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問| 戴森為什麼放棄投了25億美元的電動車項目?

2020-12-19 前瞻網

在吹風機界無往不利的戴森,終於承認失敗。

10月11日,據路透社報導,知名英國電器公司戴森取消了此前其運作多年的造車計劃。

根據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所發布的公開信,雖然戴森工程團隊已經做出了非常好的原型車,但是沒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在出售電動車方案未果後,決定把電動車項目砍掉,並關閉英國和新加坡的研發機構。

圖為:戴森公開信  來源:戴森官網

前有特斯拉遠渡重洋在中國上海建造大型工廠,後有蔚來4年巨虧400億(按美國非通用會計準則計算為虧損220億元)股價重挫,電動汽車行業冰火兩重天下,戴森放棄25億美元造車計劃又是出於何種考慮?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為你深度解讀。

戴森親承:電動車商業化不可行

按照詹姆斯-戴森在公開信中的表態,停掉電動汽車項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此外,戴森也尋求過出售電動車項目,但無人接盤,最終選擇停掉。

據公開報導,早在2016年,戴森就啟動了電動汽車的開發項目,決意要早推出一款「全新的、與眾不同」的電動汽車,項目計劃投資25億美元,其中一半資金用於開發汽車,另一半則用於開發電池。

而今,汽車項目已經確定放棄,但電池項目還在堅持,戴森在公開信中寫道:「我們的電池將以一種深刻的方式令戴森受益,並將我們帶向令人興奮的新方向。」

百度百科中將「商業化」等同為市場化,並強調商業化是以營利為第一要義的行為,因此,戴森信件中所說的「商業化不可行」,也可理解成戴森及其團隊並沒有看到戴森公司造車營利的可行性,既然看不到營利,那就及時止損,於是戴森適時放棄,選擇將資源配置到與核心家電業務聯繫更加緊密的電池上。

造車投入是個無底洞

戴森放棄造車是找不到商業化的可行性,也就是無法營利,那麼,造車真的需要如此大的投入,能讓一個吹風機賣3000元的戴森都望而卻步嗎?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APP所收集到的資料,戴森早前規劃的首款車型是體積相對較大的SUV或者MPV,預計售價高達1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8萬元)左右,這也符合戴森現有家電業務的定位。

但問題是,戴森的家電產品能站穩高端,品牌認可度只佔據了很小一部分(要不是吹風機的暢銷,中國消費者或許還不知道戴森這家公司),重視研髮帶來的黑科技才是大眾願意溢價購買戴森的原因(網絡上對於戴森產品的評價更多集中在其功能的獨特性),因此,戴森的工程師佔比要遠超一般的家電企業,研發投入也一直處於高位。

資料顯示,2019年時戴森公司擁有將近16000名員工,其中工程師有6000多人,幾乎佔總人數一半。

戴森涉足高端電動車,必定也是要走以技術取勝的道路,但電動車的研發與家電不同,家電領域的產品研發投入往往具有相當好的延續性,可以移植換代到其他產品線上,加上戴森做家電多年,在高利潤率的支撐下,大量的研發投入可以被攤平,實現穩賺不虧。但進入造車這個全新的領域,一輛符合戴森品牌調性的汽車,必定需要戴森研發出與現有品牌不同的外形、車機系統等,正如戴森公司每一款產品都在複述著同樣一句話:There’s no point in doing one that looks like everybody else’s,重複他人無意義。

不重複,就意味著戴森造車需要遠超一般造車新勢力的研發費用。

在對外宣布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0億)投入造車後,戴森隨即就在公司總部旁邊開設了研發中心,並建立了測試場,有消息說這筆預算已經花了一大半,即超過100億元。

借鑑蔚來的經驗,蔚來在澄清自己400億虧損傳言時,曾表示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00億元,最終面世的也只是兩款車型ES8和ES6,其中ES6也被稱為縮小版的ES8,並且蔚來的OTA體系一直就被詬病,可見即使是100億元的研發,對於新造車企業來說,也不是大投入,而對於戴森來說,雖然已經花了100億元,還只是砸出了個原型車,遠沒有達到量產的程度,如果現在不放棄,未來戴森還得砸入數以億計的真金白銀。

市場熱度消退 黃金期不知何時

只有砸錢才能見到量產車,但緊接而來的問題是,即使有了量產車,市場還容納的下戴森嗎?

