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在青海

2020-12-12 青海日報

唐朝是一個詩人輩出、詩歌作品產量巨大的時代,在諸多詩歌作品中,歌詠青海的詩作屢見不鮮,然而,當時的詩人真正到過青海的卻是寥寥無幾,他們對青海的吟誦大多憑藉著想像和外人的介紹。邊塞詩人高適是少有的真正踏足過河湟地區的唐代詩人之一。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49歲的高適,懷著「淺才登一名,孤劍通萬裡」的豪情壯志,辭去了封丘縣縣尉一職,一路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到達了青海的河湟地區。在河湟地區,高適生活了一年多,留下了許多與青海山川風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詩篇。

得到哥舒翰重用

與唐代很多著名詩人相比,高適的成名之路走得非常艱辛。他的前半生屢試不第,幾乎窮困潦倒,後來,雖然也曾當過地方小官,但也總是壯志難酬。

直到 49 歲那年,高適遇到了他的伯樂——哥舒翰,從此,他投筆從戎,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

哥舒翰是唐朝著名將領、軍事家,當時擔任河 西 節 度 使兼 隴 右 節 度使之職,掌管西 北 軍 政 事務。公元 752年,在哥舒翰一 位 下 屬 的推薦下,高適辭 去 了 原 本的 封 丘 縣 縣尉之職,決定前 往 西 北 投奔哥舒翰。

高 適 西行的時候,恰巧 哥 舒 翰 不在 河 西 節 度使 駐 所 武威 。 高 適 追趕著哥舒翰的腳步,南下臨洮,最終在隴右節度使駐所見到了哥舒翰。

《舊唐書·高適傳》記載,哥舒翰非常欣賞高適,因為高適不僅詩文絕佳,而且還能出謀劃策、排兵布陣。我省歷史文化學者靳育德先生說:「在哥舒翰麾下,高適很快便受到了重用,哥舒翰還親自上奏朝廷,保舉高適成為了左驍衛兵曹參軍(官職名)和掌書記(官職名)。」

高適投奔哥舒翰後不久,開始收復九曲。九曲,原為唐朝的屬地,我省著名歷史學家李文實先生考證,唐朝的九曲之地,就是今天發源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流經同仁縣、尖扎縣的隆務河流域,那裡水草豐美,氣候宜人。

唐朝景雲年間,鄯州都督楊矩受賄,擅自將河源九曲之地以金城公主湯沐之地的名義,劃歸給了吐蕃。楊矩的這一舉動,為唐蕃之間的安定種下了禍根。唐朝天寶十二年(公元 753 年),唐朝派哥舒翰為帥,決心收復九曲。作為哥舒翰的部下,高適也隨軍前往。

高適筆下的青海

收 復 九 曲 的 戰 事 最 終 以 哥 舒翰的勝利落幕。戰爭期間,高適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靳育德先生介紹,高適在青海所作的很多詩歌都被收入了《高常侍集》中,供後世之人賞析。

我省已故著名歷史文化學者李 逢 春 先 生 所 著《河 湟 史 話》記載 ,公 元 753 年 5 月 ,在 哥 舒 翰 攻破 在 今 貴 南 縣 境 內 的 九 曲 軍 後 ,面 對 激 烈 的 戰 爭 場 面 ,高 適 寫 下了《同 李 員 外 賀 哥 舒 大 夫 破 九 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

……

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九曲之戰激烈的場面,歌頌了哥舒翰收復九曲的功績和唐軍勢如破竹的氣勢 。 詩 中 的 副 丞 相 ,就 是 指 哥 舒翰,因為之前哥舒翰攻取湟源縣石堡城時有功,被皇帝加封為特進鴻臚員外卿和御史大夫,所以被稱為副丞相。

公元 753 年秋天,高適和度支判官(官職名)呂大人,在回軍途中到了貴德縣河陰鎮境內的積石軍多福寺中,寫下了詩歌《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

塞口連濁河,轅門對山寺。

寧知鞍馬上,獨有登臨事。

七級凌太清,千崖列蒼翠。

飄飄方寓目,想像見深意。

……

在高適的很多詩歌中,還描寫了青海的古蹟和歷史。如「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中的石城,可能是指今天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群科古城。成書於唐朝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記載:「廓州化城縣郭下,本後魏石城縣,黃河在縣南八十步,即此石城也。」據了解,該城址已被開墾為農田,田埂地邊曾有磚、瓦及陶罐殘片等遺物出土。

「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中的樹墩,是指樹墩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原是吐谷渾的一個城池,之後曾被唐軍控制。

靳育德先生介紹,高適在青海創 作 的這些詩歌,對研究唐朝時 期 青 海 的 山 川 地 貌 、歷 史 事 件 和 人 文 古 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適詩中黑山成謎

公元 753 年 7 月,哥舒翰收復了九曲,為了便於管理,他在那裡設立了洮陽、澆河兩郡和神策軍。至此,楊矩時所失的九曲之地全部回歸了唐朝。

為了慶祝勝利,高適以昂揚奮發的氣勢寫下了著名的《塞下曲》:

