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總理「反華言論」令商界堪憂:中國除了我們有別的選擇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中國威脅論」玩得火熱,該國政壇、商界人士則「內心涼涼」。繼上周「集體缺席」博鰲亞洲論壇後,澳大利亞人陷入了反思:究竟為什麼中澳關係會將至近30年來的冰點?

兩國關係處於30年來最壞 但中國如今已很強大

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專欄作者海威特(Jennifer Hewett)13日發表文章,稱特恩布爾試圖掩蓋中澳之間的緊張關係,但澳大利亞的商人們並不買帳。

雖然兩國貿易、非高層人員互訪不受中澳緊張關係影響,但澳大利亞商界對「中國威脅論」可能產生的「政治隱患」表示擔憂。比如,上海澳大利亞商會主席多林(Udo Doring)認為:中澳關係正滲入在華澳大利亞人的日常生活、商業互動中,「如果關係繼續惡化,對我們沒有好處。」

澳大利亞礦業億萬富翁安德魯·福裡斯特(Andrew Forrest)認為,無論是綠黨,工黨還是自由黨,用反華言論製造對中國的恐懼以此爭取小部分「偏執狂」選民,這會讓每個澳大利亞人付出昂貴的代價。

他還擔心「威脅論」會讓中國失去對澳大利亞的信任:「中國有類似於澳大利亞別的選擇,他們不一定非要從我們這裡採購。他們也不一定非要邀請我們到中國去,他們的經濟有朝一日將超過美國。」

博鰲常客福裡斯特 圖自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福裡斯特所在的福特斯庫金屬集團(FMG)是歷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常客。連續10年參加該活動的福裡斯特,也是今年為數不多「露面」的澳大利亞人——本屆博鰲論壇上沒有澳大利亞政府的高層部長出席。

此前,有澳洲媒體宣稱是「中國對澳大利亞官員拒籤」。但在中方嚴肅否認後,澳大利亞總理本人在回應這個問題時,也是含糊其辭、避而不談。不過在「支支吾吾」中,特恩布爾本人終於公開承認,「中澳關係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但他問題歸咎為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誤解和誤會」。

澳大利亞ABC新聞截圖

但連澳媒都認為這個回答不得分。《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寫道,「別想這樣說服中國人。畢竟,澳大利亞政府如今張口閉口都對中國指指點點。」

上周五(13日),澳大利亞金融部長科曼(Mathias Cormann)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認為這種「誤會和誤解」是雙向的,澳大利亞政府也要為設立「間諜法案」背後的動機做解釋。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卡爾(Carr)通過《澳大利亞人》報,向該國政府「苦口婆心」:中國經濟體量這麼大,澳大利亞不要給自己過不去,不要老是認為中國是敵對的。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拉比(Geoff Raby)稱,目前兩國上一次關係這麼差,還是在近30年前,但不同是,中國如今變得很強大,中國經濟對澳大利亞乃至世界其他地方是多麼重要。

中國人不會輕易原諒蓄意侮辱

近年來澳大利亞官員熱衷於針對中國。年前對中國南海「指手畫腳」;繼而又想用本土立法將「中國威脅論」洗白;最近又無端捏造「中國在萬那杜建軍事基地」一說。對此,《澳大利亞金融評論》稱這惹惱了中國人,「從此後幾個月的勢態來看,中國人顯然不會輕易原諒其眼裡的蓄意侮辱」。

這段時間也被澳媒形容為「中澳關係的冰點」,特別是在高層互訪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認為這是澳大利亞被中國送入了「深度凍結」。以博鰲亞洲論壇為例,雖有媒體指責「中國沒有向澳大利亞政府發邀請」,但《澳大利亞金融評論》援引內部消息人士稱,這是特恩布爾「自己不能去」,用「沒收到邀請」挽回顏面。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導截圖

特恩布爾自2016年9月出席G20峰會以來,再也沒有去過中國大陸;同樣,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已經有2年沒來中國了。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 圖自新華社

展望未來,高層互訪的機會很多,但澳大利亞人出席的機率很小。文章稱,比如原定今年舉行、澳大利亞商人翹首盼望的「澳大利亞周·中國」(Australia Week in China,AWIC 2018),或將「泡湯」。去年有澳體育部長麥肯齊(Bridget McKenzie)助陣的澳式橄欖球(AFL)常規賽上海站,今年將變得冷清。

