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四川清音傳人 唱響「開學第一課」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76歲清音傳人 唱響「開學第一課」

  隨著檀板和竹筷擊打竹節鼓的聲音清脆響起,一曲韻味十足的四川清音在成都7中匯源校區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唱開了,「夫妻肺片川北涼粉,海椒花椒蔥蒜香,辣分兒辣分兒又辣分兒。姑娘們還在喊,喊啥子?熟油辣子多放多放!」76歲的四川清音傳承人龔素清和該校初一學生鄧芸杉一開嗓就震驚了操場上的所有師生。「沒想到成都話唱清音居然這麼好聽。」鄧芸杉的同學們現場紛紛給她加油點讚。

  鄧芸杉的身旁是一頭銀髮的老師龔素清,她筆直的身板站在舞臺中央,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舉手蹙眉間一曲《趕花會》把成都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去賞花的情景唱得是淋漓盡致,臺下大概早忘記了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了。

  |藝術特色|

  演唱形式

  最初多由女演員一人在茶館書場表演,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演唱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

  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舊稱「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豐富,清末時約在400個以上,近年搜集到約200個曲本,內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懷之曲,也有不少是應景詞曲或詠唱傳奇、小說中的人物故事。

  1四川清音

  上世紀30年代﹃流行歌曲﹄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歷史淵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間,源自塞北江南的雜曲、調腔和小曲、戲腔,與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調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詞句及曲調的基本形態。

  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19世紀末,清朝晚期,重慶開埠,自長江中下遊入渝進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時調。文商官家等人打詞編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藝形式漸次成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幾乎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曲」。發展到後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重慶舉行文藝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達500多場。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申報的「四川清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貧寒出身

  龔素清14歲學習清音

  龔素清婆婆是如何進入清音這個行當的呢?

  舞臺上頗有大家風範的龔素清唱了一輩子的四川清音,是土生土長的成都妹兒。小時候家境貧窮,她靠著跟母親「擔尿水」為生,瘦小的她還要四處撿「炭花」來貼補家用。1957年,14歲的她幫母親「擔尿水」時,不幸從船上摔了下來。母親不願她再受這份罪,催她儘快找個工作。當年,四川著名清音表演藝術家李月秋從莫斯科捧回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金質獎章,四川清音迎來了一個難得的黃金時代。一時間成都大街小巷唱清音,茶樓旅店客盈門,喜歡清音和學唱清音的人遍布各地。從沒有接觸過音樂的龔素清居然靠自己的聰慧天資順利考入了「成都市第二實驗書場」(東城區曲藝團前身)學習清音。

  一個女娃娃有「擔尿水」的勇氣和韌勁,學起清音來更是努力。學校在杜甫草堂邊上,每天早晨5點,身形瘦小的龔素清就抱著琵琶來到草堂的荷花池畔練習輪指。等她彈了一個多小時,其他同學才陸續來這裡練琴。那時學藝全憑老師口傳心授,一齣戲幾天就要學完,學完一個月就要上臺亮相。「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是老師當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龔素清白天跟著老師學,晚上還要一個人記詞、練習動作,第二天清晨一覺醒來還要在腦海中過一遍前一天背的新詞。有時老師教的新詞實在是太多,原本認字不多的她經常是靠死記硬背來囫圇吞棗,即便是這樣還是常常會搞錯出洋相。有一次她在臺上表演「數麻雀」,一隻,兩隻,三隻……多數幾隻就完全把自己給搞蒙了,最後都不知道數到好多隻了,急得臺下的老師直跺腳……

  3後世傳承

  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學習它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唱清音的龔素清見證了整個行業的演變,當年清音在四川很有市場,觀眾們特別愛看,常常是一天要演兩三場。

  和眾多非遺一樣,四川清音也在時間的洗滌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尷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員屈指可數,演出次數也越來越少。電視上偶爾還可見清音露臉,但那些韻味與風情,卻早已淹沒在電腦合成的伴奏帶、花哨的伴舞與服飾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舞檯燈光之中。

  看著現在會唱的人越來越少了,龔素清很是著急,一有時間就去學校和社區義務傳唱這種用資格成都方言演唱的藝術。「我唱了一輩子清音,裝了一肚子清音,也愛了一輩子清音。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教!」龔素清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承,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它、學習它、懂得欣賞它的美。

