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iPad 作為我大學生活中最主要的學習工具,從我步入大學校園至今,已經陪伴我將近兩年了。
時間來到 2020 年,這一年是如此特殊,我們都飽經波瀾。許多多和我一樣的小夥伴不得不在家上網課。電子化、無紙化學習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同樣的,在這一年我的學習流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逐漸成為了對我而言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
但是,對於許許多多即將購入或者剛剛購入 iPad 的小夥伴來說,這又是一臺如此完美的娛樂設備,想要在 iPad 上心無旁騖地學習著實有些困難。
所以,我想從 iPad 選型開始,以及配件、軟體的選擇再到我的學習流,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幫助大家從零開始,打造 iPad 電子化學習環境。
當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千差萬別,我的經驗只能為你提供部分參考,或許可以幫助你在電子化學習過程中減少打擾、提升效率。
全文約 5800 字,完全閱讀約需要 15 分鐘。
▍文章目錄如果你已經擁有了一套自己的工具,不妨直接從「軟體選擇」或者「我的學習流」開始看起。
▍第一步:你需要一個 iPad在一切開始前,首先需要有一部 iPad。現如今的 iPad 產品線已經分化得十分清晰了,目前官網在售機型分別為:
首先,iPad mini 多年未更新,並且尺寸嚴重限制了使用場景,除非在你的學習流程中有明確且必須由小屏 iPad 來完成的需求,否則不建議購買。
除此之外,其他三款 iPad 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大家的腰包。網上關於 iPad 選購的文章和視頻已經不少了,所以我梳理出了 iPad(2020 款)和 iPad Pro(2020 款)相比於 iPad Air(第四代)缺少或者多出的功能,幫助大家做一個快速的選擇 —— 或許去掉幾個不實用的功能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亦或者某些小提升完全值回票價。
▍第二步:各種配件,完善體驗單有一部 iPad 或許還不夠,各式各樣的配件五花八門,到底哪些是剛需,哪些是智商稅?
✏️ Apple Pencil在我的 iPad「學習流」中,iPad 的手寫筆記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一根好用的觸控筆非常重要。
而各種第三方電容筆無角度、力度感應等,加之本身價格同樣不低,本著「不重複消費才是真的省錢」原則,所以建議對觸控筆有剛需的小夥伴直接選擇 Apple Pencil。
⌨️ 鍵盤、滑鼠鍵鼠是完善 iPad 使用範圍的可選項,並不是必須品,不過有了鍵盤後我大部分的碼字工作會在 iPad 上進行。相比於傳統 X86 架構 MacBook,iPad 便於攜帶,發熱量低,續航較長,著實能提升不少碼字體驗。但是礙於 iPad 軟體限制,其目前並不能完全取代電腦,所以鍵盤、滑鼠並不是 iPad 的剛需配件。
鍵盤我最開始使用的是 Logitech K580 藍牙鍵盤,之後換成了智能鍵盤蓋,便攜性確實進一步提升,但使用體驗的提升不值得這一千多元。
即使是我這種偏愛短鍵程的用戶也覺得智能鍵盤蓋鍵程過短。所以鍵盤建議根據喜好購買,Logitech 的其它產品、Keychron 等或許是更佳選擇。
搭配鍵盤直立使用 iPad 時,反覆抬手觸控屏幕很容易胳膊酸痛,並且 iPadOS 13.4 對滑鼠的適配進一步提升。所以確定需要鍵盤搭配 iPad 使用時,再添置一個滑鼠才是更優的使用形態。
滑鼠我使用的是 Logitech MX Master 3。妙控滑鼠對 iPad 的支持最完善,但是價格和手感勸退。雖然 TrackPad 同樣價格高昂,但是能提供絕佳的使用體驗,可以考慮。
🧰 貼膜與保護殼iPad 的屏幕塗層足夠優秀,防指紋、防反光效果一流;機身纖薄,手感極佳,「裸奔」是不錯的選擇。
屏幕貼膜雖然不是必須品,但是建議所有未購買 Apple Care+ 的小夥伴準備上,以防萬一。屏幕貼膜在保護 iPad 屏幕免受沙粒劃傷的同時,各種不同類型的保 護膜也能提供不同的增益。
我的「學習流」以筆記為主,類紙膜可以有效增加筆尖與屏幕的摩擦阻尼,堪稱絕配。但是類紙膜會降低屏幕觀感,影響視頻觀看體驗(可以讓我不是那麼想追劇,從而間接提升效率),根據自身使用場景決定是否需要。
因為類紙膜在使用的過程中表面會逐漸磨損,需要定期定期更換,綜合價格和綜合使用體驗,我選擇了綠聯。
然而保護殼,在兼具了支架等功能外當然是好看最重要啊!每次換個殼都感覺換了個設備哈哈哈。
🅰️ Apple Care+適用於 iPad 的 Apple Care+ 可謂是最實惠、實用的,不僅價格相對較低,而且保障範圍不僅包含了 iPad 本體和包裝內原裝電源適配器與線纜外,還涵蓋了 Apple Pencil、Apple 品牌的 iPad 鍵盤、AirPort 等。關於 Apple Care+ 的更多細節,可以瀏覽我們之前的推文:
閱讀 AppleCare+ 相關文章請 點擊這裡。
▍第三步:優秀的軟體助你事半功倍「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習軟體的選擇更是如此。選擇一個順手的學習軟體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在大部分時間,學習都是一件相對枯燥、乏味的事情,想要提升學習愉悅度,就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獲得「獲得感」與「成就感」—— 即學習成果的量化體現,例如優異的考試成績。但是一月一次甚至一學期一次的考試,並不能提供給我們源源不斷的「獲得感」與「成就感」,而且誰又能保證每次考試都不會發揮失常呢?