……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

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

不少專家認為,這首《塞下曲》歌頌了哥舒翰「一朝得成功」的功績,詩中 的 青 海 ,指 的 是 青 海 湖 及 環 湖 地區。有很多研究高適詩歌的學者考證,詩中「黑山兵氣衝」中的黑山,指的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殺虎山。

李逢春先生認為,高適《塞下曲》中所寫的黑山,是指青海湖西岸的阿木你巴爾布安山,也稱阿木尼尼庫山,意為黑山。

《甘肅通志稿·輿地八》記載,阿木你巴爾布安山,在青海湖西,其峰高險,色黑,故名。李逢春先生認為,高適《塞下曲》的內容運用寫實的手法,都是在描述九曲之戰,不可能莫名其妙忽然寫到內蒙古的殺虎山。所以李逢春先生認為,《塞下曲》中的黑山應該就是青海湖西岸的黑山。

在青海期間,哥舒翰曾在青海湖龍馬駒島(海心山)修築應龍城,還派遣神策軍戍守,所以青海湖西岸的黑山對於高適來說並不陌生。

含恨離青海

哥舒翰收復九曲之地後,西部地區又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高適又創作了《九曲詞》以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九曲詞》其二,描寫了當時九曲百姓慶賀勝利的場景:

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麒麟。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勝利,老百姓們歡歌笑語,載歌載舞,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渴求。

《河湟史話》記載,進入和平時期後,因為軍中無事,唐軍將帥又終日沉湎於吃喝玩樂中,這和高適想要一展抱負、為國效命的想法背道而馳,因此引起了他的不滿,所以在天寶十二年冬天,高適離開了青海。

