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遺傳學家:轉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見

2020-12-11 觀察者網

【作者陸發隆聲明:我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生物化學及遺傳學的研究者,我的工作是致力於探索動物個體發育的生物化學以及遺傳學基礎。我和我的導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毅博士聽聞轉基因安全問題在中國引起巨大爭議,因而想寫一篇小文闡述對我們對轉基因食品的一些看法。我和張毅教授,作為遺傳醫學研究者,都與轉基因相關產業沒有任何利益關係。】

(文字整理 果殼網 辰明)

何為轉基因?

在探討轉基因食品安全之前,先要了解基因是什麼,轉基因又是什麼。對生命科學工作者來說,基因並不神秘,它就是一段可參與調控生物學過程的DNA序列。多數時候大家所說的基因,為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DNA本身多數時候只作為信息的載體,通過其編碼的RNA和蛋白質起作用。因為目前市場上轉基因產品多為農作物,所以我在此文中均以農作物為例。那麼,轉基因技術就是指,通過基因工程在某生物品種基因組中嵌入原來在該生物品種基因組中不存在的基因。

人們為什麼要通過轉基因技術來改造農作物呢?人類社會開始耕種以來,始終面臨各種嚴重挑戰,尤其以產量、質量、病蟲害、自然災害為重,所以人們也一直在選育更能適合人類需求的農作物。傳統育種通過自然突變或者誘導突變來尋找所需性狀,或者通過雜交將某一品種中的優良性狀導入常規栽培品種。不過,傳統育種一方面依賴於找到帶有所需優良性狀的天然品種或者突變品系,比如袁隆平教授團隊發現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是雜交水稻成功的基石;另一方面,通過雜交導入一個性狀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通常一個常規水稻品種的培育周期需要十年以上。

此外,翻開中國歷史,反覆出現的一個場景是「飛蝗蔽日,赤地千裡」。數千年的傳統農業發展在蝗災面前仍然是不斷重複千年的慘劇。這些問題用傳統育種是無法解決的,因為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含有能抵抗這類災害性狀的品種。

蝗災會對當地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圖片來源:theaustralian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一樣,是為了解決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傳統育種已經很難改善的性狀上。外源基因為解決農業面臨的挑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除了提供性狀來源,相對於常規育種,轉基因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選育優良品種的速度。在商業社會裡,成功解決農業面臨的挑戰可以為技術開發者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對農民來說,他們期望增產,提高產品品質,減少殺蟲劑用量,簡化田間管理。

目前,商業化種植的作物主要為抗蟲和抗除草劑品種,抗蟲品種解決了蟲害以及昆蟲傳播的病害,並降低了農藥使用量;抗除草劑品種則使得田間管理變得非常簡單,極大地解放了農業勞動力。以抗蟲玉米為例,美國農業部統計顯示種植抗蟲玉米產量更高,農藥使用更少並且所需田間管理更少,因此抗蟲玉米目前已經佔有美國玉米四分之三以上的種植面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轉基因技術,因為轉基因技術的正確使用可以更快更好地推動農業的進步。

現在轉基因主要在研究什麼?

如果公眾對現在正在進行的轉基因研究有更多了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一讀中國科技部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14年度重點課題申報指南」(見下一頁)。

從這裡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轉基因研究的重點為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基因克隆與轉基因技術研究,以及轉基因生物安全與檢測監測技術。其中最可能將來商業化生產的,是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轉基因作物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對象;圍繞新型抗病、抗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株型改良等目標性狀」。轉基因動物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以豬、牛、羊三大動物為對象,圍繞抗重大傳染病、品質改良、節糧等目標性狀」。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和傳統育種一樣,轉基因研究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重大問題。

另外,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並不排斥,無論轉基因還是傳統育種育成,真正解決農業問題的品種才是好的品種。美國對作物轉基因研發的投入主要是商業公司在做,因為解決農業問題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研究的目標性狀與中國的研究類似,因為農業在美洲面臨的挑戰多數與在中國一樣。只是對象作物更多是美洲廣泛種植的作物,比如玉米、大豆、棉花、小麥、西紅柿、苜蓿、油菜、甜菜等。轉基因研究的根本目標在中國和在美國一樣,是為了推動農業的進步,以更低的成本,更少的資源消耗產出更多優質農產品。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轉基因研究沒有什麼值得恐慌的,轉基因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生產更優質更經濟的農產品。

