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困擾著中國,但公眾仍擔心轉基因安全。
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但可耕地面積只佔世界的7%。糧食安全一直困擾著這個國家,殺蟲劑和過度施肥不再像當初那樣能明顯提高諸如水稻等農作物的產量,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溫度,亦讓農作物生長受到挑戰,因此中國政府已開始大力資助轉基因作物的研究。
2014年秋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之前,發表了習近平主席的一次演講,他號召中國科學家應大膽地、創新地掌握轉基因技術的至高點。最近的「五年計劃」也凸顯了生物技術及農業領域,將其作為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最近,筆者在北京會見了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著名遺傳學家高彩霞。多年來,該學院的研究員被安置在一個簡陋、蘇式的建築中,但是今年春天,他們不僅擴大了實驗室,而且還對其進行翻新,新設施裡有桌球桌、咖啡休息室。他們還建立了公共實驗室,有新的顯微鏡、離心機以及其他設備。
高彩霞引領我到新的溫室中,一進入溫室,她的眼鏡鏡片因突然變化的溼度而模糊起來。在丹麥工作十年之後,2009年她回到中科院,領導一個基因編輯研究小組。她主要研究抗除草劑水稻以及抗旱玉米。最近,她的工作主要是編輯小麥的基因,從而使其減少由一種真菌引起的、常見的小麥疾病——白粉病。
雖然目前我們有條件利用殺菌劑進行控制,但是這會使得農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中。去年,她的研究團隊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高彩霞指著一組紅陶罐稱,每個罐子裡面長的是綠色小麥芽。「那些貼有白色標籤的是轉基因作物」,她自豪地說。
但同許多其他植物遺傳學家一樣,高彩霞還沒有看到她的實驗性小麥、大米、玉米挪出實驗室或溫室。這些研究由政府資助,但遭到了熱心公眾的激烈反對,從而使得它們難以出現在市場上。「儘管技術已變得更好、更安全,但反過來爭議聲也越來越大。」
高彩霞說。1997年,中國批准了第一個商業轉基因作物——棉花,現在它仍被廣泛種植,最後一次頒發的轉基因作物商業許可證,還是2006年的事,那是對轉基因木瓜的批准。自那以後,商業種植前景一直停滯不前,幾乎很少有科學家能收到測試轉基因作物對周邊環境的生物安全許可證,而這是轉基因作物在考慮商業化之前,必要的安全性評估步驟。
張啟發,為數不多的獲得轉基因作物安全實驗許可的中國科學家之一。2009年,他的轉基因水稻能表達蘇雲金芽胞桿菌的一個基因,從而可用來抗害蟲。於是他不得不忍受公眾的攻擊,甚至是對他人身安全的威脅。2010年,張啟發在中國農業大學做一場有關轉基因的演講,一個男聽眾從觀眾席朝他扔了一個陶瓷杯子,他勉強地閃開了,另外一位女聽眾則大呼:「張啟發,你是個賣國賊!「事實上,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的焦慮主要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烏有之鄉以及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觀臆斷言論,這其中甚至也包含一些抵抗西方意識形態的情緒。《中國日報》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約有84%的受訪者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
事實上,對轉基因作物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決策者的意見分歧,他們也對公眾這一輿論缺乏敏感。雖然大部分轉基因研究是通過科技部資助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的科學實力,但監測以及最終進行商業批准許可則由12個代表機構來決定。農業部負責召集,對轉基因的態度則受制於國務院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決定,簡而言之,決策者考慮公眾反對轉基因持續升溫,於是他們猶豫是否會繼續進行商業化。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中國科學政策專家曹聰表示,中國一方面大膽地進行轉基因研究,一方面又表示要謹慎地推動轉基因發展。
中國並非是在轉基因問題上躊躇不前的國家。最近,在美國,墨西哥餐廳Chipotle就禁止向煎餅中添加轉基因成分,這一舉動起初贏得了大量民眾的讚賞,但隨後遭到了強烈的反對,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等組織利用主流研究結果指出:沒有數據表明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在中國,科學博客和大眾媒體也經常引用類似的觀點,但由於它們在普通民眾中缺乏公信力,因此民眾並不接受這一觀點。
食品安全向來是中國關注的問題之一。中國的電視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秀節目,但是鮮有節目來討論食品的安全問題,而在這方面他們的血淚史已經不少。這一後果則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產生信任危機,從而使得中國也很難引進新的食品技術,縱然他們真的需要新技術。來自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人類學家Sam Geall過去18個月一直研究中國民眾對轉基因的態度。他指出,即使決策者稱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公眾也不接受這一觀點。
食物安全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由於相關部門之前對食品市場監管不力,普通公民現在也越來越不信任中國的本土食物,於是代購以及海淘逐漸火熱。這也導致一個壞結果,即中國受教育最好的群體,也是最反對轉基因的群體,因為他們對過往食品安全的不滿情緒,會在轉基因問題上傾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