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寄語:網際網路行業的炒作才剛剛興起,吹牛逼的水平代表了企業的水平,產品的水平,比如:馬雲的牛吹得好,雷軍的牛也吹得好,小餘同學初來乍到,水平有待於提高。
在面對牛逼吹得略大,被懂行人毫不留情的拆穿之後,有著男版馬佳佳稱號的「超級課程表」CEO餘佳文終於在昨夜通過微博發文反擊了。
作為一個職業公關,我對餘佳文本人和他的超級課程表絲毫不感興趣。然而因為整件事情幾乎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其中很多公關細節值得探究,所以今天我也為初入公關行業的孩子們講一下如何在面對公關危機時寫出一篇優秀的公關稿。
首面對公關危機時,我們應該重點分析危機的來源,危機的影響人群和危機的影響力。
這次餘佳文所面對的危機,主要來自網際網路行業和投資圈。對於此次危機所造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包括VC,PE一類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如果放任危機發展,很有可能造成:1,個人信譽破產,2,網際網路圈信譽破產。3,融資信譽破產。
在面對有可能影響到品牌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寫一篇上佳的公關稿挽回公眾影響力實在是必不可少的公關動作。
餘佳文做到了。
無論本文是不是出自本人之手,不得不說,這篇文寫得還是很漂亮的。
首先,寫公關稿是要有針對性的。即:這篇稿子寫給誰看?
在這一點上,餘佳文的公關稿所選擇的切入點非常完美。他選擇了公眾而非網際網路圈或投資圈。
選擇公眾作為公關突破口有兩個非常巨大的優勢:第一,公眾絕對數量眾多,可以大幅提高文章閱讀數量,從底層直接重建和加強品牌形象。第二,公眾群體智商低,主動分析能力弱,可以動用更多的技術層面的公關手段,使公關稿的行文更具有靈活性。
然而針對公眾卻有另外一個缺點,那就是整體行文邏輯將無法對危機公關中的核心問題作出解答,因此,對於真正受到此次危機影響的網際網路圈和投資圈幾乎毫無公關意義。
之所以我將這篇公關稿的切入點選擇稱為「完美」,是因為小餘同學抓到了另外一個網際網路投資圈的心理特徵:「行業規矩高於一切」。
行業規矩是什麼呢?
大約就是:我是出錢的,你是辦事兒的,大家一起出來騙傻逼,只要傻逼相信了就可以了,其他的沒人在乎。
其實在餘佳文這品微博出來的前後不到12小時內,超級課程表的天使投資人,廣州創新谷孵化加速器創始合伙人,前華為網際網路業務總裁朱波也發表了一篇公關稿,名為《換一雙眼睛看佳文》。
朱先生用一種非常委屈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青年創業團隊不斷打拼艱苦奮鬥卻被人推上風口浪尖成為同行攻擊的對象但是依然不屈不撓堅持前行的感人故事。
然而這故事裡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細節,就是餘佳文團隊因為付不起房租,在物業的監管下,偷偷帶著化整為零的設備溜掉的故事。(我想可能是物業因為欠費把他們的電腦扣了,然後餘佳文把電腦拆成零件分批帶走了的意思)
這個故事被朱先生稱為:勝利大逃亡。。。。。。
通過朱先生這篇文章,我們其實可以看得到投資人想要傳達的主要的信息:「把公眾唬住就行了,你們這些圈裡人瞎逼逼個什麼勁兒」
想必華為網際網路業務之所以努力到今天還是沒什麼成就,以朱先生表現來看,華為在用人選材方面確實是有問題的。。。。。。。
在此友情提醒朱先生:飲酒誤事啊。。。。。。。
回到餘佳文這片公關稿上來。在選定了切入點之後,接下來就要為整個危機公關稿定調了。
因為是面對公眾,所以本文可以主動迴避掉危機中最核心的一些問題。因為公眾所希望看到的更多的是情緒引導而非事實。
因此對於引發此次信譽危機的四大核心問題:餘佳文初次創業賣網站究竟賺了多少錢,超級課程表究竟是不是餘佳文一手開發搭建的,超級課程表究竟融了多少錢,和餘佳文的超級課程表去年究竟賺了多少錢,在本篇公關稿中完全沒有體現。
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因為公眾關注的根本不是錢,因為再多的錢也到不了公眾手上。
公眾所需要的是正能量!!!