相關焦點

  • 把四川清音唱響6國舞臺
    71歲的夏曼雲,很小就開始學習四川傳統曲藝,是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四川車燈代表性傳承人。2003年退休之後,她一直紮根在各地文化館、社區等,將傳統曲藝與群眾文化結合,將這門藝術教授給更多人。她的數百名學生,如今已活躍在各類舞臺上,成為四川曲藝傳承的一股重要民間力量。
  • 巴蜀大地傳出的清音——四川清音
    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至今流傳於四川平原上了幾百年,其中歷經調整,最後才定為「四川清音」,不過,這個叫法是從重慶喊出來的,而真正唱響的也是重慶人。「清音」可以稱為上個世紀川渝之地的流行歌曲,每逢盛會,其便是主打曲目。而在其更找的清朝,更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清代的吳好山曾有詩句言之「名都真箇極繁華,不僅炊煙廿萬家。
  • .| 清音名家程永玲⑦:錄製四川清音「八大調」 填補音像資料空白
    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曲藝教育家,多年以來,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四川清音藝術,培養四川清音藝術人才,為年輕演員的儘快成長築路鋪石,創造演出機會,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登臺時間,是四川清音藝術承上啟下的一代英才。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杆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
  • 沒請一個明星,這卻是史上最好的《開學第一課》
    各地「神獸歸籠」,萬千學子背起書包奔赴校園的同時,央視的《開學第一課如康輝所說:「其實,2020年的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上,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抗疫英雄」現象,之後的武漢,用整整76天,換來了讓全中國少感染至少70萬人。
  • 四川清音國慶亮相長安街 任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四川清音是四川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四川清音長於抒情,兼能敘事,曲牌豐富,唱腔優美,尤其是四川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彈音」,能發出類似西洋歌劇唱腔一樣的美妙聲音,被譽為「東方歌劇」。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音樂大師課》北京衛視首播 天籟童聲唱響愛國經典
    《音樂大師課》北京衛視首播 天籟童聲唱響愛國經典2015-03-23 14:30:33 來源:  搜狐娛樂綜合    伴隨著童聲合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北京衛視《音樂大師課》上周六晚拉開帷幕。16位少年在四位音樂老師的指導下,學唱經典歌曲、學習音樂中的人生道理,唱響「龍的傳人」那真摯自豪的愛國情懷。作為一檔音樂教育節目,《音樂大師課》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人生課」教育過程的展現和對歌曲的詮釋上,所選擇的曲目也都是經過歲月沉澱流傳下來的經典。    節目第一期是演唱以「愛國」為主題的歌曲,學生們在學習了歌曲背後的深層含義後,通過自己的理解將這些經典歌曲重新演繹出來。
  • 她是非遺傳承人,學唱四川清音六十載,七旬老人見證了清音從「流行...
    龔素清與其同學和鄒發祥老師「我最喜歡上的課就是鄒老師的課,我愛跟著他學唱大調。」四川清音分為大調和小調,大調有8個,即勾調、馬頭調、寄生調、蕩調、背工調、月調、反西皮調、灘簧調。小調有鮮花調、玉娥調、四季調等。相比於小調,大調故事性更強,內容更加豐滿。為了能多學大調,龔素清越發的努力。
  • ...曉得不 「哈哈腔」不是逗樂是藝術 齊學共賞 咱四川清音硬是巴適
    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田臨平通過親身示範、開展互動遊戲等形式,為百餘名三年級小學生上了一堂以「共賞清音之美」為主題的音樂課。有趣 「哈哈哈」的笑聲也能變成歌當天開課前,田臨平專門做了一個小調查,讓聽說過清音的孩子舉手。活潑鬧騰的百餘個孩子瞬間安靜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只有三隻小手舉起來。「原來這麼少呀,那我必須好好給大家講一下什麼是四川清音。
  • 傳承500年南昌清音面臨人才斷層
    清朝是南昌清音最為鼎盛的時期,遇上大紅喜事,可以唱上七天八夜。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南昌清音演員後繼乏人,第六代傳人已經70多歲。近年來,為了搶救和挖掘這一民間曲藝表現形式,南昌清音被引入高校、小學,但由於南昌話的制約,南昌清音表演人員數量一直較少。
