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詩人輩出、詩歌作品產量巨大的時代,在諸多詩歌作品中,歌詠青海的詩作屢見不鮮,然而,當時的詩人真正到過青海的卻是寥寥無幾,他們對青海的吟誦大多憑藉著想像和外人的介紹。邊塞詩人高適是少有的真正踏足過河湟地區的唐代詩人之一。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49歲的高適,懷著「淺才登一名,孤劍通萬裡」的豪情壯志,辭去了封丘縣縣尉一職,一路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到達了青海的河湟地區。在河湟地區,高適生活了一年多,留下了許多與青海山川風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詩篇。
得到哥舒翰重用
與唐代很多著名詩人相比,高適的成名之路走得非常艱辛。他的前半生屢試不第,幾乎窮困潦倒,後來,雖然也曾當過地方小官,但也總是壯志難酬。
直到 49 歲那年,高適遇到了他的伯樂——哥舒翰,從此,他投筆從戎,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
哥舒翰是唐朝著名將領、軍事家,當時擔任河 西 節 度 使兼 隴 右 節 度使之職,掌管西 北 軍 政 事務。公元 752年,在哥舒翰一 位 下 屬 的推薦下,高適辭 去 了 原 本的 封 丘 縣 縣尉之職,決定前 往 西 北 投奔哥舒翰。
高 適 西行的時候,恰巧 哥 舒 翰 不在 河 西 節 度使 駐 所 武威 。 高 適 追趕著哥舒翰的腳步,南下臨洮,最終在隴右節度使駐所見到了哥舒翰。
《舊唐書·高適傳》記載,哥舒翰非常欣賞高適,因為高適不僅詩文絕佳,而且還能出謀劃策、排兵布陣。我省歷史文化學者靳育德先生說:「在哥舒翰麾下,高適很快便受到了重用,哥舒翰還親自上奏朝廷,保舉高適成為了左驍衛兵曹參軍(官職名)和掌書記(官職名)。」
高適投奔哥舒翰後不久,開始收復九曲。九曲,原為唐朝的屬地,我省著名歷史學家李文實先生考證,唐朝的九曲之地,就是今天發源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流經同仁縣、尖扎縣的隆務河流域,那裡水草豐美,氣候宜人。
唐朝景雲年間,鄯州都督楊矩受賄,擅自將河源九曲之地以金城公主湯沐之地的名義,劃歸給了吐蕃。楊矩的這一舉動,為唐蕃之間的安定種下了禍根。唐朝天寶十二年(公元 753 年),唐朝派哥舒翰為帥,決心收復九曲。作為哥舒翰的部下,高適也隨軍前往。
高適筆下的青海
收 復 九 曲 的 戰 事 最 終 以 哥 舒翰的勝利落幕。戰爭期間,高適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靳育德先生介紹,高適在青海所作的很多詩歌都被收入了《高常侍集》中,供後世之人賞析。
我省已故著名歷史文化學者李 逢 春 先 生 所 著《河 湟 史 話》記載 ,公 元 753 年 5 月 ,在 哥 舒 翰 攻破 在 今 貴 南 縣 境 內 的 九 曲 軍 後 ,面 對 激 烈 的 戰 爭 場 面 ,高 適 寫 下了《同 李 員 外 賀 哥 舒 大 夫 破 九 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
……
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九曲之戰激烈的場面,歌頌了哥舒翰收復九曲的功績和唐軍勢如破竹的氣勢 。 詩 中 的 副 丞 相 ,就 是 指 哥 舒翰,因為之前哥舒翰攻取湟源縣石堡城時有功,被皇帝加封為特進鴻臚員外卿和御史大夫,所以被稱為副丞相。
公元 753 年秋天,高適和度支判官(官職名)呂大人,在回軍途中到了貴德縣河陰鎮境內的積石軍多福寺中,寫下了詩歌《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
塞口連濁河,轅門對山寺。
寧知鞍馬上,獨有登臨事。
七級凌太清,千崖列蒼翠。
飄飄方寓目,想像見深意。
……
在高適的很多詩歌中,還描寫了青海的古蹟和歷史。如「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中的石城,可能是指今天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群科古城。成書於唐朝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記載:「廓州化城縣郭下,本後魏石城縣,黃河在縣南八十步,即此石城也。」據了解,該城址已被開墾為農田,田埂地邊曾有磚、瓦及陶罐殘片等遺物出土。
「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中的樹墩,是指樹墩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原是吐谷渾的一個城池,之後曾被唐軍控制。
靳育德先生介紹,高適在青海創 作 的這些詩歌,對研究唐朝時 期 青 海 的 山 川 地 貌 、歷 史 事 件 和 人 文 古 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適詩中黑山成謎
公元 753 年 7 月,哥舒翰收復了九曲,為了便於管理,他在那裡設立了洮陽、澆河兩郡和神策軍。至此,楊矩時所失的九曲之地全部回歸了唐朝。
為了慶祝勝利,高適以昂揚奮發的氣勢寫下了著名的《塞下曲》:
……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
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
不少專家認為,這首《塞下曲》歌頌了哥舒翰「一朝得成功」的功績,詩中 的 青 海 ,指 的 是 青 海 湖 及 環 湖 地區。有很多研究高適詩歌的學者考證,詩中「黑山兵氣衝」中的黑山,指的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殺虎山。
李逢春先生認為,高適《塞下曲》中所寫的黑山,是指青海湖西岸的阿木你巴爾布安山,也稱阿木尼尼庫山,意為黑山。
《甘肅通志稿·輿地八》記載,阿木你巴爾布安山,在青海湖西,其峰高險,色黑,故名。李逢春先生認為,高適《塞下曲》的內容運用寫實的手法,都是在描述九曲之戰,不可能莫名其妙忽然寫到內蒙古的殺虎山。所以李逢春先生認為,《塞下曲》中的黑山應該就是青海湖西岸的黑山。
在青海期間,哥舒翰曾在青海湖龍馬駒島(海心山)修築應龍城,還派遣神策軍戍守,所以青海湖西岸的黑山對於高適來說並不陌生。
含恨離青海
哥舒翰收復九曲之地後,西部地區又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高適又創作了《九曲詞》以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九曲詞》其二,描寫了當時九曲百姓慶賀勝利的場景:
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麒麟。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勝利,老百姓們歡歌笑語,載歌載舞,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渴求。
《河湟史話》記載,進入和平時期後,因為軍中無事,唐軍將帥又終日沉湎於吃喝玩樂中,這和高適想要一展抱負、為國效命的想法背道而馳,因此引起了他的不滿,所以在天寶十二年冬天,高適離開了青海。
高適雖然在青海只待了一年時間,但是他留下了許多描寫青海的詩篇,成為研究唐代青海歷史的珍貴資料。
高適描寫青海的詩歌大多被收錄在《高常侍集》中。
湟源縣境內的石堡城遺址。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作者:王十梅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