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宴請招待
在跨文化交際中,宴請招待也是經常發生的社交活動。參加宴會或招待客人需要遵循必要的社交禮儀。中國和西方的宴請習俗及餐桌禮儀,如餐具的擺放、上菜的順序、就餐時的舉止等,都有很多不同之處。如何在跨文化的宴請招待活動中避免失禮和馗尬是許多人十分關心的問題。
西餐餐具的擺放有一個規則,簡稱為「BMW」, 即左邊是麵包(bread), 中間是主菜(main dish), 右邊是酒(wine).左手邊是叉子,右手邊是刀和勺子,橫在前面的是吃甜食的叉和勺。西餐至多7道菜,一般的宴請只有4~5道菜。上菜順序與中餐不同。中餐的上菜順序是先後為涼菜、熱菜、湯、水果。西餐上菜的順序是依次為開胃菜、湯/沙拉、主菜、甜點。其中很明顯的不同是中國人是吃完菜後喝湯,而西方人是一開始就喝湯。
中餐和西餐都有各自獨特的餐桌禮儀和規則。中餐宴會的禮儀包括:
在主賓或長輩未動筷之前,不可先動筷。
飲第一杯酒時,要等主人說「請」之後,才舉杯相碰喝一小口。
取菜時要在自己面前取,把手伸到別人面前取菜是不禮貌的。
盛湯時要用公勺,不能用自己的勺子。
進餐時應相互敬讓。
給別人遞茶遞酒時要用雙手。
茶壺的嘴兒不能對著客人。
外國人參加中國人的宴會,可能會因為不熟悉中餐的習俗和禮僅面出現尷尬的情況。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暢銷小說《喜福會》就生動地描述了一位美國小夥子第一次到華裔女朋友家做客在餐桌上鬧出的笑話。他不等主人勸酒,就自已連飲了兩大杯冰酒。面且他只吃自己喜歡吃的菜。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朋友的媽媽最後端上自己精心準備的拿手菜-一清蒸排骨,並故意抱怨說;「哎呀,這菜不成,淡而無味。」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一句表示謙虛的客氣話,可是這位美國小夥子則順手拿起醬油倒進了菜裡,黑乎乎的醬油把一盤美味佳餚給破壞了。這個例子就是中美餐桌禮儀不同而造成的誤會。西餐的餐桌禮僅包括以下一整規則:
吃飯時說話聲音要小,嘴裡有東西時不說話。
吃飯時嘴巴不能發出咀嚼聲。
不能把盤子端起來吃。
胳膊肘不能放在桌子上。
餐巾放在膝蓋上,臨時出去時放在椅子上,用餐完畢把餐巾放在桌子上。刀叉並排放在盤子上表示你已經用餐完畢,刀叉交叉著放在盤子上表示你還沒有吃完。除了比較正式的宴請,在很多國家還有多種形式的非正式宴請,如自助餐、雞尾酒會(cocktail party)和聚餐(potluck).這樣的宴請一般沒有固定座位,大家自取食物,站著或者坐著一邊吃一邊聊天,這種宴請的主要目的是結識新朋友,聯絡老朋友。美國人特別喜歡雞尾酒會和自助餐式的宴請,因為這種形式體現了不拘禮節、隨意放鬆的交往風格。但是這種形式的宴請在歐洲和澳大利亞則比較少見。
「potluck」式的聚餐更具有美國特色,美國人經常在朋友和同事之間舉行這種活動。每位客人帶來自己準備好的飯菜,主人則準備一兩個主菜和酒水。大家把自己做的飯菜放在一起分享,拿著自取的食物隨意走動並與別人聊天。在中國人看來,讓客人自己帶飯菜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與我們請客吃飯的概念完全不同。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不僅要經常參加宴請,也經常要招待客人。中國人一向有熱情好客的傳統,然而中國人招待客人的一些習俗卻讓很多外國人不適應,而中國人又往往覺得外國人招待客人的方式過於簡單,甚至得出外國人比較小氣的結論。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待客理念和禮儀。中國人招待客人時往往會準備豐盛的飯菜,覺得飯菜越豐盛越能體現主人對客人的誠意和尊重。如果客人把飯菜都吃光了,就說明自己準備得不夠,顯得自己不夠慷慨大方。但是很多外國人認為飯菜太多吃不了是一種浪費,飯菜剩下也是不禮貌的表現。當持有這兩種不同觀念的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容易產生誤會。之前朋友說在飯館宴請一位來自韓國的李教授。當時點了不少的菜,可是他發現這位李教授一直在吃菜,菜都快吃光了,朋友一再問他:「菜夠嗎?要不要再點一個?」李教授直搖頭說:「夠了夠了。太多了。」可是看到李教授最後把菜都吃光了,他覺得很沒有面子,同時心裡也有點兒疑惑:李教授是個很斯文的人。今天怎麼這樣吃飯呢?後來他跟韓國學生談到此事才了解到,韓國人吃飯的禮節是一定要把飯菜吃光,否則是不禮貌的。原來李教授是為了表示禮貌才把飯菜吃光的,他還誤以為他不夠斯文呢。因為中國的習俗正好相反,客人不吃光飯菜才是禮貌的,因為吃光了飯菜會讓主人難堪,好像主人不夠慷慨大方。另外,客人吃光了飯菜也會給人留下貪吃的印象。
為了表示熱情和周到,中國人招待客人時還有敬酒和幫客人夾菜的習慣。中國人常對客人說:「這道菜很好吃,嘗嘗吧。」然後把菜夾到客人的碟子裡。可是中國人這種勸讓、夾菜的方式常常讓外國人感到不自在。在西方國家,主人一般不會給客人夾菜,而是讓客人自己選擇。主人會用這樣的表達方法:「Help yourself. Make yourself at home. 」如果主人讓客人品嘗某種食物,客人回答「no, thank you」就是表示拒絕,主人就不再堅持了。而中國人往往把這種回答看作是客氣,還會再次勸讓。去年一中國老師給客人分發月餅的時候,一位外國女士說:「No,thank you. 」中國老師再三勸說:「這是中國特產,很好吃的,嘗嘗吧。」這位女士最後面帶難色地說:「對不起,我不能吃甜食。」當時的場面有點兒尷尬。
宴請招待方面的一些建議:
出席正式的宴請最好穿比較正式的服裝,不要穿牛仔褲、運動鞋。
出席家庭的宴請不要提前到達,晚到10~20分鐘是合適的。
吃飯時說話的聲音要儘量小一點兒。
餐巾只用來擦嘴,不能用來擦臉或擦餐具。
食物的骨頭和皮殼放在自己的盤子裡,不要放在桌子上。
手機放在包裡,不要放在桌子上。必須要接聽電話時,要先說一聲「對不起」。
席間儘量與不同的人打招呼和交談,而不是僅僅與熟人聊天。招待客人的飯菜豐富但是不鋪張,剩下太多的飯菜會讓人感覺是在浪費。當客人表示喜歡你準備的飯菜時,不必過度謙虛。讓客人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和飲料,不過度勸酒和幫客人夾菜。客人表示希望退席的時候,不過度挽留。請別人吃飯時不要在客人面前直接詢問服務員花了多少錢,這樣會讓客人感到尷尬。結帳的時候不要爭搶,這樣的舉動看起來有些不雅。對請客的人表示感謝,但是不要直接問花了多少錢。參加宴請後給邀請人寫郵件或打電話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