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花葉不相見生生錯」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玄宗時一個冬天的傍晚,在甘肅西部的一個地方,北風呼嘯著從曠野裡掠過,掀起了漫天黃沙,天昏沉沉的。幾隻大雁頂著風,鳴叫著向南方飛去。過了一會兒,棉絮一樣的雪花便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很快就給地面鋪上了一層毛茸茸的毯子。路上的行人很少,有的加快了腳步朝家裡趕去,有的乾脆鑽進了路邊的小酒館裡去取暖。
和外面刺骨的寒冷相比,小酒館裡熱氣騰騰,另是一番熱鬧景象。詩人高適坐在靠窗的桌子邊,正在和一位琴師董庭蘭喝酒話別。高適給董庭蘭斟了杯酒,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唉,董先生,這一次分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了。」董庭蘭呷了口酒,笑著說:「高先生,我相信今後會有見面機會的。」
說著,他從身邊的袋子裡拿出一把古琴,對高適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也學學俞伯牙,臨別前再給您彈上一曲吧。」說完,他推開桌上的杯碗,放好古琴,調了調琴弦,便彈奏了起來。古樸典雅的琴聲在小酒館裡迴蕩。食客們都停止了喧譁,放下了杯筷,靜靜地欣賞著。高適凝視著正在彈琴的董庭蘭,他們相識相知的過程清晰地在他的腦海裡浮現。
高適大約生於公元702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時期,少年時家裡很貧寒。他20歲的時候,從老家渤海蓓,今河北景縣)來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希望能謀求一個官職,為國家效力。可惜沒有找到機會,他黯然離開長安,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遊歷生活。當他來到甘肅的時候,聽說在甘肅西部住著一位著名的琴師。經他仔細打聽,才知道此人竟是他在長安洛陽時結識的朋友董庭蘭。
董庭蘭排行最大,人稱革大,是位著名的音樂家,擅長演奏七弦古琴,有著非常高超的演奏技巧。他所演奏的樂曲充滿了豐富的感情,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可是當時長安只流行從西域傳過來的胡樂,所以他的琴藝一直得不到達官貴人的賞識,只好從長安來到這裡,生活十分貧苦。高適對古樂有著濃厚的興趣,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趕來拜訪董庭蘭。
由於兩個人原來就認識,現在又都鬱郁不得志,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一見面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們雖然都很清苦,但常常省下錢來買酒喝,一邊喝酒一邊談詩說琴,相互鼓勵。現在董庭蘭又要離開此地漫遊去了。這一去山高路遠,前途茫茫,何時才能再見面呢?
想到這一切,高適一聲長嘆:「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啊!」這時,董庭蘭的琴聲越來越高亢激昂,高適覺得自已身上的血都快要沸騰了。於是他吩咐店小二準備好筆墨,鋪開紙揮筆寫道: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庭蘭的琴聲戛然而止。他放下琴,走過來把高適的詩吟誦了一遍,連聲讚嘆:「好詩!高先生,『莫愁前路無知己』,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借酒消愁有什麼用,我們都要振奮起精神,繼續向前走吧!」說罷,背起琴囊與高適拱手告別,冒著大雪走了。
公元755年,60歲的董庭蘭終於受到了當時的宰相房館的賞識,成為他門下的一位清客。他演奏的七弦琴古樂很快在長安流傳開來,受到人們的喜愛。第二年,五十多歲的高適也得到唐玄宗的接見,不久又被唐肅宗封為淮南節度使。從此,他仕途一帆風順,成為這一時期官職最高的一位詩人。「莫愁前路無知己」,董庭蘭、高適這一對患難中的朋友互相鼓勵,努力向前,終於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