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賦詩贈知音:表達詩人對同等遭遇的同情,和知音難匿的惆悵

2021-01-09 花葉不相見生生錯

本文乃「花葉不相見生生錯」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玄宗時一個冬天的傍晚,在甘肅西部的一個地方,北風呼嘯著從曠野裡掠過,掀起了漫天黃沙,天昏沉沉的。幾隻大雁頂著風,鳴叫著向南方飛去。過了一會兒,棉絮一樣的雪花便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很快就給地面鋪上了一層毛茸茸的毯子。路上的行人很少,有的加快了腳步朝家裡趕去,有的乾脆鑽進了路邊的小酒館裡去取暖。

和外面刺骨的寒冷相比,小酒館裡熱氣騰騰,另是一番熱鬧景象。詩人高適坐在靠窗的桌子邊,正在和一位琴師董庭蘭喝酒話別。高適給董庭蘭斟了杯酒,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唉,董先生,這一次分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了。」董庭蘭呷了口酒,笑著說:「高先生,我相信今後會有見面機會的。」

說著,他從身邊的袋子裡拿出一把古琴,對高適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也學學俞伯牙,臨別前再給您彈上一曲吧。」說完,他推開桌上的杯碗,放好古琴,調了調琴弦,便彈奏了起來。古樸典雅的琴聲在小酒館裡迴蕩。食客們都停止了喧譁,放下了杯筷,靜靜地欣賞著。高適凝視著正在彈琴的董庭蘭,他們相識相知的過程清晰地在他的腦海裡浮現。

高適大約生於公元702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時期,少年時家裡很貧寒。他20歲的時候,從老家渤海蓓,今河北景縣)來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希望能謀求一個官職,為國家效力。可惜沒有找到機會,他黯然離開長安,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遊歷生活。當他來到甘肅的時候,聽說在甘肅西部住著一位著名的琴師。經他仔細打聽,才知道此人竟是他在長安洛陽時結識的朋友董庭蘭。

董庭蘭排行最大,人稱革大,是位著名的音樂家,擅長演奏七弦古琴,有著非常高超的演奏技巧。他所演奏的樂曲充滿了豐富的感情,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可是當時長安只流行從西域傳過來的胡樂,所以他的琴藝一直得不到達官貴人的賞識,只好從長安來到這裡,生活十分貧苦。高適對古樂有著濃厚的興趣,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趕來拜訪董庭蘭。

由於兩個人原來就認識,現在又都鬱郁不得志,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一見面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們雖然都很清苦,但常常省下錢來買酒喝,一邊喝酒一邊談詩說琴,相互鼓勵。現在董庭蘭又要離開此地漫遊去了。這一去山高路遠,前途茫茫,何時才能再見面呢?

想到這一切,高適一聲長嘆:「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啊!」這時,董庭蘭的琴聲越來越高亢激昂,高適覺得自已身上的血都快要沸騰了。於是他吩咐店小二準備好筆墨,鋪開紙揮筆寫道: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庭蘭的琴聲戛然而止。他放下琴,走過來把高適的詩吟誦了一遍,連聲讚嘆:「好詩!高先生,『莫愁前路無知己』,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借酒消愁有什麼用,我們都要振奮起精神,繼續向前走吧!」說罷,背起琴囊與高適拱手告別,冒著大雪走了。

公元755年,60歲的董庭蘭終於受到了當時的宰相房館的賞識,成為他門下的一位清客。他演奏的七弦琴古樂很快在長安流傳開來,受到人們的喜愛。第二年,五十多歲的高適也得到唐玄宗的接見,不久又被唐肅宗封為淮南節度使。從此,他仕途一帆風順,成為這一時期官職最高的一位詩人。「莫愁前路無知己」,董庭蘭、高適這一對患難中的朋友互相鼓勵,努力向前,終於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

