邏輯?

這其實是一種學習習慣和長期積累的結果。

唉……又是積累啊,是的。

那有沒有比較快速的辦法呢?

兩個方法送給大家:

無窮到零,就是奧卡姆剃刀:無必要,勿增實體。

比如一開始我們可能整理出幾百G的文檔,經過閱讀後,我們會將其中關聯不大的刪除或移動到備用文件夾裡,這時高效而準確的資料可能只剩下十幾個G了。

然後在剩下的資料裡,我們進一步縮減,資料閱讀過程中,請思考一下,這個文件所描述的會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嗎?如果有幫助,我們可以將它們記錄在一個文本裡;

在經過許久的閱讀後,你會積累一個閱讀筆記

你的閱讀筆記現在像一個雜亂無章的軍隊,好的,現在你可以按照最簡單的邏輯,將它們分好類,排好隊,比如時間邏輯,包含較邏輯,並列邏輯等。

排好隊後,重新思考這些文本有沒有其他的邏輯關聯,如果有,將它們寫下來;

重複這個過程;

資料將越讀越薄,主題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說上面這種方式是打陣地戰,會很費時間和精力,那有沒有更加高效和非常規的方法呢?

有的,那就是進入「心流體驗」狀態。

 「心流」大家並不陌生,是一種全身心的,忘我的投入感受。在這種氛圍裡,你不知道時間的流逝,你文思泉湧,妙語連珠,一個小時的工作效率比一天都還高,完成後,你會覺得渾身舒坦,心理愉悅。

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就好像是把你自己糅合進了你的作品裡。

那,怎樣進入心流狀態呢?

可能是一杯咖啡,可能是一杯茶,可能是一句打動你的話,可能是一段音樂,也可能是一次冥想,方式有許多,但都基本包含兩個要素:

其一:獨立思考和判斷

只有豐厚的土壤才能長出最美的花朵。

你的閱讀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你的土壤是什麼樣的。

這個深度和廣度即包含你對項目資料的閱讀,更包含你過往的學習和思考積累。

所以你看,討厭吧,又是這兩個字:積累。

關於積累,我並不分享太詳細的技巧,而是把本源的三句話送給大家。

將自己變成一個可以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人。

其二:突然的契機

把思考推向極致的過程有時候是非常痛苦而漫長的,而有時候只要一瞬間,就像靈感一樣,你刻意去尋找時,哪裡也沒有,你不刻意時,它卻會悄悄來敲門。

所以,這個契機,說不清,求不得。

分享我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用更海量的信息來進行靈感激發,用更多的檢索和閱讀來倒逼自己;

方法二:碰到瓶頸時,放下,做點別的事,等待靈感的到來;

 

以上

後記

 

在2016年冬天的某一天,我開始了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寫作與分享,沒想到,從第一篇文章到現在,一寫就寫了五年,前後積累了大約二三十萬字。

關於分享,其實也有許多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自己寫好了放在那不就好了,拿出來給別人看,都學會了不是搶你飯碗嗎?

我做分享,大約是受到了許多人的影響,比如從小得到的教育,比如大學時期遇到的很棒的師長,畢業後一路遇見的優秀的靈魂。

我至今仍然記得他們給予我的善良,他們都在向我傳遞一個信息,做個熱心的人,做個善良的人,做個好人,你會快樂。

當然也有一部分私心,分享其實是逼迫自己變得更好的一種方式,都公開了,你和我就得不斷超越之前的自己,這幾年下來,行業發生了一些變化,而我,沒有變禿,但也更強了。

回到文字上,這些文字有些是以隨筆的方式記錄的,有些是以問答的方式,都是在這五年時間裡碰到具體問題,或想到問題的具體記錄,但因為時間跨度比較大,文章前後的邏輯關係是有點散亂的,簡單說,寫的很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讀起來不成體系,理解起來不方便。並且有一部分描述有些不夠精準,因此大約兩年前決定統稿,前後大改了三四次,小修了十來次,刪除了十多萬字,終於覺得是理順了,可以拿出來跟大家見面了。

我對這本書的定位是:一本給策展新人們的書。

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非科班因素,跨界進入策展行業是吃了很多苦頭的,希望這本書能給策展新人們一些路徑、方法和希望,二是很多理論其實是我自己總結的,在將來實踐的過程中有可能還會改變或進化,所以也給自己留下更大的進步空間。

