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課程|走進非遺文化之四川清音

2020-12-14 行知微觀教育

這是一段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四川清音演唱者是國家一級演員李月秋歌聲如紅色的相思豆紛紛跌落在白瓷盤裡溫柔了歲月撫慰了時光

李月秋(1925--1996),成都人

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

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成都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四川清音是四川漢族地區說唱音樂的代表曲種,起源於城市小調,曾稱「唱小曲」;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被稱作「唱月琴」、「唱琵琶」。

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 , 隨著商貿活動的日趨頻繁,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唱曲藝人跟隨商船溯江入川行藝,唱曲賣藝為生;湖廣填四川時期,各地移民進入四川,帶來各自家鄉的鄉音小曲。漸漸地,來自南北各地的時調小曲、戲曲音樂被四川唱曲藝人吸收,與四川民歌融合碰撞,誕生了四川清音。2008年,我們的四川清音已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四川清音所用樂器

請輸入

檀板

四川清音演員 手執鼓板演唱

四川清音在演唱時最有特點的是它獨有的哈哈腔,這一獨特的潤腔手段與西洋美聲唱法「花腔」頗為類似,既是考驗唱功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四川清音的代表性聲腔,四川清音因此被國外媒體譽為東方歌劇。其創始人即為李月秋。

李月秋嗓音甜美,20世紀40年代即有「成都周旋」的美譽。1947年,在蓋蘭芳建議下,李月秋將清音由懷抱琵琶、月琴演唱改革成站起來敲打鼓板演唱,這小小一步,卻是四川清音發展史上的一大步。從此,四川清音作為一個獨立的曲種,才真正站了起來。1957年7月,李月秋參加蘇聯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的四川清音《小放風箏》《憶我郎》《青楓葉》,榮獲聲樂比賽第一名並獲金質獎章,回國以後,名聲大噪,工廠、農村、學校,只要有演出,都在唱清音。李月秋演唱的代表曲目有《斷橋》《小放風箏》《布穀鳥兒咕咕叫》等。

布穀鳥兒咕咕叫

四川清音《布穀鳥咕咕叫》描寫了布穀鳥還在深山睡覺時,我們的春耕已經開始了。芒種前後,四川鄉下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布穀,布穀」的陣陣鳥啼聲,叫聲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播谷!」

小朋友,現在你是不是很想來唱一唱四川清音?那就跟著元元姐姐唱起來吧!