  • 鍾南山《開學第一課》: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
    9月1日晚,《開學第一課》如約與全國中小學生見面,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張文宏等作為主講嘉賓,分享了疫情期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所見所聞。
  • 省清音傳人來過招想收外國徒弟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清音的代表性傳承人龔素清也來到了現場,和眾多高手一較高下。  左手手持檀板,右手持一根竹筷敲擊竹節鼓,龔素清現場示範唱腔,反響熱烈。參加本次活動,龔素清是帶著心願來的。「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這裡面蘊含了很豐富的民俗文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今年已經73歲了,想培養一批娃娃,把我的經驗傳授給他們。」
  • 今年「開學第一課」有點不一樣
    開學第一課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大型公益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通過鍾南山院士攜手「抗疫英雄」們圍繞「少年強,中國強」這一主題以「團結·科學·擔當」三個篇章
  • 「女漢子」秒變女神:任平的清音人生
    「我從4歲開始學遊泳,後來練跳水,一直到快上初中。」任平笑著說,「我身邊的人都說我在臺下就是個女漢子,但一到臺上立馬變女神。」誰曾想,這話竟是出自一位舞臺上溫婉可人的清音表演藝術家之口。這位活潑跳脫的「老」藝術家,便是任平。任平。
  • 廣東河源中小學生為祖國升國旗 安全教育唱響「開學第一課」
    圖片來源:河源晚報  9月2日,在歡樂的暑假過後,河源市各中小學校紛紛迎來了「開學第一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安全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培育優良品格,做新時代的好學生。
  • 口述歷史·蜀地曲藝 | 四川清音名家程永玲①:光腳衝進考場 11歲...
    但我的人生價值,卻是四川清音賦予的。」——程永玲採訪程永玲之前,記者先通過電話約時間,電話那頭,程永玲的聲音清脆明亮,與想像中一樣。10月11日,按照程永玲提供的地址,記者一行來到她家。那是一個老小區,灰白色的樓房鱗次櫛比,綠樹環繞,曲徑通幽。拾階而上,兩邊牆壁又見十足的煙火氣。幾聲門鈴響過,程永玲面帶微笑打開房門。
  • 元音課程|走進非遺文化之四川清音
    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 , 隨著商貿活動的日趨頻繁,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唱曲藝人跟隨商船溯江入川行藝,唱曲賣藝為生;湖廣填四川時期,各地移民進入四川,帶來各自家鄉的鄉音小曲。漸漸地,來自南北各地的時調小曲、戲曲音樂被四川唱曲藝人吸收,與四川民歌融合碰撞,誕生了四川清音。
  • 開學第一課:立愛國志 養節儉德
    9月1日,是楊凌各個中小學校開學的日子,以「講好楊凌故事,做新時代后稷傳人」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在楊凌恆大小學拉開帷幕。恆大小學當天的開學典禮與往常不同在國旗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楊凌恆大小學新學年給學生們上的開學第一課。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科專家崔永傑,還為孩子們進行了《做新時代后稷小傳人》開學第一講。不僅培養孩子們的家國情懷,還培養孩子們勤奮讀書、厲行節儉等優良品質,同時也為孩子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 力量、生命、價值 四川五月花技師學院進行「開學第一課」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日訊 8月31日,是五月花技師學院同學正式上課的第一天,新學期的第一課不是數學課、英語課……老師們都不約而同的都為同學們上了一堂關於力量、生命、價值的教育課。本學期「開學第一課」將防疫知識、光碟行動、大國工匠等主題作為「第一課」學習內容,確保學生熟悉防疫要求,培養愛國情懷,激勵廣大技師學子技能成才,上好「開學第一課」,邁出「學期第一步」。
  • 開學了!上好開學第一課 把好疫情防控關
    9月1日,開發區各中小學正式開學,學生們迎來了「開學第一課」。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第一課」與以往有所不同,疫情防控知識教育成為學生們的人生大課。開學的第一堂課,班主任為學生們講述抗疫故事和疫情防控知識,提升安全意識。在開學典禮上,學校邀請秦皇島市中醫醫院援鄂護士李帥作演講,講述她的一線抗疫故事。學生代表為李帥佩戴紅領巾,送上鮮花,表達師生對醫護人員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