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四川清音演唱者是國家一級演員李月秋歌聲如紅色的相思豆紛紛跌落在白瓷盤裡溫柔了歲月撫慰了時光
李月秋(1925--1996),成都人
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
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成都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四川清音是四川漢族地區說唱音樂的代表曲種,起源於城市小調,曾稱「唱小曲」;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被稱作「唱月琴」、「唱琵琶」。
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 , 隨著商貿活動的日趨頻繁,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唱曲藝人跟隨商船溯江入川行藝,唱曲賣藝為生;湖廣填四川時期,各地移民進入四川,帶來各自家鄉的鄉音小曲。漸漸地,來自南北各地的時調小曲、戲曲音樂被四川唱曲藝人吸收,與四川民歌融合碰撞,誕生了四川清音。2008年,我們的四川清音已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四川清音所用樂器
請輸入
鼓
檀板
四川清音演員 手執鼓板演唱
四川清音在演唱時最有特點的是它獨有的哈哈腔,這一獨特的潤腔手段與西洋美聲唱法「花腔」頗為類似,既是考驗唱功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四川清音的代表性聲腔,四川清音因此被國外媒體譽為東方歌劇。其創始人即為李月秋。
李月秋嗓音甜美,20世紀40年代即有「成都周旋」的美譽。1947年,在蓋蘭芳建議下,李月秋將清音由懷抱琵琶、月琴演唱改革成站起來敲打鼓板演唱,這小小一步,卻是四川清音發展史上的一大步。從此,四川清音作為一個獨立的曲種,才真正站了起來。1957年7月,李月秋參加蘇聯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的四川清音《小放風箏》《憶我郎》《青楓葉》,榮獲聲樂比賽第一名並獲金質獎章,回國以後,名聲大噪,工廠、農村、學校,只要有演出,都在唱清音。李月秋演唱的代表曲目有《斷橋》《小放風箏》《布穀鳥兒咕咕叫》等。
布穀鳥兒咕咕叫
四川清音《布穀鳥咕咕叫》描寫了布穀鳥還在深山睡覺時,我們的春耕已經開始了。芒種前後,四川鄉下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布穀,布穀」的陣陣鳥啼聲,叫聲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播谷!」
小朋友,現在你是不是很想來唱一唱四川清音?那就跟著元元姐姐唱起來吧!
編輯:伊佳
責編:付藝薇
來源: 成都天府新區元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