所以故事開始了,讓我們從學歷說起。。。。。。
這片公關稿在行文邏輯上巧妙地運用了「框架效應」和「群體綁架」手段,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因為出身,學歷,性格和所獲得的成功而受到來自主流社會打壓的弱勢者。甚至在字體上都刻意將相關文字加粗以增強視覺印象。
這種行文和排版方式充分打動了那些身處於社會最底層,受到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卻又希望有一天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出人頭地的年輕人。通過轉移危機關鍵問題的方式將本來的信譽危機變成了一鍋雞湯段子。
通過「框架效應」這篇公關稿將餘佳文和這些社會底層青年定義在了一起,並試圖通過一系列文字描述讓餘佳文從一個個體變成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希望通過群體阻力削弱已經成型的輿論影響力。
餘佳文的公關稿中另外值得學習的一點是「群體綁架」。
在文章開篇,餘佳文說:「熟悉我餘佳文的人都知道,我什麼都敢說,是以為我有一隻可以把夢想變現的團隊,而且他們都是平凡人。」
請注意,這裡面引入了兩個本來毫不相關的群體:「超級課程表的團隊」和「平凡人」。
餘佳文和超級課程表之所以會陷入本次的信譽危機,從根本上說,是餘佳文的個人品行所引起的反彈。而公眾輿論的焦點,一直以來所針對的,也都是餘佳文本人而非超級課程表團隊。
然而公關稿的行文巧妙的偷換了這個問題關鍵,將超級課程表團隊綁架到了餘佳文的個人危機中。
這個偷換問題核心的公關技巧可以將個體危機轉化為群體危機,將來自公眾輿論的壓力從個人身上分散到群體中,從而降低個體壓力。
同時,帶入「平凡人」的概念,可以將「團隊」概念化整為零,在心理上給予低智商的公眾一個錯覺:「今天我遇到的,明天有可能也發生在你身上。」結合小餘同學一直揮舞的「90後」「潮州人」的大旗,輿論在考慮繼續施壓時必然需要考慮到社會層級,地域群體等方面的問題,主動降低攻擊火力。
「群體綁架」的另外一個體現,就是在本文中,餘佳文充分利用了投資圈的公眾信譽,綁架了「創新谷」「周鴻禕」「徐小平」「紅杉資本」「策源創投」和「阿里巴巴」。並且聲稱,「他們都是國內頂級的投資人和機構,如果我們的公司對融資數額有任何誇大,這幫聰明的人還會繼續投我們麼?」
對於了解網際網路圈和投資圈的人來說,這句話簡直就是笑話。但是對於不明就理的公眾來說,這些「聰明人」所作出的選擇卻有著金科玉律般的影響力。
你看「聰明人」都是這麼想的,我支持餘佳文自然也是不會錯的。
但是公眾不懂為什麼餘佳文接下來會說:「我個人是非常希望拿一些內部資料給大家看的,但老實說我的投資人會認為這是壞了規矩。」公眾不知道這規矩意味著什麼。公眾也從來不知道正是這幫「聰明人」的錢塑造了餘佳文這樣的一個典型形象。
不懂不重要。
在已經喝飽了心靈雞湯,渾身充滿了荷爾蒙和腎上腺素所帶來的「正能量」之後,即便有一句話兩句話不懂又能怎樣?
有情緒就夠了。
從危機公關的角度去看本文,這確實稱得上是一篇絕佳的公關稿。裡面靈活運用了各種公關技巧,行文流暢,排版突出重點。如果真是出自餘佳文之手,那麼至少在公關稿的水平上,這個孩子已經超越了全國至少90%的行業從業者。
然而危機公關並不僅僅是針對一個特定的群體,發一篇兩篇公關稿就了事的活兒。它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需要評估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相關利益群體,並作出一系列相應的公關行為。在這一點上,正在準備復出的陳歐和他的聚美優品則顯得更有體系和節奏。各位可以去關注一下陳歐最新的公關稿。
如果不考慮社會道德標準,單純以職業公關的身份來講,餘佳文的這篇公關稿可以算得上本次危機公關的一個好的開始,希望小餘同學再接再厲,磨練公關技巧,為我們獻上更多精彩的表演。
轉自:砍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