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瓜媽
本文由:神奇麻麻在哪裡(sqmmznl)
授權發布
一直覺得,在娃還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孩子擅長什麼、興趣愛好是什麼,對大人和小孩來說,是件非常幸運的事。
因為只有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天生所長,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路上才會更有方向感,早早地因材施教,孩子學得開心,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比如說,孩子愛玩角色扮演、孩子喜歡跟著音樂搖擺、孩子對教的兒歌記得很牢、孩子很容易覺察到別人的情緒……這些分別代表娃有什麼天賦?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來自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特·斯騰伯格給家長做的孩子潛力自測表。通過這份自測表,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寶寶的潛能在什麼地方,對往哪個方向培養孩子,能夠心中有數。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因為從小智力測驗總是低分感到困惑,進入耶魯大學後,開始潛心研究智力測驗。現在的他是當今研究創造力的權威,在國際學術界上享有盛名。
以下是他做的一種「多方面」的測驗,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為,來推測他的天賦所在(媽媽們看到孩子有某個表現,可以把前面的序號記下來,後面會揭曉答案哦)。有些能力,寶寶可能還小還沒有表現出來,媽媽也不要著急哦,繼續耐心觀察就好。
潛力自測表
▼
媽媽們都對照好了嗎?接下來揭曉「答案」了!
發現孩子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天賦,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天賦指的是寶寶對這方面知識敏感度高,吸收能力更快,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相信很多媽媽都很關心,發現寶寶天賦後,我們應該如何去啟發、訓練孩子,讓這種天賦最終轉化為孩子的能力和特長。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有語言天賦的孩子
具有言語天賦的孩子,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出色;如果我們平時說話用錯詞,他會糾正你;能精彩地講出故事。
平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加強孩子的語言才能:
多給孩子提供一些故事性的繪本、書籍,在給孩子講繪本時,刻意加入更豐富、更高級的詞彙,比如同樣是描繪雲朵,我們可以用「白色」、「柔軟」、「輕盈」、「綿密」等等;
出門遊玩時,我們可以請孩子描繪一個對象,一件事,一個自然現象等,鼓勵孩子用語言來描述他的所見所想。加入更多細節的描寫,比如描繪人物心理,動作發展,為孩子的語言輸出積累詞彙量。
多帶孩子出去玩,鼓勵孩子社交,為孩子提供更多和其他人交流的機會。
有音樂天賦的孩子
這類孩子在很小的時候(2、3歲)就特別留意傾聽有規律的聲音,只要有音樂呈現,他就會瞪大眼睛專注地傾聽。唱歌時音階很準,喜歡聽各種樂器,並能辨別它們的聲音。這表明他在音樂方面潛能極大。
我們平時可以給孩子多聽一些經典的古典樂,培養孩子的樂感、節奏感、聽音能力等。
歐陽娜娜的媽媽曾說,娜娜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姐姐一起去上音樂欣賞課,上了近兩年音樂欣賞課後才開始學琴,雖然娜娜五歲半開始學已經算晚的了,但正因為她在之前的音樂欣賞中奠定了很多音樂的基礎,譬如聽音的能力,所以她一開始學琴就爆發出強大的天賦,三個月彈的曲目就超過了姐姐四年的量。這也能看出前期積累的重要性。
鼓勵孩子唱歌,聽到音樂一起玩打拍子的遊戲等。在孩子接受的情況下,可以學習樂理知識。
可以根據孩子的偏好選擇學習一種樂器。
有數學邏輯天賦的孩子
如果給孩子一些混亂的玩具,他會分門別類地把它們歸類好;或者孩子喜歡下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關係,那麼他在數學邏輯方面是有很大潛能的。
有空間想像天賦的孩子
如果寶寶很會認路,對繪畫、機械組裝有濃重興趣。那麼孩子具有空間想像的天賦。
有運動天賦的孩子
孩子走路姿勢協調,騎車、跳舞動作等學得很快,喜歡模仿他人動作表情等,說明孩子是有運動方面的天賦的。通常運動員和舞蹈家都有這方面的天賦。
可以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和孩子一起跳繩、騎車、踢球、放風箏等,讓寶寶能夠在大的空間裡釋放運動能量。
公園裡的兒童遊戲設施,街道邊高高低低的石階,都是培養孩子運動能力的好場地。
根據孩子的喜好,學習舞蹈、健美操、跆拳道,球類、遊泳等。
自我認識天賦的孩子
自我認知能力指的是完全了解自身和自身情緒的能力,這類孩子對自我和他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作出判別和反省,具有與人交往、溝通、組織方面的潛能。通常劇作家或導演都有這方面的天賦。
我們平時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可以具體表揚,比如說,把「你好棒」,變成:你很有創意;你很努力;你真愛動腦筋,所以辦法那麼多……等(這一點當然也適合其他孩子)。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讓孩子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感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這樣的孩子在犯錯時,不要急於批評,要引導他們說出為什麼要這麼做,讓他們有更清晰的認識自我,並提高對自己的認知能力。
在人際關係方面有天賦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能換位思考、體諒別人。
平時可以帶孩子接觸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增加孩子認識人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認識同事叔叔阿姨;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鼓勵孩子和陌生人交流。
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體性的活動、派對,鼓勵孩子主動和別的小朋友打招呼,介紹自己,鼓勵孩子分享玩具,結交更多新朋友。
接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和衝突,這樣不但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他的社交技能。
這份耶魯大學的孩子潛力測試表,給了我們一些判斷的方向。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立體的,充滿多樣性的,單單靠這些表現來識別孩子的天賦,還是不足夠的。捕捉孩子身上的獨特之處,需要我們對孩子持續、長期的觀察。
在對兒子的長期陪玩、觀察中,我發現他在某些方面是比較擅長的,比如他很喜歡拼圖、畫畫,數學邏輯能力、社交能力都較強。這些天賦,雖然能讓他一開始比同齡人有些優勢,但這種天賦潛力在未來能發揮到什麼程度,離不開後天我們持之以恆的引導和培養。
蔡康永有一段話,戳中過不少人的心: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不管是這份天賦未來能讓孩子在某個領域卓越成功,還是僅僅只是擁有一個興趣好愛和特長,我們能做的是,多陪伴孩子,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儘早讓他們擁有一個好習慣,並且給予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來源:神奇麻麻在哪裡 (sqmmznl),我是瓜媽,和好朋友、長居歐洲的Cindy給大家帶來最靠譜的育兒知識和全球好物。原標題:《孩子的天賦到底在哪裡?耶魯大學這份潛力自查表,讓你不再抓瞎!》轉載已獲授權。圖片來源:網絡、花瓣網
編輯:劉韶斐
掃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有價值育兒文章
微信號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