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駁央視轉基因水稻報導

2021-01-19 騰訊網

[導讀]官員稱報導可推出3/5市售稻種為轉基因,事實上不可能。

在昨日舉辦的「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導研修班」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智慧財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就轉基因安全監管等熱點問題一一進行解釋澄清。他明確表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論的。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不能是個人說了算,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不安全」,而應該是專業的權威機構說了算。

據了解,這些權威機構包括部際聯席會12個成員單位;即由部際聯席會12個成員單位推薦的安委會,目前第四屆共64名委員,其中農業領域25人,環境領域19人,質檢領域11人,衛生食品領域18人;標準委員會及目前40個雙認證有資質機構。此外,還有同行專家群體。

寇建平強調,轉基因產業化也不受利益集團控制。目前,轉基因研究的經費來源於國家財政資金資助,評審制度為政府組織第三方權威機構和科學家團隊進行評價,審批部門同樣為政府部門,負責批准發放安全證書和品種審定證書。涉及到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三方檢測機構等。

「你說把那麼多買通了,可能不可能?」他反問。

此前,部分科學家指責農業部在轉基因產業化問題上的「不作為」,研修班會議間隙,在同北青報記者單獨交流時,寇建平處長坦言農業部門要考慮全局,有許多顧慮,推進產業化既要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還要考慮產業化的機制設計是否齊備。

據報導,目前公眾對待轉基因技術多存有疑惑,對轉基因食品及相關話題日益敏感。被問及為何會出現這種趨勢,寇建平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生活質量要求更高、自主選擇意識更明顯。

就在同其交流過程中,他的手機連響幾下——信息來自在此前一天剛在研修班上做科普演講的轉基因棉花專家吳孔明院士。因為講到目前科學家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經媒體報導後,吳院士遭到個別反轉人士攻擊,一早上收到數封「罵人」郵件。而該結論此前早已印在農業部宣傳轉基因科普的小冊子上。

此外,針對公眾關注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到期問題,在與北青報記者交流中,寇處長也一一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北青報:近來央視接通知,全面叫停強調「非轉基因」的廣告。您了解這個情況嗎?

答:這個是由農業部工商總局一起做的。說全面叫停「非轉基因」廣告不準確。只是針對不實和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廣告。個別企業廣告涉及到轉基因的宣傳部分,不符合廣告法基本精神,嚴重不真實。因為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也就是實質等同原則,這不管在國際上還是在我國都是有定論的。暗示非轉基因更健康會誤導消費者。況且,目前國內外的花生、水稻等一些根本沒有實現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作物,也宣稱自己是「非轉基因」的。因此,必須規範涉及轉基因的廣告,對沒有商業化的產品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對已經商業化的產品,也不能使用非轉基因更健康等誤導性語言,不能把轉基因變成商戰的戰場,為轉基因產品和非轉基因產品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北青報:如何評價轉基因大米公眾試吃活動?

答:屬於個人的自願行為。

北青報:前不久,央視記者在湖北調查,發現超市有售轉基因水稻。但農業部目前未批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此前也有反轉人士質疑,中國已經成為轉基因作物濫種最嚴重的國家。情況到底怎樣?

答:應該說不存在「濫種」問題。「濫種」可以理解為已經泛濫。央視調查中,提到在湖北買5袋大米,3袋檢測出轉基因。按這個結論往回推,市場銷售的水稻種子中起碼有五分之三為轉基因品種,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節目中記者調查時還要打電話找「熟人」購買,說明量很少,屬於「地下」交易。沒有種子不可能大規模種植。但零星的違規偷種行為確實有,我們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

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體可控。目前,對轉基因品種從實驗室到制種、銷售等環節,都有監管流程。首先,轉基因實驗要經過農業部審批,對種植時間、地點、規模均有規定,同時附帶監管措施。比如因作物不同規定周圍100米或300米之內不能有同類作物種植,防止花粉擴散。在田間播種期、作物的開花期、收穫期等關鍵環節,監管部門要到現場,看種植規模、時間、地點是否符合批准要求,周圍隔離措施是否到位。還要監管種子收穫、秸稈滅活等處理,發現次生苗都要翻掉,要保證實驗做完後,就沒有這個作物存留,保證全程不會造成擴散。

北青報:農業部門監管得過來嗎?