相關焦點

  • 高適在北風中送別琴師,寫下一首詩相送,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
    但有一位詩人就是典型的例外了,雖然寫的是一首送別詩,但表露的卻完全是豪邁豁達之情。和其他世人哀哀切切的送別詩相比起來,高適的態度就顯得豁達得多了。即便是在北風呼呼的情況下送別友人,他依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期望。在以下要介紹的這首詩中,詩人高適要送別的並不是普通的朋友,對方也算得上是他的知音了。
  • 揭秘唐朝邊塞詩雙傑岑參高適在四川的悲喜兩重境遇
    在成都的一年左右時間,岑參身體和心情都不佳,留下詩文不算多,整個他的詩集中寫蜀地風光名勝的作品其實也不少,著名作品有《萬裡橋》《張儀樓》《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等幾首不俗之作。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萬裡橋設宴送費禕出使東吳,費禕嘆曰:「萬裡之行,始於此橋。」這座橋和這句話都名垂青史。岑參賦詩:「成都與維揚,相去萬裡地。
  • 高適酒醉後一首詩調侃前輩,輕鬆悠閒,曠達可親
    高適是唐代的邊塞詩人,曾經科考失敗,做過哥舒翰的幕府,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因為保駕唐玄宗得到提拔,一直做到禮部尚書。高適喜歡張旭的書法,也敬佩他的為人。張旭比他大三十歲,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奔走狂呼,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高適有一次酒醉後即興賦詩,居然調侃這位前輩。
  • 黃庭堅醉後賦詩,這首七律用典自然,更顯出才子胸襟不凡
    北宋的一位詩人有一次也不醉不歸,卻即興抒寫了優秀詩篇。下面分享的是黃庭堅醉後賦詩,這首七律用典自然,更顯出才子胸襟不凡。汴岸置酒贈黃十七宋代:黃庭堅吾宗端居叢百憂,長歌勸之肯出遊。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
  • 兩位被貶之人相遇後,把酒言歡相互贈詩,不料竟成千古名篇
    白居易和劉禹錫同為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巧的是兩人還是同年出生的,並稱「劉白」。公元826年,距離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已有10年,距離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也恰好是10年。10年過後劉禹錫終於被召回洛陽,而白居易在5年前就被調回長安。
  • 高適的一首邊塞詩,通過描寫邊境的荒涼,抒發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
    他通過此詩表達對邊將束手無策的不滿,慨嘆自己空懷安邊之策,卻不能施展。此詩是高適送兵而歸時所作,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高適的作品《薊中作》。「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策,馬鞭。這裡作動詞用,為驅馬前進之意。塞垣,猶言關塞。詩人驅馬從沙漠趕來,登上邊塞的關隘,瞭望蒼茫大地。起首兩句以沙漠、塞垣點明邊塞地區特定的場景,為下文作鋪墊。「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 此藝知音自古難——《別董大二首》——高適
    他內心深處渴望著尋找知音,這一點,從未變過。這夜,他又拿出古琴彈奏。一曲過後,正要收起古琴,忽然聽到有人扣門聲。這麼晚,不知何人造訪,他打開門,只見一個身著錦衣的人站在門外。那人謙和地自報姓名:在下房琯。
  • 高適送給友人的一首詩,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告訴我們交友之道
    本文由作者《夜幕歷史講解》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高適是唐代的詩人,他和杜甫的友誼十分深厚,任華也是和他來往密切的朋友。任華為人耿直,仕途頗為困頓,史料對他的記載不是十分詳細,任華寫有《雜言寄李白》和《雜言寄杜拾遺》兩首詩作。高適作為任華的朋友作詩相送,高適此詩與杜甫《貧交行》用意相近,可能為同時所作,當時兩位詩人同在長安。詩中讚許深摯重情的交友之道,對世人唯重黃金的交道表示強烈不滿。今天我們就欣賞一下高適送給好友的詩作《贈任華》。
  • 高適: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銳氣不減
    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唐朝是中國詩壇的頂峰。有資料統計,現存全部唐詩中,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五萬五千多首。詩人無疑是盛世唐朝最為光彩奪目的群體。