去年首次登陸中國的澳式橄欖球聯賽 圖自澳大利亞ABC新聞網

澳大利亞負擔不起這樣的「深度凍結」,《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寫道,中國的沉穩冷靜,與澳大利亞國內憂心忡忡的反對聲成鮮明對比。如果澳大利亞還是盲目跟風美國,比如「封殺華為」的話,未來的中澳交流活動會越來越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莫裡森討好美國反華,澳民間自發成立組織,開啟「自救模式」
    據觀察者網7月6日報導,澳大利亞政府這段時間以來,反華行動已經魔怔,幾乎患上了對華迫害妄想症,為了討好美國,爭做「反華急先鋒」。從4月份到現在,至少有400起反華事件發生在澳大利亞。
  • 與中國「脫鉤」?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與中國「脫鉤」?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12月8日以「極快速度」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外交關係法案》,賦予聯邦政府阻止或廢除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大學與外國籤署協議的權力。澳國內輿論毫不掩飾新法案直指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協議,稱新法案將讓澳總理莫裡森手握更大權力以「對抗中國」。
  • 外媒稱澳總理計劃訪華緩解緊張氣氛:外交凍結殃及經貿
    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5月18日報導稱,由於一些澳大利亞企業抱怨說,它們正受到中國海關當局的額外審查,坎培拉試圖緩和有關中國的言論,但特恩布爾堅稱,兩國「有著共同的命運」。特恩布爾說:「我們在各個層面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經濟、文化、家庭、社會——這是非常牢固的關係。」
  • ...總理就服軟了!澳官員:美歐趁機在我們背後捅刀子,澳該怎麼做...
    11月19日,澳大利亞國防軍督察長辦公室發布報告顯示,發現有25名現役和前特種部隊士兵在駐阿期間涉嫌參與23起非法殺戮事件,並掩蓋這些罪行。其中包括將2名14歲男孩割喉後裝入口袋投入河流;要求新兵槍殺戰俘以「練手」等。澳大利亞有媒體稱,澳軍人在阿富汗犯下嚴重戰爭罪行。
  • 起底澳反華智庫:為金主炮製謊言 還替蔡英文搭「戲臺」
    ASPI發布的蔡英文講話截圖 從智庫文章中可見,除了臺灣問題,香港「修例風波」、新疆「人權問題」、中國軍事、新冠疫情、智慧財產權等話題也被拿出來反覆翻炒,諸如「中國通過數以千計的組織在澳搜集情報」、「攻擊澳政府網絡的黑客來自中國
  • 港媒:警惕澳大利亞的反華敘事
    香港《南華早報》12月19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反華言論贏得話語戰——要怪英語 有關中澳貿易衝突的文章很多,其中語言問題卻沒得到應有的關注。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統治者並沒有太多迎合輿論的社會需求。他們更傾向於少說話多做事。顯然,澳大利亞在英語世界中贏得了話語權,它將中國描繪成不透明、蔑視法治、訴諸網絡攻擊的國家。(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中方的觀點和聲明經常被翻譯得不夠得當。聲明的英文版本有時顯得沉悶、粗糙,導致中方的觀點常常難以打動人。
  • 社評:澳大利亞總理開始滿嘴用中文跑火車了
    接著他又用中文說,「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意思是說,澳大利亞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不容中國侵犯。儘管我們都知道澳中關係最近出了點問題,但是澳總理這麼誇張地衝中國嘶喊,還是非常讓人詫異。中澳之間沒有發生危機,各種往來按部就班。最近的摩擦都是澳方懷疑中國有幹涉澳大利亞內政的企圖,對在澳華裔商人搞政治捐款「受到北京指使」、中國留學生中「有間諜」等捕風捉影。
  • 外交部回應澳總理「脅迫論」:奉勸澳方反躬自省,保障在澳中國公民...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浩洲就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近日發出的中國"脅迫"論調,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今天(6月1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不知澳領導人所謂"脅迫"從何而來,澳方應正視國內存在的歧視和暴力現象,保障在澳中國公民安全
  • 為反華失去理智!澳媒再次拿留學生當「靶子」,大肆妖魔化中國
    據環球時報8月6日報導,一直以來都衝在澳大利亞反華輿論最前線,並不斷炒作中國「滲透」澳大利亞陰謀論的澳大利亞媒體《雪梨先驅晨報》,近日又刊登了一篇妖魔化中國的文章,據報導,該文章不僅聲稱中國「滲透」澳大利亞校園,同時還給維護我國主權的中國留學生也扣上了所謂的「民族主義者」帽子,不僅如此,《雪梨先驅晨報》還聲稱中國開設了一個網站,用於舉報在澳大利亞攻擊中國的留學生,不得不說,這一抹黑中國的言論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 現在想起中國好了?美傳重要風聲,澳總理對華態度立刻180度急轉
