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澳總理計劃訪華緩解緊張氣氛:外交凍結殃及經貿

2020-12-1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導外媒稱,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宣布他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訪問中國,首次證實了中澳領導人年度對話將在兩國外交關係凍結半年之後繼續進行。與此同時,他的貿易和投資部長史蒂文·喬博試圖將貿易關係與安全關切分隔開來。

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5月18日報導稱,由於一些澳大利亞企業抱怨說,它們正受到中國海關當局的額外審查,坎培拉試圖緩和有關中國的言論,但特恩布爾堅稱,兩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特恩布爾說:「我們在各個層面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經濟、文化、家庭、社會——這是非常牢固的關係。」他還說,他自己的孫子孫女是有中國血統的100萬澳大利亞人中的兩個。

率貿易代表團在上海訪問的貿易和投資部長史蒂文·喬博18日重申了對華貿易關係的重要性,說這一關係「非常穩固」,每年的貿易額達到1000多億美元。

他說,至於「有關國家安全的更廣泛問題……那要由其他人處理」。

「可以說,澳大利亞和中國確實認識到,我們在一些方面存在意見分歧,但這沒關係,這絕對沒問題」,雙方「尊重彼此的主權立場」。

報導稱,喬博是特恩布爾政府今年訪華的首位部長。此前,北京不再批准邀請,因為其對澳大利亞圍繞擬議中有關外國影響力的立法發表的所謂「反華」言論感到不快。

17日晚,喬博在充滿和解氣氛的商界晚宴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還在今天宣布澳大利亞將參加於11月在上海舉行的大型外貿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凸顯中國正在對外國進口產品開放市場。

喬博說,致力於澳大利亞與中國的對話至關重要。

另據美國媒體報導,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計劃訪問中國,努力緩解雙邊外交關係的緊張氣氛。

報導沒有說明特恩布爾計劃訪華的具體日期,但是報導引用出口商們的話說,中澳政治和外交關係緊張已經延伸到經貿關係,因而增加了解決分歧的緊迫感。

幾個月前,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了一項法案以限制外國勢力對澳大利亞的政治滲透,這一舉動被北京視為反華行為。

自從澳大利亞與中國2015年籤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來,雙邊貿易不斷擴大。去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280億美元。

另據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5月19日報導,自今年年初以來,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一觸即發的政治緊張關係。這種情形直到近日才發生變化。人們隨即開始擔心,中國海關當局扣留富邑酒莊的貨品是在對澳大利亞展開報復行動。

富邑酒莊執行長麥可·克拉克認為,媒體對這一問題的報導誇大其詞,是以一些心懷不滿的批發商的言論為依據。投資分析人士顯然選擇了相信這家公司。

報導稱,儘管紅酒供過於求是特定公司的問題,但克拉克圍繞遭遇對華出口清關放緩的「某些行業」發表的評論,引發了對澳大利亞出口商所面臨影響的更廣泛評論。

報導稱,今年早些時候,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公開點名批評中國幹預外國事務,人們開始擔心企業面臨潛在負面影響。

一家與中國有廣泛貿易關係的大公司的執行長說:「你可以感覺到,他們(中國的商業夥伴)非常不滿。肯定有影響——關鍵在於,這對中國來說是小煩惱還是大事件。」

有報導說,一些澳大利亞出口商的海關文件受到了更嚴格的審查。不過,包括健康食品集團澳佳寶公司在內的一些企業說,他們沒有發現相關跡象。

資料圖: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新華社發(朱宏業攝)