答:可以實現有效監管。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除了海南試驗多一些,兼管任務較重外,其他省份試驗田沒幾塊。按照程序依法進行,研究階段的種子不可能擴散出去。此外,在品種審定環節,我們還專門採取措施,規定凡參加審定的品種,都要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發現後即停止審定資格,對制種基地,種子市場也要進行抽檢,這就保證了轉基因種子非法流入市場。

北青報:既然有完備的監管流程,種子從哪裡流出來的?目前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的排查情況如何?

答:轉基因監管工作是一個常態化工作。我們每年都有排查,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但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有歷史原因。1986年,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中就安排了轉基因水稻研究項目,在此階段,轉基因水稻研發進程較快,還曾經組織過抗蟲轉基因水稻的推介會並贈送種子,而2001年《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才頒布。條例頒布後,確立了對轉基因科研、產業化的依法管理,也對流出的種子進行了收回和銷毀,但不能保證有人偷藏種子,非法種植和銷售,那就依法嚴格監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歐盟退回我們的米製品與我國退回美國輸華的轉基因玉米品種一樣,都涉及到管理的問題。比如華中農業大學的轉基因水稻已獲得國內安全證書,是安全的,但根據貿易國(地區)規定,要合法銷售,不僅要取得本國的安全證書,還需要取得貿易國的安全證書。而我國並沒有到歐盟申請安全證書,因此遭到歐盟退運。同理,美國輸華玉米在未獲得我國頒發的證書前,不能到中國市場來,如轉基因玉米mir162,但其他已獲我國批准的轉基因玉米就可以進口。

北青報:我國轉基因安全評價的程序是什麼?

答:我國有健全的轉基因安全評價制度。在審批環節,申請經初審後,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進行評審,農業部批准後,公開結果。經過安全評價的作物,還需要品種審定、種子生產許可、種子經營許可等一系列流程。

北青報:我國轉基因管理相關信息透明度如何?

答:我國轉基因管理和審批的政府信息是公開透明的,農業部官方網站專門增設「轉基因權威關注」,主動公開信息,方便民眾了解最權威、最新的信息。去年,還辦理了400多個政府信息公開的申請。

北青報:轉基因標識與安全性有關係嗎?

答:標識是為了滿足公眾消費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與安全性無關。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北青報:近期國內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到期。大家都關心這個「到期」意味著什麼?續申請進展如何?

答:農業部已收到華中農業大學關於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續申請,目前正在評審過程中。中國的安全證書期限5年,按照規定,在安全期內,如果這個轉基因生物沒有發現存在新的安全問題,就可以續發安全證書。目前其他國家基本沒有對安全證書設定有效期限,像美國不規定期限,但發現有安全問題就收回證書。

北青報:走完續申請程序要多久?

答:要經過轉基因生物安委會評審、農業部批准,同其他遞交到農業部的轉基因技術研發、進口申請程序是一樣的。

北青報:哪些因素會影響轉基因品種的推廣評估?

答:頒發安全證書、農民歡迎是推廣的前提,其次還要看生產需求、生產性能是否符合品種審定的標準,對經濟、國際貿易等的影響,社會接受程度,還有對環境影響以及智慧財產權狀況評估。

北青報:有專家解讀,這兩年農業部對轉基因項目的審批放緩,意味著我國的態度更趨保守?

答:那是猜測,這兩年確實在審批上把握了節奏,2012年、2013年各批一次,但審批工作是依法審批的,我們的市場是開放的,進口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審批並未停止。當然在審批時會考慮經濟社會影響,也要考慮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接受程度等諸多方面。只是更慎重了,沒有刻意放緩。

北青報:去年有61名院士聯名上書中央,呼籲儘快推動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應用。媒體報導張啟發院士還說過:「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決策不應依靠民意,而應按照法規和程序走,農業部作為主管部門不敢拍板是不作為,導致轉基因水稻產業化錯失良機,再等待拖延將誤國。」這問題怎麼看?