    正文: 一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多次充當美國政府的馬前卒,在對華問題上屢次發表不友好言論。12月14日,美國傳來重要風聲,澳大利亞總理對華態度立刻180度急轉!現在想起中國好了?
  • 澳媒用中國成語提醒莫裡森
    近日,澳媒提醒本國和其他國家記住中國的一句古老成語,「有時你必須殺雞儆猴」。並稱,問題是在這句成諺語裡,對於澳大利亞而言,下場很慘的是那隻雞。澳大利亞《商界新聞》網站12月8日刊發題為《我們應該怎麼與中國打交道?問問我們的鄰國》的文章,對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的對華政策提出質疑:「這是澳大利亞唯一的選擇嗎?這種做法是否過於簡單化?」文章寫道,中方宣布對澳大利亞紅酒加徵最高可達212%的關稅,「此舉有效懲罰了澳大利亞政府公開強硬的對華立場」。
  • 土澳積極反華背後,神秘機構浮出水面……
    2020年的歲尾,最令中國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國家,可能就是澳大利亞。誰也沒想到,和中國鬧得最厲害的不是美國,也不是日本印度,而是這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袋鼠國。中澳有領土爭端嗎?沒有!有歷史上的血海深仇嗎?更沒有!恰恰相反,我們還是澳大利亞的「金主爸爸」。澳洲商品的最大出口國,就是中國。
  • 澳政客叫囂以牙還牙,呼籲民眾抵制中國商品,胡錫進:紙貓一個
    澳政客稱要還以顏色,呼籲抵制中國商品其實我國對澳大利亞所採取的反傾銷措施是合理且合法的,而且我國在2019年就已經對葡萄酒開始了反傾銷調查,明顯是正當的商業行為,卻被澳大利亞媒體解讀為對澳洲的蓄意報復。加上總理莫裡森一直在發表反華言論,澳大利亞一黨派領袖呼籲澳洲民眾應該在聖誕節抵制中國商品,改用澳大利亞本土商品。
  • 紐西蘭反華政客彼得斯種族歧視言論引當地社會嚴厲抨擊
    總理約翰基認為,這是彼得斯在大選前出風頭,是他的一貫行徑。行動黨主席DrJamie Whyte表示,這句話並不是什麼玩笑話也不具有幽默感,並斥責說這句話本身意義上也是不合理的。行動黨副黨魁Kenneth Wang說「這是很令人失望的,Peter必須為他種族歧視的言論負責!」  紐西蘭國家黨國會議員楊健博士說:「此種言論必定會引起紐西蘭華人社區的憤怒和反感。」
  • 澳媒:中國若這樣做我們將束手無策
    > 原創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本文系澳大利亞「對話」網5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很可能拒絕接收我們的大麥,我們或將束手無策
  • 白澳政策遺毒至今 揭秘澳大利亞反華歷史前科
    頻發反華事件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導致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湧入澳洲。在這股淘金熱潮中,距離澳洲相對較近且人口密集的中國自然成為移民的重要輸出地。在接下來20多年時間裡,來自中國的4萬多名男性和9000名女性前往澳洲金礦淘金。
  • 澳媒悲嘆:偌大的中國市場,正在被所謂的「盟友」國家搶走
    更讓澳大利亞民眾感到糟心的是,他們好不容易維護已久的中國市場,現如今卻因為政府的無腦選擇,而被其他國家搶佔。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於近日發文章稱,在當前局勢下,現如今,俄羅斯、阿根廷、韓國等國「抓住澳大利亞的不幸(中澳關係惡化)」,紛紛搶佔中國的牛肉市場,佔領本該屬於澳大利亞的位置,而澳大利亞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肥肉」被搶走。
  • 美國「小弟」那麼多,為何偏偏是澳洲充當反華先鋒?
    尤其今年又恰逢美國的大選年,針對中國方向,華盛頓不斷製造著各種麻煩。反華舉動更是不斷花樣百出。我們都知道,美國在全世界的盟友可謂遍天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曾得意洋洋地說過,中國和俄羅斯加起來,可能也只有不到10個盟國。而且,美國在全球盟友的實力更是中國或俄羅斯等盟友國家無法匹敵的。
  • 澳媒用中國成語提醒莫裡森
    近日,澳媒提醒本國和其他國家記住中國的一句古老成語,「有時你必須殺雞儆猴」。並稱,問題是在這句成諺語裡,對於澳大利亞而言,下場很慘的是那隻雞。澳大利亞《商界新聞》網站12月8日刊發題為《我們應該怎麼與中國打交道?問問我們的鄰國》的文章,對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的對華政策提出質疑:「這是澳大利亞唯一的選擇嗎?這種做法是否過於簡單化?」文章寫道,中方宣布對澳大利亞紅酒加徵最高可達212%的關稅,「此舉有效懲罰了澳大利亞政府公開強硬的對華立場」。
  • 澳媒:中國不完美,但又有哪國是完美的呢?
    報導稱,在議會的「告別演講」中,即將離任的西澳大利亞州財長本·懷亞特(Ben Wyatt)指責澳大利亞「一些評論員和民選代表」攻擊中國,而不是與「我們主要的貿易夥伴」培養密切關係的行為。懷亞特認為,攻擊中國的言論是「毫無幫助」的,澳大利亞應該與中國建立相互尊重的聯繫,維護好雙方強勁的貿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