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的大腦反而比較懶惰,專家:智力與大腦工作效率有關

2020-12-16 百家號

聰明人的大腦反而比較懶惰,專家:智力與大腦工作效率有關

人類有不同的膚色有不同的種族,但是我們的大腦容量基本上就相似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水平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這說明我們的進化速度沒有分別,至少不會出現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那樣大的區別。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國家,有的比較發達,有的則比較窮,這些都會對當地人的智力水平造成影響。事實上人類的智力會受到很多外部條件的影響,而且智力又是表現在多方面的,所以我們想判斷一個人到底有多聰明是很困難的。而我們要研究一個人為什麼會聰明或者為什麼不聰明,我們就必須先搞清楚怎麼比較人們之間的智力水平。

我們知道智力是表現在多個方面的,所以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所以人們建立了一個標準並且把智力水平用數字量化,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測試某個人在完成一些任務時的得分來判斷他的智力水平。這個標準就是IQ。經過數年的完善,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IQ測驗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水平。

既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測驗來知道誰比較聰明。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研究那些聰明的人來找到讓人智力提高的方式。通過各種研究,人們發現智力比較高的人其大腦活動反而並不是很多,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並不勤奮。但是這些人大腦的某些區域興奮度卻更高。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處理問題的速度更快,所以他們的腦細胞並不需要長時間的工作。

當然這個工作效率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人們發現教育能夠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來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IQ能提升1到5點。所以一個地方的教育水平越高,那裡的人就會相對更聰明一些。另外,接受一些智力訓練也能對提高智力有一些幫助。比如一些益智類的遊戲,只不過這種訓練對智力的提升並不大。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人類在後天接受到的關於智力方面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在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長期的訓練會讓我們在應對某種任務的時候有更快的反應,這就意味著你在變得更聰明。