答:科學家更多從科學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比如要推廣產業化,要首先做好產業化的前期準備工作。首先這個品種的生產性能要非常好,比傳統品種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為了保持貿易的連續性,產業化前首先要申請主要貿易國的安全證書,這個流程一般需要3到5年時間,還有產業化後標識如何管理?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產品收購、儲運如何進行?市場接受程度如何?經過這些綜合評估後,才能推進產業化。

北青報:那這些工作由誰來推動比較合適?

答:國外由跨國公司自己完成,但國內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教學科研單位,存在脫節問題,在產業化前必須設計好,要先解決這個問題,為產業化鋪平道路。這主要應由研發單位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

相關焦點

  • 轉基因水稻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據報導,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中國政府已經批准首個轉基因水稻品種投入商業化種植。消息人士稱,其商業化種植可於2-3年後開始,這意味著我國將成為全球首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國家。請看相關報導:China'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aid it has issued safety certificates to domestically developed strain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the Shanghai Business Daily
  • 農業部再度明確發展轉基因 國內轉基因產品名單一覽
    4月13日上午10時,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就農業轉基因有關情況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再次明確了發展轉基因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司長在會上表示,發展轉基因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對轉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  廖西元稱,目前全球轉基因研發發展勢頭強勁。
  • 61院士曾上書推廣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新聞—科學網
    張啟發透露,今年7月,我國61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61名院士在建議書中寫道,『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轉基因產業化發展不起來,則商業發展不起來,對科研影響非常大』,同時院士們指出農業部的不作為。」 為什麼轉基因水稻產業化會陷入困境?
  • 農業部副部長:轉基因食品產業化尚無時間表
    原標題:農業部副部長:轉基因食品產業化尚無時間表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昨天(1月15日)在回應有關轉基因食品問題時稱,農業部要以積極、慎重的方針,儘快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防止受制於人」,但轉基因研發成果的產業化目前還沒有制定時間表。   陳曉華是在農業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作上述回應的。
  • 崔永元拍紀錄片趙薇發聲明,盤點今年中國轉基因十大爭議事件
    雖然轉基因大米未獲準商業化種植,但市面上已有非法的轉基因大米銷售。7月,央視播出《追查轉基因大米》,記者稱經過調查,在武漢的超市,隨機購買5袋米,3袋中查出轉基因,輿論譁然。       10月9日,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發布《關於「非轉基因產品」廣告的審查要求通知》,要求,「除按規定收取證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轉基因效果的詞語,如更健康、更安全等誤導性廣告詞。」四、王志安:隨機購買5袋米,3袋中查出轉基因       7月26日,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追查轉基因大米》。
  • 農業部對轉基因回應被指武斷:人非白鼠不容有失
    近日,農業部網站刊文《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斷定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這被看做是對廣大質疑轉基因食品的人們的強硬回應。   今年6月農業部對三款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發放安全證書,早在2009年對兩種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許可證。這兩次為轉基因主糧「放行」一直是備受爭議的。   僅是引用美國的轉基因食品總量試圖說明轉基因食品對於人來說安全,是不嚴謹的。
  • ...轉基因生物 轉基因技術 播種方式 BT毒蛋白 1970年 盲蝽 轉基因...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准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  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品種上市之前最難的一個關口,這意味著該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並獲得農業主管部門認可,技術方面的障礙基本掃除,接下來就可以申請生產許可證了。
  • 農業部:轉基因食品安全 中國人為啥不接受?
    食品安全一直困擾著中國,但公眾仍擔心轉基因安全。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但可耕地面積只佔世界的7%。糧食安全一直困擾著這個國家,殺蟲劑和過度施肥不再像當初那樣能明顯提高諸如水稻等農作物的產量,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溫度,亦讓農作物生長受到挑戰,因此中國政府已開始大力資助轉基因作物的研究。