編輯:伊佳

責編:付藝薇

來源: 成都天府新區元音小學

相關焦點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杆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
  • 四川清音昨日亮相成都圖書館 市民感受傳統戲曲魅力
    (劉瀏 攝) 人民網成都8月5日電(記者 陳曦)8月4日下午,成都「青羊人才學院」天府心樓宇基地聯合成都圖書館在成都圖書館開展了「文化潤城」系列精品課程之 「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四川清音」講座,讓市民零距離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
  • 她是非遺傳承人,學唱四川清音六十載,七旬老人見證了清音從「流行...
    客廳的電視柜上,已故先生的繪畫下面,立著一張玻璃框裱好的證書,上面清楚的寫著:命名龔素清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清音的代表性傳承人。落款時間為2012年,距離龔素清第一次接觸清音正好55年。看著這張證書,龔素清陷入回憶之中。
  • 東城根街小學《熊貓課程》讓世界了解四川,認識青羊
    學校根據《國際理解課程——「熊貓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從以「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建築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川劇文化」、「詩歌文化」等為特色的系列課程發展模式中,結合本校自身實際選擇「非遺文化」項目進行申報,明確了項目定位。
  • 穿梭千年的文化之旅,探訪四川10條非遺旅遊路線
    天府之國四川,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山水之觀在蜀」的說法,是我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這裡山川秀麗、江河匯聚、鍾靈毓秀。 在前段時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四川省就將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熱門旅遊景點結合起來,正式發布了 10 條「非遺之旅」路線。
  • 四川民間民俗精品節目展演 非遺傳承生如夏花
    6月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生如夏花—四川民間民俗舞臺藝術精品薈萃》綜藝晚會,在成都錦城藝術宮成功首演。  作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主場活動,「生如夏花」綜藝晚會由四川省文化廳主辦、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承辦。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00後小朋友們與非遺傳承人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如今將非遺學習得有模有樣。活動期間,成都20所學校紛紛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推進非遺傳承教育。
  • 把四川清音唱響6國舞臺
    71歲的夏曼雲,很小就開始學習四川傳統曲藝,是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四川車燈代表性傳承人。2003年退休之後,她一直紮根在各地文化館、社區等,將傳統曲藝與群眾文化結合,將這門藝術教授給更多人。她的數百名學生,如今已活躍在各類舞臺上,成為四川曲藝傳承的一股重要民間力量。
  • 四川清音國慶亮相長安街 任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四川清音是四川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四川清音長於抒情,兼能敘事,曲牌豐富,唱腔優美,尤其是四川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彈音」,能發出類似西洋歌劇唱腔一樣的美妙聲音,被譽為「東方歌劇」。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巴蜀大地傳出的清音——四川清音
    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至今流傳於四川平原上了幾百年,其中歷經調整,最後才定為「四川清音」,不過,這個叫法是從重慶喊出來的,而真正唱響的也是重慶人。「清音」可以稱為上個世紀川渝之地的流行歌曲,每逢盛會,其便是主打曲目。而在其更找的清朝,更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清代的吳好山曾有詩句言之「名都真箇極繁華,不僅炊煙廿萬家。
  • 76歲四川清音傳人 唱響「開學第一課」
    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舊稱「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豐富,清末時約在400個以上,近年搜集到約200個曲本,內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懷之曲,也有不少是應景詞曲或詠唱傳奇、小說中的人物故事。
  • 東湖區申報的南昌清音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東湖區申報的南昌清音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2020-12-24 1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演唱四川清音30餘年的她,為抗擊疫情獻上了一段方言朗誦
    ↓↓  人物簡介  李友瓊,女,生於1962年4月,四川遂寧人,1980年起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至今,現任蓬溪縣文化館群文副研究館員。在從事文化藝術工作中,先後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省級獎項15項,市級獎項50餘項。
  • 傳統非遺 線上傳藝
    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全國各地非遺保護協會共同在微博發起非遺公開課活動,推出68項非遺節目,話題閱讀量超過17億。其中,青城武術、道明竹編等四川非遺備受網友青睞。  「通過這個動作,主要是讓大家學會預防摔跤。」
  • 成都市成華區堅持不懈推動非遺保護宣傳走進基層
    由成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成華區文化館、成華區文化志願者協會承辦的成華區2020年「沙河流韻」成華區「暢遊成都·體驗非遺」系列展演活動在這裡舉行。這是成華區2020年非遺展演的收官活動。活動中精選如藏族瀕臨失傳的古老樂器「牛角琴」、茶藝、濃鬱的民族特色的民間樂器「嗩吶」、 傳統說唱藝術「金錢板」、川劇絕活《變臉》、高亢婉轉的四川清音、變幻多端的魔術、精湛的雜技技巧以及大熊貓騎單車表演等非遺表演項目深受群眾和校園師生們的喜愛。
  • ...曉得不 「哈哈腔」不是逗樂是藝術 齊學共賞 咱四川清音硬是巴適
    昨日,成都市文明辦主辦,「講文明 樹新風」成都文明創建全媒體平臺、成都晚報社承辦的2016「名師一堂課·樂動童年」大型志願服務活動第三場,走進成都高新區錦城小學。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田臨平通過親身示範、開展互動遊戲等形式,為百餘名三年級小學生上了一堂以「共賞清音之美」為主題的音樂課。
  • 「女漢子」秒變女神:任平的清音人生
    誰曾想,這話竟是出自一位舞臺上溫婉可人的清音表演藝術家之口。這位活潑跳脫的「老」藝術家,便是任平。任平。本人供圖任平是四川清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承原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清音表演藝術家程永玲老師。2012年9月15日,任平以一首《中華醫藥》一舉將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斬獲。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一曲四川清音《小姑出嫁》!廣安80後演員羅捷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
    2012年,嶽池縣川劇團併入嶽池縣文化館,羅捷接觸到四川清音。2013年,第二屆「嶽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中,由羅捷主唱的曲藝節目四川荷葉《秋江》(四川荷葉起源於川劇清唱,為一演員左手執板和鑔,右手執筷子打擊節拍說唱故事),憑藉動情的表演和出色的舞臺表現力,從眾多參賽節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金獎,也因此拿到赴法國演出的「綠卡」。
  • 傳承500年南昌清音面臨人才斷層
    清朝是南昌清音最為鼎盛的時期,遇上大紅喜事,可以唱上七天八夜。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南昌清音演員後繼乏人,第六代傳人已經70多歲。近年來,為了搶救和挖掘這一民間曲藝表現形式,南昌清音被引入高校、小學,但由於南昌話的制約,南昌清音表演人員數量一直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