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周分享了《如何精確快速地找到策展資料?》,本文是這篇文章的續篇。
搜集完資料以後,我們接下來怎麼辦呢?
資料是怎麼整理、分析並提煉成主題的呢?
有沒有具體的工作方法可借借鑑呢?
好的,開始本次分享:
除了自己找到的資料,很多時候,你還需要和其他人進行資料對接。
方案對接非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有時甲方圖方便,直接將某資料發給了項目經理、銷售或策劃,而他們無法第一時間分享時,時間一久,每個人手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資料夾,然後……
「噫,你這個資料是哪裡的?」
「唉,你的目錄不是最新的啊」
「靠,你早不給我」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現象,我建議採用的是資料統一接口制及統一管理制,即
1. 統一資料接收與發送者,一般是項目經理。
2. 統一資料整理與歸納者,一般是展示策劃。
3. 所有人從甲方處獲取的資料或自己收集的資料統一發送給項目經理。
4. 展示策劃僅從項目經理處獲取外部資料。
5. 建立項目資料唯一庫,資料庫的建立與管理只能由展示策劃實施。
採用了這個方式之後,我們可以保證:
1. 資料渠道的唯一性,資料不會散失。
2. 資料庫的唯一性與完整性。
資料搜集和對接過程中,我們把資料放在一起就行了嗎?不夠的,還要對資料進行整理,把真正有用的東西抽取出來,我們需要的是有效資料,所以資料並不是越多越好。
我建議的工作方法是:
1 約定文檔命名格式
比如:
1) 標準名稱
館名:某某博物館
縮略名:某博
2) 文件夾命名方法
每個內容點匹配唯一內容點標號;
每個內容點匹配唯一文件夾;
與策展大綱完全一一匹配;
文件夾名稱:首字母+_+項目名稱+_+分項名稱+_+事項+_+團隊名稱+日期;
如:M_某博物館_資料合集_策斬_20200315
3) 文件命名方法
項目名稱:首字母+_+項目名稱+_+分項名稱+_+事項+_+團隊名稱+日期;
如:M_某博物館_A1-1消防發展史_多媒體影片腳本_20200315
在具體操作中,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只要方便大家記憶與操作即可。
2 建立文件夾目錄樹
建立從一級標題到內容點的完整樹型邏輯文件夾,為你的資料建一個合適的屋子。
3 文件歸檔
將找到的資料,一一對應地放入對應的文件夾;
這樣的具體做法有什麼好處?
1. 資料細分後,可以快速地找到資料。
2. 方便團隊成果快速找到你最新的創作成果。
3. 不同創作者的同一項目資料,可以直接複製合併。
實踐證明,這是非常高效的工作方式。
再接下來,是資料的提煉,具體說的是資料的:閱讀、分析與理解。
有人說,閱讀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嗎?
三天喝一瓶茅臺你會很幸福,一天喝三瓶茅臺你……會很心痛。
有一個大家常問的問題:你為什麼能從這麼多資料當中快速找到其中的邏輯?
這其實是一種學習習慣和長期積累的結果。
唉……又是積累啊,是的。
那有沒有比較快速的辦法呢?
兩個方法送給大家:
無窮到零,就是奧卡姆剃刀: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比如一開始我們可能整理出幾百G的文檔,經過閱讀後,我們會將其中關聯不大的刪除或移動到備用文件夾裡,這時高效而準確的資料可能只剩下十幾個G了。
然後在剩下的資料裡,我們進一步縮減,資料閱讀過程中,請思考一下,這個文件所描述的會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嗎?如果有幫助,我們可以將它們記錄在一個文本裡;
在經過許久的閱讀後,你會積累一個閱讀筆記;
你的閱讀筆記現在像一個雜亂無章的軍隊,好的,現在你可以按照最簡單的邏輯,將它們分好類,排好隊,比如時間邏輯,包含較邏輯,並列邏輯等。
排好隊後,重新思考這些文本有沒有其他的邏輯關聯,如果有,將它們寫下來;
重複這個過程;
資料將越讀越薄,主題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說上面這種方式是打陣地戰,會很費時間和精力,那有沒有更加高效和非常規的方法呢?
有的,那就是進入「心流體驗」狀態。
「心流」大家並不陌生,是一種全身心的,忘我的投入感受。在這種氛圍裡,你不知道時間的流逝,你文思泉湧,妙語連珠,一個小時的工作效率比一天都還高,完成後,你會覺得渾身舒坦,心理愉悅。
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就好像是把你自己糅合進了你的作品裡。
那,怎樣進入心流狀態呢?