美國的轉基因研究和商業化

美國作為生物技術的領導者,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轉基因相關研究,並在1983年成功將外源基因導入菸草中。1994年,轉基因西紅柿在美國加州上市。從1996年美國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種植最廣泛的是玉米、棉花和大豆。其他包括油菜、土豆、西紅柿、南瓜、木瓜等。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2013年種植抗除草劑作物佔播種面積的比例,玉米為85%、棉花為82%、大豆為93%;BT抗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玉米為76%、棉花為75%。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雙重抗性,也就是說既能抗除草劑,也能抗蟲害。轉基因這種雙重抗性的作物總計佔總播種面積,棉花為90%、大豆為93%、玉米為90%。有意思的是,最早商業化的轉基因晚熟西紅柿上市三年後就退出了市場,其退市主要原因不是安全問題,而是相對於傳統品種成本高昂以及口味變差。

孟山都公司實驗室中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圖片來源:harvestpublicmedia.org

美國負責轉基因作物監管的政府機構分工明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負責轉基因來源的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劑監管,以確保其食用安全性。美國農業部(USDA)負責監管轉基因作物不會導致其他作物受更多病蟲害的威脅。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負責保證殺蟲劑對人、動物以及環境沒有過度影響。與人和動物密切相關的轉基因作物需通過FDA食品安全評價方可上市。安全評價主要包括鑑別轉入基因的屬性、食品中新成分食用後是否有毒或導致過敏,以及營養成分與傳統品種是否可比。截至2012年底,共有95個轉基因作物品種通過FDA安全評價。其中主要為玉米(30種)、棉花(15種)、大豆(13種)、油菜(13種);其他包括苜蓿、小麥、土豆、木瓜、哈密瓜、南瓜、甜菜、西紅柿、菊苣、亞麻、草坪草等。

據我們所見,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並沒有巨大爭議。最重要的原因是FDA有廣泛公信力,美國民眾信任FDA的安全評價,因此並無擔憂。另外美國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媒體都有很好的公信力,民眾相信他們的判斷以及對轉基因相關的科普。FDA認為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作物與傳統作物沒有安全性差別,因此認為轉基因產品無需特殊標識,但鼓勵生產商自願標識。近來一些反轉基因組織在某些州試圖推動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但是加州的投票否決了相關法案。否決的主要原因是轉基因標識將提高食品生產流通成本,而且對消費者沒有明顯的收益。我所見到的關於轉基因食品標識使用非轉基因大豆製成,生產商是以此來吸引客戶。由於大部分大豆、玉米和油菜籽均為轉基因產品,而大豆油、菜籽油和玉米糖漿是很多食品加工所用添加劑,所以目前據估計美國75%以上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原料。在食品超市購物時,我不會在意食品是否有轉基因成分。在我接觸的美國人中,也沒有聽說有人會特別在意食品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

 

 

 

中國應該如何理性對待轉基因

最近有新聞報導深圳市疾控中心調查發現近年深圳90%以上的木瓜都是轉基因。在相關新聞的調查「如果你知道木瓜為轉基因木瓜,你會食用嗎?」中,有超過93%的網友表示不會食用。這麼高的比例讓我感到很驚訝。

轉基因木瓜的出現是出於抗病毒的需求,是轉基因技術的一個成功典範。木瓜環斑病毒可以導致木瓜環斑病,從而導致大規模減產以及植株死亡並在木瓜主產區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在轉基因木瓜之前,人們嘗試過多種傳統育種以及病蟲害控制手段,但是沒有能找到有效的方法。直到20多年前轉基因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轉基因木瓜是將編碼木瓜環斑病毒外殼蛋白的一段序列轉入了木瓜中。該轉基因的表達可以通過轉錄後「基因沉默」,抑制病毒的同源基因,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從科學的角度看,該轉基因只發生在木瓜細胞內,並只針對木瓜環斑病毒外殼蛋白,不會對木瓜的食用安全有任何影響。

