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道歉就能解決個人信息安全嗎?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丨21讀書

2020-12-17 21世紀經濟報導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導讀:Facebook用戶數據洩露折射的是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被盜用的事實,身處數字時代,我們經常面臨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衝突造成了一種道德和倫理困境。在這種困境下,掌握信息數據的科技巨頭如何把握個人與公共責任的平衡,確實是一件非常兩難的事情。

編輯丨陳思

在數字世界,信任意味著一切。

題記

圖片來源/ 圖蟲創意

這陣子,科技圈一則消息鬧得沸沸揚揚,想必大家都知道了:Facebook爆出數據洩露醜聞,5000萬用戶數據遭洩露。

數據洩露事件以來,所有人都在等待扎克伯格的回應,至少先來一份公開道歉,但道歉就能解決信息安全這個世紀難題嗎?答案肯定是不能,而且想必扎克伯格的內心也是拒絕的吧,雖然21日他在Facebook帳號上回應了此事,但也只是明確表示公司講「站出來」解決問題,並提出多項補救措施而已。

輿論則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失控,這家社交巨頭的冷淡回應引起了很多人的牴觸情緒。網上針對 Facebook 的批評指責像浪潮般一波接著一波,推特上#DeleteFacebook(刪除 Facebook)成為了熱門話題,像之前的#DeleteUber一樣,它從一個簡單的話題標籤進化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網際網路運動。而國會和州參議院議員對小扎的回應,更讓主流媒體肆無忌憚地進行輪番轟炸。

Facebook用戶數據洩露折射的是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被盜用的事實,身處數字時代,我們經常面臨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衝突造成了一種道德和倫理困境。在這種困境下,掌握信息數據的科技巨頭如何把握個人與公共責任的平衡,確實是一件非常兩難的事情。

圖片來源/ 圖蟲創意

蘋果對抗FBI的事情還歷歷在目,2015年12月,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郡發生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一對宣誓效忠於「伊斯蘭國」的夫婦襲擊了參加一場辦公室聚會的人,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傷。聯邦調查局認為,恐怖分子使用的iPhone裡的信息,可能有助於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於是,FBI提起訴訟,強迫蘋果解鎖那部手機。

蘋果拒絕了!庫克認為,聯邦調查局尋求開創先例的做法威脅到了數據安全。

另一家科技巨頭微軟,公開表明支持蘋果的立場,雖然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支持政府的立場還是完全置身事外都很容易,但微軟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可能會對科技和客戶造成不良後果的共同擔憂。微軟認為,隱私與安全困境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確保彼此的信任,但這絕非易事。客戶必須相信我們會保護他們的隱私。同樣,政府官員必須相信我們靠得住,會幫助他們保護公共安全。構建和維持這兩種信任,在個人和公共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向來是制度進步的重要特徵。

在數字世界,信任意味著一切,計算機工程師出身的微軟現任CEO納德拉發現,像編寫電腦程式一樣,用架構和算法來表達複雜的觀點和概念很有用。要寫些什麼指令,才能生成信任?當然,不存在能產生如此人文結果的數學等式。但如果有,它可能是這樣的:

E+SV+SR=T/t

即:同理心+共同的價值觀+安全可靠=信任/時間

在這個信任等式中,納德拉把同理心放在了第一位。不管你是一家設計產品的公司,還是一個設計政策的立法者,首先都必須對民眾和他們的需求有共鳴。如果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和現實,一切產品或政策都是徒勞。

圖片來源/ 新華社

Facebook是否有一份真誠的道歉,對於這場數據洩露的彌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和政府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如何增進信任?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和公共安全?納德拉在其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給出了6點建議:

第一,控制執法機構適當地訪問數據。在政府的諸多重要職責中,保護公民免受傷害是最重要的。從網絡犯罪到兒童剝削,很多要求披露數字證據的執法調查旨在保護我們的用戶不受惡意行為的傷害,並幫助確保我們雲服務的安全。因此,在一個清晰的、受強有力的制衡制度約束的法律框架下,政府應該為獲取數字證據制定一個有效的機制。