對於我而言,每一節課後的筆記都象徵著我學習或者掌握了一個全新的知識點,不斷給予我「獲得感」;閒餘時間我會調整筆記排版或者附上插圖,一頁頁精緻的版面也能夠給予我充分的「成就感」。
所以「記筆記」「看筆記」是我最要的學習過程;並且得益於我的強迫症,我的筆記也永遠是老師、同學家長口中「別人家孩子的筆記」;筆記中偶爾夾帶私貨,也能給生活加點料。熱愛筆記的我,因此對學習流中的筆記軟體有了更多的要求 ——
軟體價格在可接受範圍內
📒 Notability & GoodNotesNotability 和 GoodNotes 作為 iPadOS 上的筆記雙雄,可謂是我的學習流中最重要的軟體。想必這二者之間如何選擇是很多人的疑問。二者各有所長 ——Notability 可以將筆記自動轉換為圖形,筆跡和紙張格線自動對齊,以及在新版本中加入的商店功能賦予其諸多特性。
而 Goodnotes 的軟體邏輯設計更類似於一本本筆記本,並且擁有更為美觀的界面、筆記本設計,以及更符合我個人偏好的手寫引擎。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二者相差的特性讓各自擁有了明確的使用場景,可以對應不同的課目 ——Notability 是數字電路邏輯設計等需要大量畫圖,以及需要記錄大量公式的課程的首選筆記軟體;GoodNotes 是筆記以文字為主的課程和電子手帳的不二之選。
建議糾結選擇的小夥伴,可以申請兩款應用的 TestFlight 測試版本,不僅可以暫時免費使用兩款軟體的測試版,了解了解軟體特性、明確自己的需求;還可以幫助開發者開發者開發完善後續版本,一舉多得。sspai.com/s/Kyqk
註:GoodNotes 5 當前版本的 testflight 測試已滿。🧠 MarginNote 3我記筆記時需要從課本上摘抄大量內容,如果在課上完整記筆記的話很容易顧此失彼、記了前面沒聽後面。所以於我而言課上梳理條目,記錄補充信息和關鍵信息,課後完善是更加合理的筆記流程。而 MarginNote 很好的實現了我「課上梳理」的需要,導入課本後,劃線即可摘錄課本內容生成「卡片」,再將「卡片」進行簡單的選擇、拖動等操作即可生成腦圖,並且點擊每個節點即可跳轉到課本對應位置。在 MaginNote 3.7 版本中加入了 Pencil Kit 的適配,新增了在腦圖中添加筆跡的功能,添加、補足課堂筆記的體驗更上一層樓。🎬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2020 年教育行業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某思、某學、某猿 的廣告鋪天蓋地。然而我和我周圍的同學如果需要尋找網課或者學習視頻,都會下意識地打開 B 站 ,然後 下意識地刷一天首頁推薦 直接點搜索框,下面不要看!▍第四步:萬事俱備,開始學習只有把軟體、硬體投入使用才能發揮出它們的價值。下文是我在這一年半大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一部分經驗,不一定適合於每一個人,但多多少少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就讀於某郵電大學,網絡工程專業大二年級。學習過程中能通過 iPad 完成的任務會儘量放在 iPad 上完成,例如信息閱讀、記錄筆記,甚至通過雲編譯器、遠程桌面等方式敲代碼,當然你在看的這篇文章也是在 iPad 上完成的。首先,「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並不是說著玩的,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很強的自制力,在搭建 iPad 學習流的第一步就要隔離吸引。有效隔離吸引之後,就要著眼於提高效率,當然我們還需要以防萬一的文件備份。🔵 有選擇地安裝應用QQ,微信等生活、學習必須軟體 —— 這些軟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安裝時選擇「其他版本」更加合適,例如使用 TIM、微博國際版 代替 QQ、微博,不僅具有後者的絕大部分基礎功能,而且可以減少一些「花裡胡哨」。各種工具類、效率類應用 —— 例如測距儀、指南針、專業計算器、詞典等各種軟體。雖然眼下用不到,但關鍵時刻或許可解燃眉之急。類似於各種流媒體軟體和視頻軟體等 —— 藉助於 iPad 的巨大屏幕,這些軟體在 iPad 上有更佳的使用體驗。若沒有很強自制力難免會在這一類軟體中浪費大量時間,所以可以參考後文在主屏幕布局和通知管理上對這些軟體加以限制。