轉基因食品在中國引起巨大爭論。在這件事上,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們在原則上支持轉基因研究。具體到每一個轉基因產品,我們認為應該嚴格評估其食用安全以及生態安全。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一樣,是以我們有更多更好的農產品為目標,並且轉基因技術路徑是可檢驗的,嚴格的監管可以做到保證這些產品安全可靠。

中國某超市為轉基因食用油劃分了單獨的貨架。圖片來源:shanlink.com

民眾對轉基因的恐慌我覺得更多的是由於毒奶粉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導致的公信力缺失。在中文網上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饒毅等生命科學工作者、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以及農業部等政府機構發出了理性的聲音。然而監管機構、科研教育機構以及媒體對轉基因技術進一步的科普仍然任重道遠。監管機構無差別的食品安全評價以及嚴格監管才是食品安全真正的保障。大家更多地討論如何建立健全相應的食品安全標準並有效執行才會真正地推動農業的進步。

作者簡介:張毅博士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波士頓兒童醫院資深研究員,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Fred Rosen講席教授;陸發隆博士為波士頓兒童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本文部分內容發表在深圳商報對本文作者的採訪。

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14年度重點課題申報指南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採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範圍之內,超出指南範圍的不予受理。

2.指南中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是對各項目層面的整體描述。各單位可針對其中一個或幾個關鍵問題申報課題,並結合項目整體指標確定申報課題的考核指標。

3.專項經費須專款專用,設立單獨帳簿,獨立核算,保證配套資金及時到位,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

4.實施周期:2014年1月~2016年12月。

(二)申報單位的基本條件

 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運行管理規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業單位、內資企業等,均可單獨或聯合申報,不接受個人申報。

 2.申報單位應具有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的綜合能力,在申報內容相關領域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完善的研究條件。

 3.每個課題的聯合申報單位原則上不超過3個。聯合申報各方須籤訂共同申報協議,明確約定各自所承擔的工作、責任和經費。

(三)申報人及參加人的基本條件

1.課題申報人應是中國大陸境內的自然人且必須有法人單位作為依託。持有外國護照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全職固定人員須由依託單位出具證明。課題申報人應是課題的實際負責人,每個課題只能有一個課題負責人。

2.課題申報人應是具有副高級以上技術職稱或取得博士學位兩年以上及有固定單位的在職人員(不包括在站博士後),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相關研究經驗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對國內外最新科技動態有較全面的了解。課題申報人必須全身心投入課題研究。

3.課題申報人只能主持申報一項課題。課題參加人最多可以參與兩項課題(含在研重大、重點課題)的申報。

已接受委託任務的重大課題及子課題負責人不能參與本次重點課題申報;各重大課題任務負責人不能主持本次重點課題申報。

在專項實施過程中有不良記錄的單位和個人(如未通過課題驗收、學術不端、違反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規定等)不得參與本次重點課題申報。

課題申報單位(包括聯合申報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報人不得就同一個研究內容進行重複或交叉申報。

4.課題申報人不得弄虛作假,違背科學道德。對於提供虛假資料和信息的,一經查實,將被記入信用檔案,並在三年內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課題申報。

(四)申報書編報要求

1.課題申報書和附件均以中文編寫,要求語言精煉,數據真實、可靠,原則上不得涉及國家秘密。課題申報書與附件合訂成冊。

2.附件應提供清單,並順序排列,主要包括:申報單位法人代碼證複印件、聯合申報合作協議;課題指南中如明確有配套資金要求的,申報單位必須提供經費配套承諾文件,申報單位是股份制企業的,應提供股東大會關於為本專項課題按規定比例投入自籌資金的決議;申報單位是企業的,應提供隸屬內資企業證明文件、企業營業執照複印件,企業近兩年度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等;如有融資,應提供融資機構的投資意向書;課題指南要求的其他資質證明文件。

3.課題申報書需要通過「轉基因重大專項申報系統」填寫,相關表格參見附件。凡未註冊的單位使用本申報系統前需先註冊,註冊地址為http://219.239.34.167。註冊後將註冊申請加蓋公章後傳真至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管理處審核。審核通過後,課題申報人憑本單位科技管理部門創建的帳戶及密碼登錄註冊系統,下載申報系統及其使用說明。已經註冊的單位需登錄註冊系統,下載最新版本的申報系統。若涉及國家秘密,不得通過網上系統填報,必須由專人送達。諮詢電話:010-59199368,傳真:010-59199369。