第二,警惕以效率的名義破壞用戶的數據安全。數字證據的收集應該針對特定的已知用戶,並且僅限於存在合理犯罪證據的案件。政府對用戶的機密信息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必須受一個清晰、透明的法律框架的約束。

第三,既尊重國際邊界,也承認信息技術的全球化本質。在當前不確定並且有些混亂的法律環境下,世界各地的政府越來越容易單方面行動。科技公司正面臨不可避免的法律衝 突,隨之而來的對哪些法律能夠保護私人數據的困惑,正在削弱客戶對科技的信任。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結果對科技行業和依賴它的人來說可能是災難性的。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有原則、透明、高效的框架來管理跨越管轄區域的數字證據要求,並且各國應確保自己的法律尊重這個框架。

第四,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透明性。近年來,科技公司有權利發布與它們收到的數字證據要求的次數和類型有關的匯總數據。政府應確保自己的法律保護科技公司的這種透明性。此外,政府還應該允許公司在政府要求獲取用戶的信息時通知用戶,極其有限的情況除外。

第五,使法律現代化,以便反映科技的用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的方式。比如,如今很多大型公共和私人機構正在將自己的數字信息轉移到雲端,很多創業公司充分利用大公司的基礎設施提供自己的應用和服務。結果,調查犯罪活動的政府在搜集信息時就面臨多個消息來源。除非常有限的情況外,政府都可以從用戶或最直接地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那裡獲取數字證據。因此,各國要求尋找數字證據的調查人員從距離終端用戶最近的消息來源那裡收集數字證據是合理的。

第六,通過安全促進信任。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執法機構聲稱,加密妨礙了合法的執法調查。然而,加密在保護用戶最私密的數據不被黑客和其他惡意分子竊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領域的監管或法律改革不應破壞安全。安全是用戶信任科技的基本元素。

圖片來源/ 圖蟲創意

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一些人說隱私已死。人們不再對自己的信息保密,而是自願在網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但其實這僅僅意味著人們採用了新的定義和新的隱私規範,保持信息的私密性不等於保密,而是人們希望控制著與誰分享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分享的信息。

贈書福利

薩提亞是比爾蓋茨之後微軟的變革者。上任短短三年時間,微軟的市值翻番,本書復盤了作者的管理實踐並總結了作者的核心管理思想,即任何組織都要定期刷新;組織要賦能個體,個人要保持終身學習,保持同理心。在本書中,薩提亞特別分析了中國的科技與經濟狀況,對中國企業的發展給出了建議和展望。

《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

作者:[美] 薩提亞·納德拉

譯者:陳召強 楊洋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月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在本期周末讀書下面留言,獲得點讚數前10名(點讚數需不少於20)的讀者,將免費獲得《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一本,我們將在明晚的夜讀中公布獲獎名單喲~(所以點讚前10的截止時間是3月26日20:00喲~