因此最近停更了近兩個月,一方面確實項目比較忙,另一方面,在業餘的時間,細化這本書的細節。

所以你會發現,最近我寫的文字又回到了一些「小問題」上,比如上周的《快速精確地找到你的資料》,還有這周的《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提煉》,其實就是在重新整理之前文章的不足,刪減或擴寫,將它們寫得邏輯更通順些,更易懂一些。

所以你會發現,剛才上面這篇文章的文字好像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但好像又有點不一樣。

在成書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之前許多沒有講到或沒說透的,我會將它們寫成一些獨立的小文章,逐步發出來。

另外,本想模仿混子曰,畫些有趣的漫畫配合文字,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漫畫家(又要懂展覽,又要懂繪畫,還要有時間),後來又想乾脆以信息可視化文字的方式來做圖,但難度比我想的大許多,所以圖形化寫作的方式只能放下,暫時先將文字版付梓。

最後,我想邀請十位策展小白參加這本書的審稿會。

為什麼是小白,因為這是一本寫給他們的書,所以我會為這十位新人講解我的策展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的反饋,拾遺補漏,讓這本書描述更精確,更易懂,另一方面,講解的過程其實是培訓的過程,可以讓十位小白入門或者進階,一舉兩得,嘿嘿。

這個審稿會會在上海,時間大約兩個整天,具體哪個周末?還不確定,但會在春節之前。

當然,這個過程同樣是公益的,有興趣的新人們可以加我的微信號和我聯繫。

另外,如果有合適的出版社,也希望大家能夠推薦給俺啊。

策展人:葉秋

微信號:yeqiu4766314

相關焦點

  • 策展課II 策劃案① | 王澈:觀眾策展
    —「策展課Ⅱ:一個館群的抽樣案例」與「策展課Ⅱ:故事與結構」。第一階段(2020年12月30日——2021年3月10日):在「策展課」項目本身的展覽上不做任何展示調整,維持崔燦燦的布展形式,將四個月展期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個月作為王澈駐留展廳與觀眾討論、收集、整理、製作呈現階段。
  • 首屆「策展在中國」論壇:策展為城市文化及國際交流帶來什麼
    這裡面就需要他提煉出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獨特的認識,包括如何把這個認識通過他的各種手段,運用展呈方式,工匠方式,傳播方式呈現出來。第四,我認為一個策展人要長於藝術批評,因為藝術批評是一個判斷性的工作,策展人要在豐富的感性資料基礎上,作出理論的歸納,同時要形成自我鮮明的批評視覺與觀點。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討策展作為一種倫理的哲學研究專著《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 一本書,解答你關於策展的一切問題
    內容簡介 《策展人手冊》是一本對策展人、策展系學生以及諸多藝術愛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冊,書中詳細展現了策展之步驟,即如何從最初的想法落實到最後的場地,其中涵蓋了策展的相關知識——何為策展、何為策展人、策展人分為哪些類型以及如何策劃一個展覽等問題。
  • 公共新聞、公民新聞、民生新聞、策展新聞、建設性新聞
    今天我們 嘔(zai)心(xian)瀝(tu)血(tou)地整理了一百多道考前必備名解,為大家提煉了最基礎且必備的內容!4策展新聞(Cuartion News)➤ 背景:策展意為策劃、篩選並展示,原本是應用在藝術展覽領域的術語,由專業的策展人從眾多藝術作品中篩選出質量上乘的作品,通過策劃、布展等流程最終將作品公開展示出來。
  • 英國留學新寵——策展專業
    所以英國有哪些學校有策展這個新興專業呢?還是基金會財團支持的真正為了推動藝術發展對時代發出的提問以及實驗性的探索… 那麼英國到底有哪些學校有策展專業呢
  • 新聞生產轉向「策展」模式
    其次,大眾基於社交平臺發掘、排序、分享、評論新聞,這一與傳統新聞生產不同的過程,與其說是為刊出(publish)新聞,不如說是在公開(publicize)新聞,布倫斯將此概括為「協作性新聞策展」(collaborative news curation)。
  • 走進curator,津橋帶你解析英國策展專業
    隨著當代藝術界的興起與不斷發展,「策展人」這一職業逐步走入人們眼中,策展專業也逐漸受到學生們的重視。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解析英國的策展專業。  策展專業的全程叫「視覺藝術與策展研究」,包括了博物館學、藝術史、藝術批評以及藝術管理等等相關專業領域,在研究生階段的課程主要涉及:視覺藝術、出版設計、大眾傳媒與理論、當代藝術史等等。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
    2019年12月1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召開。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搭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在中國」論壇亦是第二次在中國文化藝術領域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以此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