4.A4紙雙面列印,左側平裝成冊,裝訂封面統一用淺綠色無底紋彩色紙;扉頁為籤字蓋章頁(內容格式與封面相同);正文用小四宋體,1.5倍行距。紙質材料和電子版版本號必須一致。

5.申報單位須將課題申報書10份(原件)以及系統生成的word文檔和系統導出的stm文檔(刻錄光碟)於2013年6月4日16:00前,報送到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管理處,逾期不予受理。郵寄的申報材料以收件時間為準。對申報材料在郵寄過程中遺失或損毀的,責任自負。

申報材料報送地點: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管理處

地址:北京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607室(郵編:100122)

聯繫電話:010-59199368,59199367,59199369

(申報項目研究目標及內容等請見下一頁)

 

 

 

二、申報指南

(一)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

1.轉基因植物新品種培育

研究目標: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對象,圍繞新型抗病、抗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株型改良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植物育種新種質,培育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研究內容: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重點,採用轉基因技術,結合分子標記選擇和常規育種等技術,建立高效多基因聚合的轉基因育種技術體系;創製轉基因植物新種質,培育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轉基因植物新品種。重點針對以下性狀開展研究:

·  新型抗病(水稻黑條矮縮病,小麥矮縮病,玉米粗縮病、棉花黃萎病等);

·  新型抗蟲(稻飛蝨,小麥蚜蟲,玉米蚜蟲、金龜子,棉花盲蝽蟓、棉蚜等);

·  新型抗逆(乾旱、鹽鹼、高溫、冷害、新型抗除草劑等);

·  棉花磷鉀高效利用;

·  新型雄性不育制種;

·  適宜機採棉的株型改良。

考核指標:創製目標性狀突出的轉基因新種質300份,新品系50份以上,其中10個進入安全性評價的環境釋放階段。申報發明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20項以上。

申報條件:課題申報單位應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擁有功能明確的基因,已獲得目標性狀突出的轉基因作物材料,已進入生物安全評價中間試驗階段;具備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和常規育種的條件設施基礎和人才隊伍,具有較完善的轉基因技術體系、較強的育種實力和良好的育種業績,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1提供配套資金(包括地方財政投入、單位自籌和其他)。

2.轉基因動物新品種培育

研究目標:以豬、牛、羊三大動物為對象,圍繞抗重大傳染病、品質改良、節糧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動物育種新材料,培育轉基因動物新品種(系)。

研究內容:重點發展基因敲除、RNA幹涉等高效基因操作技術,創製轉基因豬、牛和羊育種新材料,培育轉基因動物新品種(系)。重點針對下列目標性狀開展研究:

·  抗病(病毒性腹瀉、流感、偽狂犬病、布魯氏桿菌等重大傳染病);

·  提升產品品質(增加肉和奶中特殊營養功能成分、有色羊毛/羊絨等);

·  節糧(提高飼料、牧草轉化效率等)。

考核指標:培育上述目標性狀突出並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轉基因動物育種新材料30~40個,其中基因刪除或沉默的動物育種新材料20個以上,進入安全性評價中間試驗階段轉基因動物15種以上;申報和獲得發明專利30~40項。

申報條件:課題申報單位應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擁有功能明確的基因,已完成相關目標基因在細胞水平或轉基因模式動物中的功能驗證,已獲得目標性狀突出的轉基因育種材料;具備從事動物轉基因技術研究和常規育種的條件設施基礎和人才隊伍,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申請團隊擁有轉基因大動物製備技術平臺。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1提供配套資金(包括地方財政投入、單位自籌和其他)。

(二)基因克隆與轉基因技術

研究目標: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發基因克隆和轉基因新技術;獲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要應用價值的植物抗病蟲、抗除草劑、抗逆、高產、優質、營養高效利用和高光效等功能基因和調控元件;獲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要應用價值的動物產品品質、產量、抗病力、繁殖力和生長速率等功能基因和調控元件,為我國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提供基因資源。

研究內容:圍繞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和大豆五大作物,以及豬、牛、羊三類動物等轉基因新品種培育的需求,開展基因修飾和定點突變技術,開發基因表達調控、安全轉基因技術研究;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多種生物中大規模克隆控制重要性狀的新基因和調控元件,驗證功能並明確其育種價值。開展下列研究:

·  重要性狀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從多種生物資源中大規模克隆控制植物抗病蟲、抗逆和抗除草劑、高產、優質、養分和光能高效利用,以及動物產品品質、產量、抗病力、繁殖力和生長速率等關鍵基因,開展功能分析。

·  重要調控元件克隆和功能驗證: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分離鑑定不同組織、器官、時空特異性以及誘導性調控元件,獲得促進轉基因穩定遺傳及可控表達的調控元件。

·  轉基因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新型轉化系統、人工染色體、多基因轉化/轉染等轉基因新技術研究;開展基因修飾、基因敲除、基因定點整合、時空高效表達調控等基因表達調控技術研究;探索目的基因產物適時降解、新型選擇標記、無選擇標記或標記刪除等安全轉基因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克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要應用價值的植物抗病蟲、抗除草劑、抗逆、優質、養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動物產品品質、產量、抗病力、繁殖力和生長速率等功能基因30個,調控元件8~10個;並對其功能進行鑑定,明確其育種價值,其中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新基因5個,申請專利30項,獲得專利5~10項。

申報條件:課題申請人應具備從事基因克隆和轉基因技術研究基礎(以第一完成人或通訊作者發表過相關論文;獲得相關專利),承擔過相關研究項目,申報克隆的基因應具備較好的基礎。申報單位具備較好的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具有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轉基因技術體系;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針對課題部分內容,組織隊伍進行申報。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200萬元。

(三)轉基因生物安全與檢測監測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專項研發具有明確產業化前景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系及其產品進入美國、歐盟、南美等國際市場的安全許可需求,針對新型複合性狀及藥用工業用轉基因生物環境、食用安全性和環境影響檢測與監測,以及複合性狀的轉基因成分檢測和溯源技術,開展相應科學研究,為專項研發的轉基因動植物新產品的安全管理和國際貿易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圍繞專項研發的抗蟲水稻和抗蟲玉米等重大產品的產業化,以及進入美國、歐盟、南美等國際市場的最新規定和資料要求,開展環境和食用安全評價,建立環境影響監測技術方案;針對新型複合性狀、藥用工業用等轉基因新產品,研究建立環境安全、食用安全評價及環境影響監測的新技術標準;研製複合性狀的轉基因成分檢測和溯源技術,研究國際貿易轉基因成分允許量值及檢測技術標準。

考核指標:提交符合進口方(美國、歐盟、南美等國家)標準的轉基因生物環境和食用安全評價以及環境影響監測資料,爭取獲得進入美國、歐盟、南美等市場的安全許可證;完成新型複合性狀及藥用工業用等轉基因生物的環境影響安全評價和環境影響監測技術研究工作,提交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規範2~5項;研製複合性狀的轉基因成分檢測和溯源技術規範2~5項,檢測試劑盒2-5種;研製國際貿易轉基因成分允許量值及檢測技術標準5~15項;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5~10項。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已具有良好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相關技術工作基礎。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外源基因和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研究的安全隔離設施條件和人才隊伍,擁有通過雙認證的部級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或經過部門資質認定的研究平臺,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四)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政策、法規和戰略研究

1.轉基因技術智慧財產權、安全管理和技術發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研究目標:建立轉基因生物技術智慧財產權分析評價和預警系統,為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國內外智慧財產權,避免各種糾紛提供決策支撐;跟蹤國內外有關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安全管理措施與政策變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政策體系;跟蹤國內外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動態,提出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策略。

研究內容:以專項研發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重點,跟蹤研究國內外智慧財產權政策,以及轉基因產業發展政策、法規建設及其變化;研究建立智慧財產權信息採集、檢索及有效分析系統,分析智慧財產權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國內外智慧財產權有效利用的政策與法規保障;跟蹤研究國內外有關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安全管理措施與政策變化,分析生物安全管理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我國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規體系;跟蹤研究國內外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動態,分析其產生的環境、經濟及制度原因,研究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策略。