  • 筱青讀詩詞: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作者高適。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這個人在人才輩出的唐朝也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個大器晚成等詩人。他28歲加了科舉考試,但結果卻是名落孫山。從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一躍而成為馳騁疆場的將軍。有唐一代的大詩人中他是官做得最大的一個人。他也是唯一一個被朝廷封侯的詩人——廣德二年高適進封渤海縣侯,死後更是被冠以忠的諡號。有人說高適的人生,就是一場華麗的「逆襲」,一點都不為過。
  • 詩詞鑑賞豪爽的離別高適《別董大》
    高適,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後人多把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雄渾奔放,提現了盛唐時期的社會,奮發圖強,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當時高適正在落魄當中,四處遊歷。與董庭蘭相遇於北方,故作詩相酬。前兩句直書時節與景象,時間是冬季,北風吹時,大雁南飛,似乎是北風吹的大雁南飛。景物描寫十分傳神。
  • 張籍鮮為人知的一首詩,情感真摯,短短四句話,卻涉及三位詩人
    唐代有很多詩人一生境遇悲催,但是他們卻一直在苦中作樂,甚至在詩書贈答中相互調侃。下面介紹張籍鮮為人知的一首詩,情感真摯,短短四句話,卻涉及三位詩人。贈王建唐代:張籍白君去後交遊少,東野亡來篋笥貧。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中唐詩人張籍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曾經是和州的一位小吏,叔父和從兄卻都有文名。張籍考中進士之前,有將近十年的時間都在各地漫遊,雖然生活也貧困潦倒,卻為他的詩歌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 汪倫「騙」了李白,李白為何卻深情賦詩《贈汪倫》?
    朗誦詩詞的古風雅韻  講述背後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唐詩,名叫《贈汪倫》,作者是李白。說起這首詩的創作,還有一個小故事。
  • 唐代友情詩,那一獨特的詩人感情!
    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 高適在青海
    唐朝是一個詩人輩出、詩歌作品產量巨大的時代,在諸多詩歌作品中,歌詠青海的詩作屢見不鮮,然而,當時的詩人真正到過青海的卻是寥寥無幾,他們對青海的吟誦大多憑藉著想像和外人的介紹。邊塞詩人高適是少有的真正踏足過河湟地區的唐代詩人之一。
  • 高適的這首詩僅有4句,卻能感悟人間最真摯的友誼,值得一讀再讀
    然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雖然人生難得知己,但我們卻可以將自己的心靈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找尋知己的足跡。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許你和某一位詩人就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達成了知己般的共識。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別董大·其一》,便是一首關於知己,也關於離別的經典詩篇。
  • 盛唐三人行:李白、杜甫和高適雖為摯友,三人的結局卻大相逕庭
    李白和杜甫雖然年齡相差11歲,但是因為彼此的遭遇和抱負一見如故,成為了摯友,兩人便相約去梁宋之地遊玩,在路上看到美景就寫詩,休息下來就喝酒,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世人只記得李白杜甫是好友,其實當時還有一人與他們同行,這個人就是高適。
  • 唐朝詩人高適這首詩,讓人懂得了,原來窮也可以窮得這麼瀟灑
    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難以做到,可是唐朝詩人高適卻做到了,他這一首詩,讓人真正懂得了,原來窮也可以窮的這麼瀟灑。高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別董大》,但卻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首:「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因為高適的《別董大》其實有兩首,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另外一首。
  • 高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杜甫的態度和照顧有哪些呢?
    時任彭州刺史的高適聽說杜甫來後,便寫詩《贈杜二拾遺》問候: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聽法還應難,尋經剩欲翻。草玄今已畢,此後更何言?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是高適對杜甫生活和創作的關心。有人質疑此詩,認為高適對杜甫表現的不足夠熱情,純屬應酬之作,毫無真情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