相關焦點

  • 中澳外長剛談完,澳總理就要搞南太島國投資基金「對抗中國」?
    「全面、坦率」,《雪梨先驅晨報》8日稱,澳外長佩恩當天如此評價和王毅的會談。會談遠超出預定時間,持續了兩個小時。路透社8日稱,中澳外長會晤被視為兩國長時間外交寒意之後朝向重啟雙邊關係邁出了一步。澳中關係自去年開始緊張,時任總理特恩布爾多次指責中國幹涉其內政,引發中方強烈不滿。佩恩訪華之前,中國政府以非正式形式暫停了澳大利亞部長級高官訪華。
  • 或引發新一輪緊張!維州「一帶一路」協議將很快被廢?澳《外交關係...
    澳媒稱這兩項新的立法或將在推圖事件之後引發澳中之間的新一輪緊張01《外交關係法》正式通過!「這項立法對於妥善管理並保護澳洲的外交關係,以及我國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是有必要的。」報導稱,這項新法還規定,將對所有協議進行公開登記。總理莫裡森(Scott Morrison )稱,這些法律變化是為了保護澳洲的國家安全。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
  • 俄稱在蒙古建水電站會破壞貝加爾湖 中方項目或凍結
    因俄羅斯方面反覆聲稱蒙古建造水電站的計劃會導致貝加爾湖乾涸,中國在蒙古修建的水電項目正面臨被迫凍結的風險。  有外媒報導稱,在俄羅斯與蒙古近日圍繞蒙古境內水電站開發問題舉行的特別會晤期間,雙方已經達成協議,中國與蒙古合作建設的水電項目立即凍結,並在所有評估完成、經世界遺產中心做出決議之前,不再推進任何項目的實施。
  • 法國總理瓦爾斯訪華 講稿稱中國為「忠實的盟友」演講時避稱
    1月30日,法國總理瓦爾斯在北京向中國企業家演講。 這是瓦爾斯自去年3月履新以來的第一次訪華。作為政府首腦,法國總理工作多以內政問題為工作重心,而此次訪華之行被看作瓦爾斯首次將「商業外交」延展到歐洲以外的大國。正因如此,這場首秀頗受矚目。 這次訪華之行中,瓦爾斯不僅帶來了包括法國外交與國際發展部部長洛朗·法比尤斯、法國政府與議會關係事務國務秘書讓·瑪麗·勒甘、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等多位法國政界大佬,同時也帶來了包括食品、農業、衛生、環境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家。
  • 外媒:澳大利亞新法可能殃及「一帶一路」協議
    (2020-12-08 11:14:29)  【延伸閱讀】澳媒:貿易摩擦衝擊澳對華農業出口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據《澳大利亞人報》網站12月7日報導,由於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升級,澳大利亞今年的農業出口遭受打擊,出口額減少了35億澳元(1澳元約合4.85元人民幣——本網注)。
  • 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12月8日以「極快速度」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外交關係法案》,賦予聯邦政府阻止或廢除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大學與外國籤署協議的權力。澳國內輿論毫不掩飾新法案直指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協議,稱新法案將讓澳總理莫裡森手握更大權力以「對抗中國」。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產業界正在為莫裡森政府持續惡化中澳關係的後果埋單。
  • 澳前政要就涉華外交相互攻擊,「外交技巧」何以搪塞中澳關係癥結?
    近日,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Bob Carr)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損害兩國關係的並非澳大利亞煽動對新冠病毒溯源、對華為發布禁令等「行為本身」,而是缺乏外交技巧。並將此追溯到2017年,稱那一年「明顯缺乏外交手段」,暗示雙邊關係惡化的「始作俑者」系時任澳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
  • 澳大利亞總理公眾號文章因違規被刪,要求微信做出解釋,外交部回應!
    在德國政府加入公開支持澳大利亞立場的國家名單之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周四警告說,凍結高級別接觸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此前,英國、法國、美國和紐西蘭都發表了對澳洲的支持性聲明。
  • 安倍率「史上最強」代表團訪華 表示把日中關係推上新階段
    26日上午,安倍將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擬就設立有關尖端技術領域合作的「創新對話」以及規定海難事故時合作的《日中海上搜救協定》等達成協議。26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見安倍,雙方除了確認切實履行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決議、實現朝鮮無核化外,還將就「圍繞釣魚島問題持續緊張的東海局勢」展開磋商。在北京逗留期間,安倍還將訪問北京大學,呼籲促進兩國青少年的活躍交流。
  • 2018:世界變局與中國外交
    鑑於俄烏在刻赤海峽的激烈對抗,川普還在年底G20峰會上臨時取消了原計劃與普京的會晤。 第三,美國「制裁」四面出擊。川普挑起經貿摩擦並非僅僅「鎖定」中國,其大棒也照樣揮向美國多年的盟友,包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日本、印度和部分歐盟國家。