考核指標:完成全球轉基因生物技術智慧財產權政策法規、申請文獻動態資料庫及信息分析預警系統;實時發布國內外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發的最新動態和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管理政策變化及其影響的研究結果;完善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報告;提交促進我國農業轉基因技術發展的政策報告。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熟悉國內外轉基因技術智慧財產權、安全管理和技術發展方向。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支撐條件和人才隊伍。申報內容必須涵蓋上述全部研究內容。

經費安排:該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2、轉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目標:實現從生產、消費和市場三個維度對國家轉基因技術產業化戰略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影響的動態跟蹤監測;跟蹤研究國外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及政策發展趨勢;提出我國產業化發展的路線圖和實施策略;從國家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政策、市場流通和管理監測體系建立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為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諮詢。

研究內容:研究建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五大轉基因農作物和豬、牛、羊三大轉基因動物大規模生產固定監測和消費者消費行為動態監測體系,研究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需求、前景和大規模生產的經濟影響;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國內外轉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對國家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國內轉基因種子產業化發展模式,轉基因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管理監測體系及政策制度保障,國外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及政策的發展趨勢,提出我國轉基因產業化發展的路線圖和實施策略。

考核指標:建立轉基因農產品大規模生產投入、生產和經濟影響的長期跟蹤和監測系統,定期發布評估報告;建立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消費態度、購買行為的動態監測體系;建立國際轉基因產業發展趨勢和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國家需求的動態評估體系,定期發布報告;建立轉基因生物技術社會經濟影響決策支持系統,就轉基因生物發展對我國2015年以前的社會經濟影響的評估報告;我國轉基因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和實施策略;國內轉基因種子產業化發展模式政策報告;就轉基因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管理監測體系及政策制度保障政策諮詢報告。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已具有良好的基礎,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支撐條件和人才隊伍。申報內容必須涵蓋上述全部研究內容。

經費安排:該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3、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的科普宣傳、技術培訓與風險交流平臺系統

研究目標:以專項研發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重點,研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機制與模式,構建和示範運行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建立和完善轉基因技術科普培訓宣傳示範基地和協作體系,開展對公眾的科普宣傳,優化轉基因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研究內容:針對專項研發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研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機制與模式,構建、完善和示範運行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完善和利用轉基因技術科普與培訓宣傳示範基地,利用現有科普與培訓資源構建國家轉基因科普與培訓協作體系,編制和完善科普宣傳作品及培訓材料,開展對公眾的轉基因生物技術科普知識講座和宣傳。

考核指標:建成和完善綜合性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資料庫和網絡,建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轉基因生物風險交流平臺系統;完善並形成集知識傳播、技術培訓、實物展示、風險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普與培訓宣傳示範基地4個,建設1個基地進行宣傳培訓;編寫培訓教材與科普讀物2套(本);製作科普宣傳片6集(共120分鐘);發放科普宣傳品10萬份;舉辦對公眾的轉基因生物科普知識講座不少於26場;對技術人員開展培訓不少於3000人·小時;對安全檢測人員培訓不少於4000人·小時。

申報條件: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已具有良好的基礎,課題申報單位應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的支撐條件和人才隊伍。申報內容必須涵蓋上述全部研究內容。

經費安排:該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

(五)生物育種企業培育類課題

研究目標:圍繞專項目標,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能顯著提高抗蟲、抗除草劑水平的關鍵基因;通過規模化轉化,創製抗蟲、抗除草劑性狀突出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系,結合生物安全評價,開展轉基因生物環境和食用安全性評價,培育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轉基因新品種和新品系。研製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相關技術,推進抗蟲玉米和抗除草劑大豆的產業化進程。

研究內容:利用抗蟲、抗除草劑基因,創製抗蟲、抗除草劑目標性狀突出的轉基因新材料;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培育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大豆新組合和新品系;研究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相關技術,支撐其產業化應用。

考核指標:創製進入環境釋放以上生物安全評價階段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新品系6~8個,其中2~3個進入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階段;開展目標生態區的多點鑑定和試驗示範,培育目標性狀突出、滿足區域試驗審定標準的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新組合或新品系3~5個;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5~6項。

申報條件:由企業牽頭組織申報,申報企業必須具有育繁推一體化的認定資格和較強的轉基因研發能力。具有從事轉基因研究的專職研發團隊和較好條件的研發中心,研發的目標產品已經進入安全評價階段,有較好的資金匹配能力,已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10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5提供配套資金(包括地方財政投入、單位自籌和其他)。