21君

小夥伴們,大數據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你認為應當如何保護個人的信息安全?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丨德恆研究
    我們這裡有各大名校的任教老師,一定可以解決你家孩子的學習問題」 「××先生,你在某小區新購房屋需要裝修嗎?我們有專業的設計師和施工隊伍,包你滿意」 「××女士,我們樓盤還有少量住宅和鋪面,你有投資不動產的需求嗎?」
  • 八大看點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個人信息安全
    草案從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為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做出了明確性規定,是繼民法典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現今,數據洩露漸成常態,在此種環境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注意並為之採取措施的問題。為此,瀋陽市公安局關於公共服務質量檢測結果有關問題整改工作按計劃部署推進,切實增強公民自我防護意識,使公民認識到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和要領。反信息詐騙支隊總結了九條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原標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潮數科技多款產品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但隨之而來的個人信息的洩露問題頻出,給社會和個人都帶來了危害。潮數科技作為一家專業數據安全廠家,提供了多款產品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洩露問題頻出 損害了公眾利益近來,個人信息洩露問題頻出,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
  • 抖音、微信讀書敗訴背後:個人信息與隱私權邊界在哪兒?
    導讀: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作出一審宣判,認定微信讀書、抖音兩款App均有侵害用戶個人信息的情形。法律專家認為,案件體現了「司法先行」的指引性作用,個人信息權益作為人格權基礎得到保護將成為大勢所趨。同時,判決結果也表明,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並不意味著過度幹預企業商業模式的運行。
  • 廖仁斌:加快建設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體系
    然而當用戶面對如「稜鏡計劃」、「支付寶安全門事件」等層出不窮的個人信息及敏感隱私數據洩露時,不禁擔心——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可言嗎?「日益尖銳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不僅給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帶來嚴重威脅,還時刻影響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僅僅依靠電信運營商自己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基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民法典的規定,我們應當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策略、目標和限度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民法典是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階段性立法回應。鑑於個人信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民法典人格權編採用專章的方式對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一併予以保護,並對個人信息的類型、收集、更改或刪除做了初步規定。
  • 丁曉東:個人信息保護的難題| 新書《個人信息保護:原理與實踐》
    在近年來的法學研究中,恐怕沒有哪個議題比個人信息保護更具爭議了。儘管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理論問題卻仍無定論。首先,個人信息需要法律保護嗎?如果需要法律保護,其理由何在?或者用法言法語來說,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益基礎是什麼?個人信息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嗎,還是一種權益或僅僅是一種利益?
  • 簡歷數據比普通個人信息更加細緻 如何安全保護?
    簡歷數據比普通個人信息更加細緻 如何安全保護? 原標題:   簡歷屢遭大規模洩露、找工作落入招聘陷阱、修改簡歷卻成「離職預警」……調查發現,公民重要的個人信息——簡歷,當前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 「扒私」行為越界 如何更好保護個人信息?
    追究責任 以儆效尤很有必要確診患者的個人信息,理應受到嚴密保護,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致使她的個人隱私遭洩露,這是她在網絡暴力面前「裸奔」的根本原因,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勢在必行。國家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既然有嚴格的立法,為免以後有人再受其擾,以儆效尤很有必要。
  • 個人信息保護中的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
    由於敏感信息對於維護自然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與人格尊嚴極為重要,該等信息一旦洩露或被非法使用,勢必會對自然人的人身財產權益造成嚴重的侵害或損害,故此,法律上對處理者處理此類信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但是,對於非敏感信息的處理而言,則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 官方立法:如何保護兒童個人信息安全?(雙語)
    未成年人個人信息juveniles' personal information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the Cyberspac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23日發布《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成為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兒童網際網路保護的立法。
  • 個人信息保護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為廣泛。近年來,雖然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目的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相關問題十分突出。相關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已逐步建立,但仍難以適應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現實情況。
  • 兒童個人信息保護——美好的權利如何腳踏實地
    兒童個人信息保護的核心制度設計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其個人信息要受到嚴格保護,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上所述,依賴於「監護人知情同意」的保護機制在實踐中將遭遇巨大挑戰,包括如何識別兒童、監護關係和監護人的有效同意。
  • 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突出問題 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亮相
    應當看到,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嚴」與「寬」
    App違法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能否有效收斂,推銷電話、精準詐騙、垃圾郵件能否得到遏制,個人信息被侵犯時如何及時有效伸張正義……解決以上種種命題,既是數字經濟時代全體公民的公共考題,也是事關個人最直接最現實利益的「私人考題」。多年前,百度CEO李彥宏因為一句「中國用戶很多時候願意用隱私來換便捷服務」引發眾怒。
  • 抖音、微信讀書被判侵權 數字經濟下的個人信息保護突圍
    惹人不快的同時,這或許也是平臺侵害用戶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7月30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作出宣判,認定抖音、微信讀書兩款App均有侵害用戶個人信息的情形。兩案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後,體現民法典保護網際網路時代公民個人信息權益的典型案件。
  • 呂欣:如何構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
    原標題:如何構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 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驅動下,採取種種手段非法獲取、買賣個人信息,甚至形成了黑色產業鏈,對公民權益造成嚴重侵害。如何解決這一全新而複雜的社會問題,值得認真思考。從法律角度而言,建立一個以憲法為統領,以民法為基礎,以專門法為核心,以刑法為最後保障的分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是解決該問題的應然選擇。   在憲法中將個人信息權規定為一種人格權。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初審 數字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程威報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10月17日閉幕,此次會議審議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等。個人信息保護即將有專門性統一立法,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