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近日宣布
從11月1日開始
麥當勞中國將在北京10家餐廳
分別試點兩種減少吸管的方案!
其中三家餐廳實行方案一
全新的「免吸管杯蓋」
這個杯蓋開了個小口
方便消費者喝飲料
剩餘7家餐廳實行方案二:
不主動提供吸管。
而星巴克也在7月宣布
2020年之前全球所有分店
禁用塑膠吸管
將提供可回收的無吸管蓋子
以及替代材料的吸管
如紙張或可降解塑料
沒有吸管,你能接受嗎?
網友:以後出門要帶不鏽鋼管了!
小申搜了一下,不鏽鋼吸管,還真有賣的( )
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
主要是考慮到環保問題
而事實上
在涉及海洋塑料汙染方面
吸管遠遠還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問題
據報導,正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10月22日的學會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
這8位主動參與試驗的人年齡在33~65歲之間,他們彼此互不認識,生活的區域也不在一起,他們完全來自不同的大洲,分別生活在日本、芬蘭、義大利、荷蘭、波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
一周後,根據這8位參與者大便的樣本測試,發現不僅這8人的糞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並且塑料類型多達9種,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Philipp Schwabl博士稱,這些被發現的塑料微粒直徑在50~500微米之間,類型多樣,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製品聚丙烯(PP)、聚乙烯和對笨二甲酸酯(PET)。
吃進人體的塑料從何而來?
微塑料無處不在。汙水、垃圾和個人護理用品中,都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指的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塑料製品在海洋環境下,經太陽輻射、化學降解、海浪衝擊和海洋生物的吞食,大塊塑料逐漸變小,分身成無數微小塑料。
人不吃塑料,但塑料「吃人」,因為現在塑料已無處不在。
上述奧地利報告指出,大部分塑料微粒都是從海洋中的大型塑料垃圾中分解而來, 而海洋生物體內出現塑料微粒早已不是新聞了。
來自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Ana Markic博士,經過長期調研發現,紐西蘭市面上常見的9種可以商業捕撈的魚中,有8種魚曾經常性地食用塑料元素。
比利時與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出現在海鮮菜式上的青口(又稱貽貝),每20隻便含有約90顆塑料微粒。
你喝的飲用水可能就含有看不見的塑料纖維。
美國奧普傳媒集團和紐約州立大學人員曾共同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取了250瓶來自9個國家、11個知名品牌的瓶裝水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僅有17瓶水中沒有塑料微粒,這些細小的微粒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314個。
另外,還有美國學者對來自五大洲14個城市的150份自來水樣本進行研究後發現,高達83%的樣本帶有塑料微粒。
你的食鹽裡也可能有塑料微粒。
有研究人員分析了在中國各地超市購買的15種普通食鹽,發現食鹽中有用於生產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玻璃紙和各種其他塑料。
這種情況不只是在中國。上述研究人員發現,在歐洲,一名海鮮食客在一年中通過海產品攝入的塑料微粒可能高達 1.1 萬粒。
總而言之,塑料微粒來自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牙膏、沐浴露、洗面奶、化妝品……目前全球含有微珠的洗護產品共有1147種,光是普通的一瓶磨砂洗面奶中就含有33萬顆塑料粒子。
研究報告給出一項預測,數字頗為驚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但需要擴大研究範圍才能證實。
觸目驚心的塑料汙染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每年被遺棄在海洋的塑料垃圾超過800萬噸,佔海洋垃圾的80%,已經大大威脅海洋野生動植物的生存。
今年9月16日,颱風「山竹」從廣東臺山登陸,破壞力之大猶在眼前。沒想到颱風過境後的一幕幕更讓人驚恐——放眼望去,積水上漂浮著各種塑料瓶、啤酒瓶、塑料泡沫,花花白白一片。這些原本被人類丟在海邊或海裡的垃圾,在一場颱風後還給了人類。
菲律賓也同樣——陣陣海浪夾帶著大量垃圾來襲。
之前有一部紀錄片中的一幕震撼了很多人:一頭鯨魚拖著自己死去的孩子,遊了很久很久,遲遲不肯放棄。而它的孩子,很有可能是被它受到汙染的毒乳汁毒死的。
必須要行動起來了
塑料並非必需品,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向塑料說「不」。
麥當勞和星巴克不提供吸管,或許只是第一步。街上隨處可見的各種網紅奶茶、咖啡,還是有很多塑料包裝,還有各種外賣……
你怎麼看?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申江服務導報 作者: 責任編輯:徐盈