轉基因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

2013年5月13日

相關焦點

  • 農業部:轉基因食品安全 中國人為啥不接受?
    2009年,他的轉基因水稻能表達蘇雲金芽胞桿菌的一個基因,從而可用來抗害蟲。於是他不得不忍受公眾的攻擊,甚至是對他人身安全的威脅。2010年,張啟發在中國農業大學做一場有關轉基因的演講,一個男聽眾從觀眾席朝他扔了一個陶瓷杯子,他勉強地閃開了,另外一位女聽眾則大呼:「張啟發,你是個賣國賊!
  • 轉基因食品會影響人類基因嗎?
    作者是小腸的母校母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老師何計國副教授。何老師是學醫出生,研究營養學,本科的時候給我們上過營養與食品安全課程,廣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數次獲評「十大魅力教師」稱號。憂國憂民的連同學,僅摘錄你的吐槽:很多缺乏知識背景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也不願理解這些東西,儘管他們平時嚷嚷著要「知情權」,其實根本無從知情也無力知情。(替被你拉黑的人感到淡淡的憂傷。。。嘿嘿)趙同學:以前曾有腦殘保健品說吃基因、補基因。。。我書讀得少,你們不要騙我了好麼?(。。。)吳同學:從小到大都吃豬馬牛羊,沒見誰變成豬馬牛羊。
  • 農業部:18年來無一起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
    原標題:農業部:18年來無一起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  京華時報訊 (記者潘珊菊)昨天,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智慧財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在武漢轉基因研修班上介紹,我國轉基因產業化不受任何利益集團控制。   寇建平介紹,我國轉基因產業鏈條中,包括科研院所、國內企業、國外大型公司等。
  • 寫入教材:轉基因食品危害健康!名單:2018食品安全十大事件
    五、嚴格落實校園食品安全校(園)長負責制  上海中芯學校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後,食品安全部門和教育部門高度重視。2018年10月16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就落實責任、強化措施、防控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部署。
  • 時隔5年崔永元與方舟子轉基因食品危害之戰,誰勝誰負?
    自2013年崔永元與方舟子因微博轉基因之爭論起,崔永元離開央視自費50萬赴美調查轉基因,雙方互掐轉為罵戰,崔永元稱方舟子借科普名義騙人,方舟子反質疑崔永元公益盈利動機。漸漸的,討論變成了一場鬧劇。雙方鬧上法庭互稱對方惡意訴訟,互相訴賠。最終法院宣判雙方均為名譽侵權,互賠4.5萬元相互道歉結束。
  • 新華社:更多轉基因動物將被擺上餐桌
    繆爾認為,把野生三文魚作為食物來源的做法不可持續,「我們的海洋被過度捕撈」,而轉基因動物提供了一種「安全、可持續的備選方案」,所以這也打開了利用生物技術的工具提高動物源食品生產能力的大門,有助養活不斷增多的人口。
  • 專家談美國轉基因食品標識新規:對轉基因食品發展利大於弊
    美國此次要求對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對轉基因食品發展利大於弊,一是因為只要求對轉基因成分超過5%的食品進行標識,顯然比一些州的規定寬鬆很多;二是因為對標識方式不做硬性規定,比如某種轉基因大豆的油酸含量增加,相應的轉基因食品可標識為『高油酸大豆油』,反而有利於轉基因食品的宣傳。」1月1日,科普作家、中國農業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湯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2017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題庫之轉基因食品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題庫之轉基因食品 2017-08-08 16:50
  • 國外如何標識轉基因食品(圖)
    轉基因食品標識仍存「漏網之魚」  記者在超市實地探訪時了解到,超市內的生鮮農產品幾乎都沒有轉基因食品信息標註。  轉基因番木瓜「華農1號」佔有廣東番木瓜市場銷售大約40%。研究團隊成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華平告訴記者,由於轉基因木瓜在農業部公布的第一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之外,所以市場上的轉基因木瓜銷售不用標識。
  • 木瓜、大豆幾乎都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建議您看完再吃
    最近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食品的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拿轉基因食品來說,很多人非常忌諱吃轉基因的食物,而有的商家擔心自己的產品銷量會受到影響,在包裝上也會刻意打上非轉基因四個大字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 2個國產轉基因玉米1個轉基因大豆將獲安全證書,十年來首次