    2019年12月1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召開。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不僅與藝術展覽相關,亦在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策展在中國」論壇的舉辦,旨在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從而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設計創造新生活(策展手記)
    目前,關於「設計展」的形態有很多種,既有行業主辦的工業設計展,旨在推動製造業發展;也有商貿機構主導的博覽會性質的設計展,致力於促進設計的智慧財產權交易和大眾消費;還有以高等藝術院校為主舉辦的概念性設計展,目的是探索未來設計的可能性。
  • 策展在中國:5G時代 策展人在關注什麼?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2019年12月1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召開。
  • 【策展在中國】基於中國現實的當代藝術策展實踐
    「策展在中國」論壇自2018年開設以來,前兩屆活動均取得了良好的業界反應和廣泛的社會反響。繼第一屆論壇提出「建立中國策展學」的理念、第二屆論壇聚焦「策展與時代」的命題之後,2020年「策展在中國」論壇在湖南美術館舉辦,選擇了具有較強學術關注度和現實意義熱點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作為議題,以期達到拓展和深化中國策展學的研究目的。
  • 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2020-09-15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招募青年策展項目
    本屆雙年展特別設置策展人提名板塊和青年策展項目板塊,兩個板塊共同構成展覽的主題展;這是對雙年展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創新。  青年策展項目鼓勵具有原創性和實驗性的展覽方案,呈現多角度的觀察和多元化的思維,讓奇思妙想的創意靈感在「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的現場迸發出閃耀的光芒。現面向全社會招募青年策展項目。
  • 藝術展覽已經進入了「策展人時代」
    與常設策展人相對應的,是「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也就是說他(她)的身份是獨立的,是不依賴於任何藝術機構的,他(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理念和展覽觀念來完整策劃組織藝術展覽的專業人士。那麼,獨立策展人是如何產生的呢?誰又是第一位獨立策展人呢?為什麼說現在是「策展人時代」?
  • 陳源初:獨立策展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尤其是今年3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CAFAM雙年展,將主題定為 「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並選取了六所國際藝術院校的策展專業學生作為此次雙年展的策展人,將策展人推到臺前,成為主角,這是藝術界的第一次。那麼策展人在受推崇的情況下,這個20世紀的「舶來品」在國內發展如何?當下策展人在展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面臨什麼樣的現狀呢?策展人是什麼人?
  • ——對「研究型策展」的思考
    在這個泛策展時代,看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策展人,其實從內到外都面臨著種種困境——這大概源自策展的一種永遠存在的潛力及其難以被精確定義的特徵。策展的工作遠遠超過「做展覽」這件事,但方法論卻頗為鬆散、因人而異。作為一種「在地性」非常強的實踐,引導策展行動的是一種包含廣度和深度、全局與細節的思考。研究,幾乎是每一個展覽的起點,但研究的起點是什麼?方法與過程將如何影響策展的行動?
  • 我在英國開了一家策展公司
    然而剛剛過去的三月便是我人生的轉折點,首先是我收到了兩所院校的錄取信——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 (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 的藝術管理專業 (MA Art Business) 和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藝術史專業 (MA History of Art),其次是我和一位合伙人一起在英國開始了自己的策展企業。
  • 作為「藝術作品」 的策展
    更重要的是,它將策展「藝術作品化」的理念做了幾近完美的演繹。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共同感懷,促成了這項藝術創作和策展合作。 此次展覽場地被安排在澳門八景之一——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的一棟薄荷綠色的葡式小洋樓內首層,空間面積不過近百平方米,而且形狀並不規則,由於建築結構的原因,不僅有立柱在前,而且正中間凸出一面牆,使得可利用的展覽面積俯視圖大概為一個「凹」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