  • 誠食講座 | 金微:中國轉基因爭議簡史
    我們簡單分三條線來回顧這十來年的轉基因爭議:轉基因大米、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這三者都在轉基因產業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但爭議歷史略有不同,而且有些偶然性的歷史事件,改變了這一走向。轉基因水稻爭議:民眾反對張啟發將轉基因抗蟲水稻帶入13億人主糧最初,農業部是打算直接批准轉基因大米。
  • 央視新聞播報的轉基因黑名單列表出爐,快轉起來!
    中國轉基因食品黑名單中國農業部已經批准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有:甜椒、西紅柿、土豆;主糧作物有玉米、水稻。美國駐華大使館轉基因專題密電:「玉米種植將被限定於山東省,水稻種植將被限定在湖北省。」轉基因水稻中國偷偷搞了好幾年,在中國取得轉基因大米合法種植權的地區是湖北,特別要警惕又長又瘦又亮的大米,容易與東北「長粒香」混淆,買的時候一定看清原產地。
  • 還在反對轉基因?習大大原來是這樣支持轉基因的
    1.農業部調整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資助範圍2014年6月9日,農業部辦公廳下發關於組織申報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15年度課題的通知,所附《轉基因重大專項2015年度課題申報指南》發生重大變化。
  • 關於轉基因,聽聽官方怎麼說
    近日,國家農業部就農業轉基因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據媒體報導,這是農業部首次主動召開有關轉基因的新聞發布會。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目前,我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從生產和消費實踐看,經過科學家安全評價、政府嚴格審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 「轉基因大米晚宴」舉行 支持者攜家人參加(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轉基因,安全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人會追問「你自己敢吃嗎?」最近,就有300多「膽兒肥」的人,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給自己的觀點點「贊」。  在湖北武漢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上,300多名轉基因支持者參加了報告會以及其後的「轉基因大米晚宴」。
  • 農業部幼兒園不吃轉基因?付仲文:我們當然也在吃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付仲文做客人民網(趙竹青攝)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趙竹青 馬麗 魏豔)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付仲文今天在作客人民網科技頻道
  • 專家稱轉基因大米最遲5年上老百姓餐桌(圖)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公開表態:「如果轉基因抗病蟲的水稻要人體做實驗,我第一個報名。」據報導,他將與國內該領域的權威張啟發院士合作,加強轉基因水稻的研究。毫無疑問,關於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目前仍無定論。進一步的問題則是,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是否會引起國際種業巨頭對國內種業市場的壟斷。
  • 農業部:5企業獲批轉基因棉花種許可證 部分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農業部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轉基因棉花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 我國部分轉基因食品名單
    人民網北京5月7日電(夏曉倫)近日,媒體報導了「南方食品豆粉含轉基因成分」等轉基因系列事件,引起部分消費者的關注與討論。市面上流通的哪些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記者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梳理,總結出部分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類型。
  • 農業部:18年來無一起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
    原標題:農業部:18年來無一起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  京華時報訊 (記者潘珊菊)昨天,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智慧財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在武漢轉基因研修班上介紹,我國轉基因產業化不受任何利益集團控制。   寇建平介紹,我國轉基因產業鏈條中,包括科研院所、國內企業、國外大型公司等。
  •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要來了?農業部名單引爆資本市場
    此外,這次水稻沒有獲得安全證書。國內有很多科研院所在做水稻轉基因研究,包括袁隆平曾支持過轉基因水稻。這無疑對水稻轉基因研究是個打擊,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一位轉基因水稻的研發和支持者,他三緘其口。水稻的商業化價值僅次於玉米,所以很多科研院所、育種公司在水稻轉基因上儲備了一些技術,儘管國家還不允許,實際上市場上已經有一些轉基因水稻在種植。
  • 美國輸華「轉基因玉米」
    截止12月19日,深圳、福建、山東、廣東、浙江、廈門等口岸檢驗檢疫機構,相繼從12批54.5萬噸美國輸華玉米中,檢出含有未經我國農業部批准的MIR162轉基因成分。各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已依法對這12批54.5萬噸進口美國輸華玉米作退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