    公示期為15個工作日,至2020年1月20日截止,如無異議,上述品種將獲得生物安全證書。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盧寶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上述轉基因品種獲批安全證書表明其已通過分子特徵檢測、食品安全檢測以及環境安全檢測,相關技術已經成熟且安全。
  • 轉基因食品該不該吃,關於轉基因的3大謎團,至今仍未解決!
    也就是說,即使你對轉基因食品持反對態度,也很可能不可避免地吃到了轉基因食品。你也一定聽過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互相之間吵得不亦樂乎。▲ 反對轉基因的遊行者在牌子上寫著:「我不想吃轉基因食品」圖片來源:路透社 Raye針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論,不僅在國內吵得兇,作為轉基因技術源頭與核心的美國也對此爭個不停。
  • 我國部分轉基因食品名單
    人民網北京5月7日電(夏曉倫)近日,媒體報導了「南方食品豆粉含轉基因成分」等轉基因系列事件,引起部分消費者的關注與討論。市面上流通的哪些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記者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梳理,總結出部分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類型。
  • 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見 為舌尖安全護航
    以前食品標識上一些讓人頭疼的問題,在《徵求意見稿》中都提出了新規範。比如,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食品標識上應顯著標示「轉基因」字樣;「零添加」「特供」「特製」「特需」等詞語都不允許出現在食品標識上。所謂食品標識,即通常所說的食品標籤、說明書,涵蓋了食品法規、衛生、營養、宗教、警示等內容,是反映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狀況的載體,也是食品安全質量控制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
  • 世界10大轉基因食品,你轉基因吃多了嗎?
    轉基因之爭時至今日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了,甚至上升成了一種「信仰」的程度,比如現在流行的懟人金句「你轉基因吃多了嗎」。轉基因食品,也稱為生物工程食品,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方法將改變的DNA引入生物體產生的食品。與以前的選擇性育種和誘變育種方法相比,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引入新的形狀和更好地控制性狀。
  • 轉基因食品和轉基因藥品的危害真相
    聽得最多的是大家反對轉基因食品,卻很少有人反對轉基因藥品。這個現象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轉基因食品和轉基因藥品對人體有害嗎?二者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先來看看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藥品是什麼!轉基因食品:指利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的轉基因植物、動物性和微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這種食品有可能還含有轉基因成分(外源基因或者外源基因表達的蛋白質),也可能不含有或者轉基因成分含量極其微量(比如轉基因大豆油)。在這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轉基因食品的主要成分(至少99%以上)還是非轉基因成分。
  • 刑法能否設立:研發、生產、銷售轉基因食品威脅公共安全罪的探討
    有人建議將轉基因食品投放市場入刑法。這個想法挺好,但是存在的問題不少。首先,轉基因食品對到底有沒有對人體的危害,不是馬上可以看的出來的,用袁隆平的話說,至少兩代人的實驗。姑且不論這兩代人是不是天天吃轉基因食品如何監督的問題,而且對人體的危害是不是僅僅限於得病呢?比如,就像國外傳來的圖片,吃了轉基因的老鼠比沒有吃轉基因的老鼠生的小老鼠要小一些?那麼,人呢?
  • ...轉基因食品風險100天就夠嗎? 遺傳「絕後」風險可能是幾代人...
    隨著有公司收購國外轉基因種子公司,現在大家再次關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近來網上開始流傳了這樣的一篇文章記錄一個小夥子一家人連吃100天轉基因食品的跟蹤文章,就算審核級嚴的自媒體也給通關過檢公開到了全人類面前!其主要意思是說轉基因食品已經安全了,中國人是可以隨意大吃了!
  • 2017考研英語翻譯每日一句:轉基因食品
    本期主題【轉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 refers to foodproduced by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of geneticengineering.
  • 社科丨鉛導致羅馬帝國滅亡,那麼轉基因食品意味著什麼
    歷史總是重複和相似的13億人的身體物質,由多種食品組合利用而成。毫無疑問,食品安全比國土安全更為重要,是中國第一安全!而且是中國當今最大的安全!!應當儘快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