可能是一杯咖啡,可能是一杯茶,可能是一句打動你的話,可能是一段音樂,也可能是一次冥想,方式有許多,但都基本包含兩個要素:
其一:獨立思考和判斷
只有豐厚的土壤才能長出最美的花朵。
你的閱讀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你的土壤是什麼樣的。
這個深度和廣度即包含你對項目資料的閱讀,更包含你過往的學習和思考積累。
所以你看,討厭吧,又是這兩個字:積累。
關於積累,我並不分享太詳細的技巧,而是把本源的三句話送給大家。
將自己變成一個可以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人。
其二:突然的契機
把思考推向極致的過程有時候是非常痛苦而漫長的,而有時候只要一瞬間,就像靈感一樣,你刻意去尋找時,哪裡也沒有,你不刻意時,它卻會悄悄來敲門。
所以,這個契機,說不清,求不得。
分享我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用更海量的信息來進行靈感激發,用更多的檢索和閱讀來倒逼自己;
方法二:碰到瓶頸時,放下,做點別的事,等待靈感的到來;
以上
後記
在2016年冬天的某一天,我開始了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寫作與分享,沒想到,從第一篇文章到現在,一寫就寫了五年,前後積累了大約二三十萬字。
關於分享,其實也有許多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自己寫好了放在那不就好了,拿出來給別人看,都學會了不是搶你飯碗嗎?
我做分享,大約是受到了許多人的影響,比如從小得到的教育,比如大學時期遇到的很棒的師長,畢業後一路遇見的優秀的靈魂。
我至今仍然記得他們給予我的善良,他們都在向我傳遞一個信息,做個熱心的人,做個善良的人,做個好人,你會快樂。
當然也有一部分私心,分享其實是逼迫自己變得更好的一種方式,都公開了,你和我就得不斷超越之前的自己,這幾年下來,行業發生了一些變化,而我,沒有變禿,但也更強了。
回到文字上,這些文字有些是以隨筆的方式記錄的,有些是以問答的方式,都是在這五年時間裡碰到具體問題,或想到問題的具體記錄,但因為時間跨度比較大,文章前後的邏輯關係是有點散亂的,簡單說,寫的很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讀起來不成體系,理解起來不方便。並且有一部分描述有些不夠精準,因此大約兩年前決定統稿,前後大改了三四次,小修了十來次,刪除了十多萬字,終於覺得是理順了,可以拿出來跟大家見面了。
我對這本書的定位是:一本給策展新人們的書。
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非科班因素,跨界進入策展行業是吃了很多苦頭的,希望這本書能給策展新人們一些路徑、方法和希望,二是很多理論其實是我自己總結的,在將來實踐的過程中有可能還會改變或進化,所以也給自己留下更大的進步空間。
因此最近停更了近兩個月,一方面確實項目比較忙,另一方面,在業餘的時間,細化這本書的細節。
所以你會發現,最近我寫的文字又回到了一些「小問題」上,比如上周的《快速精確地找到你的資料》,還有這周的《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提煉》,其實就是在重新整理之前文章的不足,刪減或擴寫,將它們寫得邏輯更通順些,更易懂一些。
所以你會發現,剛才上面這篇文章的文字好像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但好像又有點不一樣。
在成書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之前許多沒有講到或沒說透的,我會將它們寫成一些獨立的小文章,逐步發出來。
另外,本想模仿混子曰,畫些有趣的漫畫配合文字,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漫畫家(又要懂展覽,又要懂繪畫,還要有時間),後來又想乾脆以信息可視化文字的方式來做圖,但難度比我想的大許多,所以圖形化寫作的方式只能放下,暫時先將文字版付梓。
最後,我想邀請十位策展小白參加這本書的審稿會。
為什麼是小白,因為這是一本寫給他們的書,所以我會為這十位新人講解我的策展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的反饋,拾遺補漏,讓這本書描述更精確,更易懂,另一方面,講解的過程其實是培訓的過程,可以讓十位小白入門或者進階,一舉兩得,嘿嘿。
這個審稿會會在上海,時間大約兩個整天,具體哪個周末?還不確定,但會在春節之前。
當然,這個過程同樣是公益的,有興趣的新人們可以加我的微信號和我聯繫。
另外,如果有合適的出版社,也希望大家能夠推薦給俺啊。
策展人:葉秋
微信號:yeqiu476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