短視頻軟體和各種無較高營養時間殺手應用。對於想在 iPad 上打造高效學習流的用戶來說,這些軟體顯然不應該出現在你的 iPad 內除非你有很強的自制力。📱 高效的主屏幕布局不知不覺間 iPad 上的應用就會越裝越多,不僅找軟體不方便,偶爾還會「一不小心」點進娛樂軟體玩兒上「億」小會兒。所以在主屏幕布局上下點心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固定在主屏幕第一頁的小組件,各個軟體的小組件展示了我需要一眼看到的各種信息,比如課表、設備電量等。放置著最簡單、基礎的應用,例如郵件、信息、智能家居。因為原生軟體有著界面簡潔、啟動快速等特點,所以這一部分我會儘量使用原生軟體,方便隨時使用。各類生產力應用:我會把各種生產力軟體分門別類地放在這一部分。分類不多於 12 個,每個文件夾儘量少於 16 個應用 —— 這樣一來可以從文件夾縮略圖直接看到文件夾成員,並且主屏幕第一頁就可以放下所有生產力應用,剩下的娛樂向軟體放在主屏幕第二頁。之後找應用時不僅不會在娛樂軟體上分神,而且可以在對應的區域或文件夾內快速找到目標,有效提升效率。🔔 合適的通知管理有選擇地安裝應用幫我們把「垃圾軟體」打入冷宮,高效的主屏幕布局把娛樂軟體束之高閣,但依舊防不住一些軟體狂轟濫炸的信息推送。通知管理,包括消息推送的總開關,以及通知的具體樣式。合適的通知管理可以減少無用通知的打擾,以及儘量避免遺漏關鍵通知。我依舊是根據軟體對通知進行分類管理:這些軟體通知是所有通知中最為重要的,在鎖定屏幕和通知中心中都有提醒,顯示「持續」橫幅,並且這些軟體的消息一般不會「見不得人」(你說,偷學?),可以始終顯示預覽,以使我第一時間處理。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不包括社交軟體)的消息提醒 這些通知同樣講究時效性,但通知數量較多且大多不太重要,我把他們設置為僅在鎖定屏幕顯示,彈出臨時橫幅。加之偶爾會有些「小秘密」,所以僅在解鎖時預覽。各種娛樂軟體、社交軟體(不包括即時通訊軟體)的推送 以及部分軟體的資訊推送 Netflix 等娛樂軟體和 微博等社交軟體 的推送基本都是為了吸引注意,獲得時間,沒有重要價值,這些軟體的通知我會全部關閉。部分學習軟體,類似於 CSDN,經常會推送一些資訊、新聞,這些軟體大多可以在軟體內通知設置中選擇是否推送資訊等,建議關閉這些開關。📁 文件管理我經歷過一次硬碟損壞導致所有文件丟失的慘事,自那之後我儘量把所有的文稿都存在雲盤。我最開始使用的是微軟家 OneDrive,隨 Microsoft 365 附有 1TB OneDrive 儲存空間,並且全平臺適配。但是微軟的網絡服務在大陸不太友好,連接極慢,於是乎後來便轉戰了 iCloud。在 Windows 10 的 Microsoft Store 中下載 iCloud 後即可在 PC 上無縫同步文件。macOS 中的「桌面」和「文稿」文件夾會自動通過 iCloud 同步,我的絕大多數文稿都會保存在「文稿」文件夾中,方便在手機、電腦、平板之間查看修改。我的專業需要學習多種計算機語言,再加上其他課程和平時的一些愛好等,很快 iCloud 雲盤中的「文稿」文件夾就混亂不堪了。於是參考 B 站 UP 主 @像素隊長 的介紹,開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構建我的文件管理系統。首先,我會把下載和聊天軟體接收到的文件和其他所有未來得及分類的文件保存在 iPad 本地的「下載」文件夾中,這樣一來這些文件不會佔用 iCloud 空間,也不會因為文件太多導致文件夾雜亂無章。再根據我的需要在「文稿」文件夾中進行分類:生活、學習、愛好、屁事兒。這些文件夾再根據內容進行子目錄分類。同時,再對每一層文件夾進行編號,例如第一層「生活」「學習」「愛好」「屁事」編號後為「100 - 生活」「200 - 學習」「300 - 愛好」「400 - 屁事」,再以「200 - 學習」為例,其子目錄為「210 - 嵌入式」「220 - C」……這樣一來,因為文件夾名稱前有序號,文件夾會根據序號自動排序,並且在使用一段時間熟悉了自己的標號後,可以及其快速的前往對應文件夾檢索文件,有效提升學習效率。以上就是本篇的所有內容啦!不過還是要提一句:縱使擁有各種硬體,看過各種學習方法介紹,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封面來自 Unsplash @henryascroft 及 arstechnica.com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