  • 不只對印度 面對「世界變局」中國外交正下一盤大棋
    「在中印交往過程中,印度領導人連續訪華並不多見,在推動雙邊關係方面意義尤為重大。」《印度斯坦時報》報導稱。《印度斯坦時報》網站報導截圖而關於訪問細節,《印度時報》則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表示,儘管印度外交部主管中國問題的高官代表團會隨同莫迪訪華,但許多活動被安排為莫迪與習主席的「一對一」相處。報導還稱,由於是非正式會晤,屆時不會達成正式協議,兩國領導人主要是為了坦誠交換意見。
  • 「外交」事故頻出,蔡英文被痛罵「外交敗家子」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劉天亮】臺灣「外交」如驚弓之鳥。索羅門群島剛於16日宣布中斷與臺36年的「外交關係」,臺灣的另一「邦交國」吐瓦魯19日發生政局變動,親臺總理下臺。
  • 日本媒體稱中美經貿摩擦背後是雙邊關係緊密化
    新華網專稿:儘管美國國會就美中經貿關係製造事端的氣氛不斷高漲,但若只看到美中之間的摩擦就很可能形成管中窺豹。日本媒體認為,也許這種摩擦正反映了增進美中關係發展的一個側面。此外,與那些對中國冷淡的美國議員相反,很多州長都在忙於訪華。州政府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設立旨在促進出口的辦事處,這在美國似乎已成為一種時髦。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美中雙方的經濟聯繫在日益增強。  2006年美國的對華出口比前一年增長了32%,預計今年美國的對華出口額將超過對日出口額。因此,今年中國很可能繼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後,成為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國。
  • 澳大舉擴軍要當「印太強國」(環球熱點)
    澳新版國防戰略將印度洋東北部到西太平洋的印太地區視為澳直接戰略利益區,也是國防規劃的重點區域。  在文件發布儀式上,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發表演講時稱,澳大利亞正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國際環境,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需要為一個「更貧窮、更危險和更無序的後疫情世界做準備」,澳將把軍事重點轉向印太地區。澳新版國防戰略暴露其在軍事領域的勃勃野心,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
  • 澳電信項目禁止華為競標 稱華為「軍方背景」
    澳大利亞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擔心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澳總理吉拉德26日辯護稱,此舉符合國家利益。澳大利亞前外長唐納則質疑這種擔憂「荒誕」,並稱「認為華為捲入了網絡戰的觀念,可能僅是因為這家公司來自中國」。日本《周刊新聞》就此評論說,中國雖然崛起,但很多國家對中國還是充滿深深的疑慮,而討厭一個人,甚至對其髮型都不滿意。
  • 外媒:中美15日審議經貿協議執行情況 可能商討貿易以外議題
    來源:上觀外媒:中美15日審議經貿協議執行情況,協議似乎成為兩國關係「最牢固部分」摘要:在中美關係嚴峻的時刻,貿易反而成為一個合作與穩定的領域。《華爾街日報》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中美將於8月15日舉行視頻會議,兩國高級官員將審議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執行情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美國財政部暫未回應置評請求。
  • 澳總理「反華言論」令商界堪憂:中國除了我們有別的選擇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中國威脅論」玩得火熱,該國政壇、商界人士則「內心涼涼」。繼上周「集體缺席」博鰲亞洲論壇後,澳大利亞人陷入了反思:究竟為什麼中澳關係會將至近30年來的冰點?
  • 澳部長:最終還是中國說了算
    當地時間11月29日,澳貿易部長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接受採訪稱,就中國針對澳大麥的關稅問題,澳政府仍在繼續計劃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申訴。此前外媒曾透露,澳大利亞曾提出申訴,要求中國覆審對澳大麥「雙反」關稅,但遭到拒絕。但對於這一決定,澳政府以及行業內部因擔憂此舉會使「貿易衝突升級」而意見不一。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澳中需共同努力增進理解避免誤解
    據介紹,此次發布的藍皮書內容圍繞2019年5月澳大利亞聯邦大選展開,對大選中兩黨的執政綱領及大選後莫裡森政府政治、經濟、外交、社會各領域政策的調整,澳大利亞社會及中澳雙邊交流中出現的最新動向進行了詳細梳理。藍皮書指出,澳大利亞聯邦大選後新政府的對外政策主要致力於對外關係的「宏觀平衡和利益兼顧」。
  • 華春瑩強力回應外媒8連問,牢牢掌握外交話語主動權|北京觀察
    面對外媒的犀利「發難」,華司逐一回應,各個擊破,在有禮有節中充分闡釋了中方對澳軍暴行的立場態度,以及中國外交逐漸發展的多元內涵與宏大願景。 澳總理要求中方道歉,華春瑩有力反詰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新聞事件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