電動汽車行業其實並不算是全新的行業,技術上以電驅動的理論和嘗試在幾十年前就出現過,但直到特斯拉的出現才真正帶動了電動汽車熱潮。

然而,即使是特斯拉,產能瓶頸、質量問題甚至是破產傳言貫穿了其16年的發展史,到現在我們也不能斷定,特斯拉這家電動汽車行業領軍者未來能否真的成長為世界汽車行業的一極。

而以蔚來、小鵬、威馬為代表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們,在過去的四五年時間裡,或藉助資本的推動,或藉助網際網路擴張的東風,或藉助國家高補貼的激勵,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一度形成了2018年的造車狂潮,以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也一度增長喜人。

進入2019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驟然變冷,補貼滑坡、資本收縮,讓造車新勢力們的日子難過了許多,電動汽車銷量也呈波動下滑的萎靡態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2019年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1.2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16.9%,而銷量為10.4萬輛,比上年同期僅增長1.8%;具體到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4萬輛和8.3萬輛,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1.7%和1.4%。

簡單來說,新能源電動車整體產量增速尚可,但銷量增速已經下滑至個位數,令汽車廠商人膽寒的產銷不同步正在形成。

圖為:2018-2019年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備註:2018年7月產量同比為45.4%)

進入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進一步萎縮。根據中汽協最新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9%和34.2%,其中純電動汽車生產完成7.4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26.1%;銷售完成6.3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33.1%。

對於一個新興行業來說,連續的產銷同比增速下滑,預示著市場對於該行業並沒有形成強大的認可度和依賴度,穩定增長的市場並沒有形成,行業前景依舊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作為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的國家,且國家政策對於新能源汽車一直持鼓勵態度,尚且抵不住銷量的走弱,不妨再看看特斯拉的大本營、世界汽車產銷量第二的美國。

根據權威新能源汽車網站EV Volumes的統計信息,2018年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達35.8萬輛,增速高達79%,這是繼2013年的75%迅猛增長以來第二次增速超過70%,然而EV Volumes同時也預測,2019年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將回歸長期發展的穩定增速軌道,全年銷量大概在36.9萬輛左右,較2018年僅增長3%。

圖為:2012-2019年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與滲透率情況預測

此處可以小結,在經歷過2018年一波產銷高增長之後,進入2019年,中美兩個汽車產銷大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都趨向平穩,而對於包括戴森在內的新晉造車新勢力來說,平穩意味著淘汰,意味著沒有增量市場供他們去搶佔,意味著必須和現有的汽車巨頭們去爭取存量市場,期間需要付出多少市場成本,值得細細考量。

以上,前瞻經濟學人APP認為,以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必定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國家都有政策支持,但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於一家企業來說,追求遠大前程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短期的投入產出回報。

人們看到了馬斯克在上海的雄心,卻忽略了特斯拉16年的堅持;人們看到了大眾、豐田每年銷量千萬臺,卻忽略了他們都是百年企業。汽車行業固然市場龐大,但也並不一定非要參與。賈躍亭一心想造車,結果人走茶涼,個人破產;蔚來高舉高打,至今身陷囹圄;反倒是蘋果、華為這些巨頭堅決不碰整車,當個既賺錢風險又低的技術供應商,悠哉遊哉。

因此,戴森此時退出,也不失為好的選擇。壯士斷腕,也是一種勇氣。

以上便是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對於「戴森為什麼放棄投了25億美元的電動車項目?」問題的解讀。好問千金,一答知新,更多「明知故問」,就在【前瞻經濟學人APP】。

本文參考資料:

與非網 《戴森電動車宣告夭折,25億美元就這麼打了水漂?》

想要獲取更多深度行業分析,敬請前往【前瞻經濟學人APP】,10000+行業報告免費領取,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想加入前瞻行業交流群,或參與行業話題解答,可添加前瞻小寶微信13652348181。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電動車也不是說造就造的 戴森Dyson取消電動車項目
    去年戴森決定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本來大家都以為戴森能夠複製在吹風機和吸塵器市場的成功,推出一些有新意的電動車,但最終戴森還是承認電動車也不是想造就造的。戴森的電動車原計劃在2021年上市,為此戴森計劃投資20億英鎊,並且在新加坡建造汽車工廠。
  • 家電巨頭戴森電動汽車夢碎
    近日,家用電器巨頭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在一封內部郵件中宣布,雖然戴森很努力地嘗試過造電動汽車,但最終還是因為「不具備商業可行性」而決定放棄20億英鎊電動汽車項目。在造車領域,有人為夢想窒息,有人也選擇急流勇退。
  • 戴森吸塵器斥資36億進軍AI和機器人,沒想到吸塵器後院起火
    據外媒11月29日消息報導,戴森(Dyson)正式對外宣布調整產品研發路線,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資36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等新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就在5年前,戴森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品牌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對這個項目信心滿滿,整個造車計劃一提上日程,就開始大跨步推進:2015年,戴森出資9000萬英鎊收購固態電池製造商SaKti3;2016年,戴森電動車項目正式啟動,投資25億英鎊進行電動車開發;
  • 賣捲髮棒的戴森,申請了什麼電動車專利?
    賣捲髮棒的戴森,申請了什麼電動車專利?戴森公布有關電動汽車專利據外媒報導,18個月前,戴森申請了一項有關電動汽車的專利。而在近日,戴森宣布獲得了該項專利,據專利圖顯示,該公司的電動汽車軸距可能會很長、車內會配備躺椅以及具有空氣動力學方面的設計。這個專利到底是什麼呢?戴森老爺子在一封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專利並沒有透露電動汽車真正的外觀,也沒有透露其外觀的具體細節。只是可以讓大家看到公司正在考慮的一些創新舉措。」
  • 當吸塵器遇上電動車,為何就蔫了?
    今日話題提起英國高端電器品牌,莫過於戴森,特別是其吸塵器造福了眾多家庭,然而遇上電動車之後,卻意外蔫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英國高端電器品牌?,儘管公司已投入超過20億英鎊,讓工程團隊製造出絕佳的電動車原型,但始終未能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尤其是經銷商網絡及售後維護網點等,皆是妨礙戴森電動車計劃的首要因素,可是當初2021年交付車輛的承諾已近在咫尺,最後唯有決定壯士斷臂,這無疑讓戴森失去了一個能改變命運的機會;(本文屬於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註明)3、為何就蔫了?
  • 吸塵器行業龍頭戴森進軍電動車市場,為何第一款電動車就敢賣46億
    吸塵器行業龍頭戴森不僅進軍了電動車市場,而且第一輛車就「賣」了46億!2017年,戴森興致勃勃地向全世界公布了自己進軍電動車市場的宏偉計劃,在這份計劃裡,明確地寫出了預算投入資金、資金用途,甚至連首款車計劃上市時間都交代清楚了,然而,在其首款車計劃上市時間的前幾個月,由於做不到市場化,戴森無奈放棄了這一夢想。
  • 捲髮棒一夜刷屏後,戴森確認2021年在新加坡投產電動車
    10月23日,英國戴森(Dyson)公司宣布,公司董事會已經批准投資25億英鎊在新加坡建造首個汽車製造廠,以推進其製造電動汽車的計劃,該工廠預計將在2020年竣工完成,第一批車型將於2021年投產。戴森的首席執行長Jim Rowan在給內部員工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新加坡電動車製造廠的建設工作將於今年12月開始。一些人遺憾戴森沒有選擇在中國建廠。Rowan指出,選擇這一地區的原因是因為接近高增長的市場,完善的供應鏈以及技術高度熟練的勞動力。
  • 戴森斥資27.5億鎊研發新技術,產品種類將增加一倍.亞洲是重點
    英國著名科技企業戴森集團日前宣布,未來5年將向新技術和新產品追加27.5億鎊(約合36.7億美元)投資。預計這些投資將使戴森集團的產品種類增加一倍,並向新的領域拓展。 新的投資將聚焦新技術,用於在新加坡、英國和菲律賓地區,聘請更多軟體、機器學習、機器人、零淨排放等領域的工程師和科學家。
  • 專訪戴森CEO:從捲髮棒到電動車,戴森生意邏輯是什麼?丨稜鏡