高適雖然在青海只待了一年時間,但是他留下了許多描寫青海的詩篇,成為研究唐代青海歷史的珍貴資料。

高適描寫青海的詩歌大多被收錄在《高常侍集》中。

湟源縣境內的石堡城遺址。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作者:王十梅 來源:西海都市報

相關焦點

  • 高適: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銳氣不減
    也就是說,唐朝大詩人中,政治才幹最出色的、官也做的最大的就數高適。高適晚年,官至左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加爵封侯的大詩人,年輕時竟然當過乞丐!高適本來是官家子弟,他的父親曾任韶州長史,可惜英年早逝。父親去世後,年少的高適生活沒了著落,只好在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流浪,靠乞討維生。
  • 杜甫與高適:高山流水的交情也不過如此了吧
    杜甫的答詩均是在回答高適,此時,杜甫布賴於裴冕的幫助,生活暫時無憂,高適大約在得知杜甫到達成都的消息時,對杜甫的生活狀況應有所了解,因此杜甫沒有在答詩裡顯露出希望高適幫忙的意思,且「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居也」,劉友竹所說「高詩純屬應酬,毫無真情可言,只是聽說杜甫棲身古寺,但對他的處境十分隔膜」,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 盛唐邊塞派大師高適:誰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天命之年可封侯
    但也有一個例外,他從少年時代的要飯開始,一直等到五十歲最終封侯,成為有唐一代官職最高的詩人,他就是盛唐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高適。高適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縱然有無數不堪,但只要雄心猶在,任何時候努力都不算晚,所以,不要相信什麼人到中年萬事休,人到五十可封侯!高適有著盛唐詩人普遍的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但高適人生的前五十年,基本上是在失望甚至是絕望中度過的。
  • 高適樂觀,杜甫悲觀,李白顛覆三觀
    把高適、李白、杜甫的歷程放在一起對比,就會發現,人生的逆襲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公元757年,高適發達了。他做了淮南節度使,真正的地區一把手,很快就要當上散騎常侍,也就是皇帝的貼身顧問,三品大員。可李白和杜甫,這一年特別糟心。杜甫大叔丟了工作,四處流浪,房租都交不起。
  • 高適: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之後選擇放棄
    再次的失敗,高適沒有選擇放棄,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反覆思考後,決定去參加「制舉」考試。「制舉」是天子自詔並親自臨試、用來選拔「非常之才」的一種特別的考試,考上了立馬封官。返回途中曾收到從塞外回來的人寫的詩《燕歌行》,他讀後感慨大唐邊疆戰守情況,也寫了一首《燕歌行》,從此,他的詩名流傳越來越廣。 燕歌行(節選)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回到宋州的高適,沒有閒下來,他遊歷了宋州附近的一些地區,繼續尋求出仕機會。
  • 詩詞鑑賞豪爽的離別高適《別董大》
    高適,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後人多把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雄渾奔放,提現了盛唐時期的社會,奮發圖強,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當時高適正在落魄當中,四處遊歷。與董庭蘭相遇於北方,故作詩相酬。前兩句直書時節與景象,時間是冬季,北風吹時,大雁南飛,似乎是北風吹的大雁南飛。景物描寫十分傳神。
  • 高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杜甫的態度和照顧有哪些呢?
    高適和杜甫的交誼在高、杜兩人的研究中一直是探討較多的話題,其中尤其以高適和杜甫蜀中關係討論為多。高適和杜甫一直有所交往,交情頗深,蜀中的高適為一方大員,而來到四川、沒有官職的杜甫生活困難。高適面對入蜀後的杜甫必然會關心照顧杜甫,兩人的交情一如既往,但隨著高適性格和職位的變遷,高適對杜甫的態度也略有變化。據周勳初《高適年譜》記載,高適於乾元二年(759)五月,拜彭州刺史,經過一個月的辛苦山行,六月初,到達彭州任所,《謝上彭州刺史表》是高適抵達任所後所作。杜甫抵達成都的時間為乾元二年(759)年底,兩人先後入蜀,開始了高、杜蜀中的交往。
  • 古詩詞朗讀者:《燕歌行·並序》高適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
  • 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揭秘唐朝邊塞詩雙傑岑參高適在四川的悲喜兩重境遇
    經過多次功名無望後,高適長年在家鄉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待著,從開元二十六年到天寶七載,長達十年。就在這期間,高適和李白、杜甫結識,三位大詩人一起在中州各地遊玩,後來被形容一起追隨李白訪仙問道,但的確是三位詩人一生中比較輕鬆愜意的時光。之後,高適受舉薦做了一段時間小官。
  • 高適送別詩名作別董大,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看盛唐詩人高適的履歷,在仕途上完全是「大器晚成」的典範。他早年仕途不順,直到五十歲左右才真正開始走上仕途,卻用短短十年時間走到了古代讀書人的人生巔峰——最終做到了唐朝著名詩人中官職最高者,實在令人驚嘆。而早年他在幹什麼呢?
  • 高適除夕在旅館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寫到了心坎裡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除夜作》,便是唐代詩人高適除夕不能回家,在旅館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眾所周知,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為唐代邊塞四大詩人。其詩歷來以筆力雄健,氣勢奔放著稱。而這首詩卻平易自然,精煉含蓄。它只有短短4句,便將高適身為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可謂是寫到了我們的心坎裡。
  • 高適: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塞上聽吹笛 [唐]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 盛唐三人行:李白、杜甫和高適雖為摯友,三人的結局卻大相逕庭
    三人在梁宋之地相遇,由高適做東,喝酒寫詩,高興了還在孟諸野澤狩獵,三人笑談天下大勢,十分快意瀟灑。另一面,高適和杜甫截然不同。高適受到宋州刺史的推薦,參加了專門針對隱士的「有道科」,已經年滿50的高適終於有了個正經的官職—封丘尉,高適高興瘋了,還專門寫了《留上李右相》以此讚頌當朝宰相李林甫是一位治國能臣,不過這官沒當多久就給辭了,跑到河西做了哥舒翰的入幕之賓,第二年李林甫就被楊國忠誣告謀反,李林甫一家被抄家流放。
  • 高適賦詩贈知音:表達詩人對同等遭遇的同情,和知音難匿的惆悵
    詩人高適坐在靠窗的桌子邊,正在和一位琴師董庭蘭喝酒話別。高適給董庭蘭斟了杯酒,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唉,董先生,這一次分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了。」董庭蘭呷了口酒,笑著說:「高先生,我相信今後會有見面機會的。」說著,他從身邊的袋子裡拿出一把古琴,對高適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也學學俞伯牙,臨別前再給您彈上一曲吧。」說完,他推開桌上的杯碗,放好古琴,調了調琴弦,便彈奏了起來。
  • 高適很經典的一首唐詩,第三句更是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百讀不厭
    原題:高適很經典的一首唐詩,第三句更是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百讀不厭盛唐時期,國泰民安。在此期間,一首首著名的唐詩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塞上聽吹笛》朝代:唐代作者:高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 高適豪邁豁達的兩首送別詩,一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比如下面高適的兩首《別董大》,一般人對第一首非常熟悉,第二首卻從未聽說過。兩首詩如下:別董大【高適】其一,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的這兩句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激蕩人心,表現了大丈夫之間的深厚友誼。第二首詩雖然人生不得意,但並未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第一句寫的是詩人像鳥兒一樣飄颻,居無定所,孤苦無依。第二句描寫的是詩人離開長安、洛陽已經十餘年了,遠離了繁華地帶,一直處於失意的狀態。第三句說的是大丈夫不應該甘於貧賤,而應該振作起來。
  • 唐代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高適簡介: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別董大二首·其二注釋:六翮(hé)飄颻(yáo)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 大譜師:《高氏族譜》中高適家世後裔考述
    關鍵詞:高適;高適家世;高適年譜;高氏族譜;高崇文;韓愈 高適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贊之云:「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1]卷11下冊,466《舊唐書》本傳亦稱「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 此藝知音自古難——《別董大二首》——高適
    兩人一見如故,時常徹夜長談,房琯也帶他見了更多懂琴之人,其中便有高適。一時間,董庭蘭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獨一人,這世上,還有那麼多知己。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而逃,長安城被叛軍佔領。房琯請求親自率兵收復長安,可惜唐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他試圖掙扎,怎奈越陷越深。朝中有人開始彈劾他,他並不在意,引來了更多的人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