相關焦點

  • 《自然》子刊:聰明的大腦更「懶惰」!科學家發現,智商高者大腦神經...
    聰明人腦袋一定大嗎?可能是。但是聰明人的大腦一定更「勤奮」嗎?那可不好說!近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來自波鴻魯爾大學的Erhan Genc博士研究團隊為我們帶來了一項令人哭笑不得的研究。研究者利用最新的成像方法檢測了志願者腦內的神經元樹突水平,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雖然往往具有更大的腦體積和更多的神經元,但是在思考的時候活動神經元反而比較少[1]!
  • 智力遊戲真的可以開發大腦嗎?
    當下,有很多開發大腦訓練的遊戲或玩具,諸如增強注意力、提升記憶力和信息處理速度、鍛鍊思維力等等。那麼這些遊戲或玩具真的能如廣告所說的那樣,可以開發大腦嗎?  事實上,商家可以隨意宣稱他的產品具有什麼功能。但具體是否有這樣的功能,卻需要嚴格的實驗觀察驗證才能下結論。
  • 教育專家告訴你,鍛鍊大腦、提升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答案出乎意料!
    2016年一場TED演講火爆全網,教育專家洪蘭教授以幽默的語氣,深入淺出地從人類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出發,告訴各位家長,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出一個聰明智慧而且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洪蘭教授看來,運動、遊戲和閱讀是鍛鍊孩子大腦、提升孩子智力最高效的三種方法。
  • 大腦與智力的關係,對天才愛因斯坦的大腦的解剖與探索
    隨著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對人的大腦與智力的關係越來越感興趣。現在有很多研究者都在嘗試去探索與人們智力有關的大腦結構。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人類最偉大的大腦之一——愛因斯坦的大腦給了我們很大啟發。
  • 大腦天生就很懶?掌握這4個方法,讓孩子擁有「最強大腦」
    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其他可能性實在是太懶惰了。每個人都有懶惰的一面。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考慮變得懶惰。實際上,這是正常行為,因為人腦不勤奮,但習慣於懶惰。《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是一本直接觸及人腦的本質並分析大腦運作的書。該書的作者是具有20年實踐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他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
  • 趙衛平:我們自己的大腦懶惰,說的是什麼意思?
    其中一點就是制度、流程,制度和流程都制定好了以後人就不容易動腦子了,那就造成了人大腦的懶惰。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就是即使沒有制度和流程,人也不願意動腦子。這本書我理解的還差的很遠,需要細細的認真的讀。這一節就不繼續講了,先講一點別的。
  • 專家:孩子記憶力差,閱讀背誦困難?多半跟大腦記憶工作原理有關
    因此我們就要從這個源頭出發來了解孩子的大腦記憶原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閱讀障礙的問題。大腦記憶分為長期記憶以及工作記憶這兩個部分。對於一般人來講,或許對長期記憶這個概念會比較熟悉,比如我們會記得一些以前我們曾經重複背過的古詩,這些能夠長期存在我們大腦當中的有效信息就屬於長期記憶。
  • 孕期胎動反映了胎兒大腦發育情況,有這種表現說明寶寶智力突出
    2、胎動比較早胎動一般出現在孕4月左右,但通常都表現的比較輕微低頻,粗心的孕媽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但實際上胎動出現得越早,說明胎兒大腦發育越好。《胎動的秘密》中就有寫到過:「胎兒強勁有力的胎動實際上正是胎兒發育良好的徵兆。」
  • 孩子智力跟大腦大小有關?年齡事關重要,從小抓起
    說起腦子簡直是人全身最忙的器官,不管什麼器官,都得過腦子這關,我們大腦就是計算機,所以大腦特別耗電,重量只佔人體3%,但是耗氧量卻要佔上30%,那問題來了,腦袋大了是不是就更聰明呢?換句話說,是不是頭越大,就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高嗎?
  • 知名專家:孩子睡覺如果有這3個表現,說明大腦發育快,智力不低
    睡覺時身體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全身的成長和大腦發育,因此,睡眠是影響智力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倫敦大學還曾就「睡眠對智力的影響」做過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晚上超過10點還沒有進入深度睡眠的孩子,在智商檢測時分數往往會更低。
  • 神經系統科學家繪製出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
    這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今年二月第四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隨即就引發了學界對於一個更加有爭議的問題的探討——智力究竟是什麼東西?我們如何才能測算出一個人準確的智力水平?  這個聯合研究小組包括了該成果文章的第一作者,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簡·格蘭舍(Jan Gläscher)以及其他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以及生物學的專家學者。
  • 新生兒體重暗示智力的高低?專家:越接近6斤這個數大腦發育越好
    家裡的老人比較迷信,覺得孩子這麼輕很可能智力發育不好,甚至懷疑寶寶以後是低智兒。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人發現孩子真的會出現一些異常舉動。比如孩子經常可能玩著一個東西會發呆,而且一發呆就將近半個小時,家人看了都嘆氣,更加覺得孩子的智商可能有點低,也就不再抱太大的希望,平時也懶得培養孩子。
  • 「最強大腦」裡演的 不是大腦中的最強
    (原標題:「最強大腦」裡演的 不是大腦中的最強) 不用說,江蘇衛視的
  • 根據孩子大腦的使用規律,才能打造孩子自己的專屬「最強大腦」
    垃圾食品、劣質食品、所有化學製品和防腐劑,不僅損害身體,還削弱智力。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飲食結構影響你的智商。食物越接近原始狀態,營養價值越高;食物加工越多,營養流失越多,就越垃圾。對於大腦也是如此。專家建議,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體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飲用相同的飲料,可以交換著喝礦泉水、果汁和其他飲料等。另外研究資料顯示,經常性頭痛和脫水有關。所以,多喝水,以白開水最佳。
  • 你知道大腦的最佳工作時間嗎
    一般來說,人體體溫在傍晚時分最高,因此這個時間段從事機械腦力勞動的效率更高。    人們總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很多成功學導師和養生專家不斷強調早起的重要性,但西班牙心理學家克裡斯蒂娜·巴雷諾指出,對一些人來說,早起未必比晚起更高效。
  • 如何讓工作效率更高,只需讓自己的大腦「走神兒」
    就是掌握了科學的工作節奏,既要會專注工作,又要會走神。一、在工作中「走神」,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我們經常對做事容易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的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樣的人付出的努力遠遠不夠,不會有多大的前途,但真的是這樣嗎?
  • 【天才大腦】20條可以提高大腦利用率的小技巧.
    3.大腦需要休息,才能學得快,記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鐘小睡一會兒再繼續學習。4.大腦像發動機,它需要燃料。大腦是一臺珍貴而複雜的機器,所以你必須給它補充「優質燃料」。垃圾食品、劣質食品、所有化學製品和防腐劑,不僅損害身體,還削弱智力。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飲食結構影響你的智商。5.大腦是一個電氣化學活動的海洋。
  • 幼兒大腦開發專家: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靠閱讀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智力超群,聰慧過人。於是很多家長想方設法來給孩子開發大大腦的潛能。而閱讀也一度也成為很多家長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方式。但美國的神經學家、幼兒大腦開發專家寶拉·斯賓塞不完全認同這種做法。
  • 腦發育專家:大腦發育關鍵期為3-6歲,5個方法,給娃一個超強大腦
    一般數理化比較好的孩子,他的左腦利用得比較好,說明左腦是發達的。·右腦右腦是本能腦,有想像力,創造力、專注力、觀察力等,虛幻的思維能力,右腦主要是通過圖形和影像的方式來記憶,所以也被稱為「圖像腦」。一般在音樂、美術、舞蹈藝術類表現突出的孩子右腦利用得比較好,說明右腦比較到達。人的右腦的存儲量大約是左腦的一萬倍,經研究調查顯示:95%的人都只用了一半的大腦,也就是左腦。因為人們平時用得最多的是右手,右手是被左腦控制的。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左腦用的多,右腦沒有被開發利用。
  • 揭秘《最強大腦》:選手須提前做17頁智力測試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Dr.魏」的背後,還有一個專家團隊和評分體系。在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樓上,記者見到了專家團首席顧問劉嘉教授,請他解密《最強大腦》項目「難度分」的由來。揭秘:選手須提前做17頁智力測試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自信對節目的科學性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