    營業利潤超10億英鎊2018年是個值得慶祝的年份,戴森公司公布的業績顯示,公司營業額增長28%至44億英鎊,利潤增長33%至11億英鎊,這是首次突破10億英鎊大關。近年來這家公司業績增長令人豔羨,要知道它2016年時的營業額還是25億英鎊,利潤6.31億英鎊。
  • 戴森的野心可不止捲髮棒,其首款電動車將於2020年上市丨新京報汽車
    近日,戴森向海外媒體透露,目前正在開發一種極具創新理念的電動汽車,量產車型將於2020年上市銷售。戴森造車早有布局事實上,戴森方面對於進軍造車領域早有安排。2015年,戴森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固態電池公司Sakti3。
  • 戴森「造車」夢醒:180億打水漂
    事實上,當他興致勃勃地兜售戴森品牌吸塵器和髮型器時,銀行家們卻在為其承諾了六年、數百名工程師耗費無數心力、斥資20億英鎊(約合182億元人民幣)的電動汽車項目尋找買家,但卻未能成功。10月10日,戴森表示,他私人控股的公司將放棄汽車項目,在第一款電動汽車下線之前結束他的電動汽車夢想。
  • 英國首富戴森都不玩電動車了,「PPT造車」們會不會瑟瑟發抖?
    前幾天,以生產銷售電吹風、吸塵器等小家電成為英國首富的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通過一封發給員工的郵件表示,將取消電動汽車的研發,解散團隊,不再造車了。對於不再造車的原因,戴森首先表示了,不是產品不行,也不是缺錢,「由於商業應用上行不通,將放棄繼續研發汽車。」翻譯過來就是車好造,錢難賺。
  • 為什麼戴森電動車的生產基地選在新加坡而不在中國?
    一個吹風機三千塊錢,連風扇葉都沒有,許多男同志實在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的女朋友願意在這個名叫戴森的吹風機上面花這麼多錢呢?但是男生的電腦外設,汽車配件,不也都得花錢麼?而且,這家做無扇葉電風扇的公司去年九月宣布自己即將跨界進入電動車市場,戴森在未來很可能會成為汽車與電吹風領域,最男女通吃的品牌,並且,戴森在10月23日宣布,將會在新加坡設立電動車生產基地,預計2020年完成建廠、2021年產出電動車。
  • 通戴森計劃投資27.5億英鎊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技術
    通用汽車公司(全球汽車製造龍頭企業)對外公布的最新電動車發展計劃表示,將於2025年前在全電動汽車和自動汽車方面投入2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73億元)。預計到21世紀中期,通用汽車將在全球推出30款全電動車型。
  • 明知腳蹬子沒用,為什麼專家還要求裝上電動車?網友:方便專家
    電動車作為普及度唯一可以和汽車抗衡的交通工具,有著物美價廉的美譽,深受老百姓的青睞,不過,電動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保有量已經非常龐大,目前已經超過3.5億,如此數量的電動車行駛在道路上,就需要一定的規矩,所以,相關部門連同行業內的專家制定了電動車新國標,於2019年4月15日正式實施
  • 臺灣電動車公司Gogoro融資3億美元 新加坡淡馬錫參投
    臺灣電動車廠商Gogoro宣布完成3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和日本住友商社。這筆融資將幫助Gogoro幫助該公司擴張歐洲業務,包括最近在柏林和巴黎推出的共享電動車服務。Gogoro CEO、聯合創始人賀拉斯·盧克(Horace Luke)表示,在本輪融資過程中公司的估值超過了8億美元。
  • 科技公司戴森在英國投資2億英鎊,推進電動汽車開發 | 美通社頭條
    二期計劃中列出了下一階段的機場開發工作,戴森擬為此投資2億英鎊。規劃應用包括超過十英裡長的車輛測試道,用於車輛開發與檢驗。車輛測試道計劃包括:動態操控測試道、車輛穩定動態平臺、越野線路、山路和操控路面、快速公路路線、測試坡道。在2017年九月,戴森宣布已經著手研發電動車長達三年。戴森承諾將投入20億英磅研發電動車並於2021年上市。
  • 孫正義放棄收購WeWork 儘管他已經投了100億美元
    按照此前雙方籤訂的協議,軟銀兌現15億美元投資承諾後,幾項董事會管理層變更也將立即生效,軟銀將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同時,諾依曼同意放棄他在WeWork的投票權。此前,軟銀CEO孫正義曾表示,「WeWork不是救援計劃,但許多人認為我們是在向一隻沉船投錢。
  • 明知故問|東京奧運會獎牌的材料為什麼要從垃圾中提取?
    (Tokyo 2020 Medal Project)的項目,自2007年開始實施起,到今年7月初,據東京奧組委的說法,已經收集、提煉完成了5000枚明年奧運會和帕運會獎牌所需的再生金屬,也就是說,2020年東京奧運會獎牌的製作原材料,是從丟棄的電子產品垃圾中提煉而來。為什麼東京奧運會獎牌不像其他奧運會一樣,在一開始就用金屬製作,卻要從電子垃圾中提取呢?
  • Coursera獲1.3億美元F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
    圖源:Coursera 作者|芥末堆 阿宅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 芥末堆訊 近日,Coursera宣布獲得1.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